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司馬遷作為漢臣,為什麼把項羽的次序排在劉邦前面?

小藍讀史


大家好,我是剪刀說史!很高興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跟提問者一樣,項羽也是我本人特別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項羽本紀》也是《史記》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史記》有一個很重要的品質是很多史書不具備的,那就是“不溢美”“不隱惡”。這主要得益於他的作者司馬遷獨立的人格和進步的歷史觀。有關《項羽本紀》序列的這個問題就可以完美體現出這一點。

為什麼司馬遷會把項羽排在劉邦前面,我覺得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首先與《史記》的寫法有關係。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

“本紀”卻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照歷史年月的時間順序來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其中記載先秦歷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記載秦漢歷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高後呂雉,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和漢武帝劉徹。

因為是按照歷史的時間順序,項羽建國號在劉邦之前,名義上也統一了秦朝末年疆域的絕大部分地區,並且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國祚四年。所以西楚是歷史上聯接秦漢之際的唯一一個具有正統性的國家政權,必須記錄在其後建立的西漢前面!否則以“本紀”為綱的記事就會出現斷裂和錯亂。

而楚國實際上也只有一代君主,那就是項羽。最初義帝有名無實,只有項羽號“西楚霸王”後名實俱在,司馬遷
用人替國,《項羽本紀》代表的不單單是項羽本人的歷史,也代表了西楚這個政權從興起到滅亡的全部歷史。

這裡涉及到一個問題,你說西楚政權正統,他就一定正統嗎?大家到底認不認可呢?

《史記》記載眾諸侯以懷王為義帝,並“北面事之”。然而眾所周知的是,義帝實際上由項羽所立,並沒有權力,項羽後來乾脆殺了義帝而以霸王身份代行共主權力,司馬遷稱其為“受命”,說“政由羽出”。司馬遷又有《秦楚之際月表》,繼秦而後的是楚。

所以當時人認可楚代替秦,是沒有疑問的。但是大家認可楚,就一定代表認可項羽嗎?

所以,問題就變成各路諸侯在多大程度上認可項羽是楚的合法之主?

由於分配不均,劉邦起兵,陳餘、田榮也起兵,這三人不認可,韓廣也有點不服氣,不就國,剩下的三齊、三秦、三河都認可,楚地自然也認可。尤其是在故楚地,當時人都認為自己就是楚人。

所以,項羽的合法地位在當時是絕大部分人都認可的。

後來劉邦以魯公之禮安葬項羽,其實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通過作秀,順便貶低項羽。這個舉動,反而更加證明了項羽作為共主是事實,並得到大多數人認可的,他必須安撫大家的情緒。

司馬遷作為漢臣,為《史記》編排如此重大的時間線索,不得不把項羽排在劉邦之前,這個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二,司馬遷的個人情感方面。他喜歡項羽,也同情惋惜項羽。

司馬遷遭受宮刑,人生遭遇很不幸,他的命運是悲劇性的,所以他在《史記》中為眾多悲劇人物立傳,是因為跟他們有著深深的共鳴。所以,他喜歡項羽,同情惋惜項羽,通過對項羽寄託自己深切的同情,其實也是在書寫自己心中的感覺。

司馬遷擺脫了很多人都有的“成王敗寇”的舊觀念,如實的為項羽這個失敗者立傳。是因為他能夠真正體會到他們的痛苦,也能夠真正認識到他們在歷史中的巨大價值。

三,“漢”國號來自於“楚”。

楚漢之爭開始前,劉邦是項羽下屬,項羽以“巴蜀漢中四十一縣”封劉邦,以治所在漢中稱“漢王”。劉邦稱帝后就以“漢”國名為國號。

這也表明漢在楚後,且漢由楚出。可以說西漢的國號都來源於項羽,這也是項羽本紀排在前面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史官的作用。

司馬遷作為史官可以按照自己的原則這樣寫,那要是皇帝不同意呢?畢竟西漢的創立者劉邦口頭上是不認可項羽正統性的,皇帝非要你改,咋辦?你扛的住恐嚇嗎?

