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照心筆記-李宗瑋教授:承前啟後獨領風騷的《石鼓文》2

張照心筆記-李宗瑋教授:承前啟後獨領風騷的《石鼓文》2

但是,石鼓的製作時間和原因,大體上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1)像刻制石鼓這樣大規模的刻石活動,有史以來屬於首創,而刻於石鼓,且有十個石鼓,應該說更是異想天開,此一舉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帶有極大的創新行動,具有鑿空之功,是開創先河的大舉措。此舉必然要與重大歷史事實相聯繫,應該是君臣面對重大的歷史事實,激情所致而創制此石鼓的。

既然把石鼓的製作鎖定在秦國,那麼,在秦國的歷史上,有什麼特大的喜事值得如此大慶特慶而創制石鼓作為慶典的物品呢?據《史記·秦本紀》記載,在秦國的歷史上,除了秦始皇統一中國這一重大事件之外,大概還有兩件最重大的事件:一是東周初年秦襄公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而封侯;二是戰國中後期的秦惠文君即位後不久而稱王。

張照心筆記-李宗瑋教授:承前啟後獨領風騷的《石鼓文》2

西周末年,“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 西戎、犬戎殺幽王后而屠城,其慘狀連最初動議殺幽王的申侯也看不下去但又無力阻止。此時的周王朝危在旦夕,“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在這危急關頭,只有秦襄公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將兵救周”,毅然決然的出兵護駕“以兵送周平王”,“ 戰甚力,有功”,“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 秦不但被封為諸侯國,周平王還把宗周大量的土地封送給秦襄公:“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 秦襄公凱旋而歸,得意洋洋,“乃作西畤”展開大規模的祭祖活動。因此,郭沫若先生認為此時秦國乃作石鼓,以銘刻記事,流傳萬代。

張照心筆記-李宗瑋教授:承前啟後獨領風騷的《石鼓文》2

戰國中後期,秦惠文君即位後不久,因秦國的強大而自稱為王。隨著秦國的稱王而東方諸國也相繼稱王。眾所周知,商家稱“帝”,周家稱“王”,在周朝天下只有一個“王”, 如果各諸侯國不稱公而自稱為“王”的話,實際就是另立山頭分裂中央的行為,諸侯稱王,就是與周天子“平起平坐”的“王”了。在東周初期,只有地處蠻夷的楚國與周朝相抗衡而稱王,是為楚莊王。後來又有吳王、越王等等。但在黃河流域周天子周圍的諸侯國,幾乎沒有敢稱王的。但到了戰國的中後期,隨著諸侯國的不斷強大,如秦國經過秦孝公用商鞅變法,遂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秦孝公死後其子秦惠文君即位,秦惠文君十二年稱王,是為秦惠文王。秦惠文王以前皆稱“公”而不稱王。

張照心筆記-李宗瑋教授:承前啟後獨領風騷的《石鼓文》2

這一重大舉動,不但《史記》中對秦惠文王稱王一事大書特書,而且對秦惠文王在此時的強大和迫使周天子不得不“屈尊”事,在《史記》中也表述無遺:“惠文君元年,楚、韓、趙、蜀人來朝。”秦惠文王初年不稱王而成君,此處記載十分明確。“二年,天子賀。三年,王冠(惠文君年滿20歲行冠冕禮)。四年,天子致文武胙(祭祖的肉,最高禮遇)。”“十二年,初臘”,秦惠文王始仿效周王朝的禮節進行祭祀活動,故云“初臘”。“臘”,十二月為臘月,初八為臘日,獵禽獸以歲終祭先祖,因立此日也。《禮》曰“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為蠟。”禮傳雲“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蠟,漢改曰臘”。秦惠文君發展到十二年,國勢與君主的權威已經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了,幾乎與周天子平起平坐。因此,此時的秦國舉國歡慶,大祭祖先,刻制石鼓,應是理所當然的事。

張照心筆記-李宗瑋教授:承前啟後獨領風騷的《石鼓文》2

(2)從字形、結體、章法佈局來看,時間應在春秋戰國交接之際(即公元前480年前後)。理由:一是西周金文,顯然沒有石鼓文這麼整飭和規範;二是沒有東方六國文字的種種裝飾風格。

(3)石鼓是祭祀用的器物,當時安放在西畤,西畤是秦國祭天地的處所,在咸陽西南。石鼓文是祭辭,也是詩文,為十首一什的大型組詩(四言組詩),與《詩經》中大雅、小雅的形式、風格、章法相吻合。故從時間的界定上應在春秋戰國交接之際。

以上只能是個初步的推測,至於石鼓準確的製作時間問題,只能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讓後人去界定了。

張照心筆記-李宗瑋教授:承前啟後獨領風騷的《石鼓文》2

石鼓上的文字,由於常年在大西北的荒原野坡風吹日曬,還有人為地損傷,所以其中一鼓已經磨損的沒有文字了,還有一鼓人為地變成了米臼。人們推測十個石鼓最初大約有700餘字,後來逐漸減少到不足半數的文字。

石鼓的被發現,想來在唐代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唐人對石鼓的盛讚始於詩人的歌詩,杜甫等人的詩歌中都有提及。專門作詩記石鼓的則是韋應物和韓愈兩人。石鼓上的文字,自唐以來就有拓本,唐拓本的目擊者肯定很多,但留下詩文的就只有韋應物和韓愈兩人了。可以斷言,韋應物與韓愈是唐拓本的目擊者,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根據《張照心筆記》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