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明明蘇聯前期就已經損失了幾百萬軍隊,為何還能反攻?

某某佩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爭可以說是最為關鍵的一場戰爭。蘇德雙方在這場戰爭中先後投入超過1000萬人。這種規模的戰爭,在人類史上都是少有的。

蘇德戰爭還是戰爭史上經典的反敗為勝案例。

德軍在戰爭前期勢如破竹,將屯守於西部邊境的百萬蘇軍打得沒有脾氣。截至到莫斯科戰役之前,蘇聯已經損失了超過300萬士兵,領土也丟失了近三分之一,形勢相當嚴峻。

然而從1942年開始,蘇軍卻從斯大林格勒一路反攻,最終成功反推進了德國的心臟柏林。

(蘇德戰爭)

那麼,明明已經奄奄一息,損失慘重,蘇聯為什麼還能發動反攻,並最終獲得戰爭勝利呢?

一、蘇聯有足夠的戰略縱深。

在進攻蘇聯之前,德軍基本已經將半個歐洲蕩平。哪怕是強大的法國,也只是堅持了30多天。

當時,德國陸軍的裝甲部隊太過於強大,歐洲國家在面對閃電戰推進的時候辦法不多。不過,除了部隊差距之外,歐洲國家如果能在遭到進攻時選擇撤退,將戰線拉長,那麼顯然也不會淪陷得太快。

而他們之所以沒有這樣做,主要是國土面積實在太小,想退也沒有地方可去。但作為國土面積第一的國家,蘇聯就不存在這樣的煩惱了。

在前期戰事不利,蘇軍潰敗的情況下,斯大林硬是憑藉著廣闊的國土,將閃電戰轉化為消耗戰。這樣一種“以空間換取時間”的作戰策略,為蘇聯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也為蘇聯後來戰爭的勝利埋下了伏筆。

(羅斯福)

二、美英的援助。

就在蘇聯連吃敗仗的時候,羅斯福在1941年頒佈了《租借法案》。這一法案規定,美國將會以“租界”的形式,向盟國提供戰略物資。

根據美國方面的統計,在整個蘇德戰爭期間,美國一共向蘇聯提供了超過110億美元的物資。這其中包括數以萬計的飛機、坦克裝甲和運輸卡車,並且還有超過150萬噸的食物。

在美國的帶頭下,已經吃到苦頭的英國也開始向蘇聯進行了援助。

不過,隨著後來德軍的不斷敗退,美英為了防止蘇聯將來爭奪霸權,便在二戰中後期,漸漸減少了物資的供應。但那時的蘇聯已經順利度過了艱難時刻,戰爭局勢已經不可逆轉。不管怎麼說,最初美英的物資支援,確實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莫斯科戰役)

三、德國戰線太長,雙方在補給上存在巨大差距。

自1941年6月以來,德軍在各條戰線上高奏凱歌,短短几個月就深入了蘇聯國境上千公里。在希特勒的計劃中,德軍本來是要在入冬之前就拿下莫斯科,之後再進入高加索地區,搶佔蘇聯的戰爭資源,就近進行補給。

但由於蘇聯很快進入雨季,德軍裝甲部隊在泥濘的土公路上行軍緩慢,閃電戰的威能發揮不出來。德軍補給困難的問題,就慢慢暴露了出來。

反觀蘇聯,雖說是遭遇了接連失敗,但蘇聯的工業生產基地高加索地區始終沒有被德軍攻陷,這就讓蘇聯軍隊具有了充分的後勤保證。打仗本身就是打補給,在沒有補給的情況下,德軍想要取得勝利實在太難了。

四、蘇聯全民皆兵,死戰不退。

在莫斯科戰役之前,斯大林又一次號召全國人民共赴國難,蘇聯男女老少紛紛拿起武器作戰,一時間舉國皆兵。

除了發動群眾之外,斯大林還向士兵們下達了“只准戰死,不準投降”的死命令。一旦發現士兵有投降,那麼他的家人就會遭到“清洗”。這一舉措在當時起到了非常好的震懾作用。蘇軍在戰鬥中死戰不退,誓死保衛莫斯科。這讓本來就陷入麻煩中的德軍更是覺得頭疼。

(斯大林)

五、德軍遇到莫斯科三十年不遇的寒冬。

1941年到1942年的冬天,莫斯科平均氣溫降低到了恐怖的零下30度。

由於希特勒認為,入冬前肯定會攻佔莫斯科,因此德軍基本上沒有準備任何禦寒棉衣。同時蘇聯人又執行了“堅壁清野”的戰術,莫斯科周邊的樹木、房屋這些凡是能取暖的物資,都被蘇軍清理得乾乾淨淨。德軍遭遇嚴寒的侵襲,凍死凍傷的人數以萬計。再加上戰略補給又存在問題,德軍最終在冰冷的莫斯科迷失了方向。

莫斯科戰役是蘇德戰爭的一條分水嶺。如果德軍在1941年順利拿下了莫斯科,那麼就肯定不會有後來的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因此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可以說是蘇聯能夠發起反攻的最大依仗。