這就涉及到太史令這個職位的問題了。太史令:也稱太史,官職名,相傳夏代末已有此職。西周、春秋時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為朝廷大臣。

由於要如實反應記載歷史,無論帝王行跡優劣,所以這個職位要求你要夠獨立,不能在受到權力壓迫的情況下改變歷史事件的本來面目。

晉國太史董狐就因寫了權臣崔杼的“弒君”之罪,結果弟兄二人接連被殺。董狐冒著生命危險,依然不為所動,直筆記錄。

這種不畏強權,堅持原則的直書精神被後代史官所繼承。

漢代太史令多為世襲,司馬家作為太史令家族,司馬遷祖上好幾輩都是史官,司馬遷的父親也是漢朝的太史令。耳濡目染,繼承了這種精神!

司馬遷不但為項羽寫本紀,還給呂后這個女性寫本紀,給陳勝寫世家。

司馬遷作為一個偉大的史學家,這種進步的歷史觀念,獨立的思想難能可貴。

試想如果是一個阿諛奉承者著史,摻雜了太多現實因素的考慮,小心翼翼地寫一些給權勢者歌功頌德捧臭腳的東西,或者揣度皇帝愛看不愛看,那很可能項羽只能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或者是以惡名流傳後世了!

以上四點就是我的個人見解,也歡迎大家留言評論,批評指正。

我是剪刀說史,期待和大家一起進步!


剪刀說史


司馬遷對項羽的喜愛,這對後來的讀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劉邦打敗了項羽,卻被演化成了流氓對英雄的勝利,在歷史中英雄一般都不是流氓的對手,因為英雄愛惜羽毛,然而流氓毫無底線。

在“成王敗寇”的思維影響下,項羽被司馬遷和後來的學者成功塑造成了那個時期本應該成功的悲劇英雄,特別是大宋的才女李清照寫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在歷史的洪流中,出現這樣一些漩渦,在所難免,西漢開國初期,當時全國形成了以“郡”、“國”共同存在的局面,結果諸侯造反而郡縣卻穩定,劉邦在平定異姓王英布叛亂,收了重傷,後來劉邦因病死於長樂宮,當時他62歲。

項羽,劉邦都是一起反抗暴秦的英雄,劉邦死後,他那個時期的英雄全部退出歷史舞臺。劉邦的繼任者,逐步消除與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漢朝“大一統”政體更為穩固,但是項羽死後,劉邦優待了他的族人,並將一部分人賜姓劉。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項羽就是那個時期的“蠻族”,完全是以一個野蠻人存在的。他擅長打仗,但對政治一竅不通,楚漢之爭時期,項羽太想滅了劉邦,但他卻一直無可奈何。

項羽與劉邦臨別之際,兩人都說到了“天”。項羽臨死之前說道:“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劉邦臨終之際大罵宮醫:“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和順應天命的劉邦相比,逆天而行的項羽,則更容易成為學者的偶像、歷史的主角、命運悲催的英雄。另外,司馬遷本人對項羽有深厚的情感,或許是因為他自己的遭遇,和英雄項羽一生的孤獨非常相似,但他卻逆流而行,英雄總是孤獨的。

項羽和劉邦作古將近千年之後,唐朝時期柳宗元對當時的藩鎮割據局面寫了《封建論》,主要是否定封建制,褒揚郡縣制,反對復古,文中認為郡縣制早晚要代替封建制,這是歷史的潮流。


公元前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史記》並非是一本如《三國志》、《唐書》、《宋史》那樣只是記一個朝代或一個時期的史書,他上啟三皇五帝、下至其所生活的年代。

那麼他自然不可能和其他史書一樣,將開國皇帝放在第一位,而將三皇五帝置後,這種情況就如你家要修族譜,總不能將自己的父親放在第一位,而把始祖排在後面吧?

