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歷史地理資料彙編——聖·洛城

一、概述

法國西北,科唐坦半島東南,法國芒什省正中央,坐落著被稱為“廢墟之都”的聖·洛城,該城號稱為芒什省的十字路口,是進出法國科唐坦半島重要的交通樞紐,由此向西僅僅57公里,即可到達法國西北地區重要城市卡昂,而其南部78公里處,則是科唐坦半島核心港口城市瑟堡。地處要衝的聖·洛城,也由此成為法國西北地區戰略重心之一,在歷史上歷經兵戈。

二戰歷史地理資料彙編——聖·洛城

聖·洛城的地理位置

一般而言,樞紐性的交通要道在平年代,很容易因為貨運和商業活動繁榮起來,形成大規模的城市,但在戰爭年代,這些城市又會成為交戰各方優先爭奪的焦點,成為戰爭之神最首要的侵害對象。為了能夠更好地佔據這些地點,防止隨時可能到來的危險,盤踞在這些要衝的古代統治者們,一般都會在這些地方建設較為堅固的城池。

二戰歷史地理資料彙編——聖·洛城

聖·洛、卡昂和瑟堡

也正因如此,歷史悠久的咽喉城市聖·洛,其最早的統治者在城市選址的時候,就依託於維爾河流經此地的轉彎處和附近的兩條河流,修建了易守難攻的城池。

二、羅馬時代至中世紀

公元前56年,羅馬的統治者凱撒大帝征服了高盧大部分地區,而他的副將昆圖斯·提圖裡烏斯·薩比努斯,也在同一年,擊敗了該地區的部落。為了鞏固在這一地區的統治,羅馬人開始在聖·洛地區修建城池,而此時該地區還未被稱作聖·洛,而是被命名為布里奧韋雷,也就是威爾河上的橋樑的意思。

二戰歷史地理資料彙編——聖·洛城

古日耳曼部落的分佈和遷徙

公元3世紀,強盛的羅馬帝國開始衰落,地處邊陲的聖·洛地區逐漸被古日耳曼人的一支,薩克遜人所佔領。佔領該地區的薩克遜人,最早分佈於北歐日的蘭半島南部地區,公元三世紀至五世紀,開始沿著北海沿岸向西南方向遷徙,佔據了今天德國西北部的下薩克森地區,公元5世紀至6世紀上半葉,部分薩克森人與另外兩支日耳曼部落開始向大不列顛島遷居,並在8世紀左右,融合為了今天英國的主體民族盎格魯-薩克遜人,而留在歐洲大陸的部分,則和阿勒曼尼人、巴伐利亞人一起,成為了今天德意志民族的重要先祖之一。而這段民族的融合史,在二戰期間,則成為了納粹德國種族主義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之一。

二戰歷史地理資料彙編——聖·洛城

聖·洛城堅固的城牆

回到文章正題,經歷了數百年的變遷,這片被稱為布里奧韋雷的土地上,定居在此處的薩克遜人慢慢的接受了新的信仰,日漸荒蕪的古羅馬神廟,逐漸被基督教的教堂所取代。511年,一位名叫聖·羅德的主教定居在了布里奧韋雷,這位成績卓著的主教在這裡獲得了極大地尊重,在其死後,為了紀念這位聖人,該地區的名稱被改為聖·洛。在經歷了古羅馬帝國崩潰後漫長的恢復期之後,地處交通要衝的聖·洛逐漸的繁榮起來。但是好景不長,899年,聖·洛地區遭遇了一次大的浩劫,一隊聲勢浩大的維京人來到了聖·洛城外,打算將聖·洛城豐富的物資和財富盡數收入囊中,此前依託堅固城池數次擊退維京海盜侵擾的聖·洛城,這次顯然沒有那麼幸運,早就垂涎於該城豐厚財富的維京人,採用切斷水源的戰術,最終攻破聖·洛城的城池。野蠻的維京人在將聖·洛城的財富劫掠一空之後,還將未來得及逃走的居民屠戮殆盡,並徹底搗毀了這座曾經繁華的城市。為了躲避維京人的侵害,這一地區的統治者不得不廢棄這塊土地,遷往更為深遠的內陸地區,一直到1025年,才有另一位主教決心重新在地區重建教區,並開始了聖·洛城的重建工作。重建後的聖·洛城,再一次發揮了其交通樞紐的優勢,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再一次成為遠近聞名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

