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人說曹操在赤壁是被瘟疫打敗的,為什麼還有檣櫓灰飛煙滅的名言?

魏武秦皇


既然說赤壁之戰曹操被瘟疫所敗,為啥還有“檣擼灰飛煙滅”這句話?



按照歷史記載,實事求是地說,赤壁之戰曹操的失敗,這兩個原因都有。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陳壽先生說,劉備派諸葛亮與孫權聯絡,結成聯盟,孫權派周瑜、程普率領水軍數萬人,與曹操戰於赤壁,大破曹軍,並焚燬了曹軍戰船,劉備與孫權聯軍合力追擊,一直追到南郡。當時瘟疫流行,曹軍士兵、官員死亡很多,於是,曹操就收兵罷戰,引軍撤回去了。



看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瞧,這段記述,除過“時又疫疾,北軍多死”八個字,沒有《三國演義》故事生動、具體之外,是不是差不多?



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則只簡單說劉備與曹操交戰,曹軍不利,“於是大疫”,官吏、士兵死亡很多,曹操引兵退回。看《武帝紀》:【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這裡不僅僅略過戰場不利,邏輯也有問題。“於是”兩字,是對前面不利的解釋,具有前因後果含義,戰場不利與“大疫”,並無必然聯繫,打了敗仗,不一定就必然發生疫情。其實也好理解,因為《魏書》是依據魏國資料、檔案,撰寫形成之時,是曹魏執政,肯定有所顧忌和掩飾,是不奇怪的。



“檣擼灰飛煙滅”,出自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在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所寫《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都是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名句。當時,蘇東坡寫詞的赤壁,是黃州赤壁(今黃崗),並不是當年赤壁古戰場,蘇先生見景生情,主要是抒發情懷,並非故意弄錯。“檣擼”是大船上的桅杆、風帆,《武帝紀》《先主傳》也一定讀過,起碼寫詞時,或者作品發佈前,一定會翻翻《三國志》( 那時還沒有《三國演義》)兩種記載差異,蘇東坡肯定知道,蘇先生採納《先主傳》,而棄用《武帝紀》,是大文豪自己的理解、判斷,無可厚非。



羅先生寫《三國演義》故事時,為啥沒有提到瘟疫流行?這隻能估計,可能主要是因為,寫書時突出人物刻畫、描述戰前雙方鬥智鬥勇、以及交戰過程中,曲折複雜的戰爭故事,需要相對公平、正常的戰場環境。如果加入瘟疫流行,像祭東風、苦肉計、連環計、舌戰群儒、蔣幹盜書,華容道等等,這些精彩情節,就無法展開,即使羅先生絞盡腦汁、妙筆生花,也會味同嚼蠟,平淡如水,大大增加著述難度,讀者閱讀,自然會興趣大減,失去吸引力。對於文學作品來說,這是大忌諱。


流譽後


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為何會失敗?原因有很多種,不是單單幾個因素就能決定的了的。

曹操一生的理想就是一統天下,此時北方已經基本平定,又輕而易舉的拿下荊州,眼下只有江東有一定的實力,劉備更無立錐之地。

試想此時的曹操已經53歲了,古代的壽命可遠遠比不過現在的,作為有雄心的曹操來說,一鼓作氣,拿下江東,是最好的選擇。其實這也是一場豪賭,要麼一統天下,要麼一敗塗地,因為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再給曹操選擇了。

最終為了實現心中抱負,曹操不合時宜的發動了戰爭。這也迫使了孫劉聯盟勢在必行。

赤壁之戰對曹操來說,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優勢。周瑜當時分析曹操的劣勢有以下幾點:

  • 後方不穩。此時馬超、韓遂在函谷關之西有相當的實力,對中原是蠢蠢欲動。
  • 以己之短攻彼之長。曹操的優勢是騎兵,江東的優勢在於水軍,所以周瑜是不怕的。
  • 寒冬季節,軍馬缺乏草料,又讓他們來這江湖上作戰,必定會水土不服,產生疾病。

