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長篇敘事詩,為何感覺《秦婦吟》知名度遠低於《長恨歌》《琵琶行》?

龍江好好


《琵琶行》我們讀書的時候就學過的,所以非常的熟悉。《長恨歌》、《琵琶行》都是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所寫的敘事詩。白居易在寫《長恨歌》的時候,距離唐玄宗、楊貴妃愛情結束已經過去了51年。白居易《長恨歌》描寫了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悽美的愛情故事,身在皇家的唐玄宗,本不應該有愛情,可是面對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羞花之美,多情的玄宗“後宮粉黛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可是玄宗不理朝政,整天沉迷於“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以至於“雲裳一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在玄宗逃難途中,因六軍不發,楊貴妃香消玉殞於馬嵬坡,玄宗思妃之苦:“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夕殿銀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玄宗為了能見見愛妃之魂魄,請來道士歷盡艱辛在海上仙山上招到楊貴妃,“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楊貴妃回想當年與唐玄宗“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可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讀來悽美難忘,只能悲哉、嘆矣!

《琵琶行》描寫的是白居易謫居潯陽城,送客於潯陽江頭,忽聞水上琵琶聲後,被悠美的琵琶聲所打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絲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後琵琶女自述自己淒涼的身世而感動於白居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決定為琵琶女賦詩琵琶行而感動於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同是天涯之淪落人,又何必要相識呢?蘇軾說:“此心安處是吾鄉”,此心不安,何處是歸途?

《秦婦吟》是唐未五代詩人韋莊創作的敘事詩,此詩借一位逃難的婦女之口描述了唐未黃巢起義時社會的混亂,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



一葉孤帆行萬舟


發表一點個人看法:

第一,這首詩失傳了一千多年,20世紀初才在敦煌藏經洞發現,得以重現天日,到今天才流傳了一百多年,很多人根本都不知道。

第二,這首詩寫出來之後,名噪一時,不久即被封殺,作者韋莊諱莫如深,並未將此詩編入他的詩集。也就是說,從他銷匿此詩之後就再沒有人讀過。

第三,這首詩篇幅巨長且過於暗黑。通篇白描晚唐時期人間地獄的社會景象。抒情感嘆半點沒有,內容實在不討喜。

第四,長篇敘事詩無人能和白居易相提並論,白每寫完一首都要讀給不識字的老太婆聽,只要老太婆聽不懂就改,哪裡不懂改哪裡,老太婆聽煩了都能背誦。這境界韋莊還達不到。


詩魔獨孤求踹


為什麼韋莊的《秦婦吟》不如白居易的《長恨歌》與《琵琶行》。這三首詩體裁別無二致,都是敘事長詩,就像太陽和月亮它們雖同在一個系中,太陽普照大地,光焰萬丈,無與倫比。而月亮只有夜間照亮大地,其光朦朧,不可與陽光相比。所以,韋莊的《秦婦吟》與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相比,就如同月亮與太陽之比。《長恨歌》中的許多名句流傳千古,像“天生麗質”,“後宮佳麗三千人, 三千寵愛在一身”;“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琵琶行”也是妙語連珠,像“千呼萬喚使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大珠小珠落玉盤”,“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都是傳頌千古的佳句,而反觀韋莊的《秦婦吟》,則沒有一句傳頌千古的名句,這也是《長恨歌》《琵琶行》的過人之處。


清流澎湃


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秦婦吟》之前沒能在民間流傳下來,要不是敦煌石窟裡有,近代被發現,我們也不會讀到它。

沒有原本,自然談不上知名度,即使人們都知道它與《長恨歌》齊名,不見內容,那也沒啥意義。

如果至今沒發現它,那很多人還是不知道的,幾乎都會忽略它與《長恨歌》齊名,這樣的說法。

再者,論內容,它和《長恨歌》、《琵琶行》不一樣。

《長恨歌》寫的是李隆基和楊貴妃兩個人的愛情悲劇,這是愛情敘事詩。

《琵琶行》寫的是琵琶歌女的不幸遭遇,寫的是一個人及身邊的人不幸。

《秦婦吟》雖然是通過一個婦人的經歷來寫,卻寫的是比較出名的歷史事件,黃巢起義時的所見所聞,燒殺搶掠等等都有寫。

對比一下內容,《長恨歌》和《琵琶行》這樣比較簡單的愛情悲劇和個人的不幸更容易被人接受,更容易為人所知。

《秦婦吟》裡的戰亂,人們只有身處戰亂,才能真切感知,沒有戰亂的時候,只會欣賞愛情悲劇和個人的不幸,這比較貼合大多數的人經歷。

所以,即便是《秦婦吟》能在民間流傳,它也不會有《長恨歌》和《琵琶行》一樣的知名度。

不過,從歷史價值來說,《秦婦吟》是絕對超過《長恨歌》和《琵琶行》的,因為它讓後人從多個角度瞭解到了黃巢起義時,社會現狀。


媯中夢


盛世文興,社會也給予極大的包容度,加上白詩通俗易懂、易於傳播。

韋詩因所處亂世時代,作者本人隱晦其作、甚至不將其錄入詩集,傳播不廣也可理解。


l轍中鮒


同為長篇敘事詩,《秦婦吟》知名度遠低於《長恨歌》、《琵琶行》的原因,私以為有以下幾個:

第一,白居易和韋莊所處的時代不同。白居易所處的時代為唐朝中期,雖然唐朝已經在走下坡路,但是,至少天下還算安寧;而韋莊所處的時代為唐末五代十國期間,亂世黑暗。不管什麼題材的文藝作品,當然是在和平時代更容易傳播了。

第二,白居易和韋莊,在詩壇的江湖地位不同。白居易詩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唐代的三大詩人之一。而韋莊雖然也是傑出詩人,但是,江湖地位就是沒有白居易高,自然作品影響力也要比白居易低一些。且白居易詩以現實主義詩歌二著名,而韋莊是“花間派”,儘管《秦婦吟》很傑出,但是從詩人的專業角度看,在常人潛意識裡就覺得韋莊比白居易要不足些。就好比現今馬雲說啥都是真理,而一般人就不一樣。

第三,詩歌的流傳。最大的原因是韋莊的《秦婦吟》在歷史中失傳過,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卻是一直流傳,未曾中斷。所以,自然知名度、影響力也會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