但同樣的,也不是說任何人都能因為年代早就排在前面,如你呂尚、管仲再怎麼厲害,年代再怎麼久遠也是臣,劉邦是君,君臣終究有別。

於是司馬遷想到了一個解決的辦法,就是根據人物身份的不同,分為記錄帝王的本紀,記錄諸侯的世家,記錄將相名人的列傳。所以大家都是在皇帝這個工作崗位上幹過的,就不要分上下尊卑了,都是平級。

至於怎麼排呢?簡單,就按年齡吧。於是我們看《史記》的順序依次是:《三皇本紀》、《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秦本紀》、《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然後才是劉邦的《高祖本紀》。

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項羽身份的定性,算是帝王呢?還是諸侯?如果算帝王肯定要排在劉邦前面沒有爭議,如果算是諸侯就要歸入世家排後面去了。

最後經過考慮,司馬遷還是把項羽歸到了帝王,並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這麼解釋道: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

這個解釋是合情合理的,楚懷王只是一個傀儡,政事實際是掌握在項羽的手中,並且最後項羽也“放逐義帝而自立”,雖然持續的時間不長,但終究是得到天下認可的共主,列入帝王本紀並無不可。

更何況,《史記·高祖本紀》記載:

 正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負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這一點即使在《漢書·高帝紀》中也是承認的:

 二月,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背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四十一縣,都南鄭。

如果否認項羽的身份,不就是說劉邦的漢王也是偽王了?所以出於公正的角度司馬遷將項羽列入了本紀中。

不過後來到了《漢書》中,寫的是大漢朝自己的事,自然不允許將項羽一個人高懸在劉邦腦袋上了,可這麼重要的人物又不能不寫,於是就不承認他這個帝王的身份。所以在評價項羽時,班固雖然幾乎完全照抄了司馬遷的評語,卻微妙的將號為“霸王”改為了號為“伯王”,一字之差成分就天差地別了,從帝王下降到了諸侯。於是被班固將項羽和陳勝並在一起,歸入了列傳之中,這其實是對項羽身份看法的改變。

可見項羽從司馬遷的《史記》中位於劉邦之上的本紀,到之後《漢書》中和陳勝平級的列傳,其實是時代變遷對項羽地位認識的改變。個人覺得這倒不能說是司馬遷推崇項羽所致,反觀《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評價: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可見司馬遷對項羽的突然且迅猛的崛起感到非常的驚訝,以至於通過重瞳的傳言而懷疑項羽事不是舜的後代?但同時對於他“其亡也忽”的現象,並不十分認同他的所作所為。


潘不安講究史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記載了自上古黃帝時期至漢武帝時期三千年的歷史。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的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

“史記”本是古代史書統稱,從三國時期“史記”由史書的統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後人認為此書“善敘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史記》與《資治通鑑》被後人稱為“史學雙壁”。



《史記》其中有十二本紀,分別是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秦本紀、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呂太后本紀、孝文本紀、孝景本紀、孝武本紀。

看到這裡大家似乎發現了個問題。

其中項羽、和呂太后和其他的人物不太一樣。


秦本紀以前的都是以朝代為本紀,由於年代久遠太史公的資料整理難度大所以以朝代為本紀。

自秦始皇本紀以後都是以皇帝為本紀,但是項羽和呂太后除外。

首先,本紀是按照先後時間順序為主線撰寫而成的。

其次,本紀為帝王。項羽和呂太后(漢族劉邦的老婆)雖然不是帝王,但是他們卻履行了帝王的權利。

秦末天下大亂,各路諸侯逐鹿中原,其中項羽“鉅鹿之戰”奠定了領導地位,雖然楚人自立的楚懷王為天子,但是有名無實,實際話語權為項羽。

秦亡以後項羽分封各路諸侯實際上是履行了帝王的權利所以項羽能夠入選本紀。


呂后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太后。

劉邦死後太子劉盈繼位可惜被他母親(也就是呂后)給嚇出了精神病(人彘事件),最後英年早逝。

呂后大權獨攬,後立的小皇帝如同傀儡,呂后提拔孃家人打壓功臣殺害劉氏子孫,不似皇帝勝似皇帝,所以呂后能夠入選“本紀”。

綜上所述:項羽、呂后雖然他們不是皇帝但是卻履行了皇帝的權利所以才能夠入選“本紀”。

以上內容是對此問題的看法。

愛好歷史的上班族。最近老婆做手術沒有太多時間,只能選擇一些簡單的問題編寫。


上班族聊歷史


項羽殺了子嬰、燒了秦宮後,在劉邦沒有建漢立國之前,實際上西楚霸王是當時的天下共主。更何況劉邦的“漢王”實質上也是項羽所封賜。項前劉後,是歷史事實,也無可替換。司馬遷只不過是如實記載而已。



