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餐飲業如何復甦?

疫情過後,餐飲業如何復甦?

中國烹飪協會發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餐飲業影響報告顯示,相比去年春節期間,78%的餐飲企業營收損失近100%;9%的企業營收損失達到九成以上;7%的企業營收損失在七成到九成之間;營收損失在七成以下的僅為5%。

相關研究機構數據顯示,春節7天內疫情對餐飲行業零售額,造成了5000億元左右的損失。

一家全國知名川菜連鎖企業負責人宣稱,僅春節前後10天內,一共退餐11000多桌,直接損失1700萬元。

“不開張愁死,開了張虧死。”一家大型餐飲企業負責人這樣描述自己面臨的困境。

疫情嚴重時期,正值生意最火的春節,關張導致每天損失近百萬元流水,還要承擔員工基本工資、社保、物業、水電、利息等固定開支,每月高達300萬元。

好不容易熬到3月1日恢復營業,現在日均流水只有1.2萬元左右,扣除各項成本日均虧損近3萬元,企業根本撐不了多久。

這種有花銷沒進項的日子,時間一長就會造成現金流中斷。餐飲業作為典型的現金流行業,保證資金週轉無疑是其“生命線”。

企業、老闆的日子不好過,員工、小店主生計更加艱難。

午餐時分,記者在一家經營“蒸菜”的小飯館看到,店主夫婦廚房、店堂兩頭跑,連十歲的兒子也跟著維持生意——穿行於門前車來車往的馬路兩邊,給對面一居民區送外賣。

“生意連平時三成都不到,虧得厲害,哪裡還僱得起人喔!”店主說起來一臉愁容。

多位受訪者告訴記者,他們所在餐廳收到返崗通知的人只有四五成。大餐飲企業對居家待崗員工,每月發放千元上下的生活費;小餐飲企業從業者,不少人已經斷了收入來源;復工上崗的員工,除了做從前的本職,還要額外承擔幫廚、打掃、消毒、測溫、送餐等勞動,收入和福利待遇還大不如“疫前”。

“不管上班、不上班的,大家都損失慘重、情緒低落。”一位資深餐飲業界人士告訴記者,一二線城市餐飲企業都多達四五萬家,直接從業人員高達50萬人以上。

目前,半數人員處於“半失業”狀態。如果餐飲業復甦過慢,估計一兩個月裡,會有三成左右餐飲企業難以為繼,由此帶來的失業等問題不容忽視。

“政策要精準”,應避免“望梅止渴”

目前,全國各地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已經持續一段時間。經歷大疫重創的中國餐飲業,為什麼恢復的步伐仍然步履蹣跚?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消費渠道不暢。疫情發生以來,一方面消費者大多處於居家狀態,另一方面餐飲消費場所和業態關閉,“互聯網+”“智能+”等新興消費渠道未完全打通。很多地方繼續採取疫情嚴重時期的封鎖、限制政策,眾多消費需求受到嚴重抑制。

二是消費信心不足。儘管當前疫情防控已取得階段性勝利,但消費者處於“防控慣性”,仍然存在“不敢消費”心理。

三是消費能力下降。疫情帶給普通消費者最大的影響,是收入出現波動、預期變壞和其他負面影響,導致實際消費能力下降。

針對餐飲服務業嚴重滑坡的局面,各地都採取了很多救市措施:多地領導幹部帶頭進餐館用餐、工會發放普惠制防疫慰問購物券等。這些措施對提振消費信心、增加消費能力、暢通消費渠道,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業界人士普遍預計,如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治療藥物和疫苗等關鍵性防控手段獲得突破,經濟社會生活逐步迴歸正軌,疫情對餐飲行業的負面影響,有望在今年四五月間結束。

在此之前,穩就業、穩企業、穩品牌、穩團隊,除了靠餐飲業自身扛過“行業嚴冬”,還需要為餐飲業恢復元氣,出臺“應時、應急、應點”的扶持政策。

業界人士建議,疫情低風險區應儘快廢除過時的管控政策,積極推動復學、復市;各地延緩半年徵收2019年度企業所得稅,同時免收2020年餐飲企業所得稅;免繳2020年殘疾人保障金、工會經費等;地方政府對屬地餐飲企業給予水電費補貼、減免各種市政和地域性收費;鼓勵銀行為餐飲企業提供超過一年期的政府貼息貸款;對餐飲企業人員培訓、新技術研發應用、供應鏈基地建設等給予適當補貼支持。

有關頁專家指出,疫情對中國經濟領域影響屬於短期衝擊,不會改變餐飲行業基本面和長期向好趨勢。或許,大疫之下的中國餐飲業,會迎來了一個產業重塑的新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