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自盡時,錦衣衛為啥一個都不見了?

周言華


有明一代,錦衣衛一直存在,堪稱皇權的縮影!

錦衣衛貫穿了整個明朝!從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下令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到1661年,南明永曆帝的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與掌衛事任子信於咒水之難被殺!錦衣衛才正式劃上了句號,結束了長達290年的歷史。

錦衣衛的存在,在整個大明朝的歷史進程中幾次起起落落,但有一點卻是從未改變,那就是一直生活在陰暗之中,無處不在地履行著皇帝交給他們的全部使命!



那麼,直接聽命於皇帝的錦衣衛,為何在崇禎年間,崇禎皇帝自盡前都沒出現呢?

1. 樹倒猢猻散!

1644年,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崇禎皇帝無力迴天,大明朝也即將宣告崩塌!隨著守城太監和大臣的開門投降,崇禎狀若瘋子打殺妃嬪公主後,一條白綾了結了自己!

作為皇帝的直屬,錦衣衛不是傻子!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末朝無忠臣!雖說很誇張,但把人性剖析的異常深刻!錦衣衛也是人,依託的對象都選擇放棄,他們又何必垂死掙扎呢?只好同其它逃離的人一樣做鳥獸散,或賣國求榮!



2.崇禎的個人原因!

崇禎生不逢時,明明是可有所作為的中興者,卻屢屢遭到天災人禍,廢寢忘食的付出也沒為大明朝換來一絲曙光!這樣的崇禎是不屈的,也是不怕死的!但是這樣的崇禎卻又是一個死要面子的人,他不想讓人看到不醜陋的一面,哪怕是自己最最親近的人,錦衣衛也毫不例外!

崇禎在得知李自成已進入北京城,一時失去了冷靜,當在恢復了神志後,他又是冷靜的,這個冷靜是令人窒息的!他將本應守在自己身邊的錦衣衛全數趕了出去,只留下自己的心腹太監王承恩,隨後他一步一步走到歪脖子樹,眺望遠方,看了一眼自己的舊河山,不甘地離開了人世!



這時的錦衣衛都去了哪裡呢?

1. 此時的錦衣衛掌印都督叫駱養性,在李自成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城後,他果斷選擇了投降!且主動獻上了白銀三萬兩,了表忠心!這在崇禎湊錢救國時的鐵公雞,瞬間化身成了慷慨解囊的“跪舔狗”!此後清兵入關,李自成兵敗,他又歸降了清朝,主動將多爾袞帶到武英殿接受受重臣朝拜。名副其實的“三姓家奴”!

2. 錦衣衛指揮同知李若璉堅守崇文門,與李自成的大順軍英勇搏殺!最終,自殺殉國。死前留下絕命詞:“死矣!即為今日事;悲哉!何必後人知。”

3. 另外的錦衣衛的結局大同小異!如堂上指揮王鵬翀、喬可用之類的,跟駱養性一樣最後都了投降清廷,在清廷任一官半職;如西司房堂上指揮劉應襲、馬國瑊、齊昌國,西司房提督孫光,北鎮撫司理刑指揮梁清宏,東廠掌印指揮使趙泗洲等,在李自成軍追贓行動中被拷打至死;如北鎮撫司掌刑指揮吳邦輔,在北京城破後幸運逃脫,奔往南京。



另:清朝入關以後,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設立錦衣衛。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鑾儀衛,曾經具有的職能被取消,成為了單純的儀仗隊!

參考文獻:《明史》、《錦衣衛與明代皇權政治》!


瀚海說史


當年美軍攻打巴格達,伊拉克揚言有十萬忠於薩達姆的共和國衛隊,忠誠敢死,誓於美軍喋血孤城,捨身一戰!

結果呢?大多數人默默脫下軍裝,換上便服,無聲無息的消失在人海中……

1644年3月18日,面對大順兵臨城下,大多數錦衣衛也一樣做鳥獸散。畢竟人性是不變的,皇帝都要換了,盡忠職守為了這個剛愎自用的君上又有什麼意義?

更何況這天晚上崇禎狂性大發,雖然李自成大順軍未必可以順利破城,但崇禎十多年的壓抑與無奈已完全壓垮了他。

他對大臣們咆哮,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又到後宮揮劍斬殺妃嬪及公主。

面對這樣一個陷入癲狂狀態的天子,身邊的人又能怎樣呢?無論你是錦衣衛還是內侍近臣,還是遠遠的躲開他吧。被瘋子傷了那是沒有賠償的。

有史可查的崇禎時錦衣衛副職首領李若璉堅守崇文門,扺擋大順軍攻城。

最終,自殺殉國。對下屬說:死矣,即今日事,悲哉,何必後人知。

錦衣衛首領駱養性被農民軍俘獲,後投靠清廷。

有一些剛愎自用迴天乏力終會隨時光而逝。

有一段亂世總要被野火焚滅。

新的時代,己經拉開了帷幕。



發條鳥編年史


崇禎自盡時,錦衣衛為啥一個都不見了?