二戰歷史地理資料彙編——聖·洛城

諾曼底公國疆域和主要城市

至1290年,聖·洛城已經發展成為該地區繼雷恩和卡昂之後的諾曼底公國第三大城市。1337年,英法百年戰爭爆發,聖·洛地區難逃厄運,成為了雙方反覆拉鋸和爭奪的焦點地區之一,屋漏偏逢連夜雨,聖·洛城不僅經歷了數輪戰火摧殘,還爆發了可怕的瘟疫“黑死病”,在戰火和瘟疫的衝擊之下,聖·洛地區再一次的衰落下去。1469年,聖·洛地區被取得百年戰爭勝利的法蘭西王國併入到自己的版圖之內,但聖·洛城並未享受到和平所帶來的紅利,反而在十六世紀後半葉,又被捲入到長達三十餘年的宗教戰爭之中,社會經濟遭到進一步破壞,至17世紀中葉,疏於維護的聖·洛城城牆,在三十餘年的戰亂之中之中開始崩塌,聖·洛城開始處於被徹底廢棄的邊緣。

二戰歷史地理資料彙編——聖·洛城

十九世紀中葉,聖·洛城的風景畫

十五世紀開始,人類逐漸進入到了大航海時代,日漸強盛的法蘭西帝國也加入到了轟轟烈烈的海洋探索之中,大西洋沿岸的港口城市逐漸的繁榮起來,到了十八世紀中葉,聖·洛城作為連接科唐坦半島最北端重要港口城市瑟堡與巴黎之間的重要交通樞紐,才又一次迎來了重生的轉機,但由於法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聖·洛城卻再也沒能恢復自己作為該地區商業和手工業中心的地位。

三、二戰時期至戰後重建

19世紀之後,法國所要面對的主要威脅,已經由大西洋沿岸轉移到自己東部邊境,法國人最終未能遏制普魯士人的崛起,興盛起來的普魯士以及統一後的德意志帝國,在普法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將戰火燃燒到法國東北部的大片地區,而法國西北部的聖·洛地區,反而由於距離主要戰場較遠,並未遭受大規模的破壞。

二戰歷史地理資料彙編——聖·洛城

隆美爾指揮的第7裝甲師,是德國1940年攻佔聖·洛地區的主力部隊

1940年5月,法國戰役爆發,看似強大的法國和英國,面對著德國忽然亮出的利爪,居然毫無招架之力,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這兩個國家的主力部隊,就德國被包圍在法國東北部地區。甚至是取得如此炫目成就的納粹高層,也不敢相信自己的成功,謹慎的納粹戰爭決策者,為了防止自己寶貴的裝甲部隊蒙受不必要的損失,強令這些裝機部隊停止在敦刻爾克包圍圈的外圍。6月5日,在敦刻爾克外圍區域,目送著大批英國和法國士兵登上返回英國渡輪的德國第7裝甲師,接到了新的作戰指示,要求其向西挺近,奪取法國西北部的中心城市雷恩,接到命令的第7裝甲師,在憋了一肚子悶氣的隆美爾的指揮之下全速推進,僅用了2天時間就推進了100餘公里,輕而易舉的實現了作戰目標,隨後該部隊轉而向西北方向進取,直接包圍並俘虜了法國第9軍第51高地師的1萬餘名官兵。6月17日,第7裝甲師接到了奪取科唐坦半島最北端最重要的港口城市瑟堡的作戰命令,該部隊在接到命令的當天夜間,就迅速佔領了通往瑟堡的必經之地聖·洛城。聖·洛城的人民由此開始了悲慘的亡國奴生涯。驕橫的德國人,用一種獨特的方式狠狠的羞辱了聖·洛城的居民,在一片反對聲中,將城內的兩座著名的雕像,推倒運走,作為戰略物資鑄成了大炮。

