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我的相機們

我與我的相機們

我與我的相機們

跟相機的故事可以從大學時期說起。學生時代就很喜歡攝影,在2012年的時候,擁有了第一臺單反:佳能600d。配了一個18-135和50 1.8。那會認識了一些攝影小夥伴,課餘時間就一起拍照。對於新手來講,佳能50 1.8(俗稱小痰盂)簡直就是高性價比的鏡頭,攜帶輕便,很適合拍人像,重點是不貴。當年可能700元一個,我那時的很多人像都是50 1.8拍的。

之後有一次整理房間,翻出來一臺鳳凰205的膠片機,驚喜的發現還可以用,大概是一臺年紀跟我差不多的相機,小時候我爸就是用它給我們家拍了很多生活照,從那時開始接觸了膠片相機。第一臺屬於我的膠片機是美能達x700。

我與我的相機們

黑色的外觀,手動對焦。最喜歡用柯達200的膠片,用富士sp2000的機器衝掃。特別是陽光下拍的照片,只屬於膠片的濃厚的質感。喜歡聽過片的聲音,膠片的好處在於,特有的機械質感,寬容度,成片又有點復古的年代感。還有按下去一瞬間的定格感。缺點是不像數碼相機那樣,所見即所得,沒有辦法及時回看你拍下的照片。需要拍完等膠片衝掃出來才能看到你拍的照片,但這也許就是膠片機的魅力所在。

我與我的相機們

拍了幾年膠片之後,我又重新回到了數碼相機,因為工作需要,不是所有的照片或者客戶都能喜歡膠片,這時候我換了佳能5d3,從半畫幅相機到了全畫幅,常用的鏡頭換成了50 1.2l和35 1.4l,70-200。全畫幅的面積大概是半畫幅的2.3倍左右,所以在面積上半畫幅差不多是全畫幅的一半左右。配合同樣焦段的鏡頭和同樣的拍攝位置,全畫幅所拍攝到的畫面要比半畫幅更廣。

我與我的相機們

平常拍攝經常用的是50 1.2l,特別適合拍人像。是跟人本身眼睛的視線最相似的鏡頭。喜歡1.2的虛化,但是一般不會開到最大。有時候比較容易跑焦。70-200這個鏡頭,一開始我是並不喜歡的,太重,而且並不像50或者35那樣拍攝角度可以多樣化,但是現在覺得70-200也是有它自己的優勢。很適合拍特寫和妝面,或者背景雜亂的地方。現在還一直用佳能5d3拍攝,顏色偏暖,有種柔柔的感覺。

我覺得所有的相機,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在如今這個手機都可以做到很高清的時代,我還是鍾情於單反相機,手機不一定能做到的虛化程度,也無法設置raw格式用來後期處理。每次出去旅行,也都會帶上單反相機來記錄生活,畢竟記憶會遠去,但是照片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