首先要明白錦衣衛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說白了錦衣衛只是一個情報機構,雖然擁有偵查、逮捕審訊等權利,但這些權利也只是在和平時期管用罷了。等到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時候,作為一個特務機構,你能指望他有多大的軍事能力?至於說錦衣衛在崇禎上吊自殺的時候為什麼一個都不見了?

說到底,錦衣衛也只是一個特務機構,其作用就是偵查、審訊、逮捕,就像現在的警察一樣,人數不可能很多。北京城被闖軍攻破的時候,忠於明朝的軍隊都上了戰場和闖軍作戰去了,就是錦衣衛中忠於大明的也不例外。那剩下的錦衣衛和軍隊大多都看到大勢已去,脫下衣服逃命去了,在皇宮的還能有多少?

再一個就是留在皇宮的錦衣衛也大多被崇禎派去保護兩個兒子逃命,自然身邊就剩不下幾個人了。另外,崇禎皇帝上吊的時候就王承恩陪著上吊了,但並不是說旁邊就沒有錦衣衛了,肯定還有忠心的錦衣衛在旁邊保護著,只是沒有陪著崇禎自殺罷了。皇帝要上吊,誰也阻攔不了,崇禎一死,錦衣衛自然也就鳥獸散了。

所以說,在崇禎死的時候,並不一定身邊或者周圍就沒有錦衣衛,就看歷史的記載也只是說崇禎上吊自殺的時候就王承恩陪著自殺了,並沒有說周圍沒有錦衣衛。忠心並不是就要陪著皇帝一起自殺才算忠心,保護皇帝的安全是一回事,陪皇帝自殺是另一回事,眼看著皇帝自己要自殺,那些不想死的錦衣衛肯定在皇帝死後跑掉了。

以上只是本人愚見,至於究竟崇禎死時周圍有沒有錦衣衛,恐怕只有王承恩和崇禎知道了,畢竟別人來給他們收屍的時候四周確實沒有人。


老王春秋觀史


崇禎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樹上,身邊沒有前呼後擁的文武大臣,沒有最貼身的羽林親軍錦衣衛,唯有一個最貼心最忠誠的太監王承恩,給他幫忙伺候陪死。崇禎為何會死得如此孤獨、淒涼又寂寞呢?

原因是複雜多樣的。本人認為應從客觀與主觀兩個維度去看待。

客觀上明朝政權大勢已去敗局已定。關內百萬大順軍勢如破竹,攻城掠地,銳不可擋,拿下北京不在話下。而關外二十萬清兵虎視眈眈,伺機而動。內外交困,崇禎已無回天之力,挽救行將就木的明王朝。

主觀上明朝統治集團內部,離心離德,君臣貌合神離,已喪失團結力執政力和戰鬥力。這從籌措百萬軍餉,調兵對付大順軍圍城一事可見一斑。當時起義軍快要兵臨城下,戶部大臣吳襄懇請崇禎慷慨解囊,從他的小金庫拿出點私房錢來解燃眉之急,崇禎斷然拒絕,還向大臣哭窮“內帑業已用盡”,他要大臣們募捐。而朝中大臣個個死精,沒人願意捐,連國丈周奎也是好說歹說才拿出區區一萬兩。軍費最終沒湊齊,勤王之兵也沒調到。其實天子大臣又不是真的沒錢。後來農民軍攻下北京城,從崇禎小金庫掠走白銀三千餘萬兩,金一百五十萬兩。至於拷問大臣,勒榨的銀兩更是不計其數。

可見,明王朝都快死到臨頭了,君與臣卻還在貪戀那點家財,自私自利小氣扣門,哪有半點公心與擔當,只保自個小金庫,卻不顧大明一統江山,大明政權豈有不亡之理!

