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為了猶太人,美蘇英吵翻天,其實也只不過是“狗咬狗”罷了

如今,中東的局勢之所以難以穩定,問題的原因很大程度出現在以色列身上。把一個猶太人國家擱到阿拉伯世界的中央,這不明擺著給人添堵嗎?若把中東視為一場大地震的最中心,那麼看似遙遠的歐洲實際也難免被波及。其實,由於文化、宗教、經濟和其他複雜原因,歷史上的歐洲諸國曾十分排斥猶太人;但其中有個個例,那便是俄國。


當年為了猶太人,美蘇英吵翻天,其實也只不過是“狗咬狗”罷了


據說在西方宗教文化中,正是猶太人殺死了耶穌,而前者又有自己的教義,同基督教影響下的歐洲格格不入,因此頗受西方人排擠。沙俄時期,沙皇政府更是十分反感所謂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認為這群人是異端,想要分裂俄國,不得不處處防備。到了後來的蘇聯時代,問題就更嚴重了:從思想上講,馬列主義者相信國家只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等到“人類共同體”形成,國家就沒有存在必要了;猶太人恰恰要唱反調——他們自詡上帝的選民,即便是如今散落在世界各地甚至與當地民族相處融洽,他們最終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國家巴勒斯坦的。蘇聯人一看這還了得?我們說一你們不但敢說二,竟然還把三四五也說出來了。

蘇維埃政權剛建立時,內有白衛軍政權和各路反對勢力,外有十四國干涉軍,被這些問題折磨得焦頭爛額,哪兒還有心情去具體分析與猶太人的矛盾?既然這群人不老實,那麼他們就是敵人。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反猶是蘇聯當局的基本政策之一,排斥程度甚至比其他西方國家更甚。那麼在這個問題的態度上,蘇聯人為啥會出現180°大轉彎呢?咱們不妨從斯大林時代說起。


當年為了猶太人,美蘇英吵翻天,其實也只不過是“狗咬狗”罷了


蘇維埃政權對猶太民族密不透風的防備,最初的鬆動恰恰源自於斯大林。斯大林在對民族的認識上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一群人想要夠資格被定義為一個“民族”,除了要有自己的語言外,還必須要有一地的地盤和共同的經濟生活;猶太人分散在世界各地,美國的猶太人說英語,蘇聯的猶太人說俄語,況且各處的猶太人經濟間不見得會相互往來,因此斯大林認為,猶太人根本就不算是一個民族,至於他們所謂的“復國主義”,那也只不過是瞎折騰而已。

另外在1931年,有人質問蘇聯當局對猶太人的排擠政策,斯大林很大方地做了正面回應:“民族的和種族的沙文主義,是野蠻殘暴時代的參與和剝削者手中的工具。”因此,我們是不可能反猶的。當然了,這些話都是國際社會上的客套話,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蘇聯政府也一直不怎麼待見猶太人,復國主義者還被視為分裂分子,許多人因此被流放甚至是處決。


當年為了猶太人,美蘇英吵翻天,其實也只不過是“狗咬狗”罷了


二戰爆發後,由於納粹分子不再隱瞞他們對猶太人的殘忍折磨與屠殺,大量猶太人從德軍佔領區內出逃,一時間,蘇聯成了一處較為理想的避難所。1941年初,世界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組織主席魏茨曼在倫敦會見了蘇聯駐英國大使伊萬·邁斯基,前者提出了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猶太人無意給蘇聯製造負擔,他們只是在尋找一個機會,就是回到巴勒斯坦。邁斯基大使聽得一頭霧水:你們回巴勒斯坦,那麼那兒的阿拉伯人咋辦?他們該去哪兒?魏茨曼當即回答:50萬阿拉伯人的居住地足以容納200萬猶太人,周圍一圈都是阿拉伯國家,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決吧?況且你們蘇聯就是強制大規模遷徙問題的“專家”。

這次對話雖然沒有探討出個所以然來,但咱們明顯可以看出,蘇聯在對猶太人的問題上鬆口了不少。而當德軍入侵蘇聯後,蒙受了慘重損失的蘇聯急於團結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散落在世界各處且掌握著巨大財富的猶太人,無疑成了一張好牌。1941年底,猶太人反法西斯委員會成立,該組織雖然打著“至少50萬猶太人遭德軍屠殺”的旗號,但他們每天的工作除了咒罵德國侵略者外,更重要就是宣揚蘇軍戰士在抵抗外敵過程中的英勇與偉大。


