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年紀,懷揣嬰兒心,拎不清的職場人,終會被淘汰

在全球疫情前,出現非要喝礦泉水的“豌豆公主們”,更有被“拜耳中國”辭退的澳大利亞藉人梁女士,在網絡討論他們時,除了認為他們自私、自命不凡,他們收穫一個稱謂:巨嬰。

巨嬰情商低,容易發怒,認為自己應該被保護。

我的一名學員單位的一個女同事,也有巨嬰的情況:入職不到半年,因工作經常出現差錯,領導對她進行一番嚴厲地批評,這位姑娘頓時感覺天雷滾滾,現場淚目,表示自己努力了,但是責任不在自己。她還說,自己在家都沒有被爸媽批評過呢!這位學員也初步瞭解了這位姑娘的情況: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研究生畢業、工作能力一般、害怕承擔責任、做事只顧自己方便等等。聽到這,我基本明白這位姑娘的毛病是什麼了,這是相當明顯的職場巨嬰案例。

正如武志紅老師所言,“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我們都是大號嬰兒”。這類群體在職場江湖上真是讓其他同事撓頭崩潰的一種存在。

實際上,他們比職場的小白兔更加可怕。

成年人年紀,懷揣嬰兒心,拎不清的職場人,終會被淘汰

職場是寫作

自溺愛、不負責、能力弱、缺乏正向反饋,構成了“職場巨嬰”的日常生活

特徵1,任性,存在“自溺愛”現象。

大部分的職場巨嬰心態還處在嬰兒狀態

個體心理學認為,弱小的東西是最強大的。比如,嬰兒就因為自己的弱小,可以去支配別人,而不受別人支配。小鳥依人的女子,弱弱的樣子總會惹得男人們保護慾望爆發。他們還沒有走出家庭溺愛氛圍,認為別人對自己的好是應該的,自己可以理所應當地接受。進入職場後,自然不能像在家庭中享受“乖寶寶”的各項服務和照顧。

於是,他們會在內心營造“自溺愛”心理狀態,從而延續“被溺愛”的感覺。

你會發現,他們常常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對的,提出的建議應該被採納,麻煩別人的事應被完成,一旦別人做出不滿足自己預期的事,總會發脾氣,表現

為任性、不高興、認定別人對自己不好等情況

你也會發現,他們在麻煩別人時,經常用以下詞語:這個太難了,我還不懂嘛。我還沒有接觸到這塊。你幫我做看看。這是你的職責,不是我的。你是高手,你就不能多承擔一點嗎?……

事實上,麻煩別人的那些工作完全可以自己獨立完成,並不算難事。只是找到別人幫忙,看似偷懶,實則在享受嬰兒一般指使別人的優越感,我們把這稱之為“自溺愛”。

成年人年紀,懷揣嬰兒心,拎不清的職場人,終會被淘汰

特徵2,對待工作問題不負責,存在“推卸責任”、“逃避工作”的情況。

由“自溺愛”引發對工作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基本上就是推卸責任、逃避。

具體表現在,一旦發生問題,他們第一反應是找別的背鍋俠(這是不少職場人的共性,在他們人群中會比較明顯)眼光向外,從無自省。要知道,同事不是你的背鍋俠,沒有必要替你收拾殘局,長此以往,必會失去人際關係的連接,沒有人願意與他們合作,沒有人願意信任他們。

正如,一個同事與我抱怨說,在原來部門與同事關係沒有搞好,誰誰誰是幹什麼的,對自己不好。換了一個新門後,他又來抱怨,這新部門的某某不好相處,對自己不好

我當下回覆,你最該思考的是為什麼大家都對你不好呢?此外,他們還逃避工作,不願意揹負工作,因為幹工作容易錯,最好是別人幹完了,自己以最小的精力、最小的時間成本,照樣拿工資報酬。這不就是嬰兒心態,餓了嗷一聲(最小的代價)就可以得到食物和擁抱。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他們解決人生問題的時候,只求個人勝利,一點也不會注意社會的利益。”