再說具體一點的,在此生死存亡之關頭,崇禎的性格特點,以及舉措失據,決策失誤,更是加速了他的滅亡。

一是要不要派太子南下,保留那點希望種子,他凝心重重,擔心唐朝李享靈武故事重演,遲疑不定,未能及早謀劃,最終太子不明不白地被弄死了。

二.是死守京城還是南下陪都,他一直舉棋不定,最後大順軍來勢兇猛,把京城一圍,崇禎帶著一群太監左突右衝,要出城而逃,已是錯失良機,插翅難飛了,在劫難逃。

崇禎面前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投降,要麼自殺。向農民軍投降,對剛愎自用的崇禎來說,那是天方夜譚,除非黃河向西流。要選擇自殺,他也要選擇一個人不知鬼不覺的清靜之處――煤山(景山)之上,為什麼呢?這也是他一貫疑心太重所決定。他在位十七年,用人又疑,疑人又用,一不順心,就對臣下大開殺戒,曾一次性地斬殺了36個臣子,都是疑心在驅使作怪。他在臨死之前有兩個擔心,一是臣子中有麼背叛反水者,把他給綁了獻給大順軍,那結局就會更慘了。二是怕自己上吊蹬腿的難看死相,被眾人圍觀著見,那將情何以堪!崇禎自認是天之驕子,貴為真龍天子,平日朝綱獨斷,皇威獨尊,是個死要面子的人。大臣與錦衣衛都可以任意驅使殺戮,怎麼能在他們眾目睽睽之下,看他狼狽不堪的慘狀,一點臉面威嚴和尊嚴都沒有,豈不讓人笑掉了大牙,崇禎是一萬個不願,不服,不甘,不快!他只想靜悄悄的死,有個王承恩幫忙陪同就足矣。文武大臣,錦衣衛該幹嘛就去幹嘛!跟死意已決的崇禎,這些人一點用途都沒有,反而讓他添堵!好了,死了,就這麼散了!





零度看天下


崇禎皇帝的自盡,想想其實,當時的崇禎也是很無奈的。從繼位開始就一直忙著清理朝政。

誅殺魏忠賢等太監黨羽,和東林黨等文臣作鬥爭,還有後金的崛起,等都是造成明朝滅亡的因素,但是明朝也有幾乎每個朝代都會有的問題,那就是農民起義,讓已經國力不濟的明朝更是雪上加霜。

其實說到底就是農民的肚子問題。百姓吃不飽飯,就要想辦法填飽肚子了。

崇禎皇帝17歲繼位,一直任勞任怨,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十幾年間從不間斷,說是好皇帝也不為過,只是時事不巧明朝也就在他的手裡終結了。

至於錦衣衛為什麼沒有保護好崇禎呢!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錦衣衛指揮使是駱養性,在崇禎後期先投降起義軍李自成,後多爾袞入京後又投降多爾袞。在投降清朝後一直在天津任職。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十五日因擅自迎接南明弘光帝使臣左懋第革職。仍加太子太傅、左都督。後授浙江掌印都司。不久逝世。


歷史說談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正式創立錦衣衛。“洪武十五年,罷儀鸞司,改置錦衣衛”。而他的職責就是“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也就是說錦衣衛有保護皇帝安全的職責。


但是在崇禎十七年三月,當崇禎皇帝自縊煤山的時候,只有當時的司禮監太監王承恩在身旁殉死,《明史》的《王承恩傳》記載:“天將曙,帝崩於壽皇亭,承恩即自縊其下”。而《莊烈帝本紀》記載:“帝崩於萬歲山,王承恩從死”。而對於崇禎死前那一日的去向,《明史》竟有語焉不詳之感。


然後,我翻開了另外一本史料《甲申傳信錄》,這本書作者在廣泛收集史料的前提下,進行反覆考證,可信度還是很高的,大家可以去網上搜一下。上面是這麼記載崇禎死亡前狀態的,“時漏下三更,上攜承恩及韓登貴大帽衣靴著之。手持三眼槍,隨太監數百,走齊化、崇文二門,欲出不能。……,至巾帽局,自縊。”在崇禎死前,錦衣衛竟無一人陪伴於崇禎身旁,那麼他們到哪裡去了呢?


