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的孩子讀書不容易,珍惜吧,城裡的娃!

這兩天陪著先生看了兩部關於讀書難的電影,先生說他小時候也是如此艱難,感同身受,倍覺要格外珍惜現在的生活。

先生老家河南,農村出生,七三年比我還小一歲半,說四年級以下都在私塾讀書,那會還有私塾,我不明白,四年級到學校上學,還得入學考試,過了才有資格,先生起先沒考上,後來找了熟人才進的學堂。家離得遠,但學校沒食堂,印象中就是摸黑起床自己炒個飯跑步去上學,中午也是跑著回來吃完飯又跑著回學校,總之極不容易。

我出生在湖南,小縣城讀書,父母是老師,根本沒有體驗到不能讀書和跑著上學的苦楚。城裡有電,偶爾停電還有蠟燭,先生說他們家上大學了才有電(九十年代)。

電影兩部,一部《土牆》,一個極其貧困的山區農村,學校只有一所低矮的土牆房子,學生雖然不多,但好歹有個學文化的地方,但土牆岌岌可危,老村長一輩子都在為籌建新學校努力,可憐一夜暴雨後,土牆坍塌,學校夷為平地,幸好沒有學生受傷。沒錢重建學校,孩子們被轉往二十里地外的鄰村上學,七八個孩子早出晚歸,一路跑步去上學,某天一個孩子在半路摔下山坳,差點癱瘓了。

後來在村民和一位鄉村小畫家老師的共同努力之下,得遇建築工地老闆的大力支助,以及經電視臺採訪節目曝光之後,學校終得以重建,孩子們終於在磚瓦房裡開心快樂地學習了。

另一部《走路上學》,是以真人真事改編而成。故事發生在怒江邊的一個小山村,因為沒錢修橋,村這邊的孩子去對面上學,需得溜索過怒江,一根鋼絲繩,孩子們天天從波濤洶湧的怒江上溜過去溜過來,充滿了危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對姐弟,姐姐每天去上學,弟弟因為媽媽當年的一次溜索遇險經歷堅決阻止他單獨溜索過江而未能上學(孩子爸爸在縣城打工)。聰明的弟弟瓦娃特別羨慕姐姐,終於抵不住學校的誘惑,偷偷獨自溜索過江去學校。被新來的女大學生撞見,後家訪時被孩子媽媽知道,大發雷霆,堅決阻止弟弟過江上學。

新來的老師被這兒的情況震驚(孩子危險溜索,冷天無鞋可穿等),通過向外界進行求助和募集,首先解決了鞋子問題,卻給瓦娃兩姐妹製造了新矛盾(瓦娃要姐姐的新鞋,才答應不獨自溜索),但第二天早上瓦娃看到姐姐同學都穿著新鞋上學,他不忍心姐姐一個人光著腳,毅然把抱了一晚上的新鞋親自給姐姐穿上。姐姐放學時在小賣部買鹽時看到一雙男鞋,正好被老師看見,幫她買下送給她弟弟。姐姐興奮地抱著新鞋,急切地往家趕,溜索時突然發現鞋子差點要掉進江裡,去抓的時候意外掉落江中,瞬間就被怒吼的江水吞沒。

姐弟情深的瓦娃從此悶聲不言,就是爸爸回家了親自送他溜索去上學,他也不去,曾經多麼渴望上學的瓦娃一直沉浸在失去姐姐的悲傷裡不可自拔。後來終於在政府的籌建下,建了一座橋,通往學校,瓦娃踏上橋,想起了姐姐曾經對他說的話,禁不住熱淚盈眶。

山裡的孩子農村的娃上個學多不容易呀,希望所有學齡孩童都能正常安全上學,不再有類似事件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