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津:京劇不能在一個大鍋裡撈麵

張學津2005年一次振聾發聵的講話

張學津:京劇不能在一個大鍋裡撈麵


我們這次討論京劇的歷史、現狀和未來,非常好。先說說我自己的親身體會。我1952年入校,一直到1962年, 這10年間我是在繼承傳統。

從1964年開始搞現代京劇,我們就投入到工農兵改革的新課題中了。在這當中,我們下鄉生活、體驗工農兵、排演現代戲。我1964年的時候23歲排了《 箭桿河邊》,當時我們沒有費很大的勁,全國各地的現代戲進京,我們在人民大會堂首屆現代劇會演就隆重的舉行了。天津的《六號門》,關肅霜老師的《黛諾》,李鳴盛老師的《杜鵑山》,梁一鳴先生的《自有後來人》,北京的《蘆蕩火種》,中國京劇院的《紅燈記》,一批優秀的現代節目就拿出來了,沒費什麼事,國家也沒花多少錢。這以後就是演樣板戲,從現代戲升級到樣板戲,又參加了樣板團的活動。到1976年“四人幫”倒了以後到80年代,這10年我們調過頭來又演出小時候學的傳統戲。我們一直生活在老戲、新戲、老戲的過程中。我倒覺得我們真是生正逢時,雖然是在變革,我們參加了變革的過程,這是一個給我們學習鍛鍊的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張學津:京劇不能在一個大鍋裡撈麵


一直到現在進入了21世紀,我們的劇目排練,現在叫大製作,就是成千成萬的投資了。我又感受到這個過程,我們能夠親自參加。從中我又想到一些問題,我想我們過去的老前輩,在他們當年創業的時候,那完全是市場經濟,我就在想,如果當年的梅、尚、程、荀四位先生,在現在的京劇院裡面輪著唱能不能出四個流派?我想不成。當年梅先生那麼漂亮,嗓子好,真是雍容華貴;程先生嗓子不好,能另闢一個新路來創出一個新的流派來。我覺得絕對是在這個市場競爭中給他的動力,使他發揮了他的潛能。要像現在似的都在一個大鍋裡撈麵,絕對出不來梅派、程派。


張學津:京劇不能在一個大鍋裡撈麵


這就讓我想到我們現在的體制,可以說哪朝哪代可以像我們黨、我們國家給我們的戲劇這麼大的投資,養活多少人?這麼多年,可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的戲排一個扔一個,排一個扔一個,就留不住。馬先生排一齣戲置一套房子,梅先生排一部戲大四合院買下來了。為什麼我們現在一個戲,國家的錢就糟蹋到這種程度。我們應該好好總結一下我們的歷史。我們的京劇發展下來,祖師爺留下來的這一份箱多麼經濟,多麼科學,我們現在排一齣戲,做一份行頭,演完這出戏,做的舞臺佈景都要租倉庫存著它,國家沒錢嗎?是真有錢,真往裡扔。可是我們現在的創作思路沒有按照我們京劇的規律來發展。還是用西方的東西來套我們的體系。就說《大唐貴妃》吧,我們在上海演的,搭臺階從上頭走下來得30層,所以演員從上往下走,你看不見他的眼睛,邁錯一步就得 骨碌下來。就看見臺階了,什麼都看不見了,還表演哪?都是實的,這不是京劇的特點。咱們虛擬的動作,表演的程式,全部給你破壞掉了。


張學津:京劇不能在一個大鍋裡撈麵


我希望我們國家對我們民族藝術,它的美學、它的特色到底是什麼?我們要給予一個肯定的定位。不能說戲曲要自生自滅,有人看,你們就繼續生存,沒人看,你們團就解散。突然,聯合國承認崑曲是口頭非物質遺產了,跟著崑曲就對了。聯合國要不承認崑曲是口頭非物質遺產呢?咱們還讓它自生自滅嗎?聯合國一承認咱們這就變了。所以咱們不能自己看不起自己,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東西,自己有一個定位。


張學津:京劇不能在一個大鍋裡撈麵


我們京劇演員,承擔的分量太重,唱、念、做、打、舞,又得唱,又得有形象,又得有個頭。電影演員不會哭,點眼藥,不會說話,配音。我們京劇演員上臺沒有一個人可以替代,只有你一個人,哭也得哭。我們費了這麼大的勁,從小練,練一身基本功,培養出來到現在還不如一個廚子炒菜拿得多!那沒必要辦這個學校,我們的藝術真的要完了。過去哪個藝術家家裡沒有一個專門的廚師,可現在還不如廚師掙得多呢。所以,我們承擔的責任跟我們所付出的,跟我們得到的太不成比例了,這一行太難,沒人來學,沒有吸引力。今年年初我們全國政協委員京昆室跟著萬國權老人去做市場調查,到了河南省京、市京、內蒙古京劇團。

看京津滬大城市的京劇生存條件比較好。我們到外地一看,河南省一年才給48萬的經費。中央臺搭一個臺, 辦一個節目就1000萬,這麼多人,一年才給48萬,不唱不賠,一唱就賠。內蒙古在編人員只有8名了,都退休了。為什麼退呢?因為他退休了比他在職拿60%拿得多,在職不如退休,要為生存考慮。我們隨著萬老一到那裡,把退休的人招來,嗓子不練,他唱的也不痛快,服裝拿過來看看,也破破爛爛。可以說,京劇在全國來看,很不樂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