我看了《甲申傳信錄》和《清史列傳》後,對這個問題有了大致的見解。首先,有部分有骨氣的錦衣衛見城破之後,再無希望,便自盡殉國了。在《甲申傳信錄》裡就記載了兩個人,一個是錦衣衛南堂指揮同知李若璉,守崇文門,在城陷之後自縊。另一位是錦衣衛街道坊掌刑千戶高文采,守宣武門,“寇至,閤家十七人皆自縊”,由這篇史料中得出部分錦衣衛參與了守城戰,並且戰死殉國了。


而另一些錦衣衛呢?很顯然就是開個大門迎闖王了,就是以錦衣衛都指揮使駱養性為首的那一幫人在城破之後就投降了,“駱養性,官錦衣大堂。先輸銀三萬兩,免夾,遂遁之。”遁了以後,幹嘛去了呢?我竟然在《清史列傳》的《貳臣傳》中看到了他,他居然又投降清軍了。《清史列傳》載:“睿親王多爾袞定京師,與御馬監太監張澤民迎降於城外。旋與錦衣衛指揮同知王鵬衝等率旗尉陳設儀仗,導引入武英殿,王令養性任原官。”由此可知另外一批錦衣衛先降李跟著駱養性投降了李闖王,後來又投降了清廷。


綜上所述,這就是錦衣衛最後的去向,一部分人為明朝殉死,另外一部先降闖後降清了。


論史


1.首先錦衣衛是個比較大的範圍,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並不是每個錦衣衛都是一身絕活的,有的就是站崗的,或者類似分析情報的。而且當時大勢已去,守城部隊都擋不住李自成的大軍,更何況錦衣衛這種人數不多的侍衛機構。

2.有明一朝,廠衛,廠衛便是分不開的,魏忠賢時期,廠衛權勢滔天,對文官集團大力打壓,而崇禎皇帝上臺後靠消滅魏忠賢,贏得文官集團支持,文官集團趁機報復廠衛,大量廠衛被清洗,你說錦衣衛心中對崇禎皇帝能沒怨言嗎?

3.最關鍵的是,崇禎皇帝是自己拒絕離開北京的,所以即便錦衣衛要掩護皇帝離開,皇帝自己不走,也沒辦法啊。



驚奇隊員


錦衣衛是明朝專有軍政蒐集情報機構,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

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 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如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

李自成兵臨北京時,錦衣衛中有骨氣的,都上陣和李自成廝殺,基本光榮戰死。而剩下的,基本上屬於軟骨頭,隨後投降了李自成。此時錦衣衛的老大洛養性在幹嘛呢?他可是個能人,在李自成殺到北京之時就投降了李自成,還拿出三萬兩白銀孝敬闖王,之後李自成兵敗之後就投靠了清軍,典型的三姓家奴。對於清軍,駱養性作用還是很明顯的,作為錦衣衛老大,掌握了海量的情報,無論是穩定北京,還是掌握各地官員、山川地理、軍事等情報,對清軍都非常有用。所以,駱先生得到了清軍的重視!


Sylar弈


錦衣衛是一個特務機構,專門幫崇禎打探情報,看哪個大臣在搞什麼鬼。

當時李自成率兵攻打進了北京城,明朝軍隊在與李自成對戰士屢戰屢敗完全喪失了戰鬥的能力,崇禎皇帝感覺自己無力挽救已經瀕臨滅亡的大明朝。


錦衣衛是設立在宮外,主要由一些深受皇帝信任的武將侍衛組成,當時李自成已經打進北京城,明朝將士尚且都失去了戰鬥力更何況是錦衣衛。

1643年十八日晚,崇禎帝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遠望著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連天烽火,崇禎帝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此。


IQ傷不起


崇禎自盡時,只有太監跟在身邊。文武百官王公勳貴帶刀侍衛,沒有一個在身邊的。

人嗎都是有感情的,別人待我如狗,難道還要我待他如神?

明朝,自開國之初便視百官為家奴,任意毆打、辱罵、生殺予奪。所謂伴君如伴虎,稍不留神,輕則流徙千里,重則身首分離。

對於皇親國戚,當朝皇帝也是百般防範、監視,惟恐被奪去了皇位,動不動削藩、廢為庶人。

對於王公勳貴,雖然擁有世襲的特權,但仍然架不住皇帝的一時好惡隨意奪爵。

所以,百官、權貴、皇親,這些勢力對皇帝只有恨沒有愛,只是懼怕而不是誠服,至於崇禎之後擁立皇室子弟,哪個不是政治投機?

可是太監卻不一樣,太監無後,有些從皇帝年幼時便陪伴在身邊的大太監,視其為親人,明朝時當權的大太監,幾乎都是皇帝兒時的伴當或者啊翁。而皇帝高高在上,特別是明朝的皇帝幾乎享受不到親情。一旦被立為太子,則所有的兄弟都是潛在競爭對手,要時刻提防他們背後下手廢了自己的東宮之位取而代之,一旦繼承了帝位,則所有皇族都是潛在對手,生怕那天來個靖難之戰就革了命了。只有太監,特別是從小玩到大的,才是可以信賴的人,甚至依為親人。

所以,崇禎自盡,只有太監陪在身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