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呼延灼的連環馬,只有徐寧鉤鐮槍才能破嗎?

_________冷顏丶


不不不,邏輯文史姨覺得,呼延灼的連環馬陣法有點太玄幻了,此陣法不要要求每匹馬身上綁著很重的鎧甲,還要讓馬和人一樣齊頭並進的奔騰,這得是多好的馴獸師才能達到效果啊。所以呼延灼這隻在攻打梁山時用過的連環馬技法,純粹就是為了引出徐寧的出場。

呼延灼出場時那叫個高調無比啊,不僅允諾數日剿除梁山賊寇,還保舉好友韓滔、彭玘一起來分戰功,高俅一看呼延將軍如此自信滿滿,也覺得此人能解決自己的一大心頭之患。但呼延灼明顯小瞧了梁山將士的能力,應過武舉的韓滔僅二十回合就被秦明打得力怯,自己保舉的彭玘也僅二十回合就被花榮打得招架不住。更要命的是,本來計劃迅速踏平梁山的他遇到了實力與自己相若的林沖,僅一個槍棒教頭就讓他有點吃不消了。

在呼延灼與花榮短暫交手後,扈三娘前來迎戰剛剛落敗的彭玘,我想在那個年代,無論是誰,看到敵陣中有女子出戰,首先的態度一定會先是不屑吧,二人鬥到二十餘回合,扈三娘率先“敗走”,彭玘去追扈三娘,卻不幸被紅錦套索捉拿。雖然我們知道扈三娘用計捉了彭玘,但拿不下彭玘且自己先退足以證明其實力不會高於彭玘。

看到自己親點的大將居然被一女流所擒,呼延灼的臉上已經掛不住了,他現在滿心想的都是打死扈三娘,但扈三孃的靈活性可比他高,呼延灼的絕命一擊也被雙刀格擋,扈三娘知道自己不是呼延灼的對手,就往本陣跑。這時,我們無敵的孫提神出來了,與已經被連番消耗且滿臉羞愧的呼延灼鬥了三十餘回合。

既然單挑佔不到便宜,呼延灼就擺出了他獨創的連環馬陣法,萬馬奔騰衝擊力可想而知。但這就回到我開頭所說的部分,馬真的有人那麼好訓練嗎,我們看原文中關於連環馬的描述:

馬帶馬甲,人披鐵鎧。馬帶甲,只露得四蹄懸地;人披鎧,只露著一對眼睛。做一排擺著,每三十匹一連,鐵環連銷;但遇敵軍,遠用箭射,近則使槍,直衝入去。

其實光看場面,是不是隻弄幾根木樁,就能破這個陣法了,畢竟只要其中一匹馬出了問題,整個陣形就全部混亂,馬軍相比於步軍的優勢除了衝擊力就是機動性了,而連環馬的配置,再加強衝擊力的同時恰恰把機動性最大程度的捨棄,所以從現實角度來講,連環馬根本就是臆想出來的東西。

呼延灼在上梁山後再也沒有拜過連環馬大陣,這個他曾經引以為傲的招牌就這麼沒落了。我們可以認為施公懶得去寫了,從經濟角度來看,組一支連環馬的成本太高,咱不如那這些經費去養軍士們呢。

當然,宋江和吳用覺得呼延灼這馬軍太厲害,這時候湯隆跳出來說自己的大表哥會鉤鐮槍法,專職呼大炮的各種不服。然後吳用就安排時遷去偷徐寧的寶甲,徐寧就這麼上山了。

徐寧的存在就是個錯誤,沒人知道他居然是天佑星下凡,這顆天佑星一直保護著眾魔星的安全,他也是第一個隕落的天星星將。而徐寧的鉤鐮槍部隊與呼延灼一樣,上連山後也沒有發揮自己的特殊性,只是作為普通騎馬跟著大軍一起衝鋒陷陣罷了。


據說你們覺得繪卷的徐寧長得像拿破崙?


