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中國發展做出了哪些突出貢獻?

螳螂先生


在我看來,秦始皇的貢獻非常大,說他在帝王界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都不為過。

不過要是細細說,怕是寫上一篇長篇大論的論文都不夠,只能概要的談一談主要的觀點。

第一,秦始皇作為中國第一位皇帝,確立了皇帝的這一稱謂,開啟了中國皇權至高無上的時代,自皇帝以下所有權力均來自皇帝的授予,為後世效法,保障國家的穩定提供了法理基礎。

第二,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並將這一觀點深入身心,沒有深入人心的大一統思想,中國現在怕是和歐洲一樣小國林立。

第三,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等等,為中國的文化、經濟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使得中國兩千年經濟文化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第四,秦始皇建立郡縣制的政治制度,取代分封制,使得國家的政令得以更加暢通。使得中國的政治穩定有了長足的發展

第五,秦始皇把漢族從一個個鬆散的列國,整合為一個團結、向心的民族,併為日後中國民族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華民族能夠屹立世界兩千年不倒,與秦始皇的整合列國是分不開的。

第六,也是最偉大的貢獻。秦始皇滅了六國,不僅僅是消滅了六國的貴族階層。他更偉大的地方在於,吸收了六國的文化,使得日後形成的中華民族的文化成為了世界上最能夠兼容幷包、海納百川的文化。這也是中華文化能夠活躍兩千多年而仍然保持經久不衰的活力的重要原因!

縱觀歷史,不論是在秦始皇之前,還是在他之後,哪一個帝王都沒有這麼大的貢獻!



人生是一場耕心之旅


看到問題,是我喜歡的。謝謝題主的問題。

秦始皇嬴政是我喜歡的帝王! 擁有無與倫比的威望和霸氣。

作為年幼登基的帝王,他完成了對內集權,削除叛亂,凝聚力量。對外,統一六國,結束自春秋以來的列國紛爭。統一後沒有狡兔死 良狗烹,但這些是每一位帝王都會做的事情,真正的為中國發展做的貢獻不僅僅是這些程序化的功業。

對中國的發展;

第一,從秦始皇以後,我們中國人就牢牢的樹立一箇中國的原則,在這邊土地上只有一個國家。這是多麼偉大的設計,取消封國,建立郡縣制。一箇中央政府一個集體,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受益,這個制度,這個傳承的精神深深的刻在中國人的腦海。

第二 書同文 車同軌 統一度量衡,這些手段無一不證明了秦始皇擁有超越千年萬年的遠大理想, 自周以來至春秋以後,你是你,我是我,存在於每一個邦國的人心中,但秦始皇打破了這種局面,將這片大地上散亂的人群統一成了一種人。

第三 開拓邊疆,也許主管因素是一位偉大帝王的個人想法,但客觀為中國奠定了版圖基礎。作為農耕文明的我們,土地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而從歷史角度來看,自西晉之後,江南相當於給了我們中華文明一個棲息地。到隋唐之後,江南更是我們中華文明的重要聚集地。

第四 律法制度 嚴苛的秦法雖然有很多很多弊端,但不可否認這套律法的核心在中國一直沿用下來,毛主席說百代都行秦政法說的就是秦律。歷史上有個故事是劉邦入關中用了一招“約法三章”老百姓紛紛擁護,但實際上“約法三章”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因為那樣根本無法實施統治。 (雖然律法屬於商鞅時期制定,但秦始皇將它推廣到了全國。)

以上就是我個人認為的對中國發展的貢獻。


蕭文昌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稱趙政、祖龍等。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嬴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後回到秦國。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獨攬大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統一之後,秦始皇認為自己功過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

秦始皇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樂之者2012


大家好 我是微鑑歷史 今天總結了一下秦始皇的五大貢獻,這五大貢獻也影響著我們世代人民。貢獻1:全國的統一是我嬴政做到的。生活在戰亂的年代最受苦的其實就是老百姓。秦、楚、韓、魏、趙、齊、燕七國未統一天下的時候那是斗的死去活來,搶地盤的爭奪那是相當的厲害。你打我、我打你都是一件常事。秦始皇認為這種情況只有用武力解決,秦始皇滅了6國,讓軍閥戰爭消停了,統一了全國。


