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心經》:由玄奘傳回印度的大乘佛法總綱


解密《心經》:由玄奘傳回印度的大乘佛法總綱

無論是否有佛教信仰,沐手錄心經都被視為淨氣凝神,修心化業的法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全文260餘字,是大乘佛法總綱,在佛教經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玄奘去印度是為了求取大乘佛法,但是這大乘佛法的總綱,卻是玄奘傳回印度的。

大乘佛教的高深法門,叫做《般若經》,共有九部,是佛陀在二轉無相法輪時所宣說。而佛陀宣說的法門,被弟子整理成經文,都冠有“如是我聞”的開頭,通俗的意思是“我聽佛陀這樣說的”,後續記錄上學習筆記。而《心經》以“觀自在菩薩”開頭,沒“如是我聞”的開章,是因為舍利子(舍利弗,佛陀十弟子之一,智慧第一)向佛陀發問,怎麼運用“智慧”達到修成正果的“彼岸”,佛陀認為觀世音菩薩做的最好,讓其回答舍利子的問題。所以可以把《心經》看做菩薩學習《般若經》總結而成的心得,是觀音菩薩的心法,故有殊勝神通。


解密《心經》:由玄奘傳回印度的大乘佛法總綱

貴霜帝國鼎盛時人口500餘萬,士兵20餘萬,與漢朝、羅馬、安息並列為歐亞四大強國

公元前一世紀,西域大月氏國的貴霜首領統一月氏,建立貴霜帝國,並逐步統治了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阿富汗、克什米爾、印度西北部等地區,成為中亞最大的帝國。到了第三代君主,就是佛教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迦膩色迦一世。當時印度地區大乘佛教已經開始流行。大乘佛教取“承載量大”之意,蔑稱主張自度的原始佛教為“小乘”,主張不僅自度,而且要普度眾生;自己成佛,還要助他人成佛。通過經院哲學家和神學家樹立佛陀學說的理論基礎,建立起了安詳、安靜、服從並勸誡他人服從就能達到理想的天國的思想意識,便於貴霜這種跨民族、地域、文化的帝國實行穩定的政治統治,迦膩色迦便成為了大乘佛教的信奉者與推行者。普遍認為,《心經》是這一時期由經院哲學家和神學家整理總結而成,大約一百年後的公元200-250年,貴霜帝國的和尚支謙將《心經》漢譯,是最早的漢譯本。將梵文佛經漢譯,自然是為了到中國傳法,當時中國正是漢末三國時期,有多位天竺高僧不遠萬里到洛陽白馬寺譯經傳法,佛教從皇家走向市井,相信《心經》也是這一時期在中國流傳。


解密《心經》:由玄奘傳回印度的大乘佛法總綱

東晉時期,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涼州,弘法十七年;後秦時入長安,譯經講法八年,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

目前已知《心經》共有十四個漢譯版本,通用七個版本,其中最有名的是鳩摩羅什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玄奘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兩個版本,鳩摩羅什版比玄奘版早二百多年。

根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遊歷益州空惠寺時看到一個病僧,滿身生瘡,汙臭難聞,玄奘法師心生憐憫,將他帶到寺裡照顧,病僧感激,就口授他《心經》法門。玄奘圓寂於664年,《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是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根據《大唐西域記》記載的玄奘生平經歷,譯經日記、太宗嘉獎和對朝廷的上表,年代很近,又親奉玄奘,準確性和可信性都很高。再結合《大唐內典錄》記載:玄奘是公元649年在終南山翠微宮譯出《心經》,由此可知,玄奘在空惠寺受傳的《心經》應該是梵文。

玄奘弟子窺基在《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並序)》中記載“。。。我有三世諸佛心要法門。師若受持。可保來往。遂乃口受與法師訖。至曉失其僧焉。三藏結束囊裝。漸離唐境。或途經厄難。或時有闕齋。饈憶而念之四十九遍。失路即化人指引。思食則輒現珍蔬。但有誠祈。皆獲戩祐。。。”高僧將《心經》傳給玄奘後就消失了。後來玄奘到西域起點哈順沙漠(莫賀延磧)時,面對“長八百里,古曰沙河,目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的戈壁,“夜則妖魑舉火,燦若繁星;晝則劣風擁沙,散如時雨。”四周都是魔鬼圍繞,頌念菩薩佛號也無濟於事,只得頌念《心經》,最終憑藉毅力和信仰,徒步穿越八百里沙海,開啟了西天取經的壯舉。


解密《心經》:由玄奘傳回印度的大乘佛法總綱

《西遊記》中稱金磚鋪地的印度寺廟,藏書九百餘萬卷,歷代學者輩出,是大乘佛學的中心

後玄奘學法於那爛陀寺,遊歷印度諸國,學習佛經佛法之餘,發現源於印度大乘佛教的《心經》早已失傳。歸國後玄奘將《心經》譯回梵文,傳回印度。而近代有美國學者興起認《心經》為偽經的理論,便是因為《心經》的回譯,不通梵語語法,認定是玄奘偽作。

其實,梵語的《心經》,不管是玄奘的回譯還是偽作,都改變不了《心經》將六百卷《大般若經》凝成二百六十餘字的總綱,是妙諦天成,空古準今,內不執於心,外不執於物的智慧總結,是高僧大德立德立言的文化傳承,存在的意義遠超辨明真偽的需求,這是文化本身價值所在,也是文化千古能夠跨越種族屠戮、王權更替、自然天災而不休流傳的真正意義所在。

另外,根據《佛祖統紀》記載,玄奘取經後,王玄策遠征印度,迦沒路國國王派遣使者獻上奇珍異寶和地圖,並聽說中國在佛出前就有聖人傳經,國王大為傾慕,求取老子像和《道德經》。太宗召道士士蔡晃、成英二人將《道德經》譯成梵文,當時道士都不懂梵文,能回譯梵文的只有玄奘的譯經院,太宗就派出由三十名僧道組成的翻譯團隊,將《道德經》譯成梵文,並傳到了天竺。

今天我們參考史料,講明《心經》的由來與流傳,是想通過本質上的認知來引發精神的共鳴,即便我們沒有宗教的羈絆,這共鳴這也有助於我們對上層建築的追尋與思考,感悟人生的慾望與執著,脫離心底的糾結與困境;《心經》雖是佛的智慧,但只要能讓你頓悟與解脫,那《心經》就是你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