結果果如周瑜所言,曹軍因水土不服,瘟疫流行,周瑜利用當地的氣候變化,採用黃蓋的火攻計策大敗曹操。從此,曹操元氣大傷,需要休養生息,劉備趁此良機發展勢力,最終形成三國鼎立之局面。

有人說曹操是被瘟疫打敗的,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不能以面概全。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源於曹操的內心,也就是他的理想,是他自己等不及了,發動了一場豪賭似的戰爭,結果以失敗而告終。

“檣櫓灰飛煙滅”是蘇軾在《念奴橋.赤壁懷古》其中的一句,作者懷古抒情,借周瑜的事蹟來表達自己的一種情緒,這是一種藝術手法,當然也不是空穴來風。是它讓我們感覺到了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火光沖天的戰場,所以這句話成為名言也不足為怪。但它不是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主要原因。


古典君000


哈哈哈,😄!壞就壞在蘇東坡身上了。

赤壁:此指黃州赤壁,一名“赤鼻磯”,在今湖北黃岡西。而三國古戰場的赤壁,文化界認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縣西北。

首先,蘇東坡處在一個不知道是不是赤壁之戰的地方?或者說是根本就沒有古戰場的赤壁之戰。去“詠懷”,而不是考古。

至今也沒有哪個考古學家敢站出來承認赤壁之戰就是一個騙局,因為沒有古戰場可考!但是,我相信他們都知道,沒有古戰場的戰爭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其次,最荒唐的就是這句:“檣櫓灰飛煙滅”!你要說是“強虜”,我沒話說。檣櫓,是什麼東西?檣,掛帆的桅杆。櫓,一種搖船的槳。櫓是有的,沒問題。

蘇東坡是宋朝人,他的船上當然有檣了。曹操的戰船有嗎?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把風帆應用到戰船上的?我沒記錯的話,帆船最早記載始於東晉末年。哪來的帆?沒帆船上要檣幹什麼用?瞭望用,還能叫檣嗎!

然而,不得不承認,蘇東坡的雞湯灑滿了九州,於是,自他以後,都以赤壁懷古為正統了。又有誰會想到,他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替孫權把一個驚天的謊言流傳千古。


公明淏


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後,一直耿耿於懷。他曾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很顯然,曹操有點強詞奪理,顛倒是非。實際上曹操是死要面子,他不承認自己失敗也不是第一次了。

在徵張繡時,因曹操好色,佔據張繡的嬸嬸,被張繡背叛襲擊,使他失去了長子曹昂,侄兒曹安民,大將典韋。曹操也是對大家說,這次是我一時大意,沒有讓張繡納送人質。這樣的事以後不會發生了。

不可否認,曹操大軍不習水戰,並且大軍中出現大規模而瘟疫,是曹操大軍失去相當的戰鬥力。

但是根據《魏書-郭嘉傳》記載:“後太祖徵荊州還,於巴丘遇疫疾,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這裡說曹操在退軍途中遇到瘟疫的,應該看出,赤壁之戰時,曹軍中的瘟疫範圍並不是非常嚴重,不足以左右戰爭的局勢。

曹操應該是擔心瘟疫帶回到江陵,再擴散,不得不忍痛燒了剩餘多數船隻。

事實上,真正導致赤壁之戰曹操兵敗的,理所當然是東吳黃蓋的火攻。而這場孫劉聯合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其真正的指揮者是東吳的都督周瑜。

青年時代的周瑜,以他出色的軍事才能指揮了決定歷史的赤壁之戰,而後不久英年早逝。更使得後世的文人墨客對周瑜多有敬仰與感嘆,名篇千古流傳。

有杜牧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更有蘇軾的“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飛灰煙滅”。這些讚美周瑜指揮若定,非凡風度的詩句都是詩人為了抒發自己情懷而作,與歷史事實並沒有太多的聯繫,更不是歷史的事實。


路遙lgy


赤壁之戰,周瑜運籌得當,用火攻之計取得一場戰術勝利,成功阻擋了曹軍的攻勢。然而,這只是一場局部小勝,史書上對這次火攻記載,並沒有演義渲染的那樣使是決定性勝利,把曹軍燒的傷筋動骨了。

