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手在民間

教育高手在民間


春節期間,暖暖跟著姥姥姥爺在海南住了一段時間。回來時,她準備了一些貝殼、椰子食品之類的小伴手禮,想等開學時候帶給班上的同學。

這週一,她終於結束了十四天的返京隔離,和我在家裡匯合了。我們一起收拾行李的時候,她向我一一展示帶給小朋友們的禮物。


教育高手在民間

“這幾個貝殼是我最喜歡的,我要送給A和B;這些椰子餅乾,我要分給ABCDE,椰子糖要送給ABCDEFG……”她把禮物分門別類放好,安排地明明白白。

我問:“啊?難道不是每個同學都有禮物的嗎?”

“對啊,姥姥說因為海南也有病毒,所以不能出去買,我們就只能在家附近隨便買了一點,不夠分的。”

“都不夠分了,為啥A和B還能有好幾種禮物?”

她回答:“姥爺說,禮物要分給跟我玩得好的、還有學習好的同學。A和B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們班學習最好的,所以可以多分一點。”

我上學的時候成績還算不錯,基本能保持在中等偏上的行列,加上暖姥姥對我的要求一直很嚴格,所以每次看到我和同學一起玩時,她總是看似若無其事實則警惕萬分地問:這個同學學習怎麼樣啊?上次考試排第幾呀?

或許你們小時候也有這樣的經歷。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一代人的這種觀念,大概也無可厚非。可是,乍一聽到暖暖也這樣說,我還是吃了一驚。

1


其實從我的內心來說,始終不認同“以成績論友情”的交友標準。所以,我有心跟暖暖談談這件事,但一時又不知怎麼談,主要是擔心會不會是自己太小題大做了。於是,我就先和幾位閨蜜說起這件事,想看看她們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我剛把話題拋到閨蜜群裡,其中一位立馬回覆說:“你說巧不巧?我們前不久剛跟孩子聊了這個問題。”

原來,上學期的時候老師讓每個學生帶幾個海洋球去學校,班上有些同學家裡沒有,於是她就讓女兒多帶一些給那些沒有海洋球的同學,可是女兒卻跟她說“我只想給學習好的同學帶”。她覺得女兒的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並且有必要跟孩子說明白為什麼不對。

“你怎麼跟她說的?”我問。

她發了一張圖給我,是給女兒寫的一封信:


教育高手在民間

!!!我震驚了——一方面是覺得這個解釋好棒,另一方面則是完全沒想到,竟然還能用座標軸解決小朋友的社交問題!

我忍不住發了點讚的表情包給她,並問她怎麼想到這個辦法的。

“剛好看到學校有用座標軸比較大小的作業,就舉一反三了唄!”她說。

2


我這位閨蜜是第一次成為母親,大學學的是工科,從沒任何與教育學相關的學習背景,但是她的這個教育案例,卻著實讓我感到驚豔。

很多媽媽(特別是頭茬當媽的人)在遇到孩子教育問題時,會習慣性地尋求教育專家或者有經驗的朋友的幫助。我當然也不例外。從懷孕開始,我就關注了很多育兒專家的社交賬號,買了很多育兒書籍,也常常和已經成為母親的朋友交流。我自己感覺受益良多。

後來,我建立了這個公眾號,給大家分享我在養育和教育暖暖過程中的一些經驗,這些經驗既有成功的,當然也有失敗的。或許是我的分享能引起媽媽的共鳴,或許是因為我的經驗能夠幫助到大家,所以慢慢地有人給我冠上了“育兒達人”的title。

然而,隨著和大家的交流越來越密切,我卻常常覺得,“育兒達人”之於我,實在是有些過譽了,真正的教育高手,其實就隱藏在我身邊的朋友以及正在看文章的你們之中。

3

一位美國的數學老師,用樂高作為教具,幫助學生們更直觀地理解分數運算。


教育高手在民間

然而我有一個朋友,在從來沒見過這個方法的情況下,自己琢磨出了一套“樂高教學法”:

教育高手在民間

她兒子三歲多的時候,開始用樂高學習顏色分類

教育高手在民間

四歲時,他可以用樂高解決10以內的加減法

教育高手在民間

教分數的方法,和美國老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春節期間,我們推了一篇文章《誰能想到,一場肺炎,暴露了一條審美代溝》。在文章裡我跟大家分享了我和暖暖在家自制“家庭KTV”的事,文末問大家在家裡蹲期間,有沒有研發什麼“陪娃秘籍”。後臺有個媽媽就發來了她的“秘籍”:


@金晶:

暖媽,你知道一種手工摺紙叫“東南西北”嗎?我小時候經常玩的。現在發現,用它來給孩子做學習規劃也不錯哦!