貢獻2:文字的統一。聰明的人永遠都會做聰明的事,秦始皇統一了文字,也就是在文化上開始融入,更好的收入人心。

貢獻3:統一度、量、衡。度,是長度尺碼,即尺、丈;量,是體積單位,如鬥、升;衡,是稱重工具,單位為斤、兩。這個貢獻我們至今都在使用。統一度量對於官和民都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貢獻4:貨幣的統一。買賣就需要貨幣,有著流通的性質,如果不統一就不會有全國的貿易,也就無法促進各地區的經濟發展。

貢獻5:開疆拓土。如果不開疆拓土,國界永遠都這麼小。秦始皇吞併六國後,收取了蠻荒之地。讓蠻荒的土地擴大了三分之一。

以上是秦始皇的五大貢獻。你對秦始皇的瞭解中,秦始皇是不是大智慧的人?請留言評論。


微鑑歷史


秦始皇對中國的統一,做了許多前無古人的業績,將影響較大的幾項羅列如下:

1.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並延用至今.

2.廢封國,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一後管理的標準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3.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4.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5.焚書坑儒,統一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

6.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7.修建長城,使其成為農業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8.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高十三同學


秦始皇文韜武略,胸懷大志,利用先前秦國一代代的積累,統一了六國,雖然秦王朝時間不長,但卻是在歷史上留下了超級濃墨重彩的一筆。

許多書上都說始皇暴政,但我不同意,畢竟當時他要治理的是一個前世沒有的王朝,他要治理的,是七個國家的人民,倘若法不嚴苛,令不嚴明,秦王朝可能連建立的機會都沒有。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第一個名族大一統的國家,為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命人修建了萬里長城,一定程度上阻攔了匈奴的劫掠,保護了老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而且長城起作用的時間何止一個秦朝,之後的封建王朝,一直用它抵禦外敵,現代長城也是我國著名景點和象徵之一;秦始皇

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結束了自春秋以來諸侯割據群雄並起的混亂局面,實現了中原的統一;秦始皇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主義國家,讓中國從奴隸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個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一直1912年辛亥革命完成以後清朝滅亡才算結束。

秦始皇認為自己功蓋三皇五帝,自稱皇帝,號始皇帝,吸取前人的教訓,

廢除分封制度,實行郡縣制度,建立了自中央到郡縣的一整套官僚制度;秦始皇統一文字,讓各個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可以相互交流,打破了各個民族之間的隔閡;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易更加方便,促進了交易發展;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收復了河南地區,將六國豪族遷往巴蜀之地,防止他們反叛復辟,維護了中原安穩,同時征服百越地區之後,設置桂林、南海等郡,維護了國家疆域的統一和穩定。


遠慕長生


秦始皇的貢獻可以說極大影響了中華文明,奠定了封建中國的基礎,甚至是今天中國的版圖。

在秦始皇統一之前,中國和現在的歐洲差不多,小國林立戰爭殺伐不斷,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才讓中國不會淪落到歐洲分裂的地步,建立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代有作為皇帝都以秦始皇為表率一統華夏為己任。自秦始皇開始統一深植政治家心中,數千年磨礪柔和產生了中華民族表現出了強大的凝聚力。

秦始皇另一個重大貢獻就是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這些條件也是五十六個民族能有巨大認同的前提,看看現在的印度國內官方語言20多種,從城市去農村帶四五個翻譯,度量衡都沒有統一,可想而知2000多年前秦始皇所做事情是多麼偉大多麼有前瞻性。

秦始皇為了結束分封制帶來的巨大隱患,開創了郡縣制,歷史證明了郡縣制的成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甚至走出了國門。秦始皇時期的治國策略方式方針一直持續影響今天的中國,可以說今天中國建立多民族統一國家而且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廣泛的認同性奠基人就是始皇帝。