當年為了猶太人,美蘇英吵翻天,其實也只不過是“狗咬狗”罷了


蘇聯政府借該組織向全世界猶太人發出呼籲,號召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不但得到了不少人的積極響應,更是吸引了世界復國主義運動組織的側目。說來有趣,當兩個人彼此看不順眼時,彼此間的一點點分歧都會被放大成為巨大的缺點;而當兩人稱兄道弟時,再大的矛盾也能被容納甚至是忽視。隨後,復國主義組織便向蘇聯方面投出了橄欖枝,他們專程邀請蘇聯代表參觀了幾處猶太人聚居點。猶太人表示:您看,我們也是一群人住在一塊同工同勞,同吃同睡,這不跟貴國倡導的“共產主義”一個樣嘛!雖然我們猶太人賬算得清,但這都是小問題。這說明猶太人跟蘇聯人不是敵人,是朋友。蘇聯方面正愁著雙方的合作不能進一步深入呢,連忙跟著點頭稱是。

因此在接下來幾年裡,蘇猶雙方著實度過了一段蜜月期,蘇聯方面甚至一度認真考慮釋放所有在押的猶太復國主義分子。然而爾虞我詐的國際社會中哪來的朋友?充其量只是共同利益者而已。直到二戰結束,猶太人才恍然大悟:莫斯科那幫傢伙大大地壞,天天擺笑臉,但一點兒實實在在的利益和許諾都沒給,送來的全是空頭支票!


當年為了猶太人,美蘇英吵翻天,其實也只不過是“狗咬狗”罷了


其實,蘇聯不敢輕舉妄動也是有其苦衷的。猶太人再富,力量再大,能超過美英代表的整個西方陣營?蘇聯人一方面想要討好猶太人獲利,另一方面又不捨得斷了美英的奶,因此只能唯唯諾諾,左右逢源。在商量戰後格局重新劃分的雅爾塔會議上,蘇聯對猶太人問題幾乎是隻字不提。不過,隨著國力的暴增併成為世界兩極之一,蘇聯人民終於挺起了腰桿,敢在這個問題上真正地發出自己的聲音了。

實際上,在世界反法西斯節節勝利的同時,蘇聯便已經考慮好了日後的選擇,那便是雷打不動地給猶太人撐腰。這要考慮有著極為深遠的戰略意義,它直接牽動了美、蘇、英三大勢力集團的根本利益。首先,這問題最初沒有美國啥事,中東、北非一帶向來是大英帝國的勢力範圍,而當時的蘇聯勢力也滲透到了中東,蘇軍陳兵於伊朗北部,同英軍形成掎角之勢。大家不妨看一眼巴勒斯坦的地圖:從區位上來說,這塊梭子一樣的土地是三洲兩海的咽喉,西方勢力能佔有它,它便是一座堡壘,堅不可摧;蘇聯勢力能夠奪走它,那麼它便成了一把匕首,直刺心臟。蘇聯當局何止是想擁有巴勒斯坦?簡直是看一眼就要流一地的口水。


當年為了猶太人,美蘇英吵翻天,其實也只不過是“狗咬狗”罷了


因此,莫斯科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一大根本原因,就是要藉此挺近中東,至少也要在巴勒斯坦問題上分一杯羹。不過,按照當時的世界形勢而言,猶太人想要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這根本就是一廂情願的事情。為此,蘇聯方面做足了努力。1945年9月11日,莫洛托夫曾向英國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提議:蘇聯會把伊朗北部的蘇軍全部撤走,作為交換,英國也應從巴勒斯坦地區撤兵。此舉意圖太明顯,貝文當場拒絕。隨後,蘇聯政府又以安置規模龐大的猶太難民為由,試圖催促英國方面鬆口,放十幾萬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這同樣也被拒絕。

