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新聞網

◇呂國康

蘋島俗稱浮洲,其得名的原因,正如蔣本厚曰:“瀟湘合瀦處,一洲障之。大不過一弓也,翠竹佳卉浮於水上,似沉一觴,高去水四五尺。當春流浩淼,二水爭先,未嘗浸沒,浮洲以故得名。”(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卷八山川志)。清初零陵縣令王元弼寫詩云:“蒲洲東望水漫天,秋氣橫開秋水船,幾度掛帆看夜月,清光無數向洲懸”。艾承恩《浮洲》詩有“兩岸青山映,香蘋一棹風”句。從蘋到白蘋、香蘋,到“蘋洲春漲”,每當春夏之交,瀟湘二水浩浩蕩蕩,層林覆蓋、青翠欲滴的綠島,宛如碩大蘋葉浮於煙波浩渺的中流,隨波搖晃,正如柳詩所描寫“島嶼疑搖振”。於是蘋島、蘋洲代替了蒲洲,永州八景之首的 “蘋洲春漲”更是名聲遠播。

娥皇、女英是舜帝的妃子。她們都是堯的女兒,故稱帝子,又稱湘君、湘夫人、湘妃。《史記》載:舜“代堯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將,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太平御覽·述異記》說:“舜南巡不返,沒葬於蒼梧之野,堯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思慟哭,淚下沾竹,文悉為之斑斑然”。《水經注·湘水》說:“二妃從徵,溺於湘江,神遊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明代湘陰人夏原吉寫了《瀟湘夜雨》:“二女南來正斷魂,那堪風雨又黃昏。瀟瀟無限相思淚,都作江邊竹上痕。”零陵的民間傳說,以前浮洲也會沉沒,尤其是春水暴漲之際。當年,舜帝南巡,娥皇、女英乘舟溯湘而上前往九疑山尋夫,路過零陵時,但見白水茫茫,艄公稍一不慎船觸暗灘,搖搖欲傾,女英趕緊將一塊碧羅巾投入水中,水下的龍神見了,慌忙放出三隻金鴨子,將暗灘托出水面。此後不管水漲多高,鴨子總能隨波上浮,故而此島始終浮於水面,故名“浮洲”。

柳宗元《湘口館瀟湘二水所會》《登蒲洲石磯望橫江口潭島深廻斜對香零山》兩首山水詩,從側面描寫了蒲洲四周的風光。前詩開頭“九疑浚傾奔,臨源委縈廻。會合屬空曠,泓澄停風雷”,直寫瀟湘二水匯合的空曠:江面遼闊,波平濤息。從近景想象二水發源、奔流不息的遠景。點明瀟水發源於九嶷山,湘水來自廣西興安縣海洋山(臨源)。接著,視角轉向湘口館,高樓依山而建,聳於雲霄之外。以“纖雲盡褰開”的早晨到“水碧無塵埃”的正午,詩人陶醉於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詩中的湘口館即驛站,建在瀟湘二水匯合處之東岸,與蒲洲隔江相望,是蒲洲的參照物,重要的觀景點。如果說此詩是從東岸俯看瀟湘二水的風光,那麼《登蒲洲石磯》詩則是從河西的石磯向東觀景,以洲島、江水、香零山為描寫對象。詩中“孤山乃北畤,森爽棲靈神。”‘孤山指香零山。《柳河東全集》注“孤山即指香零山”是正確的。永州八景之“香零煙雨,”是清代人誤將香爐山認作香零山,張冠李戴越百年。

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載:“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遠浦歸帆’、‘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落照’、謂之八景,好事者多傳之”。宋迪,字復古,洛陽人,以進士擢第為司封郎。嗜古好作山水,尤工平遠。宋在朝庭與司馬光為友,後捲入新舊黨爭,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遭罷黜。《瀟湘八景》是宋迪被貶後所作,以縱貫湘江流域的八處景點為代表,描繪了楚地的山水風光,抒發了自屈賈至杜甫、柳宗元一脈相承的家國情懷,幽怨之感。在國內外影響廣泛。 “瀟湘夜雨”為八景之首,景點即蘋島。後又有“蘋洲春漲”為永州八景之首。無論是“瀟湘夜雨”還是“蘋洲春漲”,都充滿詩情畫意,勃勃生機,是為蘋島打出的巨型廣告。