玉麒麟20190000000000


1: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 2: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被延續到清朝末期。(1)他為炫耀自己統一天下的功德,確立至高無上的權威,創立了“皇帝”的尊號。(2)隨後,他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3)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4)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5)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墮毀舊東方各國的城郭,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  3:他在經濟和文化思想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措施。這進一步鞏固了統一的局勢。 (1)在經濟上,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使黔首自實田”,即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2)並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廢止戰國時代的各國貨幣,統一全國幣制。(3)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作為標準文字,頒行全國。(4)始皇三十四年,又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下令銷燬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  

4:秦始皇為維護國家疆域統一、穩定,採取了一系列措施。(1)秦始皇即位後,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收復河南地,迫使其退往陰山以北;(2)為防其進一步侵擾,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3)在征服百越地區後,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宋小天


秦始皇的歷史貢獻主要有:

1: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這主要表現在他統一六國上面。戰國末年,從諸侯割據向全國統一的趨勢已日益明顯。當時,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和宦官繆毐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平定繆毐的叛亂,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令其徙處蜀郡;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部署統一全國的戰略和策略。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2: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被延續到清朝末期。(1)他為炫耀自己統一天下的功德,確立至高無上的權威,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佈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2)隨後,他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3)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4)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御史核對,不容許錯亂和篡改。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墮毀舊東方各國的城郭,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

3:他在經濟和文化思想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措施。這進一步鞏固了統一的局勢。 (1)在經濟上,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使黔首自實田”,即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2)並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廢止戰國時代的各國貨幣,統一全國幣制。(3)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作為標準文字,頒行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為秦朝的專制主義統治製造神學根據。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水主陰,陰代表刑殺,於是以此為依據加重嚴刑酷法的實施。(4)始皇三十四年,又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下令銷燬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藥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咸陽。

4:秦始皇為維護國家疆域統一、穩定,採取了一系列措施。(1)秦始皇即位後,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收復河南地,迫使其退往陰山以北;(2)為防其進一步侵擾,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3)在征服百越地區後,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4)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僅遷至咸陽者即達十二萬戶。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燬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十二個金人,陳列在宮殿之前。

我認為他最大的功績是:

漢語普通話和標準漢字。

現在北方話,廣東話,西南官話,四川話都來自於秦語。

南方漢語大都來自於楚語,楚語,秦語,晉語都直接來自於周語。 周秦同源,發源於古雍州的渭河流域(今天的寶雞地區)。

周朝是對周文化的渲染和傳播。使漢族地區有了一咱共同的文化和語言。諸子百家都來自於周文化,孔子說吾從周。但周朝對中國各地的管理是分鬆散的,是封建制,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諸候王。雖然這些諸候起初絕大部分都來自周朝王室貴族,但是經過好多代後,這些小諸候就慢慢不原中央的話了。是秦國將這些國家從政治上完全統一,成為一個完整的國家,並實行郡縣制,沒有了象周朝那樣全國上百個諸候王。並且將重慶,四川,廣東,廣西,貴州等這些西南地區納入當時的中國版圖。秦語成了大西南地區和廣東地區的官方語言,並且演化為現在廣東話和西南官話。

秦朝奠定漢族形成的基礎,漢朝將秦國的勞動成果加以鞏固,周文化深入到漢朝每個地方,所以漢族形成。

所以說沒有秦朝,就沒有漢族。西域的民族原來直接將漢人稱為秦人,現在土耳其仍將漢族稱為秦人。

只不是秦朝時間短,要不然今年漢族,可能叫秦族,呵呵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在這裡只是把一些常見的誤解澄清一下,方便大家認識真正的千古一帝。


1.焚書坑儒

這可以說是秦始皇最為臭名昭著的一件事情了。但是這件事情的始末可能和大家的想象有些出入。

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首先是焚書,政令是燒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儒家等各家經典,而不是全部;而且對於農牧和醫學類的書籍,是全部保留的。真正導致這些精彩的思想大量流失的是項羽後來的一把大火。

