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倌出身,40 歲讀書,60 歲入仕,76 歲宰相,官場逆襲第一人

歷史上,漢武帝時期共有13名丞相,按照事件排列,分別是衛綰、竇嬰、許昌、田蚡、薛澤、公孫弘、李蔡、莊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田千秋。

而最終得到能夠善終的只有兩人:公孫弘和石慶

石慶之前已經簡單講過,出自有名的“萬石君”石奮之家,是“敬慎不敗”的典型人物。他在位九年,但碌碌無為,中途曾辭職,漢武帝不許,最後死於任上。

本文主要講得是被譽為漢武帝時期“政壇常青樹”的公孫弘。

豬倌出身,40 歲讀書,60 歲入仕,76 歲宰相,官場逆襲第一人

一、公孫弘簡歷

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公孫弘出生於齊菑川國薛縣。他當過獄吏,後因犯法被免職。由於家裡貧困,到海邊幹了一份養豬的行當。

漢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公孫弘因通曉《詩》《書》而聞名郡國,被徵為博士,一年之中升遷為太中大夫之職。

漢文帝后元五年(前159年)以後,40歲的公孫弘發奮讀書,專攻《春秋》《公羊傳》。

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60歲的公孫弘以“賢良”之名被菑川國推介進入朝廷任職。後來,漢武帝派遣公孫弘出使匈奴,因覆命之言不合武帝的心意被免職回鄉。

漢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70歲的公孫弘再一次被菑川國推介到長安任職。

元朔三年(前126年),公孫弘任御史大夫。

元朔五年(前124年),公孫弘任丞相。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三月戊寅,公孫弘薨於任上。

豬倌出身,40 歲讀書,60 歲入仕,76 歲宰相,官場逆襲第一人

二、公孫弘政壇長青的秘訣

一是當好參謀不爭辯。

是時,巴、蜀四郡。鑿山通西南夷,千餘里戍轉相餉。數歲,道不通,士罷餓、離暑溼死者甚眾;西南夷又數反,發兵興擊,費以鉅萬計而無功。上患之,詔使公孫弘視焉。還奏事,盛毀西南夷無所用,上不聽 。弘每朝會,開陳其端,使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廷爭。《資治通鑑·漢紀十》

公孫弘第二次入朝為官後,漢武帝派公孫弘到西南夷視察巴蜀之地的道路修設情況。公孫弘經過實地調查,認為花費巨資、成本高昂、效果不好,於是回朝後極力反對通西南夷之策。公孫弘如此毫不顧及地直言該政策的弊端,讓年少氣盛的漢武帝極為不滿(通西南夷是漢武帝視為政績之策的)。

此後,公孫弘吸取了這一事件的教訓,同時回想起多年前漢武帝派遣公孫弘出使匈奴,因覆命之言不合武帝的心意被免職回鄉的經歷,他明白了漢武帝的性情,馬上轉變了工作方法:

每當在朝廷討論問題時,總是列舉陳述事情的端緒,讓漢武帝自己抉擇,不肯在朝廷之上與漢武帝當面爭辯。

我們在現實工作中,也經常會遇到公孫弘的情況,如果仗義直言,不僅於事無補,更有可能會衝撞領導,得罪其他人。

所以,作為下屬,聰明的方法是:向領導、向其他人提供詳實的背景資料,陳述清晰的利弊分析,讓領導們根據事實情況去作出判斷和決策。

尤其不可的是,當自己的意見被反駁或者忽視的時候,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拼命地與他人爭辯。要知道,爭辯的結果無非就是你贏或者他贏。他贏了,你自然不服氣;而你贏了又如何呢?別人會聽你的嗎?

豬倌出身,40 歲讀書,60 歲入仕,76 歲宰相,官場逆襲第一人

二是領會意圖善進言

常與汲黯請間,黯先發之,弘推其後,天子常說,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弘嘗與公卿約議,至上前,皆倍其約以順上旨。汲黯廷詰弘曰:“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之,不忠!”上問弘。弘謝曰:“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上然弘言。《資治通鑑·漢紀十》

作為朝廷大臣,向皇帝進言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工作內容。公孫弘的進言非常有技巧:

比如,傍“大款”進言。公孫弘經常是與朝廷重臣汲黯共同進言,先由汲黯提出問題,後由公孫弘進一步補充。由於汲黯在漢武帝心目中地位很高,所以他提出的意見漢武帝通常會慎重考慮,公孫弘所提的建議被採納的概率大大提高了。

