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新基建” ?機會該如何把握!

進入3月全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此之際“新基建”作為一個經濟熱詞突然闖入,那麼異常火爆的“新基建”究竟為何?又能為當前城市建設帶來什麼呢?

“新基建”---新風口

為了把疫情造成的損失努力奪回來,各地方紛紛提高基建投資力度,提振經濟。在“新基建”這一輪賽跑中,各大城市都紛紛起跑,僅3月就有北京、上海、深圳、重慶、成都、南京、青島、長沙、鄭州等多個城市發佈了2020年的重大項目計劃或清單,其中“新基建”成為各大城市項目規劃的重點,城際軌道、高鐵、5G基站等新基建項目頻頻出現在各大城市的重大項目清單中。

據媒體報道,截至3月1日,包括北京、河北、山西、上海、黑龍江、江蘇、福建、山東、河南、雲南、四川、重慶、寧夏等13個省市區發佈了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清單。這份投資清單共包括10326個項目,其中8個省份公佈了計劃總投資額,共計33.83萬億元;另有8個省份公佈了年度投資額,合計約2.79萬億元。如此高的新基建投入,讓所有人不得不相信,這個大風口正在全面到來。

何為“新基建” ?機會該如何把握!

“新基建”到底是啥?

34萬億元“鉅款”來襲,一時間使得“新基建”奪盡眼球,但這一概念並不是於近期橫空而出的: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列為了2019年經濟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2019年,“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被列入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第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於2月21日召開的會議等大會上多次提及“新基建”。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會議召開後這一明確的信號立刻得到了市場反饋,多個城市陸續發佈新基建方案。傳統基建主要是指鐵路、公路、橋樑、水利工程等大建築,而“新基建”主要包括了七大領域,即5G基建、特高壓/電力物聯網、高鐵/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雲計算/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

與傳統基礎建設相比,“新”是“新基建”的最大差異點。2008年,得到4萬億元投入的傳統基建主要涉及鐵路、公路、橋樑、機場等領域。發展至今,被稱為“鐵公基”的它雖然目前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沒有存在結構性短板,但大部分領域已經過剩,滿足不了中國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此時,具有新理念、新技術、新領域的“新基建”便成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和任務。

何為“新基建” ?機會該如何把握!

新基建“新”在哪?

據瞭解,新基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向:

1:新的地區----指對人口流入地區和人口流出地區要採取不同的政策。對人口流入地區,可以適當放鬆地方債務要求,以推進擴大基建規模。對人口流出地區,則要避免因大規模基建造成明顯浪費;

2:新的主體----要進一步放開基建領域的市場準入,擴大投資主體,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項目要對民間資本一視同仁;

3:新的方式----基建投資方式上要規範並推動PPP,避免明股實債等,引進私人資本提高效率,拓寬融資來源;

4:新的領域:---在補齊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傳統基建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教育醫療等新型基建產業發展;

5:新的內涵---除了硬件方面的“新基建”之外,還應加強軟的“新基建”,包括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加強生態綠色基礎產業發展等,甚至更寬泛一點,還包括髮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和建設金融基礎設施、建立新激勵機制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的積極性等。

“新基建”不是“強刺激”

根據相關機構測算,2020年,我國5G投資規模將近3000億元、特高壓投資規模超600億元、軌道交通投資規模在5000億元左右、充電樁投資規模100億元、數據中心投資規模約1000億元、人工智能投資規模約350億元。

更重要的是,“新基建”領域的投資剛剛“破題”,未來仍然蘊藏著巨大的拓展空間。有業內人士擔心,“新基建”是不是“強刺激”?

事實上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經濟格局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目前,我國GDP總量已經逼近100萬億元,內需特別是消費對於穩定經濟運行的“壓艙石”作用更加明顯。如此龐大的經濟總量,單靠投資拉動和刺激經濟增長已經不切實際,還需要更多依靠消費的持續發力。

“經過多年發展,傳統基建的邊際效用和收益遞減。而新型基建以技術創新為底色,既可短期創造就業和增長,也可促進結構轉型升級,帶動經濟的中長期健康發展。”

“傳統基建投資中,存在低水平重複建設的情況。而在新型基礎設施領域,許多地區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加大在這些領域的投資,不僅可以帶動傳統產業轉型發展,還關係到長遠發展。”萬國數據服務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黃偉說。

黃偉認為,以數據中心建設為例,數據中心既是“新基建”的重要組成,也是“新基建”發展的核心IT基礎設施,對數字經濟的騰飛起到底層支撐作用,“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許多地區的數據中心缺口將持續擴大。因此,加大在數據中心領域的基建投資,挖掘數字經濟深度、延展數字經濟長度,十分必要”。

傳統基建投資主要是地方政府主導,而“新基建”的投資更多是市場與政府合力推動。隨著民間投資在其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新基建”對於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也將遠大於傳統基建。

新基建”能做什麼?

1、行業未來洞察力:如何實現數字化、智能化

我們看到的互聯網產業,從農業到工業,很多傳統產業領域,已經正在推進智能化,“新基建”所發揮出來的價值正在顯現。

中國消費了全球最大量級的豬肉,也養殖了最大量級的豬。去年豬瘟,引發了豬肉價格猛漲。現在,AI(人工智能)人臉識別可以應用在豬臉識別,AI(人工智能)養豬可以更快發現得病的豬,做好隔離和處理,避免大規模擴散。

何為“新基建” ?機會該如何把握!