而且也有人認為史書秦朝也是有保留的,不是全部燒燬。這可以從後世的史學家比如司馬遷、班固的作品中多有摘錄原史(採用第一人稱)的跡象得到印證。蕭何當年入咸陽的時候,很有可能搶救了一批秦政府保留的各國史書。戰國時代的大部頭都是成堆成堆的竹簡,想複製、私藏的難度可是真的高到一定程度了。所以我個人傾向於秦朝是有保留其他各國史書的。


然後是坑儒,對於這點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存在,有人認為是術士,有人認為都是儒生。比如唐代韓愈、宋代司馬光,就比較贊同這是“屠術士”。即使取最後一種情況,當時坑殺的的確是儒生,這些儒生也是本身尋仙失敗,或者不支持政令、私下搗亂、以古非今想要恢復周禮(分封制)的儒生,而不是說秦皇頭腦一熱,看你不爽凡是儒生都殺掉。支持坑殺的是儒生的比較著名的有東漢的王充,他考證的結果不過是“四百六十七人”而已。這才多少人,儒生何止上萬,秦政府自己的博士、官員等等難道不是儒生嗎?賈誼、董仲舒等相隔最近不過幾十年的大儒又是怎麼來的呢?他們好像也沒有表現出什麼不滿。


當然還有衛宏在幾百年後揭露的第二次坑儒:

今新豐縣溫湯之處號愍儒鄉。溫湯西南三里有馬谷,谷之西岸有坑,故老相傳以為秦坑儒處也。衛宏《詔定古文尚書序》雲:“秦既焚書,患苦天下不從所改更法,而諸生到者拜為郎,前後七百人,乃密令冬種瓜於驪山坑谷中溫處。瓜實成,詔博士、諸生說之,人人不同,乃命就視之,為伏機。諸生賢儒皆至焉,方相難不決,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皆壓,終乃無聲”。此則閔儒之地,其不謬矣。

不過一般不被人接受,因為只有他一個人在說,並且以秦制這樣的做法很不現實。即使是真的,也依然不過是幾百人。不管是更早的春秋時期,還是之後的朝代,一次株連幾百儒生的情況都屢見不鮮。並不是什麼大事,真正像宋朝那樣號稱不殺士大夫的反而是特例。


這件事情之所以被後來者誇大,更多是因為當時秦國的制度比較嚴苛,六國剛剛歸一、人心浮動,對此不滿的情緒比較大。而後來掌握輿論的都是儒家士子,對於這種對自己極度不友好的帝王,當然是先噴為敬。真正有意思的是,那些被焚燒的《詩》、《書》等還是有不少保留下來的,而秦皇要求保留的那些實用的醫學、農牧的書籍,卻沒有保留下來,不得不說是一種很大的遺憾。當然了,後世的儒家一向視這些東西為小道尓,沒能留下來也是不奇怪的。


2.秦皇不過是摘了以前各位秦王的桃子

秦國的強大是從孝公時代商鞅變法開始的,經過後面的幾位優秀的秦王發展,秦國確實已經確立了國力優勢,無論是兵員戰鬥力還是糧食生產、工具生產都對東方六國佔據優勢。這種優勢碾壓一國是可以做到,但恐怕遠遠沒到碾壓六國之和的地步。甚至在五國伐齊前,齊國打得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又是稱臣又是割地甚至丟了函谷關。

以公元前260年前後發生的秦趙長平之戰為例,這場戰爭動搖了趙國的國本。秦國當時的國力的確已經佔據非常大的優勢,趙國即使有廉頗、李牧也不願意與秦國正面交戰。但是秦國長平之戰依然打的非常艱難,

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意思就是秦昭襄王發佈了舉國動員令,徵召所有15歲以上的男丁去斷趙國的糧道,給河內郡所有應徵者加封爵位一級。即便如此,最後能打贏這場戰爭還多虧了反間計,讓趙王用趙括換下了廉頗。