巴勒斯坦是英國手中的王牌之一,他們豈能白白拱手送人?然而現實問題是大英帝國國力衰退,經濟還得靠美國扶持,想要維護昔日的霸權已經是不可能了。想要對抗咄咄逼人的蘇聯,英國就不得不邀請美國入夥;然而此舉又無異於引狼入室:美國正愁沒有機會染指中東呢,他們怎麼可能甘心老老實實地給英國人打輔助?於是從1946年以後,美、蘇、英三方圍繞著猶太人和巴勒斯坦問題形成了一種有趣的局面:蘇聯威逼利誘,想讓英美鬆口;英國斷然拒絕,拉著美國給自己撐腰,卻無時無刻不提防對方;美國名義上堅決拒絕蘇聯的各種要求,卻暗中逼迫英國給蘇聯開後門,希望以此換取蘇聯的妥協,或是瞅準機會入主中東。這場20世紀世界版的“三國演義”搞得十分熱鬧。


當年為了猶太人,美蘇英吵翻天,其實也只不過是“狗咬狗”罷了


眼看中東霸主地位是無論如何都保不住了,英國人終於使出了最後的、同樣也是最陰險的一招——耍賴。1946年7月21日,倫敦方面提出了“莫里森·格雷迪計劃”,其核心便是把整個巴勒斯坦地區分成四塊,一塊給猶太人,一塊給阿拉伯人,剩下兩塊由英國管轄,不過四個區域的最高行政長官必須由英國政府任命。這簡直就是閹割版的“印巴分治”,華盛頓和莫斯科幾乎同時拒絕。一計不成,倫敦又生一計,他們隨後向聯合國提出:英國不是賴著不想走,而是實在有很多麻煩仍需處理。要不這樣吧:再給我們5年時間,5年後,我們保證巴勒斯坦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但這段時間裡,它必須仍然由英國控制。美蘇心想,鬼知道你英國會用這5年把巴勒斯坦改造成啥樣?免談。

眼看事情很難再有迴旋的餘地,英國方面乾脆也懶得裝出認真解決問題的樣子了,乾脆能拖一天算一天。他們拉著美國人成立了一個所謂的“研究委員會”,專門研究解決方案。這樣一來,蘇聯人又不幹了:這明明是牽動世界格局走向的一件大事,憑啥由你們兩家關起門來討論?最終,蘇聯方面強硬地、不容置疑地提出了他們在這一問題上的底線:其一,巴勒斯坦必須成為一個主權國家,且過程必須由聯合國參與並決斷;其二,英軍必須結束在當地的統治,軍隊也必須一個不落地全部撤走。


當年為了猶太人,美蘇英吵翻天,其實也只不過是“狗咬狗”罷了


1947年5月,聯合國牽頭成立了一個由11個國家成立的調查委員會;4個月後,委員會向聯合國遞交了報告。報告分為兩種意見:其中一種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分成兩塊,分別由猶太人、阿拉伯人獨立建國;另一種同樣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一分為二,但兩部分應當組成一個名義上統一的聯邦制國家。顯然,雖然兩種看法有分歧,但巴勒斯坦分治的大趨勢是無法阻擋了,這也為後來咱們所熟知的那段歷史奠定了基礎。1947年11月29日,經過聯合國大會表決,第一種方案成為世界的最終選擇。

當然了,這個過程並不像這短短一段文字所講述得那樣順暢。在這個過程中,美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曾反反覆覆。其實,華盛頓最理想的方案並非分治,而是國際託管,這樣一來,作為世界範圍內影響力最大的國家之一,美國自然能夠趁機攫取更大的利益。多虧了莫斯科在立場上的堅持,聯合國最終才沒有向西方社會妥協。以色列國成立後,蘇聯當即成了這個新國家背後的靠山。蘇聯方面豪擲重金,有求必應,一手將以色列扶持起來。


當年為了猶太人,美蘇英吵翻天,其實也只不過是“狗咬狗”罷了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以色列國成立的第二天,埃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5國便組成聯軍討伐“異端”,史稱“第一次中東戰爭”,這也是一系列中東戰爭的開端。想都不用想,這背後肯定有西方勢力的挑唆。可以說,正是蘇聯的幫助,使得這個年幼的國家免遭夭折。當然了,這段歷史的本質依舊是大國間利益的博弈,恐怕在蘇聯人心裡,相比猶太人,利益才是真正的朋友。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考慮:包括義正言辭要求建立主權國家的蘇聯在內,大國從一開始就不希望看到巴勒斯坦地區實現真正的安定;因為對某些大國而言,和平就意味著沒有利益可撈。至於以色列後來向西方國家投懷送抱,阿以雙方甚至互換東家,這些變遷都是後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