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保溼三部曲

良好的護膚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皮膚的狀態。關於如何正確護膚,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以保溼來講,不少人都表示儘管努力“補水”,但仍然無濟於事。只補水就能保溼嗎?如何做好保溼?本文為您揭曉答案。

天然保溼因子發揮重要保溼作用

皮膚是人體免疫的第一道屏障,皮膚的結構從外到內分為表皮層、真皮層、皮下組織及附屬器官。其中,與皮膚保溼密切相關的是表皮層。此外,真皮層也一定程度參與皮膚保溼功能。

表皮層的厚度僅有0.2毫米,由角質形成細胞(Keratinocyte,KC)構成。KC排列整齊,層層鋪開。新生的KC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分化,形成表皮的基底層、有棘層、顆粒層、透明層、角質層,相當於人類的嬰兒期、幼兒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皮膚最外層由4~6層死去的角質細胞構成,這些細胞由基底層角質形成細胞通過增殖和分化,不斷向外推移、角化、變形後形成。細胞在向外推移的過程中,從基底層到透明層需要14天,從透明層分化為角質層又需要14天。在這28天中,KC中會合成一類高度磷脂化的大分子多聚蛋白,即前絲聚蛋白。前絲聚蛋白會快速脫磷脂化,水解為絲聚蛋白。絲聚蛋白在多種蛋白酶的降解下變成遊離氨基酸,如組氨酸、穀氨酸、精氨酸、絲氨酸和甘氨酸等。隨後,部分氨基酸轉化為其他成分,如穀氨酸轉化為吡咯烷酮羧酸,組氨酸轉化為尿刊酸。以上成分與其他有生理活性的乳酸/乳酸鈉、尿素和各種無機鹽共同構成天然保溼因子(Nat ural Moistur e Fact or s, NMFs)。天然保溼因子通過調節角質細胞的水合功能,維持皮膚正常滲透性,是參與減少皮膚經皮失水的重要分子。KC變成死亡的無核角化細胞後,經過脂肪酸的黏合,會形成“磚塊混凝土”結構的細胞牆,這種結構使NMFs更容易發揮作用。當皮膚含水量減少時,皮膚就會發出一些生物信號,把絲聚蛋白分解為氨基酸,然後合成NMFs,NMFs吸收並結合水分,保持角質層的溼度。

眾所周知,堅固的牆體除了要求磚塊累放整齊外,磚塊之間、磚層之間還需要水泥作為填充。表皮的結構也是如此。為了讓細胞緊密結合構成強大的屏障,不僅有細胞橋粒將細胞緊密連接,還有細胞間脂質填充間隙。其中,神經酰胺(50%)、膽固醇(25%)、遊離脂肪酸(15%)是最主要的細胞間脂質。除了構成細胞間脂質的結構脂質,還有覆蓋於角質層表面的潤澤脂質——皮脂膜,它由皮脂腺分泌和角質細胞裂解而成。皮脂膜主要由甘油三酯(57.5%)、蠟脂(26%)、角鯊烯(12%)、膽固醇酯(3%)和膽固醇(1.5%)組成。

細胞間脂質和皮膚表面的脂質膜以及包含在其中的各種保溼因子共同參與皮膚屏障的構成,調節皮膚pH值,滋潤且減少皮膚表面的水分蒸發。

真皮層的厚度約為2毫米。人表皮成纖維細胞(Human Skin Fibrobl ast,HSF)和部分免疫細胞相伴於此,HSF分泌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蛋白,形成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構成立體網格,維持皮膚的彈性和形狀。除了基本的細胞成分外,還有黏多糖(如透明質酸)、蛋白質(硫痠軟骨素、硫酸皮膚素、核心蛋白等)、電解質和大量水組成細胞間質,填充在細胞和纖維之間,使皮膚具有一定的堅韌性和彈性。其中,透明質酸(Hyal ur onic Acid,HA)分子中含有多個羥基、羧基形成空間螺旋柱構型,可與水分子形成氫鍵集結大量水分。一般來說,1個HA分子可以吸附1000個水分子。HA還能與蛋白質結合成為分子量更大的蛋白多糖分子,HA-蛋白質-水形成的凝膠具有高度水合能力,可將細胞黏合在一起。

