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軼事 丨蘇爸爸和他的《名二子說》

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蘇洵落第,從此看淡功名,專心學問,並把全部希望寄託在兩個兒子身上。他給兩個兒子分別取名“軾”和“轍”,並寫下《名二子說》的散文,解釋了對兩個兒子的期待。

文中說:“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蘇洵的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車輪、車輻條、車頂蓋、車廂四周橫木,都對車上有其職責,但做扶手的橫木,唯獨好像是沒有用處的。儘管這樣,如果去掉橫木,那麼我看不出那是一輛完整的車了。蘇軾啊,我擔心的是你因不會裝飾自己的外表,而讓別人不知道你的作用啊。天下的車沒有不順著轍走的,但談到車的功勞,車轍從來都不參與其中。儘管這樣,遇到車翻、馬死的災難,禍患也從來波及不到車轍。這車轍,是善於處在禍福之間的。蘇轍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於災禍的。”

所謂“軾”,是車前用做搭手的橫木。蘇洵給大兒子取名“軾”,是希望不要鋒芒畢露。蘇軾聰明、豪邁、灑脫,但也因此容易受人中傷。而“轍”,就是車轍的意思,它只是車輛過後留下的一條痕跡而已。車莫不循轍,然而論功勞,車轍是沒份的。所以“轍”要甘於平淡,但如果車翻馬斃,轍卻總是完好無損,取名“轍”,是希望可以免禍。由此可見,蘇洵對兩個兒子的瞭解以及為他們取名的深意所在。

事實正如蘇洵所預料的那樣,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蘇轍同科進士及第。蘇軾一生宦海飄零,弟弟蘇轍總是百般周璇,照顧哥哥。蘇軾因“烏臺詩案”身陷囹圄,奔走相助的依然是弟弟蘇轍。

當年蘇洵在《名二子說》中寫下了對兒子的期待,也印證了蘇軾、蘇轍後來的人生軌跡。一生得遇如此睿智而慈祥的父親,也是蘇軾、蘇轍的幸運。

文丨雪落長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