這裡說一下,趙括未必是大家想的那麼無能,能跟白起剛上一個多月才因為後勤不足輸掉,也算盡力了。這是趙王的戰略問題,因為趙國拖不起了,需要尋求決戰。沒有采用廉頗的穩守策略。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

現在來看,比起被坑殺四十萬,不如繼續拖著,把秦國拖死,最差也不過是四十萬人都死了而已。

王悔不聽趙豹之計,故有長平之禍焉

趙王對於自己的決策也是很後悔的,秦國當時的後勤壓力也很大,戰損也很多。打完之後:

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空虛到其他六國都想要直接一波推掉秦國了。


趙國當時要說自己是東方六國中國力最強的,恐怕還不行。(沒錯,就是這個打贏了長平之戰的秦昭襄王曾經也被齊國按在地上摩擦)而秦國儘管是已經確立巨大優勢,想要動搖趙國國本(並沒有滅國),也是賭上了舉國之力的。全國男丁都被徵召,還需要秦王親自去加封爵位,你可以想象國內有多困難。即便如此,有名將白起在,加上趙王有戰略失誤,齊國等國沒有堅定支援,這才打贏的。所以說這時候的秦國光是碾壓趙國一國,都很勉強。

嬴政前247年登王位,距離長平之戰不過10年。他加冕成人禮,親理朝政是前238年,距離長平之戰不過20年。20年前秦碾壓一個很難說最強的趙國都很勉強,20年後就能碾壓六國之和了嗎?對於秦國至關重要的鄭國渠,就是嬴政時期修的,這項工程是秦國能橫掃六合不可缺少的根基之一。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此外嬴政還針對秦國現有的問題進行了一些變革,讓秦國國力進一步增強,並且更加重視法家,讓秦國成為一臺戰爭機器。即便如此,在統一六國也不是那麼順利的。

王問於將軍李信曰:“吾欲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王以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王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遂命李信、蒙武將二十萬人伐楚;王翦因謝病歸頻陽。

嬴政想滅楚,李信說我只需要20萬,王翦說要60萬,嬴政覺得60萬太多了,於是派了李信去。

楚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李信奔還。

結果李信、蒙武除了一開始取了一些勝利,大敗而歸。要知道這兩位也都是不錯的將領了。

王聞之,大怒,自至頻陽謝王翦曰:“寡人不用將軍謀,李信果辱秦軍。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病不能將,王曰:“已矣,勿復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王曰:“為聽將軍計耳。”於是王翦將六十萬人伐楚。

沒辦法,秦王還得去找王翦,派60萬人去滅楚,而這60萬人幾乎是秦國所有的軍隊了。王翦拿在手裡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秦王不相信自己。只好不斷的要求賞賜,以此讓秦王安心。這跟蕭何貪財貨讓劉邦安心是一樣的。

王送至霸上,王翦請美田宅甚眾。王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 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國中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王坐而疑我矣。”

即使嬴政做了一系列改革,即使有了鄭國渠,即使有了這幾十年此消彼長,秦國滅楚的時候尚且需要帶走幾乎國內的全部軍隊,你還認為秦國的國力是碾壓東方六國之和嗎?

秦國國力之所以強大,根源的確在之前的商鞅變法;嬴政能統一六國,跟之前的秦王留下的基業是不可分割的。但是要說秦國必定統一六國,或者說嬴政就是躺著把六國滅了,那完全是不顧事實的。



3.修長城是勞民傷財,秦皇殘暴不仁

勞民傷財這句話是儒家專用的,專注於私德也是他們的特徵。宣揚“道德好、百病消”,把仁義禮智當做大力金剛丸推銷的他們肯定不爽秦始皇了。當然不肯幹實事的同樣是這群人。秦皇修長城的手段的確可以再溫柔點,但是修長城是必要的。對於古代人你跟他講人權那是在搞笑。