(參考資料:《蘇德戰爭1941-1945可能是電話號碼,是否撥號?》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蘇聯是一個大國強國,當時國民有1.93億左右,儘管在蘇德戰爭前期蘇軍損失了數百萬軍隊,但是在蘇聯強大的動員能力下,補充數百萬軍隊並非難事。蘇德戰爭膠著期,蘇聯共徵集了1700萬大軍對抗德國的900萬納粹軍,最終蘇聯付出了2700萬的人員傷亡取得戰爭的勝利。

斯大林把蘇聯改造成了一個重工業和軍事上的強國,這就是“斯大林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國家的動員能力遠遠超過其它西方國家。1932年至1933年間,烏克蘭大饑荒爆發,使250萬到480萬人死亡,當時蘇聯推行的農業集體化政策部分加劇了饑荒的蔓延。斯大林發動的肅反運動中有130萬人被判刑,其中68.2萬人遭槍殺。大饑荒、大清洗導致蘇軍戰鬥骨幹大量死亡,這是蘇德戰爭前期蘇軍節節敗退,數百萬大軍或戰死或投降的主要原因。

蘇聯人多重工業強,斯大林的個人威望無比崇高這是蘇聯軍隊能快速擴張的基礎,美國對蘇聯的援助則是蘇軍恢復並提高戰鬥力的關鍵。蘇聯人口眾多,能從軍的人口基數就大,青壯年男女皆響應斯大林的號召,上前線去擊滅納粹德軍,保圍大蘇聯。在二戰期間,蘇聯大量青壯年男子戰死,於是蘇聯組織了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女兵部隊,這些女戰士在戰場上同樣從事一線工作,也就是直接對德軍作戰。

整個蘇德戰爭期間,大約有80萬蘇聯女兵上了戰場,其中有2000多人成了狙擊手,她們有著女性所特有的耐心以及細緻、精確射擊、隱蔽能力。雖然戰後這些女狙擊手只有500多人活了下來,但她們的戰績卻是傲人的,總射殺12000多德軍士兵。蘇軍女狙擊手柳德米拉擊斃了309名德國士兵,獲得“蘇聯英雄”稱號,還得到了美國羅斯福總統的接見。美國對蘇聯的援助雖然佔總援助的比例不高,但是給予的戰爭裝備無疑是雪中送炭,幫助蘇聯在戰爭中恢復原氣。


大秦鐵鷹劍士


1941年6月22號,德國三個集團軍在羅馬尼亞、匈牙利、意大利、芬蘭、斯洛伐克和西班牙軍隊 的協助下,大概出去500多萬人的軍隊,近萬架飛機和3000多輛坦克,對蘇聯大舉入侵,使全世界為之震驚。而蘇聯軍民對侵略者的反擊,更加震撼了世界。

在這場戰爭發起之前,希特勒就妄圖在4—6個周內征服蘇聯,但他低估的對手的力量,對蘇聯地域的遼闊、公路和鐵路的缺乏以及冬季的寒冷程度都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戰爭初期,德軍頗為得手,其坦克和裝甲部隊迅速向東推進,迫使蘇聯節節後撤。列寧格勒陷入德國重田協圍兩年之久;基輔落陷,有50—60萬名蘇軍將士陣亡或被俘;烏克蘭工業區等工業基地落入敵手;納粹軍隊一直兵臨莫斯科城下。但冬季的到來使德軍的進攻不得不暫時停頓。

據有關資料介紹,在1941年的10月1日,莫斯科突然下了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暴雨,道路、橋樑、工事遭到嚴重毀壞,不到一個星期,大暴雪又來了,由於德軍的軍需準備不足,整個部隊就已經很不適應這種作戰環境了,到了11月中旬,莫斯科的氣溫驟降到了零下40度左右,不但士兵被凍死凍傷無數,就連一些作戰器械也被極寒天氣所毀。

到了1942年春天,德軍開始恢復進攻,企圖佔領高加索地區和當地油田,在斯大林格勒受阻。該城雖被炸成廢墟,但蘇聯軍民堅持進行頑強抵抗,堅守每一個工廠,爭奪每一寸土地,致使德軍無法前進。11月中旬,蘇軍最高統帥部集結大量預備隊,從北部和南部兩路包抄斯大林格勒的德軍,從納粹防線背後把德軍圍困起來,德軍多次突圍均未成功,只得於1943年2月2日投降。

斯大林格勒的勝利,標誌著蘇德戰爭的重大轉折,蘇軍由此轉入反攻,追擊撤退途中大肆殘殺和破壞的敵人。到1944年,蘇軍已佔領波羅的海諸國、波蘭東部、烏克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芬蘭;又於1945年初佔領東普魯士、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國東部;同年4月攻克德國首都柏林。

在人類所發生的所有戰爭當中,有一個普遍存在的戰爭規律。這個規律就多行不義必自斃,正義的力量終將戰勝非正義的力量。蘇德戰爭的勝敗,也充分表明了這個戰爭規律的正確性。儘管在戰爭初期蘇聯軍民準備不足,讓法西斯軍隊一時佔了上風,蘇聯人民付出了沉重的傷亡代價,但希特勒發動的是侵略戰爭,不得人心,得不到絕大多數愛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支持。而蘇聯保家衛國的戰爭是正義戰勝邪惡的戰爭,得到了本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廣泛支持與聲援,這是蘇聯反敗為勝最為重要和一個原因。