除了周瑜,劉備也與曹軍交戰了。但是,僅憑戰術性勝利,還不足以形成戰略優勢,

而真正促使曹操撤軍的原因,就是軍中起了疫病,也可理解成瘟疫。事見《三囯志.武帝紀》“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陳壽作三囯志時,三囯已皆亡,無須為誰張目又為誰掩過。

古人與今人一樣,人類可以不畏懼明刀明槍爭鋒,但對未知疫病的恐懼,乃人類與生俱來之天性。傳染性疫病爆發會讓人有多恐惶?只有體驗過一次,才深知,今已皆有體會。

而“檣櫓灰飛煙滅”之詩句,又是時隔數百年後的北宋詩人吟出來的,記住,那只是一首詩,而不是寫史。且緬懷的又是周瑜,蘇先生文采曠絕古今,當然要“來自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讚美褒揚周公謹一番。又如,後人贊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莫非楚霸王,當真有拔山之力乎?

而曹軍敗於疫病,是史實。但與孫劉聯軍所取得的功勳戰績也並不存在衝突。周瑜與劉備成功的阻擋了曹軍的攻勢,但必須看到,僅憑孫劉聯軍之力,幾場小勝,仍不足以改變敵強我弱的態勢對比,更不能全殲曹軍。而恰恰是疫病,才讓強大的曹軍撤軍北返。

而曹操也是有序撤軍,並不是演義中的潰敗。撤軍後,命曹仁率數千兵守江陵,周瑜麾軍數萬去攻,也沒攻下,事見《曹仁傳》

再看《吳書.周瑜傳》記載的曹軍與吳軍兵力對比

陳壽曰:劉琮舉荊州之眾降,曹操得其水軍,並船步兵數十萬,蒙幢鬥艦千艘”由此,可知曹操南征,連荊州降軍在內,實際兵力數,應有二十萬。

而周瑜的兵力多少?

周瑜為孫權畫策,分析對比,綜合敵情之後,請命曰: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今又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疫病。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精兵三萬入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周瑜知兵,但周瑜沒打過真正大仗,所有的戰爭經歷,就是隨孫策平江東的中小規模戰鬥。而曹操是什麼人?那是經歷了無數大戰,掃滅群雄,用兵如神的人物。

問題就來了,周瑜哪來的底氣,竟敢於三萬人就去扺御曹操的二十萬大軍?

兵法曰,為將者當知天文地理。周瑜不愧為名將者,就是除分析曹操尚有涼州未定之隱患,大軍難以在南方持久之外。又根據地理水土,斷定了曹軍水土不服,必生疫病。而事實,也恰如周瑜所料。這就是周瑜敢以三萬人拒曹操的底氣。只要運用水軍燒了曹軍的船,使得曹軍隔斷於大江之上,就坐等他軍中起疫病而退。

所以,赤壁之戰,絕不抹殺周瑜火燒之功,但僅憑火燒,尚且不足以退敵。疫病大起,才是促使曹操棄荊州北返的真正原因。


風去了無痕D


這個嘛,其實說的就是赤壁之戰中曹軍失利的兩大原因。前有赤壁之戰中大量船隻被燒燬,後又瘟疫大爆發導致“死者大半”。


按史書上的記載來看,赤壁之戰確實有火燒連營,“檣櫓灰飛煙滅”這一經典場面。

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三國志·先主傳》

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觽。《三國志·武帝紀》注引《山陽公載記》

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近,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三國志·吳主傳》

綜合這些記載來看,當時孫劉聯軍確實對曹軍停泊在江面上的船隻施行了火攻的計策,而且計策也很成功,燒燬了曹操大量的船隻,但是,曹操的兵力損失並不大,所以《三國志》中對此沒有記載。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想了一下,大概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個是因為曹操的士兵多是北人,確實在船上生活的不習慣,可能有相當一部分士兵是作為陸軍,待過江後參戰。

