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青銅器都是有價的,並不是無價之寶

西泠秋拍金石同壽·青銅器專場百分百成交,獲得白手套。選幾件大家欣賞

這些青銅器都是有價的,並不是無價之寶

商晚期·青銅獸面紋犧首鋬爵

成交價RMB: 1,725,000(含佣金)

說明:爵作為禮器,或單一出現,或與其他禮器組合。考古數據顯示,在商代飲酒禮器中,有一爵、一爵一觚、一爵一斝、數十件爵等使用之制。

流與尾上翹,處於同一高度,口沿上設一對菌狀柱。腹部如筒,底部呈圓卵形,三條腿狹長,向下微微撇開。腹身上方一週為短蕉葉紋,內部同樣填以對稱簡化的龍紋。

腹部裝飾曲折角獸面紋,三條出脊,一條作獸面鼻基線,兩條分割畫面。整器通體黑漆古,在青銅爵杯中甚為少見。皮殼熟亮,足見傳世已久,原為民國著名古玩商戴福保收藏。

這些青銅器都是有價的,並不是無價之寶

商晚期·青銅三羊首獸面紋瓿

成交價RMB: 2,185,000(含佣金)

說明:瓿,即文獻中的“甂”,為容酒器。青銅瓿出現在商代早期,流行於商代晚期前段,當罍普遍使用後,這類器物變逐漸消失。

商代早期晚段鄭州白家莊層有獸面紋瓿發現;婦好青銅器群中,瓿與罍並存,但更晚的數據中,已無並存現象。青銅瓿流行時間很短,存世量少。

這些青銅器都是有價的,並不是無價之寶

西周中期·青銅雲雷紋甬鍾

成交價RMB: 402,500(含佣金)

說明:鍾是兩週時期青銅打擊樂器,由鐃演化而來,基本形式是在兩側尖銳的扁體共鳴箱上部的平面上,有可以懸掛的柄或鈕,前者為甬鍾,後者為鈕鍾。

鍾最早見於西周中期,其中,共鳴箱平頂稱之為“舞”,正背的中上部寬闊的直條稱“鉦”,兩邊突出的乳釘稱“枚”,“枚”的上下間隔稱“篆”。大多數的鐘“枚”……

《周禮·春官·小胥》記:“凡懸鐘磬,半為堵,全為肆。”此件甬鐘身如兩片相合的瓦,上窄下闊。篆部、鼓部裝飾有簡練突出的雲紋。鉦部素,兩側各有九枚,分三排分佈,狀作立柱。紋飾粗獷古樸,為西周中期風格。

這些青銅器都是有價的,並不是無價之寶

春秋晚期·青銅虎鳳提樑盉

成交價RMB: 805,000(含佣金)

說明:王國維在《說盉》一文述:“盉之為用,在受尊中之酒與玄酒而和之而注之於爵。或以為盉有三足或四足,兼溫酒之用。”青銅盉在商代早期已出現,盛行於商代晚期至西周。

青銅盉即蓋中部隆起,上有三個活環,與提樑相套。蓋有子口,與器身嚴合。束頸短,腹部圓鼓而扁,下有三個蹄形足。

其流口為一隻展翅飛翔的鳳鳥,髪冠前伸,雙翅貼盉前部,浮雕陰刻而出。提樑作一身軀拉長的跳躍猛虎,前肢於盉前肩,後腿立在後肩,虎頭前伸,虎口大張,貼臨鳳首。

這些青銅器都是有價的,並不是無價之寶

西周中期·青銅祖鼎

成交價RMB: 1,955,000(含佣金)

說明:西周初年,青銅鼎式樣基本沿襲商代,到西周中期,開始出現大量變化,形成自身特色的造型及紋飾。

此件青銅鼎便是西周中期典型器,口唇向內傾斜,上對立耳微微外撇,器壁傾斜,腹部垂鼓,腹身較淺,底有弧弦紋。三足較細,內側平,外側上闊中收,近足部加寬,已呈現出馬蹄足的形態。

紋飾鑄造深峻,腹部上層為三組對稱的長冠龍紋,這是西周初年出現的一種新紋飾,盛行於西周中期。

這些青銅器都是有價的,並不是無價之寶

商晚期·青銅獸面紋犧首鋬方斝

成交價RMB: 1,725,000(含佣金)

說明:斝是盛酒行祼禮之器,又有稱其兼可溫酒。《禮記·明堂位》:“灌尊,夏后氏以雞夷,殷以斝,周以黃目。”《周禮·春官·司尊彝》記:“秋嘗,冬蒸,祼用斝彝黃彝。

”灌與祼為同音通假字,兩條記載都說明斝為行祼禮的酒器。青銅斝最早見於二里頭文化晚期,流行於整個商代,直至西周早期。商代晚期是青銅斝種類造型最豐富的時期,鑄造工藝也最為精良。

此件是為數不多的有蓋方斝,甚為珍罕。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有同類器物,可作參考。此件為劉承幹舊物。

漢·青銅上林行燈

成交價RMB: 230,000(含佣金)

說明:據考古數據顯示,青銅燈出現於戰國中期,在秦漢兩代流行,式樣眾多,用途細化。行燈便是專用於夜間導行,多作淺圓燈盤,直口平底,下有三矮足,一側有執柄,自銘為“行燈”或“行燭燈”。

底部一圈銘文,記錄其使用地、容量、重量、鑄造年份、監工及造工。元封二年即公元前一零九年,水衡、少府、嗇夫都是官名。

上林苑是漢武帝劉徹於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在秦代舊苑上擴建而成,地跨長安、咸陽、周至、戶縣、藍田五縣縣境,有灞、滻、涇、渭、潏等八水出入其中,既有優美的自然景物,又有華美的宮室組群分佈其中,規模宏偉。

這些青銅器都是有價的,並不是無價之寶

西周中期·青銅犭臣犬簋

成交價RMB: 4,255,000(含佣金) 高:15.7cm 帶蓋座高:27.5cm

附:賈文忠制全形拓片,配老木座及嵌玉木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