其次是蘇聯人民熱愛他們自己的祖國,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全民動員,同仇敵愾,前赴後繼,英勇鬥爭,給德軍予以無情地打擊,使德軍寸步難行。

再一個原因也與蘇聯的極端天氣有關,極寒的天氣對德軍也造成了很大的損傷,有效扼制了德軍的進攻勢頭,為蘇軍贏得了備戰時間。

綜上所述,蘇聯在蘇德戰爭中能夠反敗為勝,有天時、地利、人和三個重要因素,而希特勒在這三個中連一個也佔不上。


新編童謠


在德國閃擊波蘭前,德國曾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所以儘管德軍在歐洲大陸四處掃蕩,但卻沒能引起斯大林的重視,斯大林知道蘇德兩國早晚會有一戰,只是沒想到會來的這麼早。

1941年,希特勒突然集結了550萬大軍,向蘇聯發起進攻,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

戰爭前期,蘇聯國土不斷淪陷,士兵傷亡的數字也在不斷增加,甚至德國還一度打到了莫斯科城下。

我們知道,這場戰爭最終是以蘇聯攻克柏林為告終,那麼蘇聯前期面臨著這麼大的劣勢,為何最後能發起反攻呢?

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蘇聯國土面積足夠大。

歐洲國家不斷淪陷,除了因為德軍的裝甲部隊,還跟它們的國土面積太小有關。

蘇聯不一樣,蘇聯的領土面積足夠大,人口足夠多,所以蘇聯在不斷的戰敗中,開始了“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由於戰略縱深足夠長,德軍引以為傲的閃電戰就失效了,還慢慢轉變為長期消耗戰。

蘇聯地域遼闊,人口又多,又在本土作戰,打起消耗戰自然要比德國更具有優勢。

第二,德國補給出現問題。

德國把戰線拉得太長,後勤的補給就跟不上,比如莫斯科戰役,當戰爭進入冬季以後,德軍缺少禦寒衣物,凍死的凍死、凍傷的凍傷。本已疲憊的德軍,在缺少補給還要繼續作戰的情況下,已經是為失敗埋下伏筆了。

第三,蘇聯人的抵抗意志。

當時蘇聯擁有近兩億人口,在斯大林的號召下,可謂是全民皆兵,有負責生產武器裝備的,有負責前線作戰的,也有負責後勤補給的,在兵源上,蘇聯具有德國所不具有的優勢。

更關鍵的是斯大林。

斯大林向前線士兵下達“只准戰死,不許投降”的死命令,並派人前去監督,一旦發現士兵主張投降或者當逃兵,前線負責監督的人就可以直接開槍處死,甚至是該士兵的家人還會受到牽連。

這一狠招,效果還是不錯的。

第四,英美等國的支持。

美國在二戰期間曾弄了一個租借法案,簡單來說,就是美國向同盟國免費或有償提供糧食、軍事物質以及武器裝備。

資料顯示,運達蘇聯的物質價值約113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1500億美元,美國的這些物質支持,對蘇聯戰勝德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蘇聯高度依賴鐵路運輸,但戰爭的發生,切斷了鐵路設備的生產,戰時,蘇聯有近92.7%的鐵路設備都是有租借法案提供的;蘇聯的後勤支援,還是由數十萬輛美國製造的卡車提供的;此外,美國提供的定量口糧、衣物也是至關重要。

再如武器裝備。

二戰期間,蘇聯空軍共接收了18200架飛機,相當於戰時蘇聯生產飛機總數的13%;即便蘇聯裝備的坦克大多是蘇聯製造的,但蘇聯紅軍依舊部署了約7000輛租借坦克,佔到了蘇聯戰時生產坦克的8%。

可見,英美等國的支持也很重要。


金兔歷史


這一切都是德軍情報部門的無能造成的,希特勒和納粹高層因此完全低估了蘇聯的戰爭潛力,並就此輕易的發動了蘇德戰爭。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在戰後受審時對美軍調查人員承認:“在我的部隊發動進攻後不久,我便發現以前所寫的關於俄國的一切都是滿紙胡話”,注意他是跟美國人坦白的,而並非為了故意取悅蘇聯人。

(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

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上將的日記更為可靠:現在已經越發清楚,我們不僅低估了俄國巨人的經濟力量和運輸力量,而且最重要的是,低估了他們的軍事力量。我們最初計算敵人大約有200個師,而現在查明番號的就有360個師,一旦有十幾個師被消滅,俄國人就又投入十幾個新師,而我軍的戰線分佈太廣,兵力顯得比較單薄。

