【聚焦代表委员】邹宁:让藻类产业助推海洋经济蓬勃发展

【聚焦代表委员】邹宁:让藻类产业助推海洋经济蓬勃发展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期间向山东代表团提出发展好海洋经济的号召。如何响应总书记号召,完成总书记交给我们的任务,我觉得我有责任、有义务去思考这个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鲁东大学教授邹宁在采访中这样对记者说。

【聚焦代表委员】邹宁:让藻类产业助推海洋经济蓬勃发展

“海水变良田,沙漠变粮仓。”这是邹宁的一个梦想,作为研究海洋生物技术专家,他介绍说,藻类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赶上甚至超过农业。

“我们现在接触到的粮食作物,一般都产自陆地,但是很多土壤实际上不具备生产粮食作物的条件,比如盐碱地、沙漠等。而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每一滴海水都具备培养藻类的条件,只要有合适的光照和二氧化碳,藻类就能源源不断地自我繁殖,只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剔除掉那些不适合食用的藻类,剩下的藻类就能作为海洋中的粮食,端上人们的餐桌。”

谈话中,邹宁一直反复提到藻类的“性价比”远超传统农业:每亩的年产量能达到10吨以上;生长周期快,有的每几十分钟就能自我繁殖一代;还不需要占用土地,有水的地方就能培养。“在沙漠这种传统作物无法生长的地方,只要提供一个水无法蒸发逃逸、能透阳光的密封容器,加之一定的肥料就能生产藻类,沙漠最终也能变成人类的粮仓。”

【聚焦代表委员】邹宁:让藻类产业助推海洋经济蓬勃发展

在实验室中,穿着白大褂的邹宁领着记者参观他培养的各种微藻,在普通人看来只是一个个装着海水或者淡水的培养容器,他却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精心照料,仔细地查看着微藻的生长情况,检查光照是否适宜,养料是否充分。“这个可以帮助净化水质,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有很大的帮助、这个有药用价值,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这个可以作为海参养殖的饵料......”实验室里密密麻麻的藻类容器,他向记者介绍起来如数家珍。

科技强国、实业兴邦一直是有着爱国热情的邹宁的内心追求。2002年,有着多国学习研究经历、在业内已经出名的邹宁,放弃外国优厚的条件回到国内,拒绝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伸出的橄榄枝,回到家乡烟台,最终在鲁东大学扎下了根,和他的团队一心铺在教学和科研上,先后研制了7代光生物反应器,其中,新式光生物反应器不仅攻克了光生物反应器难以放大的瓶颈,而且将原来的同规格反应器的生产成本由50万元降至不足1万元。

“要将自己科研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科技强国、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邹宁担任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烟台市自来水公司等单位的技术顾问,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除此之外,他还是烟台多家水产养殖企业的技术顾问,企业遇到了养殖方面的问题一般都会请他“出山”。他将其科研成果用于水产育苗饵料的工业化生产,多次挽救了濒危缺饵的海参、海胆幼苗,一次就为生产单位带来经济效益数百万元。技术推广为长岛县南长山镇海参育苗直接增加经济效益2亿余元。

【聚焦代表委员】邹宁:让藻类产业助推海洋经济蓬勃发展

“助力区域新旧动能转换,高校科研人才不能仅仅当‘顾问’!”邹宁教授说道, “科研人才要参与到一线去,不能只是坐在办公室给建议。企业遇到问题找我,我都会参与到他们的生产过程中,找出病灶在哪里,才能够真正对症下药,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提升当地经济效益。”

2017年,邹宁任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任挂职科技副县长。挂职期间,他详细考察了当地海洋渔业及其自然环境保护情况,组织无棣县新型农民和新型渔民培训,帮助当地新建了很多藻类培养工厂,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他近期一直在家,但与企业的联系却不曾中断。采访期间,他手机响个不停,都是企业打来寻求技术指导的消息。他说:“看到自己的技术能够为企业解决难题,带来效益,我也就满足了,至于别的,没有刻意的去想;我会继续和原来一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一件一件的做好老百姓最需要的工作。”

谈到藻类的养殖产业规模的扩大,邹宁说这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这其中并不能仅依靠资金投入,还需要多方面的政策鼓励。“现在很多人不清楚藻类的市场潜力、不知道食用藻类的营养价值,这就需要政府能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藻类养殖还需要试验田,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的场地来支持。只有政府能真正重视起来,藻类产业才能焕发活力,造福民生。”话语中,邹宁对藻类产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撰稿:常洪波、曲艺、徐洪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