邏輯文史游


呼延灼的連環馬必須徐寧的鉤鐮槍才能破,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連環馬是呼延灼打敗宋江的利器

連環馬是全身披著鎧甲,只有馬腿未裹。此馬挑選,必定長腿高頭,疾奔如飛。馬腿不裹,便於奔跑不受縛。騎上連環馬的將士,也是全身鐵甲鋼鎧,只露兩眼。

說到武裝到牙齒,一點不過分。連環馬衝鋒陷陣,勢不可擋。遠遠見到宋軍,直接放箭,敵方只能抵禦不能反擊。倘若近了,將士長槍如林,衝將過去,宋軍面對周身鎧甲的士卒,如何抵擋?使弓弩飛矢,不能力透。用刀砍槍刺,皆不能入。雙方廝殺,宋兵必定潰敗。

呼延灼設計連環馬頗為周全,三千匹馬軍,並排前行,每三十匹為一連,鐵環連鎖。三千便是一百連。這種設計,便於衝鋒陷陣時,馬匹奔跑不至於分散,並排結陣,更利大軍齊攏殺戮。





宋江未能料敵於先,知己知彼,反被呼延灼打得潰敗

且看宋江的排兵佈陣,頗為傳統。宋江率領眾將士前來迎戰。前面由五位將領率五隊打前鋒,左邊是林沖、一丈青,中間是秦明,右邊是花榮、孫立。宋江隨大軍簇擁在後。兩路伏兵做側翼伏擊用。從宋江挑選的將領來看,頗費心思。

五人皆是梁山頂級戰將,秦明在中間是打頭陣,按宋江的想法,因呼延灼的副將彭玘已被擒,只剩呼延灼和韓滔。此番再戰,首戰不是呼延灼就是韓滔。

在此之前,韓滔已跟秦明較量過,韓滔力怯,不是敵手。可能呼延灼會對陣勢做出調整,呼延灼先首發搦戰。秦明單挑呼延灼,至少五十回合之內,不分勝負。

呼延灼與秦明力戰已久,氣力不繼時,林沖再從旁側衝上接應,截住呼延灼的退路,呼延灼必定難以脫身。



韓滔見到林沖接應,一定會策馬上前援戰。孫立和一丈青便可策馬攔堵韓滔。以兩人的身手武功,韓滔怎是敵手?花榮可在旁掠陣,眾將廝殺之際,覷得機會,放暗箭施以援手。

倘若敵方大軍要救呼延灼韓滔兩人,大軍湧上,宋軍左右兩路伏兵便圍翼而動,宋江中路大軍也蜂擁掩殺過去。兩軍廝殺,且不管勝負,只要擒賊先擒王,拿下呼延灼,敵方士氣頓挫,宋軍趁勢反擊,敵軍必當潰敗。




所以,宋江的排兵佈陣最主要目的:就是生擒呼延灼!

為何要生擒呼延灼?皆因宋江惜才,見呼延灼智勇雙全,當然希望呼延灼納入梁山門牆了。只要生擒呼延灼,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梁山能多添一名猛將,為推動宋江的大業又邁前一步。


世間豈能事事如願,宋江要生擒呼延灼,但呼延灼也想生擒宋江呢!

可呼延灼豈是等閒之輩,對宋江的排兵佈陣早已算無遺策。

宋江次日來到敵營,秦明一馬當先,喝喊呼延灼出來應戰。可喊了半晌,不見主將人影。宋江心中納悶,只見敵方一千步軍,擂鼓吶喊,無人出馬交鋒。宋江倒是見機時快,暗覺不妙,忙讓秦明回撤,眾軍且退後。





突聽到炮聲一響,敵方步軍從中分開,三面兩邊衝出連環軍馬,圍住夾攻。宋江大驚,恢恢如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宋江大軍被連環馬衝得七零八落,潰敗而逃。若不是宋江兩路伏兵,李逵楊林步軍救援,只怕宋江被呼延灼手到擒來。

其實,宋江大軍,也有甲馬軍。可此甲馬非彼甲馬,馬身戴著紅纓銅鈴,無防護之備,馬匹奔跑起來,銅鈴大作,只能作干擾敵軍之用。真正實戰,被呼延灼的甲馬一衝,飛矢長槍或射或刺,宋兵當即折損不少。



宋江請出徐寧,教授將士鉤鐮槍陣,方大勝呼延灼

宋江倉皇逃回寨,才知道自己宋軍依靠衝鋒陷陣,與裝備精良的呼延灼大軍廝戰,哪有獲勝的把握?

苦無良策之際,才拉攏徐寧,賺他上山。徐寧曾詳細介紹過鉤鐮槍的用法。

但凡馬上使這般軍器,就腰胯裡做步上來,上中七路,三鉤四撥,一搠一分,共使九個變法。若是步行使這鉤鐮槍,亦最得用;先使八步四撥,盪開門戶;十二步一變;十六步大轉身,分鉤鐮搠繳;二十四步,挪上攢下,鉤東撥西;三十六步,渾身蓋護,奪硬鬥強。