這頁日記的準確時間是1941年8月11日,納粹德軍的“巴巴羅薩”計劃剛剛實施不到兩個月,德國陸軍高層已然感覺到情況不太正常。

(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

蘇德戰爭爆發前夜,蘇聯紅軍佈署在西部邊境四個軍區的兵力共有149個師又一個旅,總兵力約290餘萬人,但多數師並不滿員,每師大約8000人左右,因為蘇聯只來得及進行了部分戰爭動員。而德軍第一波次投入進攻的是153個滿編作戰師,每師普遍在12000到14000人左右,總兵力達到330萬人(不是500多萬人一股腦衝進來),在質量和數量均佔優勢的情況下,蘇軍在前期肯定要一敗塗地。

根據朱可夫在戰後的回憶,納粹德軍截止到1941年6月戰爭爆發前,陸海空三軍總兵力已高達850萬人,陸軍作戰師214個,其中僅1940年下半年徵召的即有355萬人;而蘇軍此時只有500多萬人,考慮到蘇軍每師的兵員數量略少,哈爾德關於至少發現320個師番號的說法是可信的。

但問題是,蘇軍部署在西部的只有一半左右的作戰師,被德軍最先打垮或殲滅的也只是這些部隊。



(德軍在廣袤的蘇聯)

戰報顯示,德國人在這一期間俘虜了200多萬蘇軍,斃傷100餘萬,基本把蘇軍原來佈署在西部邊境的師和新調來增援的幾十個師粉碎了,按照德國人戰前關於蘇軍擁有200個師的情報,希特勒有理由相信俄國人快完蛋了。而實際情況是,蘇軍只損失了半數左右的野戰陸軍,它仍然有力量在莫斯科組織大規模防禦(集結了三個方面軍125萬人)。

而隨著舉國總動員的進行,蘇軍的兵力開始逐漸增多,蘇聯當時的人口是德國的三倍,達到1億8千萬人,既然德國能武裝起800多萬的軍隊,那麼蘇聯人最少可以有3000多萬適齡服兵役人口,只不過由於德軍的迅速推進,蘇聯喪失了大片領土和大批人口,否則的話,蘇軍在戰爭後期的兵力優勢將更加明顯。整個蘇德戰爭期間,德國累計動員兵力是1420萬人,而蘇軍累計動員高達3460萬人,差不多正好是人口比例。

僅1941年秋的一個月內,就有100多萬黨員和團員緊急入伍。

(蘇聯紅軍開赴戰場)

既然法西斯德國未能通過閃擊戰迅速打垮蘇聯,它就有機會通過人口基數、生產能力和資源優勢完成後備兵力的補充。看看地圖就知道,德軍儘管推進了幾百公里,也只是佔領了莫斯科以西的一小塊蘇聯領土,它有巨大的戰略縱深進行二線部隊的組建和大規模軍工生產。整個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飛機13.41萬架、坦克10.28萬輛、火炮和迫擊炮82.52萬門,再加上美英援助的武器裝備,它有充分能力補充和新建更多的部隊。

蘇聯不是法國,如果不能迅速擊敗它,它有人有槍有煤礦有油田,擴軍和反擊就成為可能。

另外,德軍雖然在戰爭初期取得重大勝利,但也必然付出了重大代價,並且傷亡的都是戰鬥骨幹,僅莫斯科會戰的兩個階段就損失50萬兵員。經過一年左右的對決,到1942年5月德軍的夏季攻勢發起之前,德軍在蘇德戰場尚有600萬人左右(其中90萬的僕從國軍隊),而蘇聯紅軍則恢復到560萬人,此時德軍依靠質量優勢尚能掌握一定的戰略主動權,但已無力發動全面進攻,只能選擇一個主要方向。

(蘇軍在戰場)

然而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慘敗,讓希特勒再次損失了150萬左右的兵力,並且這個損失是他無法彌補的。而蘇軍卻仍然在不斷擴充兵力,此消彼長,至1943年初蘇軍的總兵力已超過700萬人,自然有能力發動反攻,如果不是德軍足夠堅強和蘇軍質量、指揮上存在太多的問題,蘇德戰爭早在1943年底就可以結束了。

之所以將斯大林格勒戰役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其原因就在這裡:蘇軍兵力終於完成反超,德軍喪失戰略主動權;而希特勒在蘇德戰場投入了80%的野戰陸軍主力,東線形勢一變,整個世界大戰的局勢隨之變化。


度度狼gg


這種大規模的戰爭勝負直接體現的就是實力,然而,實力並不是一時的勝敗所決定的,是縱觀整場戰爭才能體現出來的。

蘇德戰爭初期,蘇聯一個月差不多損失兩百多萬人的部隊,看上去蘇聯不堪一擊,而實際上,蘇聯還有著無限的戰爭潛力。對於蘇聯來說,損失一兩百萬部隊其實影響並不大,蘇聯隨便動員一下,幾百萬部隊就出來了。然而,決定勝負的並不是人數,人數只是這一方面。



對於德國一方面來說,德國之所以戰敗,總體上的原因就是實力。有人歸結原因說是德國被兩面夾擊,而且戰線拉的過長才導致失敗的。我們看戰線過長帶來的是什麼問題,戰線過長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後勤補給不夠用。德軍的後勤補給真的是很難用樂觀來看待。蘇德戰場上的德軍,後勤從來沒能跟上過。德國汽車數量不夠,鐵路不好用,沒辦法,餓著肚子打仗?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前線德軍每天需要600噸物資,然而戈林只敢和希特勒打包票是能運過去300噸,實際上卻不到100噸。