匈奴叩邊不斷,不修長城就只能在北方維持巨大的軍事存在去抗衡,而遊牧民族掌握主動,隨時進攻,你卻必須一直養著這麼多軍隊在北方,少了那是送溫暖。養軍隊花費幾何?運送後勤勞民傷財幾何?秦皇是做完了這個比較才決定修長城的,修完長城依據工事可以極大的減少駐軍人數,減少後勤壓力,同時有效保證國內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建築能力才是我們漢民族的優勢所在,而不是跟遊牧民族打野戰。你們也不想想秦皇是何等驕傲的一個人,他可以親自下令處死任何人,但是他不會允許匈奴人屠殺他的子民。如果真的能滅掉匈奴,他還會忍氣吞聲修長城?當然了,估計滅掉匈奴,儒家也一樣像噴漢武帝一樣噴他。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如果匈奴南下殺個幾十萬人累積起來,鍋是不會算到秦始皇身上的。但是如果秦始皇讓人修長城死了十萬人,最後保護了幾百萬人,沒有人記他的功勞,只有人怪他弄死了十萬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嘛。

漢武帝跟匈奴不死不休是一樣的道理,他不滅匈奴,匈奴不斷叩關,死掉的百姓最後鍋肯定是算到匈奴頭上的。一旦他秣兵歷馬把匈奴打疼了,因為興兵死掉的人一定是要算在這位武帝頭上的,至於救下來的百姓,沒人知道也不會給他算的,窮兵黷武莫不如是。

楊廣修運河亦然,隋朝前後經濟重心南移,北方面臨極大的軍事壓力,必須靠南方輸血,所以修了這條運河溝通南北,所以遷都洛陽,然而世人都以為他是為了玩耍。事實上隨後的李唐王朝也極度依賴這條運河,漕運隨便出點問題都是京師震動的大事。如果不修運河,那麼北方維持不了軍備,導致突厥、吐谷渾入侵搶物資、殺百姓,鍋自然是算在這些外族人身上的,不會算在楊廣暴虐上。但是無論秦皇漢武,還是楊廣這樣的敗家子,那都是驕傲到不可一世的人,怎麼會因為怕背鍋就不幹事了。雖千萬人吾往矣。

4.統一是歷史必然,沒有他也會有吳始皇、齊始皇

現在有一種不好的趨勢,就是看了一句歷史必然性就什麼都往上面套。於是不管是秦始皇還是愛因斯坦,都是無所謂的,反正沒有他會有其他人來實現的。

這一看就是書沒有讀好,所謂必然,是針對宏觀歷史進程的,他並不針對某一個具體的獨立事件,在這套相關的階級理論、矛盾論等等中,具體事件都是偶然性。

到這件事上來說,歷史必然指的是人類社會有統一的趨勢。但是一來,這個趨勢可能是螺旋上升的,花費的時間可能是千年,也可能是萬年;二來,人類社會跟我們中國是沒有必然關係的,歷史上湮滅掉的民族並不在少數。所謂歷史必然只是說活下來的文明最後趨向統一,但是具體到我們這一片地方上的人,誰管你死活?沒有歷史必然說漢族一定會存在。

秦國的國力在當時的確很強了,但是我們之前也討論過了,還沒到躺著都能滅六國的地步。一個國家的強盛是一步一步的,但是衰落卻可以很快。隨便來個蠢點的王瞎搞點事情;或者國家分裂;或者謀朝篡位;或者其他國家崛起,這樣的實力對比的變化是經常出現的。像秦國這樣一連幾代都是比較優秀的王是很少見的,但是這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有能力橫掃六國的君主可能一百年就會出現一個,事實上能夠做到橫掃六國的雄主幾百年也能有一個。但是真正能夠棄分封、行郡縣、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建立中央集權封建帝國的君主,恐怕千年難遇。

如果沒有秦始皇,可能秦國很快衰落;然後楚國崛起,吞併了幾個小國,結果分裂了;然後趙國當上了老大,實力很強圖謀天下,結果繼續搞了個分封制,過了百年重新進入戰國;然後齊國崛起了,又開始圖謀天下,打到一半君主掛掉了,在外的武將自立。紛紛繞繞的,過了幾千年,再出一個 X 始皇我是相信的。