什麼是個人勝利,當然是為了找到理由為自己推脫,因為他們的工作重點不在於解決問題,而在於如何推掉工作、推掉責任,只享受成果。

要知道,職場與家庭是兩個迥異的場所,不會像家長毫無底線地容忍你的推卸行為。

成年人年紀,懷揣嬰兒心,拎不清的職場人,終會被淘汰

特徵3:解決問題能力弱,缺少正向反饋。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使得他們變得弱小,而他們也在認知世界中享受這樣的狀態,未能把精力放在如何提升工作效率,如何解決問題。

具體表現在:不願意主動擔當。在執行工作和項目時馬虎大意。在工作進展缺少正向反饋,即不願意向別人反饋。工作中以自我方便為主要出發點,不考慮參與項目的其他同事的想法,不為其他環節的同事預留時間,不考慮其他同事的現實情況……

成年人年紀,懷揣嬰兒心,拎不清的職場人,終會被淘汰

進入自成長,建立心理契約,做個行動派,才能避免成為職場巨嬰

職場是巨嬰的重災區,他們的這些特徵,影響很多職場人的前途。若不想成為職場巨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變。

第一,杜絕“自溺愛”,及時轉換身份,進入“自成長”狀態。

要想在職場不被其他同事認為你是一個幼稚、不好合作的巨嬰,必須瞭解到職場不是你的爸媽家,這裡的家長是有底線的,這裡的家長考核的不是親情,更不是友誼,而是你的工作能力。如果三番五次都無法完成單位安排的任務或者已完成的任務總有這樣那樣的瑕疵,你覺得他們會給你好臉色嗎?所以,完成身份轉換,進入“自成長”狀態,包括,遇到問題第一時間想如何解決。對於簡單問題主動去查詢不宜習慣依賴別人。遇到問題,潛意識裡的第一反應是尋找別人的幫助,自己動手百度下嘗試解決,主動承擔工作,並在工作中不斷總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成年人年紀,懷揣嬰兒心,拎不清的職場人,終會被淘汰

第二,建立心理契約。

美國著名管理心理學家施恩(E. H. Schein)教授提出“

心理契約”的概念。他認為,心理契約是“個人將有所奉獻與組織慾望有所獲取之間,以及組織將針對個人期望收穫而有所提供的一種配合。”換句話說,職場上的員工與單位之間要建立一種契約,而員工對組織的強烈歸屬感和對工作的高度投入是契約的基礎。

第三,做行動派,提高工作效率。

要想解決巨嬰的問題,除了心態上調整,最核心的做法是立馬行動起來。如:

  1. 列好自己的工作清單,有步驟地高效完成,即便需要他人協助也要提前打好招呼,給別人預留時間。
  2. 建立輕重緩急工作項目機制,先根據事件的重要性與截止日期給自己排一個優先級,根據順序依次事實。
  3. 對出現問題第一時間上報和解決,不到萬不得已情況下,不要讓別人為你的工作承擔責任。
  4. 工作或項目進行中,及時反饋。
  5. 儘量獨立思考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
  6. 做行動派,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一個花架子。這一點對女生也適用,千萬別隻依靠自己的青春獲得被幫助,在職場中,漂亮的女生或在一定時期內有優勢,但是你結婚後、人老珠黃後呢?唯有敬業、專業和能力才是你在職場上立於不敗之地的永恆法寶。

相信以上三點能做到,持之以恆地堅持,你一定與巨嬰這個標籤說聲BYEBYE。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如果你身邊有人是巨嬰,你應該如何去對待呢?一是用平等的心態對待別人,各自安好,每個人成長環境不一樣,處事方式不一樣,我們沒有必要強求,沒有必要心理上去戰勝他,各有各的活法。能幫就幫不能幫也不要強求自己。二是儘量減少合作。要知道,一個人自我改變的難度較大,你並無義務照顧不會走路的人,在條件許可情況下儘量避免合作,也是減少自己職場阻力的一種方式。

結語

回顧下,每一個在職場打拼的人,大部分都不容易,只要會喘氣的,都希冀在職場上掙錢養家,實現自己的價值。正是這樣的理想,讓很多人承受工作和生活壓力,但是,面對職場巨嬰這個群體,一定要提防自己變成這樣的人,時刻對照巨嬰特徵進行自省,發現苗頭立即改正,使自己成為合格的成熟職場人。

-END-

字數:2780個

歡迎留言溝通,一起提升職場思維和技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