琴島牧風


因為,司馬遷打心眼裡喜歡項羽!

太史公認為,項羽是一個英雄.

所以在項羽本紀中,極力描寫出了項羽的個人勇猛.

但是英雄卻不適合當一個合格的帝王.

因為項羽心中還有情意.在英雄末路之時,他首想到的是寶馬與美人.

這樣的描寫,更加突出了項羽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

而不是一個無情無義的梟雄.

到了最後,項羽不過江東,更加突出了他的情義.

雖然他兒女情長,但是最後依然選擇與他的部下一般戰死沙場.

而項羽最後一句“天要亡我,非戰之過”則就是太史公對項羽的評價.

隱含的說,項羽只能是一個有情有義,個人色彩濃厚的英雄,

而成不了一個稱王稱霸的帝王.因為他連自己失敗的原因也搞不清楚,

用現代話說,就是沒有政治覺悟.這樣的人,可以打天下,卻是坐不成帝王的.

司馬遷的歷史觀其實主要就體現在兩方面:力求真實和愛憎分明,在對項羽的記載中無疑第二項佔了主要因素,一句“天要亡我,非戰之過”就足以看出司馬遷對項羽的偏愛.但即使這樣也保持著真實性與傾向性的統一,這是司馬遷作傳的最大特點.


朱迪斯


首先從三人的家境來分析。出身司馬遷大叔是漢朝的太史公,官位比較低,但具有記載高管們的話語權。司馬大叔的祖上不是出身最低階層的農民,而是所謂的中產階級的“中人之家”。項羽出身楚國的貴族,祖上一脈相承都是武將,做事情比較講義氣,考慮事情比較直來直去。而且項羽的猜疑心比較重,用人而不信人。劉邦祖上就是貧民出身,處於社會的最低層,為了生存不得不到處混吃混喝,油嘴滑舌,詭計多端,能伸能屈,見風使舵。

其次從三人的教育背景來分析。司馬遷從小隨父進入都城長安,父親是太史公,身份交往的都是讀書人,家裡到處都是珍貴的古書。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司馬遷,從小自帶一身讀書人的傲氣,瞧不起沒有讀過書或者根本不讀書的人。項羽貴族出身,從小在優渥的環境中長大,誰說沒有飽讀詩書,但也是讀過一些武書的人。家裡出入的都是達官貴人,耳濡目染,也有一身的貴族豪氣。而劉邦屬於社會上的混混,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為了有酒喝整天花言巧語的騙人,一身的痞氣。

最後從三人的處事風格來分析。司馬遷絕對是歷史文人,尊重歷史的來龍去脈,但在記史的過程中也會夾雜自己的喜好在裡面的。對於項羽,司馬肯定是給予高度的讚揚。項羽的講義氣,款待劉邦的老爹和老婆,還把他們都送回劉邦身邊。項羽的大度豪爽,在鴻門宴上讓劉邦悄悄的溜走。項羽的貴族豪氣,四面楚歌自刎烏江,“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劉邦在處事為人的風格上都表現出一身的痞氣。劉邦在逃命的過程中,將同車的兒子女兒三番五次的踹下馬車。劉邦欺騙項羽,採取欺詐手段首先攻入咸陽。劉邦當上皇帝后,採取欺騙手段讓呂雉殺死韓信。等等事件都顯示出劉邦的不道德,採取流氓手段。

總之,司馬大叔在編撰《史記》時把項羽排在了劉邦的前面,是由多方原因造成的。不僅僅是司馬大叔的感情天平傾斜向項羽,還有在爭霸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及劉邦成為霸主後後續事件走向而促成的。僅代表個人觀點。