然而從嬴政到現在也不過兩千年,我們真的能等這幾千年嗎?誰能保證我們現在不會跟歐洲一樣?如果很多年沒有統一,我們華夏民族的認同感還存在嗎?(那時候還沒有漢族這個概念)即使秦國統一的時候,各國還也紛紛表示我不服呢。馬克龍最近說要建設一個統一的歐洲了,真有意思。不過能像歐洲那樣已經算不錯了,事實上當時匈奴勢大,沒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僅僅憑割據政權很難抵禦匈奴的南下。看看石敬瑭是怎麼當兒皇帝送出幽燕的吧。你以為其他外族會給你安安心心推出秦始皇的時間嗎?恐怕直接被滅族都是有可能的。


5.認為中央集權、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很簡單或者沒有意義

事實上即便以秦朝殘酷的法家統治,大膽說出對此不滿的依然大有人在。比如博士淳于越以及許多其他儒生就不爽郡縣制,並借經典以古非今,這也是焚書的起因。

孔子一生的夢想就是恢復周禮,周禮是什麼?分封制度。分封制度的深入人心是我們體會不到的。項羽稱霸之後,依舊按舊例分封十八路諸侯王。漢高祖劉邦這樣的雄主總結秦亡的原因卻是皇族力量太過孱弱,出了事情沒人保駕護航才掛掉的。於是就實行郡國並行制,分封諸王,希望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以此保護他的江山。直到漢武帝時期才變成真正的大一統國家,前後波折了上百年。

沒有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就沒有漢民族後面的文化認同感。即便秦朝已經背了滅六國的所有仇恨值,漢高祖後面統一的時候還出了各種事情。漢武帝為什麼能讓漠南無王庭?不僅僅是靠衛青和霍去病這樣的天才將領,更靠的是整個帝國的輸血,支撐他們進行練兵作戰。沒有統一的中央政府,根本沒有辦法跟匈奴這樣強大的遊牧民族進行抗衡。在滅族之前,還講什麼人權啊。

6.認為因為秦始皇做了中央集權等等工作,才讓我們落後西方。

中央集權並不等於獨裁專制,與之相對立的也不是自由民主、代議共和。當今世界無論是民主燈塔美國還是英法,也算某種程度上的中央集權國家,最多是州縣有一定的自治權,與當年的分封不可同日而語。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任何脫離時代的精神文明,都是虛無的。原始社會、封建社會、近現代社會,對應的是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情況,人能夠追求的自我意義都是有限的。你以現在的眼光看他們是狗,但是在他們所處的時代,他們是幸福的人。近代中國,生產發展已經到了兩千年未有之大變革,需要新的意識形態。但是拿到兩千年前,就不合適了。

理清楚個人與民族之間的關係,在真正亡國滅種的危機面前,沒有機會追求所謂個人權利。能當人,沒有人願意做狗,但是很多時候,願做狗而不得。只有活下去,才會有子子孫孫,才能談進步,才能談未來。消失在時間長河裡的民族有很多,誰關心他們曾經是不是人?我們稱讚臥薪嚐膽,為什麼上升到整個民族的隱忍和蟄伏的時候,就要質問人權呢。

可能用中國古代的例子不能讓你信服,那麼你可以瞭解一下南北戰爭。這場理論上說違憲的戰爭,置人權於不顧的戰爭,不服就打服你的戰爭。看看美國人自己如何評價這場戰爭,如果沒有這場侵犯個人權利的戰爭,美國還是不是今天的美國。

封建制度束縛思想,那是後世的那些為了方便統治的帝王和排除異己的儒家士子乾的。秦王朝是非常重視實用的農牧、醫學發展的,真正能夠壯大國家實力的事情,一律封爵,才不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人家只是不樂意你去追求什麼周禮而已,在這個方面的束縛思想。閉關鎖國和不重視商業貿易的根源在於儒家思想,你前面噴人家秦皇坑儒,現在又怪人家導致了中國近現代的落後,就真的是很迷了。

很慶幸,我們從兩千年前開始,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的偉大國家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