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惠宗李秉常

奲都四年(1060年),李秉常出生,是夏毅宗的長子。皇后梁氏所生。奲都五年(1061年)四月,沒藏訛龐與其子謀殺李諒祚,事敗被誅,沒藏皇后被廢,立梁氏為後。

拱化五年(1067年)十二月,李諒祚死,李秉常繼立,時年7歲,由皇太后梁氏攝政,梁氏之弟梁乙埋擢為國相。新主年幼,秉性軟弱,成為梁氏姐弟操縱的傀儡。梁太后把朝政大權全部委之於梁乙埋,梁乙埋又安排他的子弟和親信擔任要職。他與其親信、掌握兵權的都羅馬尾、梁太后的侍衛罔萌訛等三人,組成新的母黨集團,牢牢控制最高統治權。同時排斥異己,如李元昊之弟嵬名浪遇在李諒祚時曾主持朝政,擔任都統軍,精通兵法,熟諳邊事,因不附梁氏兄妹,被梁乙埋罷官流放。梁氏母黨集團為了爭取党項貴族的支持,一改李諒祚時期改行的漢禮,恢復蕃禮,以此籠絡。

乾道元年(1068年)開始的近十年中,梁太后和梁乙埋姐弟擅權,連年向宋朝發動戰爭, 企圖用戰爭的手段來提高自己的威信,並以此向宋朝索取厚賜。乾道二年(1069年)七月,梁太后假借李秉常的名義,向宋朝上表,請求恢復夏的蕃儀,得到宋朝的允許。

天賜禮盛國慶元年(1070年)八月,梁太后親自點集30萬兵馬,傾巢出動,帶著百日的乾糧,攻沿邊宋朝的五路,大舉進攻宋朝大順城。後軍屯榆林,距宋慶州(今甘肅慶陽)40餘里,夏軍遊騎直逼慶州城下,造成了宋朝“陝右大震”的局面。後因吐蕃首領董氈,乘虛率兵攻入西夏西境,迫使梁乙埋匆忙撤軍。次年,宋夏爭奪羅兀城之戰後,西夏雖然取勝,也是依靠乞求遼國出兵助戰才取得的。其時西夏甚感財政拮据,兵力疲睏,政治也不穩定,才與宋朝議和。

大安二年(1076年)正月,李秉常年16歲,開始親理朝政,但實權仍操在太后與梁乙埋手中。李秉常也是一個十分喜好漢族儒家文化的君主。在與宋朝作戰中西夏俘虜了不少漢人文士,李秉常向他們請教和學習宋朝禮儀制度,準備在夏“復行漢禮”,廢除“蕃儀”。

大安六年(1080)正月,李秉常正式下令付諸實施。這一舉動受到梁太后和梁乙埋及母黨勢力的勸阻和竭力反對,李秉常不予理會。

大安七年(1081年),李秉常打算用結好的辦法,藉助宋朝的勢力對付梁氏母黨勢力。李清正準備出使宋朝時,被梁太后得知,她召集倖臣罔萌訛等密謀,誘來李清飲酒,即捕而殺之,又立即將李秉常囚禁在距興慶府宮五里之地的木砦。同時下令命梁乙埋與罔萌訛等聚集兵馬,控制河梁要道,斷絕都城與外界的聯繫。李秉常被囚禁的消息終於傳了出去,一時朝廷上下震驚。李秉常的皇族親黨、左右親信和各地部族首領紛紛擁兵固守所屬城池堡寨,與梁氏母黨勢力對抗。梁乙埋多次派親信持銀牌招諭,曉以利害,但也無人聽命,一時西夏處於混亂之中。

西夏保泰監軍司統軍吐蕃族禹藏花麻,一向對諸梁的專權不滿。當他聽到李秉常被囚禁的消息後,於大安七年(1081年)五月,以夏國主失位,國內變亂為由,向宋熙州發文照會宋朝,照會稱“西夏皇帝與太后母子不和,太后殺掉皇帝重臣,導致舉國洶洶,如果此時發兵來討,西夏一定會全國響應”。宋神宗據此詔熙州知州苗授,派人認真核實後上報朝廷。六月,宋保安軍以經略司命令,移文宥州向夏通牒稱:“西夏世代作為藩屬,朝廷也經常賞賜歲幣。近來幾年以來遵從朝廷的旨意,謹慎地履行藩屬的職責,對朝廷恩義已盡。如今聽說國主被太后與大臣挾持,不能專擅國政,也不能知曉他的存亡。今朝廷將派遣賞給國主生日以及仲冬禮物的使臣進入西夏,尚不知道到時和人來迎接,以及西夏現在是什麼人統領。請速來回報。”梁太后見牒後無法作出答覆。

這時在對待夏國的內亂上,宋朝有主戰與反戰兩派。主戰派以鄜延路總管種諤為代表,他在上疏中稱:“西夏發生內亂,我們應該興師問罪,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啊。”反戰派如知樞密院孫固、知諫院滕元發等人,所持理由是“興兵討伐容易,解決問題困難啊”。主張對西夏採取從政治上分裂他們疆土的策略,反戰派的主張遭到宋神宗的拒絕。宋朝最終部署了近50萬大軍,兵分五路,以熙河經略使宦官李憲為統帥,從東、南、西南三個方面發起對夏的全面攻擊。 宋軍五路攻夏,開始連連得勝,夏軍節節敗退。梁太后束手無策,向群臣問計,一老將向梁太后獻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策略,終於擊退優勢的宋軍,敗宋軍於靈州城下。

大安八年(1082年)七月,宋朝在夏、銀、宥三州界修建永樂城,形成了對西夏的威脅。九月,梁太后命令夏統軍葉悖麻、咩訛埋領六監軍司所轄30萬大軍進攻永樂城,宋將徐禧出動7萬大軍迎戰於永樂城下,初戰失利,宋軍敗退入城中,又被夏軍斷絕水源與糧運,城遂被攻破,宋將自徐禧以下將校死亡數百人,士卒役夫傷亡數萬。宋神宗聽到永樂城慘敗的消息,臨朝失聲痛哭。戰後夏宋再度議和。

梁太后囚禁李秉常以來,因與宋朝連年的戰爭,宋朝給夏的歲賜和兩國和市都已斷絕,財政睏乏,物價暴漲,官民怨恨,民不聊生。朝中對梁氏母黨專權的不滿情緒日趨激烈,要求李秉常復位的呼聲也不可遏止。

大安九年(1083)閏六月,梁太后與梁乙埋等在眾議紛紛中,讓李秉常復位,以緩和矛盾。李秉常復位後,朝政大權仍然緊握在梁太后與梁乙埋手中,他們以李秉常的名義遣使到宋朝上表請稱臣納貢,以求重新得到宋朝的“歲賜”。另一方面又以索回夏舊有疆土為理由,繼續對宋朝邊境進行騷擾、攻掠。

大安十一年(1085)二月,國相梁乙埋死,在梁太后的一手操縱下,立梁乙埋之子梁乙逋為國相,梁氏姑侄繼續把持朝政,李秉常仍然擺脫不掉梁太后的控制。這年十月間,專橫一世的梁太后也壽終正寢,梁乙逋失去了靠山,地位開始動搖。其時分掌左右廂兵的統帥、皇族仁多保忠公開與梁乙逋抗衡,夏統治集團內部皇族與後族的鬥爭更加尖銳激烈起來。軟弱無能的李秉常在這場激烈的爭權奪利鬥爭中,自感無所作為,終日憂憤,難以自拔。

天安禮定元年(1086年)七月,李秉常憂憤而死,時年26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