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坐著的方式站了起來

來源:感受不同(sh1419243008)

她以坐著的方式站了起來


密西根民主黨人康葉斯(Mr. Conyers)說:只有少數人能以他們的行為改變歷史,而帕克斯是其中的一個。因為她有勇氣為自己的信念、面對屈辱說出了別人都沒有敢說的“不 ”。

01

1913年2月4日,羅莎·帕克斯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塔斯基吉(Tuskegee, Alabama,名為羅莎·路易絲·麥考利(Rosa Louise McCauley)。雙親名為詹姆斯·麥考利和李奧娜·愛德華茲,分別是木匠和老師,她有美國黑人切羅基-克里克裔和蘇格蘭-愛爾蘭裔的血統。羅莎·帕克斯的祖母是蘇格蘭-愛爾蘭人。

她以坐著的方式站了起來


年幼時,羅莎·帕克斯罹患慢性扁桃腺炎,深受身體狀況所苦。當父母分居時,她和母親一起搬到Pine Level,恰好在亞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外圍。在農場和外祖父母、母親、與弟弟Sylvester住在一起,並在那裡長大,後來在非裔的循道宗新教聖公會開始她的終身會員身份。

十一歲前,她的母親讓她在家自學。此後,她進入蒙哥馬利的女子工業學校,上學術與職業的課程。帕克斯繼續到一所由亞拉巴馬州黑人教師大學創立的提供中等教育的實驗學校,但為了照顧她的祖母,其後是她的母親,在她們雙雙病倒後,她不得不退學。

02

她以坐著的方式站了起來


1955年12月1日,時年42歲當裁縫的帕克斯與另外三位同伴一起下班回家,車上很擠,汽車司機要求她與另外三位同伴讓座,沒有人動;後來一位白人乘客要求她們讓座,她的三個同伴讓了,但她還是繼續坐著。然後上來了一位警察,在簡單對話後將其逮捕。當時,整個美國南方在公共汽車、飯店等公共場合仍實行種族隔離制度。按規定,在公共汽車上黑人必須要給白人讓座。在那一段帕克斯與司機的簡單對話中,她只是說了幾個字:當司機要她讓坐時她說:“不”;當有人要逮捕她時,她說:“你可以這麼做”。司機要求黑人給白人讓座。

這無關“尊老愛幼”的美德。在美國內戰後種族隔離依然盛行的美國南方,法律明確規定黑人與白人在公車、餐館等公共場所內需分隔,且黑人必須給白人讓座。在北方,法律認可的種族歧視也使黑人被許多行業和社區拒之門外。

帕克斯被捕事件意外地造成了美國曆史上一場驚天動地的人權運動。帕克斯被捕後,很快被一位黑人領袖保釋了出來。

她以坐著的方式站了起來


她以坐著的方式站了起來


第二天,當地黑人領袖召開會議,在瞭解到蒙哥馬利的公共汽車公司嚴重依賴黑人乘客之後,他們決定從12月5日開始抵制所有的公共汽車。發生在1955年冬天的這一事件也讓一個叫做馬丁.路德·金的26歲的黑人成為了人權領袖,當時他正是蒙物哥馬利萊克斯特洗禮教堂(Dexter Avenue Baptist Church in Montgomery)的一新到的牧師。他領導人們開始了長達381天的抵制公共汽車行動。在這場運動中,蒙哥馬利市 5萬黑人團結一致,寧願步行、搭便車、騎自行車甚至騎驢出行,就是不坐公共汽車。

03

馬丁 ·路德 ·金在他 1958年的一本書裡他寫道:帕克斯 被逮捕是事件的催化劑而不是直接的原因。事件的原因深藏於長期以來不公正的司法中。其實就在1954年,同樣有一個普通的家庭,通過自己的行為改變了美國的歷史。

琳達 .布朗 (Linda Brown) 是一個 8歲的黑人兒童,正在上三年級,她不得不步行1.5公里繞過火車調車場去堪薩斯州託皮卡市 (Topeka, Kansas) 的黑人小學去上學,而她周圍的白人朋友們的公立學校卻只離家有7條街遠。託皮卡市的學校體系就是按照不同種族而分開的。按照“隔離但平等”的原則,這種體系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合法的。琳達的父母向聯邦地方法院起訴被駁回。隨後,布朗夫婦同另外一些家庭向美國最高法院上訴。