說白了,這麼多變化招式的鉤鐮槍,單挑的變化使用較多,結陣團戰變化並不多。真正用在破連環甲馬就只有一個:鉤蹄拽腿,下三路暗法。簡單來說,就是埋伏起來,砍馬腿。




既然有鉤鐮槍法護軍,宋江自然心寬。鉤鐮槍講的是藏身暗伏,待連環馬衝將上來,先下鉤左右兩側馬腿,因三十匹馬相連,左右兩側一趔趄,中間的馬匹便會受拖累。馬匹一亂,或臥或倒,馬上的將士,便摔將出去,上面宋軍撓鉤手鉤爪齊伸,把敵兵縛了去。

鉤鐮雖好,亦要計劃行事。倘若不誘敵深入,鉤鐮便百無一用。吳用就出此良策:分十隊誘敵,引敵往蘆葦荊棘處走。

十隊中分散開來,東南西北各據一處,呼延灼見到一隊,便派眾將趕衝上去。東奔西走,各路宋軍不戰且退,旌旗一展,便扭頭便跑,牽引呼延灼眾軍疲於奔命。



待入了埋伏圈,凌振放炮震懾,馬匹一旦驚嚇,便管束不住。連環甲馬四處奔散,整個馬甲軍亂成一團。衝入蘆葦處,將士們的鉤鐮槍和撓鉤手施展手段,敵軍一旦被縛,便飽以老拳狠腳,一洗前戰之恥。

所以在宋江的指揮下,鉤鐮槍和撓勾手配合,破了呼延灼的連環馬,逼得呼延灼兵敗山倒,獨自逃命去了。







灣火


按《水滸傳》原作小說的設定,確實是只有金槍手徐寧的鉤鐮槍再加上柺子盾,才能夠破解呼延灼的“鐵甲連環馬”的。因為:

(1)所謂的“鐵甲連環馬”,其實是一種大型的戰陣。通常是3~5匹馬組成一個小型陣型。然後馬匹以及馬匹上騎坐的將官,都是全身頂盔貫甲的。接著訓練純熟之後,成百上千個矩形方陣就鋪天蓋地而來,來回地折騰衝殺了。對方的弓箭等無法傷得著連環甲馬以及甲馬上的將官(都披有重甲,速度又快),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兒了!端的是厲害非常的。

(2)而徐寧訓練的鉤鐮槍配合柺子盾,之所以能夠破連環(甲)馬,是因為鉤鐮槍符合這樣的一個原理:鉤鐮槍的前端有一鐮刀狀的彎鉤。此彎鉤在應用的時候,專門用來鉤砍甲馬的馬腿(馬腿盔甲防護不到)。然後只要有一匹馬被鉤倒了,其餘連在一起的甲馬也就被廢掉了。而如果甲馬上的將官想要砍殺使用鉤鏈槍的人的時候,就有柺子盾手的盾牌來防護了!因此,從這一原理來分析,徐寧的鉤鐮槍正是呼延灼的連環(甲)馬的剋星。

(3)當然啦,據說無論是“連環(甲)馬”還是“鉤鐮槍”等等,都是演義小說當中所虛構的事實而已。史書上是幾乎不見有介紹過的。然後,在演義小說當中,又主要是有宋(北宋和南宋)一朝有出現過連環甲馬和鉤鐮槍的PK情況。而比較著名的就是《水滸傳》和《岳飛傳》原作小說了。






天香雲外飄


呼延灼的連環馬,屬於防護完善的重甲騎兵。連環甲馬是這個樣子的:

呼延灼陣裡都是“連環馬軍”,馬帶馬甲,人披鐵鎧。馬帶甲,只露得四蹄懸地;人披鎧,只露著一對眼睛。……這裡射將箭去,那裡都護住了。

人馬全部帶甲,弓箭射不動。行動起來是這個樣子的:

盡數驅馬軍向前,做一排擺著,每三十匹一連,卻把鐵環連銷;但遇敵軍,遠用箭射,近則使槍,直衝入去;三千“連環馬軍”,分作一百隊鎖定。

這裡很明顯是模仿了歷史上金國的“鐵浮屠”。

烏珠(即金兀朮)有勁軍,皆重鎧,貫以韋索,凡三人為聯,號柺子馬,又有號鐵浮屠。如牆而進,官軍不能當,所至屢勝。

金國騎兵披掛重鎧,每三人一組,用牛皮索串連起來。這樣的做的意圖很明顯,三人連在一起,就算其中有個別怯戰的,也不要緊,你不想往前衝,也得往前衝。這麼一來,保持了陣型的整齊,所以有很強的壓迫感和衝擊力,“如牆而進”,就像一堵牆壓過來。所以宋軍不能抵擋。

