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傾聽不是最重要的,迴應才是!

小孩能做什麼?

他確實不能做什麼,

但他可以讓你什麼都做不了!


陪伴孩子,傾聽不是最重要的,回應才是!


這段特殊時期,上到大學,下到幼兒園,各地的學校都推遲了開學日期。


這消息,對於各位本想安安靜靜在家休息,現在卻不得不應付四腳吞金獸的家長們來講,日子就有點難過了。

陪伴孩子,傾聽不是最重要的,回應才是!

陪伴孩子,傾聽不是最重要的,回應才是!

在我們的後臺和親子社群,也斷斷續續收到了很多年輕爸媽的吐槽,面對樓下這些爹媽的傾訴,好吧,我們懂!家有神獸的都懂!


01

親子情誼崩潰型 Candy媽 杭州 孩子4歲

平時上班忙,難得和孩子相處那麼久。最始幾天還母慈子孝,可是過了一週以後就開始考驗親子情誼了。想睡不讓睡,想工作不讓工作,不陪著就哭,一陪著就得意忘形。覺得總讓他看動畫片沒意義,但關了電視又不知道能做啥,很愁,每天都想把他送回幼兒園!


02

雞娃焦慮型 1+1=4 北京 孩子5歲

因為工作的特殊性,我和孩子媽都得出門到崗上班,就剩下家裡老人和兩個娃。小兒子1歲還行,有人照顧,大娃6歲就有點愁了。老人家只知道讓孩子吃飽喝足,不知道怎麼教育。每天就在家玩玩具,看動畫片。


03

居家辦公障礙且自我反思型 晴天媽媽 重慶 孩子3歲

在家開工第一天,娃總是能猝不及防地出現在你的電腦前,你的會議上。打斷你和老闆的通話,刪掉你寫好的文稿……你能想象你在認真開會,而你的娃突然衝進來說媽媽我要拉粑粑的盛況嗎?


真的,終於理解了微博上說的:在家辦公最大的障礙,不是協同工具不好用,不是遠程溝通不高效,而是家裡孩子不上幼兒園……


陪伴孩子,傾聽不是最重要的,回應才是!


然而,每次孩子在我忙碌的時候找我說話時,我內心又是極其糾結的。理他自己工作被打斷了,不理他又覺得會讓他心裡難受。


這位媽媽其實說出了很多爹媽遇到的一個困惑。而她的這一糾結,讓我想起前段時間看見的一件事。


年前,我帶兒子去了一家DIY手作體驗店。


陪兒子選好材料後,我就坐在一旁看他自己搗騰。


這時,鄰桌的一對母女吸引了我的注意。


小女孩拿著一串做了一半的手鍊,興致勃勃地問媽媽:“媽媽,你看我這樣搭配好看嗎?”


媽媽正專心地看著手機,手指在屏幕上點得飛快,面對女兒的詢問,她似乎沒有聽見。


女孩低頭不語,過了一會,又滿懷期待地湊到媽媽身邊:“媽媽,我做的手鍊好看嗎?”


媽媽敷衍地點了點頭,可是視線一直沒離開過手機。


小女孩一臉失落,手裡的動作也慢了下來。


陪伴孩子,傾聽不是最重要的,回應才是!


幾分鐘後,她再次把穿好的手鍊遞到媽媽跟前,小聲地問:“媽媽,你看看喜歡嗎?”


媽媽漫不經心地抬起頭,有些不耐煩:“媽媽有事,你自己玩吧!”


小女孩愣了一下,瞬間紅了眼眶,然後突然把手鍊往桌子上一甩,大聲喊道:“我不想玩了!”


媽媽終於回過神來,卻沒有注意到女兒的委屈,反而覺得她不可理喻:“不好好玩就回家!”