最高法院一致裁定推翻對當年普萊西訴佛格森案的裁決。這一裁定是由首席法官厄爾.沃倫 (Earl Warren) 陳述的。這就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布朗訴教育委員會 (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1954) 案的裁決,被認為是美國曆史上意義最重大的裁決。它對黑人和白人是否能夠一起或分開接受教育的問題作出了最終裁決,推翻了1896年普萊西訴佛格森 (Plessy v. Ferguson) 一案包含“隔離但平等”的裁定。因為:不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在管轄範圍內,也不得拒絕給予任何人以平等法律保護。(美國憲法第14修正案第1款)

1963年,馬丁 ·路德 ·金站在華盛頓,發表了他最出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當年有25萬多人在場聆聽了演講並進行了電視轉播。

她以坐著的方式站了起來


那次的遊行是為了爭取工作和權利,時間則是在種族關係緊張的年代。帕克斯和馬丁 ·路德 ·金的事蹟鼓舞了其他地區,使得民權運動迅速蔓延,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美國政府在1964年通過了著名的《民權法案》,取消了公共場所的種族隔離政策。1956年11月13日,美國最高法院最終裁定蒙哥馬利的種族隔離法違反憲法,這場席捲全國的抵制運動終於獲得勝利。

1996年,帕克斯被克林頓授予“總統自由勳章”,以獎勵她為美國人民的生活所做出的傑出貢獻;1999年,美國國會議員、民權領袖及各界代表近千人齊集國會山,將代表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的“國會金質獎章”授予帕克斯,大家一致稱帕克斯為“美國自由精神的典範 ”。

2000年11月,帕克斯圖書館和博物館在蒙哥馬利市落成,在博物館中,人們可以看到一輛1955年時候的公共汽車,並聽到帕克斯當年在車上同司機的對話,宛如重新回到了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

她以坐著的方式站了起來


30年後,她追憶當年:“我被捕的時候沒想到會變成這樣。那只是很平常的一天,只是因為廣大民眾的加入,才使它意義非凡。”

她以坐著的方式站了起來


2005年當地時間 10月24日晚,作為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之母、92歲高齡的羅莎·帕克斯女士在底特律的家中安詳辭世。30日遺體就被運到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大廈,安放在大廳中供全美民眾瞻仰。

在正式對公眾開放前,美國總統布什偕夫人,國會參、眾兩院領袖和眾多議員在大廳內舉行了內部瞻仰儀式。布什在29日發佈命令,宣佈11月2日帕克斯舉行葬禮那天,美國全國政府機構、駐外機構、軍事基地、海軍艦船等全部降半旗誌哀。

她以坐著的方式站了起來


美國數千民眾一起參加了安放儀式,參議院牧師率領大家為她祈禱,專程趕來的一個大學合唱團,現場高唱愛國歌曲《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她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獲得遺體被安放在國會供民眾瞻仰的殊榮的女性。

她以坐著的方式站了起來


她以坐著的方式站了起來


當天,國會大廈外聚集著近萬名來自全美各地的仰慕者,許多人舉著標語,只有簡單的一句話:“謝謝你,羅莎·帕克斯”。

美國的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六十年代形塑出來的。帕克斯也因此被美國國會命名為“民權之母”。

美國國務卿賴斯在追悼儀式上說的一句話最有代表意義:“沒有帕克斯,我就不可能今天以國務卿的身份站在這裡。”同時,帕克斯也深受白人民眾熱愛,因為她為黑人爭取權利的運動同時塑造了美國的社會正義與公正精神,為美國人民爭取到了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

2013年2月28日電據外電報道,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先驅羅莎・帕克斯的銅像雕塑揭幕儀式27日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舉行。總統奧巴馬和國會領導人出席儀式,這是美國國會首次將一尊完整的非洲裔婦女塑像放在國會大廈的塑像大廳中。

她以坐著的方式站了起來


她以坐著的方式站了起來


奧巴馬說,“帕克斯的一生充滿尊嚴和優雅”,她在一個特殊的時刻改變了美國和整個世界。奧巴馬錶示,把帕克斯的塑像安置在國會大廈中,表明了她在美國曆史締造者中的位置。

帕克斯的尊榮來自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一個人可以改變一個世界。

“沒有想像,人會衰竭,沒有勇氣和激勵,自由與和平的夢想會枯死。”帕克斯是一位“如此寧靜、如此清澈”的弱女子,但即使到了晚年,她仍有堅定的信念:“只要還存在失業、戰爭、犯罪和人與人性的矛盾,我們就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它需要我們一起奮鬥。”是的, 50年過去了,帕克斯的夢想也許還遠遠沒有完成,林肯紀念堂的臺階上,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的》的聲音仍然在呼喚:

“朋友們,今天我要對你們說,儘管眼下困難重重,但我依然懷有一個夢。這個夢深深植根於美國夢之中。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將會奮起,實現其立國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有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她以坐著的方式站了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