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類老祖宗如何“C位”出道?——東方曉鼠化石


鼠類老祖宗如何“C位”出道?——東方曉鼠化石

 東方曉鼠頭骨化石模型

鼠類老祖宗如何“C位”出道?——東方曉鼠化石

  東方曉鼠頭骨化石標本

  鼠無大小皆稱老,鸚有雌雄都叫哥。十二年一個輪迴,鼠年又到了。千百年來,人們都喜歡“老鼠老鼠”地稱呼這幫小傢伙。在這個特別的年份,我覺得我有必要亮個相,在此之前,允許我先賣個關子:您知道最老的老鼠是誰嗎?換種問法,您知道老鼠的祖先是誰嗎?

  要尋找這問題的答案,就要將時光推回到大約5500萬年前了。那時候的潛山市,有連片的沼澤地和間或的湖泊,植物撒了歡地瘋長,那叫一個草地莽莽,翠綠欲滴,灌木叢生,枝葉相連,樹木參天。

  這個時間點,這個環境,那是肯定沒有人類什麼事了,動物就特別多。它們成群結隊追逐於草地灌木叢中,享受大自然的饋贈。一年又一年過去了,成千上萬年,對於人類來說,那是漫長的歲月,而對於地球來說不過是坐了一會兒,伸一下懶腰的功夫罷了。

  它就真的伸懶腰了——後來,地殼運動,洪水橫溢,再後來又河水乾涸,地貌變遷,如此循環往復。那些平時疾走如飛的動物和在水中游弋自如的龜鱉等,由於不適應自然變化而大量死亡,隨之被沉積物掩埋於地下。

  它們就這樣消失了,好了,故事完結撒花了。哈哈,開個玩笑,屬於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這些動物遺骸、殼甲、遺蹟等,在地層內受到氧化、熱力、壓力等因素相互影響作用,有機體迅速分解腐化,終於揮發掉,其中某些倔強的無機物偏偏不願意腐爛分解隨風消逝,反而和外界礦物質起交替作用,因而仍保持原來形狀和結構,形成化石。其中,就有一隻齧齒類動物的祖先,即便生命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卻在身後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記。

  這一埋,就是5000萬年啊。我,東方曉鼠化石,是時候“C位”出道了。

  那是1971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中國古哺乳動物學開拓者之一李傳夔先生,深入到潛山市一個叫作楊小屋的小村莊附近採集化石。而一塊鼠類頭骨化石的發現,讓這位見多識廣的專家感到十分驚喜。

  這個化石有什麼特別呢?有一對大門牙,退化的頰齒,可能具有雛形的“齧”的機能,其狀酷似齧齒類。李傳夔先生說,叫它東方曉鼠吧。這個頗具象徵意義的名字,無疑寄託了李先生許多的期待:“東方曉鼠的發現對齧齒類的起源問題猶如東方旭日,朦朧欲曉了。”

  李先生是對的。我不出現,東方曉鼠證明能坐實齧齒類老祖宗的輩分?我不出現,怎麼推翻了西方學者“齧齒類起源於北美”的論斷?我不出現,原國際古生物協會副主席、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周明鎮又怎麼會評價潛山為“古脊椎動物化石的寶地,亞州哺乳類的發源地”呢?老鄉們,咱們該驕傲時還是要驕傲一下,不是麼?

  專家說文物:“1970年以來,在潛山盆地的持續調查發現了大量脊椎動物化石。迄今為止,潛山盆地古新統共報道了45屬61種(含9個未命名的種)脊椎動物,包括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其中哺乳動物最為豐富,共有33屬46種(含7個未命名種)。”潛山市博物館館長陳立民介紹說,特別是1971年採集於潛山縣黃埔鎮楊小屋,保持完整齒列的頭骨前部化石,經過李傳夔先生研究定名為“東方曉鼠”,表示該化石對齧齒類的起源問題有著重大啟示。

  而原國際古生物協會副主席、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周明鎮說:“潛山是古脊椎動物化石的寶地,亞洲哺乳類的發源地!”

(安報全媒體 通訊員 儲北平 記者 何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