又比如,探風聲進言。有一次,公孫弘和公卿們商定某一問題的處置意見,公孫弘察言觀色發現漢武帝並不贊同他們的提議,於是他臨時改變策略,迎合漢武帝,搞的其他人非常生氣。

耿直的汲黯當著漢武帝的面就公開指責公孫弘奸詐,連漢武帝都過問此事。而公孫弘卻隱晦地回答:

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

這種看似文不對題的回答體現了公孫弘極高的政治水平:一是不糾結於就事論事,將尖銳的矛盾問題化解於無形;二是從性質上界定,忠誠的界定在於是否瞭解,言下之意是我對皇帝的忠誠,只需要皇帝瞭解,不在乎別人看法。三是自己因為對皇帝的忠誠得罪其他人,無形之中將自己納入與皇帝的範疇,反而讓漢武帝對自己更信任。於是,

上然弘言。左右倖臣每毀弘,上益厚遇之。

豬倌出身,40 歲讀書,60 歲入仕,76 歲宰相,官場逆襲第一人

三、認準事情會妥協

後人常常根據上面《資治通鑑》中的記載,來斷定公孫弘德處事圓滑、察言觀色、沒有原則。實際上是站在了上帝視角在看問題。

站在公孫弘的立場看,當時年逾70歲的公孫弘,一無背景二無依靠,60歲第一次入朝做官的時候就因為直言匈奴事件,被漢武帝直接免職。現在好不容易到了70歲才有這麼一個機會,他在漢武帝面前的一言一行自然得小心翼翼,這是為官之道,也是生存之道。

但是公孫弘也不是一味地迎合漢武帝。

以公孫弘為御史大夫。是時,方通西南夷,東置蒼海,北築朔方之郡。公孫弘數諫,以為罷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願罷 之。天子使朱買臣等難以置朔方之便,發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謝曰:“山東鄙人,不知其便若是,願罷西南夷、蒼海而專奉朔方。”上乃許之。春。罷蒼海郡。《資治通鑑·漢紀十》

公孫弘擔任御史大夫的時候,漢武帝有三大工程:在西南正開通西南夷,在東方設置蒼海郡,在北方修築朔方郡的郡城。公孫弘多次進諫,認為以中原地區疲憊不堪為代價,去供奉那些無用之地,得不償失,請求廢止這些舉動。

漢武帝讓他的近臣朱買臣等人就設置朔方郡的便利,對公孫弘進行反駁,提了十個問題。公孫弘連一個也回答不了。

面對漢武帝的十個靈魂拷問,公孫弘不是回答不了,而是立刻先承認錯誤:我是個見識粗陋的人,不知道朔方郡有這麼大的戰略意義,堅決擁護漢武帝的英明決策。為了集中財力幹大事,那麼請把請停了西南夷和滄海郡興建,全力修建朔方郡。

漢武帝也明白公孫弘的態度和國力情況,於是就批准了他的建議,罷廢了蒼海郡的建置。

種以退為進的進言,體現了公孫弘在妥協中鬥爭、在鬥爭中妥協的工作方法。

不在乎領導全盤接受意見,但至少要保證進言目的的實現。試想,假如公孫弘堅持已見,與漢武帝一味爭辯,估計漢武帝直接就罷了公孫弘;假如公孫弘一味迎上,不考慮國家的實際財力,那麼滄海郡也不可能會被漢武帝廢建。

豬倌出身,40 歲讀書,60 歲入仕,76 歲宰相,官場逆襲第一人

四是生活簡樸不作偽

公孫弘生活簡樸非常有名的。《史記》記載:

食一肉脫粟之飯,故人所善賓客,仰衣食,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餘。士亦以此賢之。

他把錢都花在了奉養賢士身上,自己穿布衣蓋破棉被。因為過於簡樸,還受到了政敵的誹謗,認為公孫弘是沽名釣譽。

弘為布被,食不重肉。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為布被,此詐也。”上問弘,弘謝曰:“有之。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廷詰弘,誠中弘之病。夫以三公為布被,與小吏無差,誠飾詐,欲以釣名,如汲黯言。且無汲黯忠,陛下安得聞此言!”天子以為謙讓,愈益尊之。《資治通鑑·漢紀十》

面對汲黯等人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公孫弘坦言承認自己就是沽名釣譽,漢武帝面前展現了一個透明的自己。

天子以為謙讓,愈益尊之。

對於漢武帝來說,公孫弘是一個忠誠、幹事、廉潔的賢臣就足夠了。

豬倌出身,40 歲讀書,60 歲入仕,76 歲宰相,官場逆襲第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