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培訓行業,還是個好生意嗎?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經濟受到極大衝擊;筆者僅就教育培訓行業談談,短短几個月裡教育品牌接二連三應聲倒下,個人認為這些機構只是

趁勢而去做出退出市場的決定。

疫情剛開始時,許多教育相關機構,開始在線上建議指導如何應對?藉由公益課開始圈粉,公益課建議指導有無效用見仁見智,但最後銷售自己產品才是真。到如今,還有機構準備擔綱中介的角色,幫你做融資服務等等;不論是銷售產品或是協助融資這些行為本身沒有錯,但各位有沒有覺得現在這些情況,已經有點像保健品,只是圖個安心,投資人就很像這些買保健品的老年人,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就像我們聽了很多建議,有想法但沒執行,其實都是沒用的。

2020年教育培訓行業還是個好生意嗎?筆者從預備金、精細化服務、邊際成本等運營版塊做分析,幫助投資人釐清健康的機構必備因素。

2020年教育培訓行業,還是個好生意嗎?

做教育要有預備金,具備永續經營的理念

大陸的企業有個怪象,會計上虧損的公司可以繼續存在,而且虧損有的達上千億;投資人官司纏身也不見得失去自由,依然到處去演講,債權人無處可告,像2019年的韋博事件,以及類似事件也都沒有後續的報道。

這裡要提一下臺企和陸企的差異,在臺企的經營理念中常會有4個字「永續經營」。臺企的腳步較慢,穩實穩打,真正實現利潤才會去做擴張市場的想法;人才的流動性不高,因為地方小機會也不多,在這樣的氛圍及背景下,即使現在臺灣少子化衝擊教育培訓行業,但並沒有發生大規模因為倒閉而求償的事件。反觀大陸的培訓機構,跑路的事件頻發,家長對機構有需求又不完全信任,這樣的矛盾一直存在著。

作為教育行業大部分投資人的心態究竟怎樣?筆者過去做加盟的工作中,都以為做教育很簡單,是藍海,孩子多,投個200-300萬就好,甚至還有幾十萬的。筆者知道存在風險,於是規定投資人至少要準備500萬現金,其中100-200萬是預備資金;如果遇到像現在疫情一樣,沒有招生就是動用預備金來付工資房租等。當時很多投資人都無法接受,但做教育和一般產業不一樣,教育擔負的社會責任更重,如果你投入了教育行業,就是一條不歸路,因為孩子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

很多投資人心裡不是抱著這樣的信念,所以說實在的,這些投資教育的人面臨現在困境,付不出工資房租,沒有預備金的心態就是不對的。

有機構說這個時期要保持現金流,要鞏固好團隊等,但是沒有招生哪來現金流?沒有現金哪來付工資?沒工資怎麼弄好團隊?那為什麼一開始不建議要準備預備金呢?當然,也有些投資人很有自己的想法,建議運營市場怎麼做?投資人永遠告訴你都做了但沒有用,所有生意有可能都像石頭丟池塘一樣,一丟就有水花?

如果投資人心態還是不變,筆者奉勸這些人現在就趕快退出,現在退出是最適合,提早止損。教育是國家根本,別再害下一代,讓有信念者進來,教育不適合資本化;如果教育完全是商業的思維去做,各位可以去想想教育會變成什麼樣子?

就像現在的線上教育,怎能去替代線下呢?線上是解決優質師資,城鄉差距的方法及手段,而非教育的本質。預測,未來線上教育又會重新有大批投資人進來。然後又一個輪迴。

2020年教育培訓行業,還是個好生意嗎?

迴歸教育本質:

做好精細化服務,減少邊際成本

筆者也是為人父母,小孩也上過培訓班,培訓班說收多少錢就多少錢,從來不會有集體來爭取學費優惠。筆者在擔任陸企培訓機構校長,課是家長想讓孩子上,而且有效果,但還是遇到過無數次家長在續費升班時要優惠(爭取到午夜12點)當然也有行政區的差異,有信念的投資人校長,想找好老師,在價格上又想親民,家長方面都認為培訓機構賺錢,但倒閉的特別多,在這樣彼此不信任的基礎上,導致惡性循環。

事實上,培訓機構運營不善,身為家長也是需要負點責任,明明服務是孩子,家長也要服務,要給地方坐,認為理所當然,增加了機構運營困難。另外家長對公立學校與私人培訓機構兩種態度,我個人認為私人培訓機構的老師以比例來說,優秀的會比公立的多。

為什麼?為了提升品牌及競爭力,需要不斷的學習上進,公立老師需要嘛?我一些機構老師想考公立學校,為的就是一份輕鬆,一份被家長的尊重,可以週休二日,反觀培訓機構老師,假日上課,晚上上課,白天上班教學研究,這些都是需要健全的企業才能讓他們安心工作,這些老師也只是需要家長們的肯定,實際行動的肯定!

然而教育,許多家長還是想抱著便宜又大碗的心態。難道不覺得教育和醫療同等重要嘛?看病能便宜一點嘛?所以身為家長的我們應也是教育培訓行業肅清的重要推手之一,是非觀念正確,對機構選擇正確,並且支持它,對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大的幫助。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是我們應該服務的對象。

最近聽到做保險業的朋友,有個客戶在年前規劃想大賺一筆,身上僅有的50萬現金,每月房租12萬,海鮮進貨30萬,又付了8萬定金提車,遇到疫情,貨出不去轉現,定金也拿不回,自己還有其他債務,就自殺了。身上沒有留生活預備金,連命都賠了進去了。

誠心建議在教育培訓界的投資人們,如果您沒有信念,抱著做做看的心態,請直接退出市場,因為未來更嚴峻,你的損失會越來越大;如果您對教育懷抱堅定信念,但運營不是很理想的狀態下,就要努力打造好團隊,選擇合拍的合作伙伴。

2019年托育政策剛出來,許多聲稱托育專業機構及專家突然出來,想搭乘托育發展快車,各位想做托育的投資人想一下,先問問自己,能不能吸引人才?對某些行為能不斷堅持下去?是否對教育有著堅忍不拔的信念?不會怨天尤人?任何教育相關產業絕對不是您想的快速獲利,而是一點一滴辛苦累積而來的。

教育行業究竟是不是好生意?我可以肯定的說是的,因為它不會被倒帳,只收現金等很多優勢,任何產業都是需要回本過程,雖然獲利率不高,但它是穩定的。如果您和我一樣,可以長時間從事教育服務行業,也真的認為教育是人本的事業,有堅定的信念,可以有超過100%的執行力,下一期文章,我會繼續分享我的經驗,很多機構,做的不理想,但又還不至於放棄,那麼需要做哪些措施來幫助提升業績呢?後續與大家分享。


作者:陳老師,土生土長的臺灣人,深耕教培業17載,後到大陸工作,曾擔任南京某品牌幼少兒英語機構運營校長,多校運營校長,目前擔任某臺企托育項目負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