到了水滸傳這,作者出於文學的誇張,大筆一揮,給擴張了十倍,從三人連鎖變成了三十人一排。不過對結果沒什麼影響,梁山部隊在這種重騎兵衝擊下,幾乎是一觸即敗,潰不成軍。

宋江看了大驚,急令眾軍把弓箭施放。那裡抵敵得住,每一隊三十匹馬,一齊跑發,不容你不向前走;那連環馬軍漫山遍野,橫衝直撞將來。前面五隊軍馬望見,便亂攛了,策立不定:後面大隊人馬攔當不住,各自逃生。

(P.S.有研究說“鐵浮屠”其實是指金國的重裝步兵,這段是誤傳。不過這不影響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所以就不多說了。)

對付重騎兵,歷史上一般有兩招。

一是同樣用重騎兵對付,二是靠嚴密的步兵方陣。

第一條不用說了。不管是從財力還是訓練角度,梁山都養不起重騎兵。梁山部隊裡雖然也有騎兵,但都是輕騎兵,馬匹只有象徵性的護甲。

宋江陣上雖有甲馬,只是紅纓面具,銅鈴雉尾而已。

跟連環馬對沖,屬於自尋死路。

第二條也不行。步兵結陣抵禦騎兵,在我國曆史上很常見。首先必須得有的是高度的紀律性。其次,步兵結陣的常見做法是靠著具有優勢射程的強弓硬弩來射殺對方騎兵。有些時候,為了抵禦騎兵的衝擊力,可能會在陣前設立臨時工事,比如隨軍車輛什麼的。

很遺憾,這三條,梁山一條都沒有。

紀律性這條,上面我們已經看到了,梁山部隊面對連環馬軍,可以說是一衝就亂。事實上,整本書裡,梁山部隊在打下風戰的時候都沒表現出什麼堅韌性。畢竟是山賊……

強弓硬弩,梁山也沒有。我們一開始就說過了,普通的弓箭,射不穿連環馬的鎧甲。

臨時工事,水滸裡就沒這個概念。

總而言之,重騎兵衝陣很難對付,但並非不能對付。然而應對手段,梁山一條都不具備。

既然如此,那就只好出一點“奇招”了。

歷史上,岳飛是這麼做的:

乃命步卒以麻扎刀入陣,勿仰視,第斫馬足。柺子馬既相聯,一馬僕,二馬不能行。官軍奮擊,殭屍如丘山。


——步兵用長刀只管剁腿。你既然是三匹馬連在一塊,我只要把一匹馬放倒,那另外兩匹馬還跑得了嗎?自然也一塊被拽倒了。

水滸作者沿用了這個做法。並且很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情節的核心設計要點——“拽倒”。所以在水滸傳裡,對付連環馬用的不是長刀,而是鉤鐮槍。顧名思義,鉤鐮槍重在一個“鉤”字,槍上有一個弧形件,正好鉤住馬蹄。

鉤鐮槍的用法中,也有“鉤”這麼一路。

又教步軍藏林伏草,鉤蹄拽腿:下面三路暗法。

總結:連環馬並非不能破,但對於梁山而言,確實只有鉤鐮槍才能破。

一些題外話。

1.水滸梁山,顧名思義,故事的核心地區是梁山泊一帶。

但在水滸傳成書之前,歷史上的水滸故事,有不少的背景並非是梁山,而是太行山。

因此有研究觀點認為,水滸故事的一大原型,是兩宋之間太行山區的抗金義軍。而這些活動在“淪陷區”的義軍,有很多人是和岳飛有聯繫的。

把這兩條結合起來,很可能岳飛部的一些事蹟,也成了水滸故事的原型——比如梁山破連環馬這一戰。

2.三國演義裡,也有一段步兵用長刀砍馬蹄的情節,出自劉備攻蜀時。


(張任)走不到五七里,早到蘆葦叢雜處。魏延一軍從蘆中忽起,都用長槍亂戳。黃忠一軍伏在蘆葦裡,用長刀只剁馬蹄。馬軍盡倒,皆被執縛。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裡,有好幾個情節特別相似。有說法施耐庵羅貫中是師徒關係,我看沒準是真的……


北門猿


講道理,《水滸傳》裡面的呼延灼所使用的連環馬,可能就是參考了歷史上面西夏使用的鐵鷂子,作者在參考了這一個設定以後,將這個部隊的設定直接帶入到了呼延灼的麾下。

不同於後世鼎鼎大名的鐵浮屠,鐵鷂子,雖然戰鬥力方面跟鐵浮屠沒法比,畢竟是一隻臨時組建的隊伍,但是其存在的時間卻很長,從西夏開國一直到他滅亡,鐵要子一直伴隨這個國家,直至終老,由此可見這一隻部隊旺盛的生命力!