其次,德國的鋼鐵石油基本就是蘇聯的零頭。德國的工業水平根本就不夠看。德軍二戰期間也就拿出來兩萬多輛坦克,飛機什麼的也是少得可憐。重武器產量根本就跟不上戰爭的需要,打仗就是在消耗自己。


而反觀蘇聯,坐鎮蘇聯本土,等著你來。德國人打來了,前期德國人勢如破竹,然而等到莫斯科周邊了,德軍就開始寸步難行了。首先就是後勤不夠用,其次就是蘇聯已經開始磨刀霍霍了,雖說這刀磨的比較晚,但是,還是磨了,而且他的刀要比德軍的刀更鋒利。

二戰期間,蘇聯的各個工廠都在加緊製造武器,俄軍賴以生存的T34坦克在戰爭期間就是在各個拖拉機廠生產的,總共生產六萬多輛。你德國人虎式坦克再強,一個也幹不過十個。而且在蘇聯人擋住德國人的同時,英美都對蘇聯大規模援助。



對於蘇聯來說,挺過了1941年,就能緩口氣和德軍對著幹了。希特勒的計劃也就是在年底結束戰爭。原因很簡單,就是德國人耗不起,而蘇聯卻能耗得起,蘇聯人多,工業產值高。對於德軍來說,打掉一個蘇軍師就立馬能補充進來十個師的兵力,坦克打壞一輛立馬來十個,而德國不同,打死一個德軍就少一份力量,打掉一個坦克就真的少一輛坦克。


蘇德戰爭從莫斯科開始,德軍就開始大面積消耗掉精銳和國力。莫斯科折了五十萬,斯大林格勒再度損失1/4的德軍部隊。

德國人呢,其實並不是戰術什麼的運用不合理,戰略什麼也沒錯,錯就錯在不該開戰。德國屬於,開戰之後,深陷戰爭泥潭,無法自拔,也不允許他拔出來。後面對很多國家的戰爭,並不是德國人就想打,而是非打不可,你不打的話,人家來打你,德國人玩的就是先下手為強。



然而德國碰到了蘇聯,蘇聯土地廣袤,人口眾多,德國人就直接被拖死在了蘇聯的冰天雪地裡了。德國的戰術已經不適用於蘇聯了,蘇聯這土地面積和人口,德軍只能靠後勤堆。


軍武文齋


蘇德戰爭前期,眾所周知,蘇聯由於各種方面的原因,損失了大量的國土自己軍隊,而這些各種方面的原因,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為什麼會在初期蒙受巨大的失敗

1.戰爭準備不足,德國為了在西線進行戰爭的同時穩住來自東方的威脅,蘇聯為了為自己迎來更多進行戰爭的緩衝準備時間,1939年,德國外長裡賓特洛浦與蘇聯代表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此條約劃定了蘇德兩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並以犧牲波蘭為代價,換區兩國的“和平”,而這個條約讓蘇聯暫時放鬆了戒備,把國外矛盾放在了軍隊戰鬥力遠不及蘇聯的日本身上,以至於在三十年代德國人在積極備戰的同時,蘇聯在進行著內部鬥爭,致使在1941年6月22日清晨,很多蘇軍士兵在睡夢中就已戰死過被俘虜。而在戰爭爆發後,蘇聯迅速從和平的美夢中甦醒,開始了全國戰爭動員,蘇聯巨大的戰爭機器開始飛速運轉,開始了大反攻。

2.肅反運動,1934年,列寧格勒省委第一書記基洛夫的被刺,直接引發了肅反運動,在這期間,蘇聯五位元帥,三位在這場肅反運動中遭受處決,大量軍隊,政府,革命家,科學家,等各方面優秀人員被審查並且遭受牢獄之災,在戰爭爆發之時,蘇軍師旅團一級的指戰員大部分為沒有作戰經驗的剛從軍校畢業的年輕軍官,指揮能力受到極大的限制,在戰術上頻頻失誤,所以在戰爭前期,由於指揮以及各方面的問題,蘇聯蒙受了巨大的失敗。而在戰爭後期,這些年輕軍官經歷了戰爭的洗禮之後得到了迅速的成長,指揮能力迅速提升,也就具有了反攻的重要條件。

3.武器裝備,由於第一條所說的,戰爭準備不足,大量的武器裝備處於相對落後,並且不足的狀態,大量裝備正在更新換代,軍隊對武器裝備正在處於適應期,斯大林為了防止德國入侵,將大量的軍工企業從歐洲部分轉移到了蘇聯腹地,戰爭物資準備不足,運力較低,無法滿足戰爭爆發後滿足軍隊的需求,戰爭初期,大量的新兵入伍,但由於武器裝備較少的原因,很多新兵甚至都沒有一把步槍就投入了戰場,戰鬥力及低。

為什麼會在戰爭後期能夠展開反攻?