說完一把扯過女兒,向門口走去。


看著小女孩因哭泣而抽動的背影,我莫名覺得心疼:


自始至終,她的媽媽都不明白,女兒的脾氣和眼淚,是從何而來。


也許,她只是需要媽媽的一點關注和肯定;也許,她不過是想把自己認為美好的東西,和最愛的媽媽一起分享。


可是,媽媽一次又一次的忽視和冷落,像一盆冷水,一點一點地澆滅了她心中的渴望,那些失落、委屈和無助,最終使她的情緒崩塌。


陪伴孩子,傾聽不是最重要的,回應才是!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太多了。


“等一下”“我在忙”“別煩我”“自己玩去”……


忙碌的時候,不順心的時候,生氣的時候,這些話語,都是我們最常對孩子說的。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存在性焦慮”,是指當孩子無論說什麼做什麼,父母都是一種冷漠和敷衍的態度,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沒有存在感的,是不被愛的。


一次兩次或許沒關係,但次數多了,那種被無視、被遺棄的感覺,足以讓孩子開始不願訴說。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

經常被父母忽視是一種什麼體驗?


有一位答主說:


這種感覺太熟悉,因為從小一直感受,每次回想起來都不寒而慄,就像是有一把很鈍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劃,不會流血,但是痛感很真實。


她回憶說:


媽媽每次情緒不好的時候,就會自動切換到無視她的狀態。


跟她說話,不理;給她買東西,不要;向她獻殷勤,直接走掉……


久而久之,她形成了討好型人格,並且伴隨著思想極端、愛鑽牛角尖、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害怕犯錯、懦弱等很負面的性格。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經對1511名兒童做了一個問卷調查。


結果發現:在身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視這四大暴力行為中,“忽視”導致兒童抑鬱焦慮的可能性最大。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也許孩子無法理解父母的表現,但父母的漠視會讓孩子覺得:原來,我並不那麼重要。


這種“冷暴力”,比打罵孩子更可怕,它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有可能是一輩子的。


陪伴孩子,傾聽不是最重要的,回應才是!


我們都渴望被關注,尤其是孩子。


電影《狗十三》裡,李玩的爸爸曾經許諾要帶她去看天文展,卻在當天帶她去了飯局。


眼看時間越拖越晚,爸爸卻絲毫不理睬女兒的焦灼和央求,還不以為意地在眾人面前調侃:“人的事兒還沒弄明白呢,還看天文展?”


陪伴孩子,傾聽不是最重要的,回應才是!


李玩生氣極了,獨自跑去天文館,卻發現早已閉館。


也許,她對爸爸的失望,從那一刻起,就已經攢下了吧?


因為被忽視,她把所有的情感都寄託在她的狗“愛因斯坦”身上。


後來愛狗丟失,所有的失落和失望統統被點燃,她也在瞬間崩潰。


陪伴孩子,傾聽不是最重要的,回應才是!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打擾”只是想要得到父母簡單的回應,因為這代表著關愛和重視。


臺灣作家張曉風曾說過,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遺忘和忽略。


父母的看見和回應,能讓孩子充分享受到愛的滋養,給予孩子獨立和勇敢的底氣。


陪伴孩子,傾聽不是最重要的,回應才是!

對待孩子,最忌“無關回應”。


比如孩子心愛的寵物丟了、死了,孩子明明很傷心,你卻無關痛癢地說:“沒事,我們再買一隻。”


及時回應,也並不意味著:孩子想要什麼,我就馬上給他什麼。


“無關回應”讓孩子覺得,他的感受不被接納和理解,從此不願敞開心扉;


對孩子的需求不分情況地照單全收,會讓孩子難辨是非、漠視規則。


正確的回應,應該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傾聽他的心聲,肯定他的情緒,然後用溫和平等的姿態,引導他遵守規則、學會等待。


在這一點上,演員胡可的“我知道”句式一直為人所稱道。


當兒子想要把不屬於自己的玩具帶走時,胡可說:


我知道你很想要這個玩具,現在拿不回家,你心裡有點難過,這是規則。”


當兒子從水堡裡出來因為害怕哭泣時,胡可仍然第一時間擁抱兒子:


我知道你有點害怕,但是你表現很好、很勇敢,你堅持下來了對不對?”


陪伴孩子,傾聽不是最重要的,回應才是!


一句“我知道”,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媽媽的理解和關切。


一句“但是”,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都可以得到別人的滿足。


更重要的是,媽媽及時的關注和溫和的回應,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媽媽一直和他在一起。


回應孩子,其實沒有那麼難。


只要我們願意蹲下來,用孩子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花足夠的心思去了解孩子的心聲。


當孩子的存在感、安全感得到滿足,他就不會一直纏著父母索要。


—— ···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