這就存在一個問題了,為什麼鐵浮屠在一次大戰以後損失殆盡,沒有辦法再次組建,鐵鷂子確可以在歷次大戰之中損失慘重的情況之下,仍然還可以再行組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些戰馬!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是大家經常會提到的一句俗語,一般和騎兵打仗的時候,先把他的戰馬給搞掉,沒有了戰馬的騎兵,就相當於一隻沒了爪牙的野獸,騎兵本身攜帶的防具和武器相比較於步兵來講,兩腳徒步作戰可能略顯劣勢,所以先把敵方的戰馬給幹掉,這一點情有可原,與此同時敵人的戰吧,沒有了以後短期之內很難獲得補充,(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所以在對付鐵浮屠的戰鬥裡面,由於鐵浮屠本身異常的戰爭需求,所以戰馬的挑選極其嚴格,一旦缺乏了相應的戰馬供應,其實後來和蒙古部落的交惡,鐵浮屠就難以再次組建,而相比較而言,鐵鷂子由於他的戰馬需求不止相比較於鐵浮屠而言輕一些,所以能夠不斷地再次被重建。

言歸正傳,我們說到呼延灼所使用的連環馬,連環馬的戰鬥力確實很強,但是我們必須要更加看到的一個現實情況便是,一旦上面的騎兵部隊被人打死了,只要還保留戰馬,仍然可以再組建一支連環馬部隊!連環馬部隊的靈魂就是他胯下的戰馬,不把這些馬匹徹底搞死,那你就很難繼續作戰,就必須限制他戰馬的發揮,然後把這些戰馬一匹一匹的全部搞死,否則這帳就沒法打。

那是呼延灼也不是傻子,他也不會故意把自己的不對,誘導到地形複雜的地區,難以發揮騎兵本身的衝擊力,作為一個戰場宿將,對方也特別清楚,這位將軍是不會放一些常識性的,錯誤的,是同時向什麼神臂弓啊,床弩啊,這些東西就別拿出來了,拿出來人家直接就跑了!

就必須得有一款隱藏起來,方便對方很難注意的到,但是出手就是對連環馬產生殺招的東西,就剩下兩個辦法,一拿士兵的生命去填,但是這種高組織,高素質的事情,土匪真的很難做到,只剩下第二個辦法,用一種可靠的武器,方便的武器能夠對這個連環馬直接形成殺傷。

這很明顯就是鉤鐮槍出現的必要性,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把武器的出現,也誘導出了一位梁山好漢,所以也算得上是起到另外一重的作用,但是主要還是對付這個連環馬,這個連環馬太過於逆天了,如果後期官軍,率領這個連環馬部隊圍剿水泊梁山的話,那水泊梁山真的一點反擊的餘地都沒有,為什麼?連環馬不需要單獨作戰,配備一些步兵,那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步坦協同作戰,這個時候,第一你除非擁有那些神臂弓,床弩那些重量級的武器,但對方也會跑,最後一個辦法就是拿敢死隊的人命填!


漩渦鳴人yy


不是,歷史上並沒有連環馬,這玩意其實是“鐵浮屠”變化來的。所謂“鐵浮屠”,是指金人的重裝騎兵,他們渾身重鎧,只漏兩個眼睛出來。另外,馬身上也有鎧甲,只漏眼睛和四個蹄子。因為從上到下都包裹嚴實,刀砍不傷,箭射不透,猶如鐵塔一樣,所以叫“鐵浮屠”。(浮屠是塔的意思)

鐵浮屠作戰時,通常是三匹馬連在一起,所以後世小說中稱之為“連環馬”。

想要破連環馬,要麼把馬背上的士兵打死,要麼砍倒馬。鉤鐮槍確實能割馬蹄,砍倒鐵浮屠,但是以梁山好漢們的條件,即便沒有鉤鐮槍,也可以用短刀、朴刀和大斧來破解。

短刀可以直接砍馬腿,一匹馬倒了,另外兩匹就跑不了,只能跟著倒地。士兵們可以一手盾牌,一手短刀,靠近鐵浮屠,短兵相接,這樣盾防敵人,刀砍馬蹄,前排砍翻了,後面也會被絆倒,這樣完全可以破連環馬。


小迪高分劇


一物降一物吧


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1


古人聰明智慧,發明連環馬攻無不勝。如果用短刀破解連環馬,傷亡待價相當殘重。金槍將徐寧善破連環馬,所以水泊梁山請徐寧,又得猛將又破連環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