二戰歷史地理資料彙編——聖·洛城

二戰期間,德國人在聖·洛地區修建的地下工事入口

1943年,面對著進一步膠著的戰事,德國不得不在戰略上考慮來自大西洋方向的威脅,3月,心神不寧的納粹高層最終決定在聖·洛地區修建地下工事,然而此時德國的財力、物力和人力都已經到了一個十分緊張的地步,根本無力在聖·洛地區承建如此龐大的工程,拖沓的工程進度一直到盟軍登陸諾曼底之後仍然沒有完工。而建設軍事工程的勞工和聖·洛地區的居民也對納粹的統治早已心存不滿。1944年1月,一名德國士兵在這一地區被射殺,作為報復,德國人不僅逮捕了數名當地居民,還沒收了居民手中的照相機和收音機。除此之外,德國人還開始在聖·洛地區實行宵禁,並關閉了該地區的劇場和酒吧等人員易於聚集的場所。

二戰歷史地理資料彙編——聖·洛城

盟軍的轟炸,毀滅了聖·洛城大部分的城區

1944年6月6日,盟軍展開了在諾曼底登陸的霸王行動,為了限制德軍在這一地區的機動能力,作為芒什省交通樞紐的聖·洛城首當其衝,成為了盟軍戰略轟炸的最主要目標之一。在1944年6月6日當天夜間,大批盟軍轟炸機就展開了對聖·洛地區的密集轟炸,持續的轟炸一直持續了一週時間,徹底癱瘓了聖·洛地區的電廠和交通。

二戰歷史地理資料彙編——聖·洛城

聖·洛戰役期間,醫療兵正在為受傷的士兵包紮傷口

聖·洛地區的地面戰鬥於1944年7月7日打響,作為德國在科唐坦半島最為重要的軍事調動中心,不甘將此處戰略要地拱手相讓的的國守軍,為了擊退盟軍的進攻,將盟軍牢牢鎖在諾曼底地區,於7月17日,也呼叫了自己的空軍,對聖·洛地區展開了轟炸,德國人的困獸猶鬥並不能挽救自己在戰場上失敗的命運,7月19日,美國第一集團軍第19軍,最終擊潰德國第352步兵師和第2空降軍第3師的防守,佔領了聖·洛城。

二戰歷史地理資料彙編——聖·洛城

被夷為平地的聖·洛火車站

當盟軍最終在聖·洛地區鞏固了戰線的時候,90%的聖·洛地區已經被夷為平地,1100餘名普通市民也喪生於戰鬥過程中的轟炸和炮火之中,一名進入到聖·洛城美軍士兵,甚至說道到:“我們一定是剛把這個地方從地獄裡解放出來”,聖·洛城此時已經成為法國作家口中名副其實的“廢墟之都”。清理廢墟和屍體的工作一直持續到1944年10月份,面對著已經被徹底毀掉的的家園,聖·洛地區的官員和部分居民甚至萌生了徹底廢棄該城另謀新地的想法。

二戰歷史地理資料彙編——聖·洛城

法國作家將聖·洛城成為“廢墟之都”的文章原文

故土難離的聖·洛居民最終還是沒有離開自己滿目瘡痍的家園,1945年4月,聖·洛城的重建工作開始了,在大量捐獻物資的支撐之下,大量的臨時住宅被建立了起來,1948年,法國總統朱爾-樊尚·奧里奧爾參加了重建聖·洛城的奠基典禮,並奠定了第一塊基石,而作為對聖·洛城實施毀滅性轟炸的補償,美國方面也決定在該地區援建一座現代化的醫院。

二戰歷史地理資料彙編——聖·洛城

重建聖·洛城的第一塊奠基石

同年6月2日,為了表彰聖·洛城在二戰期間所做出的巨大犧牲,聖·洛城被授予了法國榮譽勳章之城的稱號,1953年,聖·洛城的重建工作基本完成,並逐漸發展成為芒什省的第二大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