我把孩子每天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分別寫在“東、南、西、北”四面,每一項有規定的數量或者時間,比如數學作業1章、語文閱讀1篇、練琴半小時、跳繩100下等等,當然也會有玩iPad半小時、聽故事半小時這類放鬆的項目。孩子自己決定,是要哪個方向、多少下,最終選中的項目就是她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在家待著不能出門,只能搞搞學習,說實話挺枯燥的,別說孩子,我都覺得有點煩了。不過用這種方法之後,把她本來每天也要完成的任務,變得像遊戲一樣,而且說不定還能抽中玩iPad,她自己也很有興趣了。

教育高手在民間

這位媽媽給孩子做的學習版“東西南北”

還有一位程序員爸爸更神,把學習任務做成了“訂單”發給孩子:


@木小樹:

孩子期末考試考得不錯,我們就按照事先約定給他買了一個平板電腦(便宜的國產品牌)。正好他爸爸是碼農,就把他每天要寫的作業、讀的書什麼的,寫了個小程序,每天的任務可以像下單一樣推送到孩子的平板上。他“接單”並且完成之後,就能收到獎勵星星。攢夠一定的星星,我答應給他獎勵。


感覺現在的孩子生活在網絡時代,不讓他們接觸電子產品根本不現實。反正都是要用的,乾脆就讓他用得有價值。


教育高手在民間

《遊戲力》

這本經典教育書籍裡,作者說:

遊戲對孩子的成長意義重大。……尤其是在跟孩子發生爭執和矛盾的時候,遊戲經常能夠很好地改變氣氛和化解對峙,讓父母與孩子、讓老師與孩子之間很快重新愉快和融洽起來,甚至孩子身上的小問題也能在遊戲中迎刃而解。


看到這些爸爸媽媽通過留言和私信發來的“陪娃秘籍”,我真的拍案叫絕。無論這些父母是不是看過《遊戲力》這本書,他們這些“秘籍”簡直就是對“遊戲力”這一理念的絕好闡釋。

4


在之前的一次線下分享會上,我和到場的媽媽們討論了一個話題:孩子有情緒時,媽媽能不能“以暴制暴”?


我給大家講了一個發生在我和暖暖之間的故事:

有一天,小區物業通知晚8點至第二天早8點之間要停水。於是我和暖暖約好,晚飯後稍微休息下,就先去洗澡。結果到了該洗澡的時候,她卻突然拿著一本書來找我:“媽媽,我們該讀書打卡了!”因為那段時間學校要求學生每天要在家閱讀打卡。我跟她解釋說:如果現在不洗,一會兒停水就洗不了了。我們可以等洗完澡,躺在床上再讀書。


“不行,我現在就要看!”大概是兒童叛逆期的緣故吧,暖暖非常執拗,堅持要在洗澡前打卡。眼看就要停水了,我二話沒說,抱起她就走進浴室。於是她一邊哭著一邊洗了澡。

分享後的自由交流時間裡,有個媽媽來找我:

暖媽,聽了你的分享,我特別有感觸。因為我就是經常採取“以暴制暴”的做法對付我兒子,往往是越說越憤怒,最後變成了發洩情緒和維護權威。


比如說,我兒子玩完玩具之後,經常扔一地不收拾,一開始我覺得他年齡小,就幫他收拾起來。結果發現他好像形成了習慣,大一點之後,無論玩具還是其他東西,都是用完隨手一放,等著我去收拾。為了這件事,我罵過他無數次,搞得家裡雞飛狗跳。


“後來呢?你找到解決辦法了嗎?”我問她。

“後來我從‘熱暴力’變成了‘冷暴力’。我不是說真正的冷暴力,而是我強迫自己不去幫他收拾,讓他自己體會到用完東西不放好,等再用時找不到的那種痛苦。比如寫完作業自己不收拾書包,第二天去了學校找不到課本、作業本……這樣來幾次之後,他就知道主動收拾東西了。”

我問這位媽媽:“您上過正面管教的課嗎?這就是正面管教裡經常會用的‘自然後果法’呀!”

她說:“沒有上過,我還以為這是我自己琢磨出來的方法呢!原來有理論知識啊!看來我應該多去學習一下了。”


我忍不住感慨:自己琢磨就能對應上教育理論,簡直是天生當媽的材料啊!


教育高手在民間

教育高手在民間

有人說:逼孩子學習是父母本能,因此在這方面也特別容易激發父母的教育靈感。我不否認這個觀點,但其實,從孩子出生之後,爸爸媽媽們在每一天的相處中,會逐漸對他們的行為習慣、個性、思維方式瞭如指掌,所以面對各種問題的時候,也會第一時間找到對應的解決辦法。

有些專家之所以能被稱為“專家”,是因為他們在自己從事的領域,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在教育這個領域,光有理論是不夠的。儘管孩子成長的確遵循著一定的客觀規律,但是每個孩子又存在著顯著的個體差異,因此,比教育理論更重要的是實踐,是可操作的實際方法。

作為對孩子瞭解最深的人,有時候做父母真的是一種神奇的本能。爸爸媽媽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會有很多奇思妙想。這些方法,有的是從教育專家或書籍那裡借鑑,然後根據自己家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一些調整,有的則是來自於天生的靈感,當你特別瞭解你的孩子時,就會在育兒過程中迸發出很多局外人想不到的辦法。



———— / END / ————

暖暖媽愛分享

北大碩士畢業。中科院兒童教育心理學博士班在讀。

當媽後,更關注科學育兒,親子教育,倡導有品質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