一個是此時瘟疫已經在軍中流行,顯然船上過於侷促和封閉的環境會導致更大範圍的感染,因此,曹操很可能下令讓士兵們暫時回岸上駐紮。

而《資治通鑑》中對於赤壁之戰中的細節過於詳細的描述,我以為受到了《三國演義》的影響,在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中,出現了兩處“死者甚眾”,

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顯然司馬光認為曹操在火攻中確實有一部分人員傷亡,但是稱不上慘重。

(影視劇中的曹操)

反過來,同時參照一下史書中關於瘟疫對曹操兵力損失的描寫。

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三國志·吳主傳》

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三國志·先主傳》

自頃已來,軍數徵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而仁者豈樂之哉?《三國志·武帝紀》

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徵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資治通鑑》

顯然,各個史家在瘟疫造成了曹軍重大人員損失這一點上意見一致,甚至認為這是曹操撤退的首要原因。

疫情影響之大,已經動搖了曹操的軍心,打是不能再打了,肯定是要撤退的,船又帶不走,留著放那兒就是資敵,所以曹操乾脆把剩下沒燒完的船自己先燒為敬了。

為什麼說瘟疫是曹操撤退的首要原因呢?因為官渡之戰後,曹操並沒有立刻撤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發生了赤壁之戰,之後曹軍一直沒有撤軍,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打算重新建造船隻,操練水平,與孫權和劉備再來打一場,209年7月駐屯合肥,顯然意圖不小。

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

所以,從曹操的動向就可以看出來,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造成的損失,大部分都是在船隻上,水軍有小部分損失但並不影響大局。

那麼,為什麼曹操後來又突然撤軍了?唯一的解釋就是瘟疫大爆發,士兵死的太多,士氣不行了,再與孫劉在長江相抗,可能引火燒身。

因為瘟疫的爆發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開始是星星點點,再到遍地皆是,有一個點到面的過程,所以我猜測曹操大軍也是這個情況,開始瘟疫流行,勉強還能應付局面,到後來瘟疫大爆發,最終兵力減損,士氣低落,無奈下只能退兵。


閒話說歷史


一哥“俗人讀史”之——

        赤壁之戰敗於“防疫”細節

關於三國赤壁之戰,英雄評點多矣,可曹操之敗於‘水(戰不善)’‘火(攻)’外,還敗於軍隊中流行的瘟疫。然而,無論是史家還是小說家對於此次軍隊中感染的瘟疫都是一筆略過的,《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載“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具體是什麼病、怎麼得的、怎麼傳的、規模有多大等等,也只能靠後人的推測了。

這場瘟疫肯定起於北方人到南方時的“水土不服”,這種現象現在仍然存在,腸道類疾病較多,體格較好的人一般過幾天就撐過去了,隊伍裡有幾個這樣的也很正常,但決定曹操勝敗的幾個細節老曹卻忽略了。1、出征之前未有“包茅”,用家鄉的土改良外地的水是古時人們的一般做法,暫且不論效果,總有個望梅止渴的心理暗示吧,這可是曹操的強項啊;2、“進口”沒把好關,“出口”也沒把好關,古代軍隊對於糞便的處理一直是個弱項,也導致了不僅是老曹,就連二戰時的“非洲之狐”隆美爾亦敗於此;3、對於屍體的處理不到位,有一處可見一斑,說曹操逃跑時“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把士兵的屍體當成泥土了,平常估計也是找個地兒一扔了事,可人死了,病毒沒死啊,老鼠沒死啊,水還在流啊,這事真是死人又把活人給連累了。

拋開大江東去,評點風流人物,老曹這事做的不咋的。





一哥於一


關於赤壁之戰,說點不一樣的。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三國演義》和正史的區別,歷史事實和文藝作品的區別。