1.蘇聯獨特的氣候條件以及巨大的戰略縱深,我們知道,蘇聯國土面積世界第一,並且呈東西方向橫跨歐亞大陸,由於廣袤的國土,自己蘇聯秋季多雨道路泥濘,在德國意圖在1941年冬季之前消滅蘇聯的美夢破滅後,德國方面由於物資,兵員,自己裝備的準備不足迎來了蘇聯噩夢般的嚴冬,而在這時蘇聯軍隊在冬季的適應能力大放光彩,迎來了反攻的契機。

2.巨大的戰爭潛力,蘇聯的人口,國土,資源,工業生產能力都遠超於德國,在德國正由於各地的戰爭而消耗國內人口,工廠,資源的同時,蘇聯的戰爭機器開始飛速運轉,兵員,裝備,越來越多,呈碾壓之勢反攻德國。

3.蘇聯人民的堅強意志,為祖國不惜代價。根據俄羅斯目前的官方統計,共有2660萬蘇聯公民在二戰中喪生;在二次大戰的各大戰場上,共有866.84萬名蘇聯官兵為國捐軀;二戰期間,蘇聯受傷人員為15205592人;患上各種疾病的人員為3047675人;而被凍傷的人員為90881人。此外,二戰中蘇聯失蹤人員為505.9萬人,455.9萬名蘇聯官兵被俘。而在此同時,德國人正在開始反思戰爭,整體來說戰意及士氣逐步下降。

4.英美對蘇聯的援助,英美為了能使蘇聯在東線戰場上拖住德軍,以減輕英美在西線的壓力,為蘇聯提供了大量的貸款,武器,物資,裝備,使得蘇聯軍隊的戰鬥力大幅提升。反攻大勢所趨

5.一個陰謀論者常持有的觀點,正如陰謀論者對珍珠港事件一樣,蘇聯方面早已知曉德國的行動,而為了徹底解決來自德國的威脅以及蘇德兩國對土地資源等的矛盾,蘇聯刻意的安排了戰爭初期的失敗,激起蘇聯人民的戰鬥意志,啟動國內的戰爭機器。所以造成了,初期的失敗,後期的反攻,此觀點也可以從戰爭結束後,蘇聯從戰爭中得到的利益得到印證。






河東郡守322


今天小姐姐給大家講解下蘇德戰場,蘇軍在前期損失數百萬軍隊,後期還能反攻的個人見解。

首先,不管古代戰爭還是現代戰爭打的就是綜合國力,

如:早前兩千多年前長平之戰,秦軍最終慘勝坑殺趙軍45萬,雙方對峙三年,打的就是國力消耗。

現在伊拉克戰場、阿富汗戰爭,更是燒錢的戰爭,美國為這2場戰爭付出了萬億美金的軍費,這得益於美軍強大的綜合國力支撐。

當年蘇德戰場,德軍得益於閃電戰戰術,橫掃半個歐洲大陸,所向披靡,但是我們可以從歐洲地圖看出,當時西歐各國國土版圖、人口基數、資源、工業實力都遠遠遜色德國。號稱歐洲大陸第一軍事強國法國,依照修建馬奇諾防線,覺得可以抵抗德軍進攻,德軍在總結一戰的戰術,開創新的戰術理論,並且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從法國佬忽視的阿登山區,攻入法國,德軍的裝甲部隊很快攻入巴黎,法國在抵抗一個月多餘就亡國。

相反,我們看看當時蘇聯,當時蘇聯國土面積2.2千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蘇聯的當時總人口接近2億。蘇聯在戰前已經完成兩個五年計劃,蘇聯由落後農業國已經轉變成躍居世界第二的工業國家,尤其是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造就蘇聯的重工業,無論是冷戰時期蘇聯,還是如今俄羅斯,重工業高度發達,這一切都來源於斯大林模式,蘇聯的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蘇聯重工業全面建全。

另外蘇聯廣袤的國土擁有巨大的戰略防線,豐足的自然資源,加之2億人口,具備強大的戰爭潛力。

當時德國雖然橫掃歐洲各國,德國的工業實力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與蘇聯相比,德國國土面積過於狹小,德國總人口不過6千萬,而且自然資源短缺,尤其是石油資源,被稱為工業的血液。雖然德國佔據廣袤西歐各國,但是也遭到這些國家的百姓抵抗,希特勒進攻蘇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獲得蘇聯豐富石油資源與烏克蘭糧倉。

德軍在進攻蘇聯前期,得益於戰略儲備,蘇聯軍隊剛剛經過大清洗,戰鬥力脆弱。德軍的裝甲部隊可以快速的橫掃蘇聯,蘇聯在開戰前四個月損失數百萬軍隊,不過,蘇聯戰略縱深廣袤,隨著德軍戰線越來越長,後勤補給短缺,戰備資源越打越少,尤其是德軍石油資源短缺,蘇聯在莫斯科會展時期,已經完成蘇聯工業的東部轉移,蘇聯百姓也被號召起來,踴躍參軍,蘇軍在戰場損失一批可以迅速補充一批,蘇聯的戰爭潛力全部被打開,蘇聯在遠東的軍工廠源源不斷為前線提供火炮、坦克等物資裝備。