Lily生活藝術


在太史公的心目裡還是喜歡項羽的。雖說中國有句老話:成者王侯敗者賊。但項羽之敗,沒有任何人會說他是賊的,相反,人們都十分敬佩和崇敬這位大英雄,為這位大英雄推翻了秦朝而沒有得到應得到的天下而遺憾和感慨。我覺得,太史公也是從這一點出發,表達對項羽的認可和惋惜。


文亦如此


司馬遷是個剛正不阿的人,不畏權貴,是那個時代史官的代表。

在記錄歷史事件的時候,多是以客觀、公正的方式記錄。而司馬遷是個有浪漫主義情懷的史官,在寫《史記》的時候,多少會體現強烈的個人主觀意識。在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場宴會——“鴻門宴”,司馬遷以文學的觸筆,形象生動的描繪了歷史的畫卷,每每閱讀好像身在其中,各個事情以此舒展開來,讓人無法忘懷。在“鴻門宴”中,項羽和劉邦的形象躍然筆上。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多有描述對霸王的同情,多少有點英雄遲暮的傷懷。而在劉邦本紀中,更是毫不隱諱的說出了劉邦好色貪婪的本色,可以說毫無忌諱,以劉邦的性格,看過之後,以長此以往的痞性,哈哈大笑。

司馬遷在寫本紀的時候,也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寫的。在漢朝之前,是有個楚國的存在的。只不過漢帝國並不想承認這一點,因為項羽建立的楚國實在是有點短,只有短短的四年。但不可否認他的存在。就像在北宋滅亡之後,南宋建立之前,是有個楚國的,歷史上稱為“偽楚”,張邦昌在金國的扶持下建立的。存在了幾個月。時間很短,歷史上也是不承認的,仍然不代表他沒有存在過。在這是司馬遷把項羽放在本紀的主要原因就是項羽建立的西楚,畢竟他自稱西楚霸王。

我是曹城少年,願你順心康健。


曹城少年


謝謝你的問題!

司馬遷寫的《史記》雖然是屬於紀傳體的史學著作,但也是嚴格按照朝代順序來寫的。其中《本紀》寫的是歷朝天子或擁有皇權的人,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再到秦朝、項羽最後到漢朝各個皇帝,都是按照皇權順序來寫的。

雖然項羽沒有做過的皇帝,但是秦末時期,項羽帶領當時最強大的團隊,推翻秦王朝,分封天下諸侯,實質上行使的是天子的權力,西楚霸王項羽等同於皇帝的地位,而這個時間實在劉邦之前,所以排在他前面。呂雉也沒有稱帝,但是呂雉擁有皇帝指揮天下的權力,所以呂雉也在《本紀》裡

我們再來看看項羽。項羽的實力和打仗的能力,可以說是令人膽寒的。鉅鹿之戰,項羽以兩萬人馬戰勝了秦軍二十萬人,生擒秦將王離(王離的爺爺王翦,打贏過項羽的爺爺項燕),還創造了“

破釜沉舟”的成語。彭城之戰,又以三萬人馬打敗劉邦六十萬人馬,嚇得劉邦逃命的時候連兒女都給蹬下了車。如果不是起風颳的黃沙滿天,劉邦都難逃一劫。這些都是司馬遷相當欽佩的戰績。

項羽不光是有當皇帝的實力,也有當皇帝的時機,不過都讓他浪費了。如果在鴻門沒有放走劉邦,而是讓項莊舞劍時將他刺死,就不會有人來和他掙皇位了。

項羽進入秦朝的咸陽城後,如果聽了韓生的話,守住關中,阻擋河西四塞,而不是想著衣錦還鄉,做什麼楚霸王,別人很難撼動他的地位,也不回落得個“沐猴而冠”的笑話。

這些機會都讓他錯過了,就連老謀深算的范增都讓他趕走了,可見項羽的目光確實短淺,不然不會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可能《史記》後面就沒有《高祖本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