關於赤壁之戰的歷史遠遠沒有《三國演義》那麼精彩的。比如一般的歷史愛好者都知道的一些事實,草船借箭是孫權而不是諸葛亮,周瑜打黃蓋壓根就沒有發生過這些。《三國演義》對於赤壁之戰的描述是書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最精彩的的部分,但是據正史記載的事實,其精彩程度就要打折扣了。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 ,大軍潰逃。後來各種“專家”開始分析曹操敗退的原因,還總結出幾個方面的教訓,一。曹操聽了龐統的連環計,將戰船用繩索連接。二。孫劉聯盟後,實力大增,有了與曹操對抗的基本實力。三。曹操的軍隊系北方人,不善於水戰。四。曹操不熟悉江南的天氣,對突如其來的火攻沒做預案。

最近又有一個甚囂塵上的理論,說什麼赤壁之戰曹操因士兵染上疫情,士兵戰鬥力減弱,所以戰爭一觸即潰。事情的真相真是大家描述的那樣嗎?其實這都是誤讀。我們從史料的記述的蛛絲馬跡中,抽絲剝繭,來還原事實的真相 。所謂的赤壁大戰,都是後人的臆想,戰爭其實根本就沒有發生!

為什麼說赤壁之戰就是《三國演義》小說中的杜撰呢?我們看看正史的記載。《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曹)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卒,吏卒多死者,乃引軍歸。”根本沒提火攻一事,而是說曹操主動引兵北歸。《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曹操戰後致信孫權,燒船自退是因為士兵感染了瘟疫,不想繼續打了。

除了正史記載,還有別的旁證。赤壁之戰曹操方面損失7萬人餘人主要是荊州新投降的水軍,其實北方帶來的陸軍損失數量並不大。赤壁之戰時曹操許多大將曹洪等人都在各地駐守,實際投入一線戰鬥的只有張遼,于禁等幾位大將。赤壁之戰後,曹仁和周瑜在江陵僵持一年;曹操有餘力消滅馬超、韓遂,可見曹軍實力還在,還具有很強的戰鬥力。

曹操的大軍來自北方,不適應南方的水土,流行病在軍隊中蔓延,非戰鬥減員十分嚴重。再加上兵士們大多不會水,暈船現象嚴重。看到這種情況,曹操不得已下令退軍,臨撤退前,把無法攜帶的戰船和陸上的營地輜重都付之一炬。那麼赤壁之戰中曹軍感染的病病是什麼病呢?據後人考證,應當是血吸蟲病。

最後的結論,火燒赤壁的確是發生的事實,但這把火不是周瑜燒的,而是曹操自毀戰船。大戰還沒有開始,曹操的軍士大半染上了疫病,已經喪失了戰鬥力,所以,曹操審時度勢,決定撤軍。大軍隨即撤退到安全地帶,除了損失了一些兵士及物資之外,重要將領無一損失。但是不管怎麼說,此戰以後,確實是奪走了曹操統一南方的夢想。

所以,不管是《三國演義》對於赤壁之戰的描寫,還是蘇軾這首著名的詞,都是對於這場戰役的藝術化描寫而已,不是完全虛假,但是包含藝術的理想化是肯定有的。





斷琴抿紅顏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之間沒有矛盾的。

據史料記載和考古推斷,瘟疫是曹操赤𤩹之戰失敗的重要原因,有的文章推斷可能是血吸蟲。黃蓋詐降曹操使用火攻燒曹操戰船也是存在的。赤壁之戰是中國古代以少勝多著名戰例之一。

“檣櫓灰飛煙滅”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力作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裡面句子,這首詞是宋詞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是家喻戶曉的千古絕唱,是中學課文必有的文章。

《念奴嬌.赤壁懷古》寫於公元1082年,距離赤壁之戰發生已過874年了。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當時作者四十五歲,是借古抒懷,大氣磅礴。

這首詞是文學作品,有些情節不必細究,例如:詞中所寫赤壁不是當年曹、劉、孫三方鏖戰的赤壁;周瑜和小喬己結婚十年了,不是“小喬初嫁了”。

文學作品主要欣賞思想內容,文章寫法。


大白白野


曹操赤壁之戰的失利,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都有,火燒連營和瘟疫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諸葛亮借東風這樣的故事更容易傳播,“檣櫓灰飛煙滅”這樣的描述很有畫面感,後人也就不願意去深究其他歷史真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