《瀟湘水雲》是著名的古琴曲,為宋代浙派琴家創始人郭沔所作。當時元兵南侵入浙,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瀟、湘二水合流處遊航。每當遠望九嶷山為雲水所蔽,見到雲水奔騰的景象,深感國事飄零,激起他對山河殘缺,時勢飄零的無限感慨,借水光雲影,以寄抑鬱、眷念之情。明代《神奇秘譜》收錄了《瀟湘水雲》琴譜。曲譜分十段,餘音嫋嫋,至今不衰。

蘋洲書院的創建,抒寫了永州教育史的光輝篇章。清乾隆四年(1739),零陵人、江蘇桃源(今泗陽)縣令眭文煥父子在蘋島創建蘋洲書院。光緒十二年(1886),抗法名將王德榜晚年閒居零陵古城,他十分關心家鄉的公益事業,與湘軍名將席寶田共同出資重建蘋洲書院,並邀請曾中進士、入翰林、授編修,隨左宗棠進軍天山南北,修復新疆的文武雙全的鄉賢周崇傅擔任首任山長。光緒十五年(1889)湖南鄉試,該院有8名學生考取貢生,因此被譽為湖南四大書院之一,也成為當時永州八縣的最高學府。光緒二十九年(1903),書院改為新式中學堂,後又改為永郡聯立蘋洲中學;1949年與省立七中合併,署名湖南省第七中學,1952年更名為零陵一中,直至1953年春,零陵一中遷至對岸向家灣。以後的數十年裡,蘋島一直為辦學所用。現修復了蘋洲書院,作為文化的載體,不駐要弘揚中國的書院文化,更應弘揚瀟湘文化,成為瀟湘文化的研究、宣傳基地。

李達是蘋洲中學的驕傲。從1905年到1909年,李達在這裡求學5年,從年僅15歲在投考途中對老先生出的上聯“東西兩岸皆蔡家”而吟出“瀟湘二水匯蘋洲”,直至就讀期間將習作輯錄成《鶴鳴文集》,受到國文老師的稱讚:“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文章十篇如鶴鳴長空。”正如李達常常唸叨的:“我的母校永州中學在瀟湘二水匯合口的江心小洲上,從河岸到校門有53級臺階。”這臺階是李達拾級而上的基石,是奔赴北京、東渡日本求學的起點。從永州的莘莘學子,成為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

瓊瑤是臺灣著名女作家,在海峽兩岸家喻戶曉。但鮮為人知的是,她的恩師、戀人蔣仁卻是永州中學的國文教師,新中國成立前夕離開蘋島隻身去臺灣。蔣是瓊瑤高中的國文導師,對酷愛文學的瓊瑤給予指教、栽培,因而產生師生戀,忘年之愛。由於女方家長的反對,釀成悲劇。瓊瑤的長篇小說《窗外》就是這一段刻骨銘心愛情故事的反映。她在學校一度被同學稱之為林黛玉。高中畢業後步入文壇,她創作了大量令少男少女們如醉如痴的愛情小說、電影、電視劇。瓊瑤的成功,自然離不開恩師蔣仁的關心、指導。

古人言蘋洲必言瀟湘,言瀟湘必涉及二妃、九嶷。如果說,蘋島是一顆璀璨的明珠,那麼,神奇瀟湘就是托起明珠的巨大銀盤。如果說,二妃與舜帝的愛情故事是蘋島的文化符號,那麼,湘靈鼓瑟彈奏的是一支動人的神曲。如果說,瀟湘廟是娥皇、女英的化身,那麼,瀟湘館就是寄託了對美好愛情嚮往的聖地。如果說,瀟湘夜雨、蘋洲春漲是美妙、神奇的畫卷,那麼,蘋洲書院則掀開了嶄新的一頁。我認為,蘋島是瀟湘文化的一扇窗口,是詩畫瀟湘的集散地、觀景臺,需要永州歷史文化研究學會的同仁深入研究、開掘、展示;蘋島是古城零陵的旅遊勝地,如何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保護,需整體規劃,整體創造,以蘋島為核心,將香零山、瀟湘廟、拙巖、書堂寺等納入蘋島景區,體現古香古色古風古韻。總之,我們既要保護蘋島燦爛的人文歷史,也要創造蘋島更加輝煌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