德軍在遭遇莫斯科寒冷冬季損失慘重之後,深陷蘇德戰場,資源枯竭,面對蘇聯後期上千萬軍隊,數以萬計坦克、火炮源源不斷補給,德軍只有捱打份。

小姐姐說,戰爭考驗就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在二戰,不僅是蘇德戰場,蘇聯後期暴揍德軍,美日也是如此,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日軍取得戰術上一個階段勝利,等到美國戰爭潛力全部打開之後,美軍後期碾壓日軍。


小姐姐講史


二戰初期德國和蘇聯曾經有過段蜜月期,蘇聯和德國瓜分了波蘭並簽訂了彼此互不侵犯的條約,但幾十萬蘇聯大軍入侵芬蘭吃了虧,讓德國誤認為蘇聯沒那麼強大,德國在沒有拿下英國的情況下。調轉槍頭集結五百多萬大軍,兵分三路採用閃電戰打了蘇聯個措手不及。讓蘇聯損失幾百萬人甚至打到蘇聯首都,那麼蘇聯憑什麼在後期戰略反攻階段,把德軍趕出國境甚至打到柏林呢?



一、德國沒想到會打成持久戰

由於德軍來得太突然,蘇聯剛剛經過大清洗蘇軍將領還沒緩過神來,讓德軍有幾會輕鬆的打進蘇聯。加上蘇聯人覺得德軍忙著在西線戰場,不會輕易和自己開戰就沒怎麼重視。開戰初期德軍直接打擊蘇聯工業,好在蘇聯採用“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策略。利用蘇聯特有的天時冬天,把德軍死死的拖在蘇聯的冰天雪地裡。讓德軍為此付出了慘烈的代價,試想冰天雪地的周圍啥物資沒有,國內補給又不能夠即使送到,夏天穿著單薄衣服來到蘇聯的德軍,在蘇聯漫天大雪的冬天裡苦苦掙扎。



二、蘇聯戰略縱深使得德軍不能迅速佔領

德軍用閃電戰打遍西歐絕大部分國家,因為那些國家面積都不大,從這頭打到那頭根本用不了多久。而蘇聯當時的超級大國面積那是相當的大,蘇聯雖然不斷吃敗仗但是有些大城市還在苦苦支撐,德軍又久攻不下戰爭進入膠著狀態。這為蘇聯發動生產力進行生產提供了時間,把德國的閃電戰拖成了消耗戰,拼消耗德國怎麼比得了蘇聯這個計劃經濟國家,不僅人口眾多資源更加豐富。只要上面一聲令下,蘇聯就能迅速徵到讓德軍想象不到的軍隊。加上蘇聯下令士兵只能戰死不能投降讓蘇聯將士只能硬著頭皮進攻,德軍同樣接到命令只能前進不能後退,要不然恐怕德軍早就潰敗了。



三、蘇聯擁有強大的生產力

蘇聯建立後經過幾個五年計劃,從農業弱國變成工業強國。為戰爭儲備了很多資源,由於前期受德軍進攻影響工廠遷往後方,前方將士拼命抵抗幾大戰役把德軍拖住,後方加緊生產為前線提供源源不斷的武器彈藥,本土作戰補給線沒德軍那麼吃緊。來自蘇聯各地的軍隊開赴戰場,蘇聯越打越強大不像德國兩頭開戰,本來就很吃力了結果又深陷蘇聯。可以說蘇聯的重工業基礎為蘇聯生產大量武器彈藥提供保障,加上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國家性質決定,使得蘇聯可以抗住德國的瘋狂進攻。



四、來自英美的軍事援助為蘇聯加血

蘇德戰爭前期德軍憑藉閃電戰,佔盡優勢讓蘇聯工業幾乎癱瘓,斯大林機智的利用英美害怕蘇聯戰敗,讓盟軍壓力更大從英美那裡得到了不少軍事援助。雖然相比較於後期蘇聯人生產的數量來說,少得可憐但是再小也是肉呀。這些援助讓蘇聯人熬到了自己開足馬力生產的時候,很快源源不斷的蘇聯裝備發放到招募的士兵手中。蘇聯從戰略防禦到戰略反攻階段,把入侵的德國人打出蘇聯,並且打到了德國首都柏林。




都說槍炮一響,就要黃金萬兩。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拼的就是國家實力。文筆有限,不當之處,萬望賜教。

闕魚肥


拿破崙曾經說過:只要俄國每年還有40萬嬰兒誕生,我就不滿足於在歐洲取得的任何成就。

我們中國人在乾隆年間就達到了4個億,之後是6億、10億,到現在的14億。我們看待其他國家,除了印度,都是人口小國。包括現在的俄羅斯,只有1億4千萬人,感覺這日子都快過不下去了。對於中國人來講,少於1億,就得算少數民族了,需要政策保護一下。