保溼是延緩衰老的基本要求

水是生命之源,一般情況下,生命個體質量的70%~90%都是水,只有當細胞含水量不少於65%時人體才能進行正常的代謝活動,當含水量在70%以上時體內代謝才能達到活躍的狀態。含水量的多少、水存在狀態的改變與否,時刻影響著新陳代謝的進行,影響著生命活動的發生。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體內缺水時,常常覺得口乾舌燥、四肢無力;缺水嚴重時甚至影響器官機能。皮膚作為我們機體的一部分,缺少水分時會出現乾燥、緊繃、粗糙、膚色暗沉;當皮膚水分含量極低時,皮膚屏障容易損傷,紫外線、灰塵、微生物等外界因素更容易攻擊皮膚,進而出現老化、敏感等皮膚問題。

因此,充足的水分能夠保證皮膚功能正常,促進活躍皮膚代謝,同時也是維持皮膚狀態、延緩衰老的基本條件。

補水、鎖水、防水散缺一不可

保溼就是保持皮膚溼度和水分。如果只補水,不鎖水和防止水分散失,就像漏洞的容器,添加再多的水也是徒勞;如果只補水和鎖水,不防止水分散失,就像下雨後的柏油馬路,水分依然散失得很快;如果只顧及補水和防止水分散失,忽略了鎖水,由於局部溫度過高、水分吸收受阻,皮膚仍然處於缺水的危險狀態。因此,補水、鎖水和防止水分散失缺一不可。

補水即添加水分。爽膚水、噴霧、精華液、啫喱、面膜等劑型在含水量方面優於乳液和麵霜,可以使用這些產品提高皮膚細胞周圍的水含量和溼度。

鎖水即保留、提高水含量。在化妝品配方中,常通過促進皮膚固水能力和增強皮膚吸水能力兩種方法提高皮膚的水分含量。

在促進皮膚固水能力方面,一般通過填充細胞間脂質、黏多糖等來實現。NMFs不僅能夠抓住細胞內部的水分,還能調節細胞內部的pH值,抵抗微生物入侵。NMFs由絲聚蛋白分解而來,因此不少化妝品通過添加絲聚蛋白來提高NMFs的含量。此外,神經酰胺和透明質酸等原料,如β-葡聚糖、多聚穀氨酸、各種植物提取物等,通過直接或間接增加細胞間物質的密度,實現皮膚固水保溼。

利用原料吸溼性可增強皮膚吸水能力。丁二醇、丙三醇(甘油)、吡咯烷酮羧酸鈉(PCA-Na)、山梨醇、尿素等原料具有良好的吸溼性,可以捕捉空氣中的水分子,提高皮膚含水量。

為了防止水分散失,要提高皮膚密封性。油脂有保持溫度、滋潤營養、抵禦微生物入侵、防止水分蒸發等多重功能。從保溼的角度來說,細胞表面即細胞膜由磷脂組成,表皮層細胞間的填充物質是脂質,表皮最外層的皮脂膜也是脂質,因此屬性為油脂的物質與細胞膜、細胞間填充質、皮脂膜親和力更加強,能形成密封性較好薄膜,使水分留在細胞內或細胞間隙中,最大程度上防止水分的散失和蒸發。椰子油、乳木果油等植物油、脂肪酸(亞麻油酸、月桂酸、硬脂酸)、凡士林、角鯊烯等常被添加在乳液、膏霜中,作為潤膚劑和封閉劑。生活中不少人在護膚時忽略乳液、膏霜的作用,只用爽膚水,這樣做其實是放任水分蒸發,不利於保溼。

在實際操作中,還需要認真瞭解肌膚的狀況。若皮膚敏感、容易泛紅,則說明角質層較薄,在護膚時除了使用面霜來封閉水分、滋潤皮膚外,還可以使用促進角質代謝的成分,例如鈣離子可以通過控制角質細胞的生長和分化促進皮膚構建正常的屏障。若皮膚有痤瘡或者牛皮癬等症狀,則說明角質層偏厚,可以通過果酸、水楊酸等適當剝離角質,調節角質的過度代謝。

需要提示的是,若生活在氣候較乾燥、空氣中水分含量較低的地區,皮膚保溼應以固水為主。若生活在氣候較潮溼、空氣中水分含量充足的地區,皮膚保溼則應以吸溼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