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聽障兒童的聆聽能力


如何培養聽障兒童的聆聽能力


聽障兒童的第一障礙是聽覺障礙,他們的言語障礙和語言障礙都是由於聽覺障礙引起的。因此要解決聽力障礙兒童的康復問題,首先必須進行聽覺康復。聽覺康復包括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是醫學康復,以補償或重建聽力為目的,助聽器百問,包括助聽器驗配和人工耳蝸植入;二是教育康復,以提高聽覺功能為目的,包括聽覺功能評估和聽覺功能訓練。而在聽覺功能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孩子的聆聽能力。

聽見和聆聽是兩個有本質區別的概念。聽見是一個生理過程,而聆聽更多的是一個心理過程,它的發展要經過聽覺察知、聽覺分辨、聽覺識別、聽覺理解四個連續的階段,這四個階段互相聯繫,互相依存,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複雜,呈螺旋式上升。實際上就是對聲音反覆認識、辨別、記憶,最後形成聽覺概念的循序漸進過程。合適的聽力補償和聽力重建是康復訓練的前提,也就是說只有驗配了合適的助聽器或人工耳蝸植入後,才能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

那麼應如何來培養聽障兒童的聆聽能力呢?我們從兩個方面來闡述這個問題:一是培養和建立的程序,新生兒聽力篩查,即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二是培養和建立的操作模式。

一、培養和建立程序:與聽覺發展的四個階段相同,分為4段漸進的水平。第一階段聲音察覺,即兒童能感知聲音的存在,是最基本的聽覺水平;第二階段,耳聾預防,聲音辨別,即兒童判定聽到的聲音是相同還是相異,從而具備的一種基本的聽覺水平;第三階段,聲音識別,是兒童能夠將聽覺刺激與發聲客體進行標識的一種聽覺水平;第四階段,聲音理解,既兒童能夠通過聽覺理解語言的含義,是一種較高的聽覺水平。

二、培養和建立的內容:聽障兒童聽覺能力的培養和建立以及聆聽技能的掌握,直接關係到聽障兒童聽力語言康復的最終效果,因此,聽障兒童聽覺能力的康復是一項非常艱鉅的工作。具體內容可以根據聆聽能力發展的4種基礎水平進行如下的分解:

1、聲音察覺階段,其內容為:A聽覺遊戲條件反應的建立;B自發性機警反應的建立;C對自然環境聲和音樂的感知。

實施方法:A用鼓(或聲響玩具)發聲給予刺激,讓孩子判斷聲音的有無,聽到舉手或拍手;B突然給一個強聲刺激(可以是言語聲),引起注意;

2、聲音辨別階段,其內容為:區分聲音的時長、響度和音調。

實施方法:A辨別聲音的長短,要求孩子連續發音,髮長音畫長線,發短音畫短線;B各種樂器或發聲物發聲,聲音大時,孩子就重重拍手,聲音小時,就輕輕拍手;C可用發聲物發出不同頻率的音響給孩子聽,並要求聽到低音學牛叫,聽到高聲學鴨子叫。還可以讓孩子直接模仿聽到的聲音。

3、聲音識別階段,其內容為:A對語音超音段特性的分辨;B對單詞不同的分辨;C對音節相同但輔音及元音信息不同的分辨;D對發音方式、方法和部位的分辨;E在短語中對關鍵成分的識別;F在噪音和距離變化條件下的語言識別。

實施方法:A聽辯音素,首先是聽辯元音,然後是聽辯輔音。聽辯音素訓練,應該在孩子有一定詞語的基礎上,在學習並掌握音素髮聲的基礎之上進行。B音節的辯音練習是語音聽辯訓練的重點,其作法也有多種形式。如聽辯wa和ba,先教孩子在視覺輔助下訓練,再完全憑聽覺辯音。聽見wa拿wa的卡片。聽見ba拿ba的卡片等等。

4、聲音理解階段,其內容為:A對日常短語或熟語的理解;B對連續語言的理解;C對簡短故事中順序關係的理解;D在噪音環境中理解對話;E對擬聲或抽象語言的理解。

實施方法:A聽辯句子的訓練,主要採取聽從指令的訓練方法。這些訓練要每天進行,逐步擴展句子,並貫穿於正規教學於非正規教學之中。B對話訓練要貫穿於孩子生活和教學活動的始終。即引導孩子之間對話,在表達和遊戲中對話。對話要講孩子願意聽、願意說的內容,要考慮到孩子的生活經驗與回答的能力,逐步提高訓練程度。C講故事,最好利用圖畫,必要時摻入動作和表情。講故事所用的語言要絕大部分為孩子所熟悉,故事內容簡短,情節要吸引孩子,故事情節一旦吸引孩子,言語聽覺訓練的效果就可以得到保證。

在這裡我們再次強調聽障兒童從康復開始就要把聽覺訓練和語言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