但長期以來,俄羅斯、蘇聯,在歐洲,那是地地道道的:人口大國。

俄羅斯曾經被稱為歐洲憲兵,一有事就組織個100萬,200萬的大軍向歐洲中部碾壓過來。1914年,塞爾維亞的青年在薩拉熱窩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王儲,就在奧匈和塞爾維亞相互叫板的時候,俄國進行了軍事動員,先來600萬的部隊,後期,一戰東線的俄軍總數是1500萬。

在二戰前夜,蘇聯的人口是1.9億,接近2個億。

剩下的賬咱們粗略的算一下,大體看一下思路。俄羅斯男的少女的多,但這主要還是因為二戰損失了大量的男性。在二戰以前,應該差不多,充其量是男性略少於女性。咱們算8000萬。

當時成年男子,能上戰場打仗的年齡應該是16歲-60歲。而以當時人的壽命看,正常能活過60歲的,就已經很少見了。所以當時蘇聯男子能參加戰鬥的年齡應該是16歲以上,不封頂。

咱們去掉未成年的,去掉德國佔領區的,去掉開戰初期損失的、去掉病殘的......蘇聯當時能上陣打仗的成年男子應該在4000萬左右。戰爭初期損失的幾百萬人對於蘇聯而言,也不是太過傷筋動骨。

我曾經回答過一篇關於二戰德軍的問題,就是有人說問二戰最後德軍還有700萬,怎麼就投降了。然後有人不信,不信德國當時還有700萬軍隊。實際上是真有。因為同樣是軍隊,也得細分。咱們簡單的講,即便是同一個國家的軍隊,也得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能打的軍隊,一部分是不能打的軍隊。

二戰時期美軍總兵力多少人?1千多萬。但是,有800萬是部署在本土,這就是那支不能打的部隊。海外作戰的,200多萬,這是能打的那支。德軍也好,日軍也罷,在二戰最後,人數依然很多,但能打的部隊都已經被消滅了,剩下的是不能打的部隊。

當時蘇聯最低還得有4000萬成年男子,10個裡挑出1個最精壯的,組成最能打的部隊,這就是400萬。蘇聯在西線跟德國玩命的,最後一直打到柏林的,是300萬最能打的部隊,還有100萬最能打的部隊,則留在遠東,震懾日本。實際上就是因為有這100萬大軍,日本才到最後也不敢配合德國,兩線夾擊蘇聯。

將近2億人口,4000萬成年男子。其中2000萬去當礦工、鋼廠工人......做女人無法勝任的重體力工作。剩下兩千萬組織成部隊,最精銳的300萬打德國,100萬威懾日本,另外1千6百萬當補充支援和維護後方,這個數是不是大體能對上?

蘇聯並不缺人打仗,他的人力資源還是很充足。同時期的德國只有6000萬的人口,蘇聯人口是德國的3倍還多。

面對德軍的初期進攻,蘇聯沒有充足的準備,被打的措手不及。蘇聯,人力資源充足,但這需要動員,動員則需要:時間。

時間,是戰爭中最為昂貴的奢侈品。需要拿人命去交換。

斯大林對部隊的命令很簡單:不許撤退,撤退就槍斃。為什麼?就是在爭取時間,爭取時間動員。斯大林對部隊的意圖就是:你們就死在這。你一個士兵不撤退,戰死在散兵坑裡,就能耽誤德軍3秒鐘。你一個師不撤退,全死在那裡,就耽誤德軍3天。你一個集團軍不撤退,全死在那裡,就能耽誤德軍3個星期。有這3個星期,我就能動員起來3個集團軍......

就是拿人命換時間,再拿時間換取優勢資源。

到了斯大林格勒,德軍進攻的步伐被擋住的時候,蘇聯人時間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他們在後方動員起來的士兵,源源不斷的補充過來。斯大林對部隊的命令就是拼,消耗。每個士兵的壽命不超過24小時。斯大林的賬算的很精,我3個蘇聯兵換你1個德國兵,就不賠。2個換1個,就賺。

用同歸於盡的戰術拖住德軍,給動員新的部隊爭取時間。

蘇聯不缺人,缺的是時間,缺時間把人動員到前線。

當然,打仗,除了有人之外,也得有武器。而蘇聯的武器製造,也同樣需要時間來動員起來。這塊咱就不詳談了,我這叭叭的有點長。

總之,蘇聯人在斯大林格勒擋住了德軍進攻的腳步,這就爭取到了時間。讓蘇聯動員起來了足夠數量的人員,同時,也為武器的生產爭取到了時間。

所以,當後來上百萬的新部隊,開著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端著波波沙衝鋒槍,在大量的戰鬥機的掩護下,開到斯大林格勒的時候,德軍也就完犢子了。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開始反攻,像丘吉爾、羅斯福以及斯大林這些老油條就知道是勝券在握了,在那時候就開始張羅戰後分地盤了。

二戰蘇軍分前期和後期。前期的幾百萬蘇軍屬於老邁,落後於時代的部隊。但他們消耗掉了德軍的時間。而後期動員起來的新部隊,這幾百萬人,屬於最精壯的人口,裝備的全是最新式的武器,領導他們的還是在戰爭中提煉出來的蘇聯名將,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打那麼牛的德軍,都是摧枯拉朽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