實現豬臉識別,定位每隻豬的身份,就意味著實現從投餵到健康管理,再到育種、宰殺等一系列歷程的全程記錄,做到了有據可查。

無人工廠或者智能工廠應用到農業這個領域,應用到養牛養豬這樣的場景下,既可以降低牛、豬和人的接觸,從而預防疾病;同時可以提高養殖效率,降低成本。譬如,京東數科自主研發的智能養殖系統,在部署完成1年內,可以將養殖人工成本減少30%-50%,降低飼料使用量8%-10%,並且平均縮短出欄時間5-8天。按照這個算法,假如推廣到全行業,可以幫助產業降低超過500億元成本。這套智能養殖系統包括神農大腦、人工智能巡檢機器人、IoT(物聯網)的飼餵機器人以及一套SaaS模塊。

巡檢機器人、飼餵機器人等設備,可實時監測豬場內的溫度、溼度,精準識別每一頭豬並精細化飼餵,實時監測生長情況。包括豬每天的進食量、體重增長、體溫、是否生病等等,這些數據反饋給神農大腦,神農大腦可以智能地做出反應。比如,氣溫太低,可以自動供暖,發現有些豬的體態和行為異常,可以通過SaaS系統及時通知飼養員進行檢查,並提供可選的解決方案。整個系統應用到了人工智能、IoT(物聯網)、芯片、邊緣計算、機器人技術的諸多技術。養豬、養牛、養魚、養雞等各行各業,都在藉助智能設備和AI算法,重塑整個生產流程。

2、線下線上的融合能力:如何對沖風險、穿越週期

任何產業都有周期。而線上線下的融合,能夠在實體經濟遭遇黑天鵝時,給予企業和產業對沖風險的可能。

最近,福建福清市市長直播賣貨一度成為熱搜,直播間甚至有網友留言戲稱,“不見市長不下單”。截止直播結束,瀏覽量超過百萬次,推介的福清特色農產品和美食,一度賣斷貨。此次直播的成功並非突發奇想。早在2018年,福清市就開始與京東合作,形成“產業+互聯網+大數據”的“元洪模式”,設計之初就結合了“線上瀏覽、線下展廳體驗”的理念。

故而,疫情期間的“市長直播賣貨”,對沖疫情期間無法線下銷售、體驗的風險,也是線上線下融合邏輯自然的延伸。這並不是單一的品牌案例,而是產業園區在進行經濟數字升級之後,實現供應端、流通端、消費端的要素匯聚和流通。像福清這樣的食品產業園,可以在疫情中帶動整個產業鏈條的復甦。不僅福清,2020年3月將有超過100位縣市長會進入直播間,為當地農產品代言。但顯然,福清能夠在前期就形成上下游信息匯聚,線上線下共振,是其能先人一步把握住直播電商契機的原因。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要麼是十年前,要麼就是現在。這句話,對於“數字化”的落地同樣適用。

3、與外界共建共生的能力:如何與上下游共生共榮

我們看到非典過後的電商快速發展,同時也成就了物流的萬億市場。京東物流、順豐、四通一達等等,都在快速生長。簡單說,產業上下游是一條船上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也在擁抱改變中同進退,否則就會被時代淘汰。就在國內物流行業迅猛增長中,還疊加上了另一條增長曲線:物流自動化。物流自動化,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等新基建,去進一步提升效率,這需要“長期主義”的戰略佈局。智慧物流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而且一旦有更高效的自動化流程,對於傳統物流,包括生長於物流之上的電商,將是降維打擊。從智慧物流的快捷,到最後一公里配送的便捷,真正實現了全面的智慧物流升級、數據流通暢、與上下游的無縫銜接、完整的全局考量。物流行業自動化的影響是全產業鏈的,能夠實現從製造到零售,上下游全面整合升級,共生共榮。

4、數字化創新的能力:發現下一個增長點

增長,就在於發現新的客戶,創造新的價值。服務業如金融行業,各大銀行、券商機構,都在加強手機端的各項服務。譬如,金融領域的“EKYC”,對傳統KYC(瞭解你的客戶)進行線上化的創新,解決了金融授信手續繁瑣的痛點。

傳統KYC(瞭解你的客戶)過程繁瑣、高成本且耗時,必須要面對面的操作。而“EKYC”技術藉助計算機視覺技術,通過人證比對、活體檢測、防Hack、交叉驗真以及OCR(光學字符識別)五個服務模塊,幫助金融機構在線完成用戶身份的實名認證與驗真,用戶信息實時採錄。

當實現遠程開戶、遠程審批、遠程協同文檔能夠確保安全高效,在疫情期間牽動國民經濟神經的金融機構,“停工不停業”。另一方面,金融機構通過線上大數據形成用戶畫像,結合人工智能,更好地對大眾進行投資相關資訊推送,完成資產配置的建議和管理。

“金融知識圖譜”藉助人工智能,為風險評估、預測、反欺詐、精準營銷、智能搜索等提供技術支撐。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使用短文合成機器人,以及金融知識圖譜為大眾進行金融知識普及、市場教育,讓普通人也能獲得最新的資訊和個性化的投資建議。

何為“新基建” ?機會該如何把握!

新基建到底會如何改變資本市場?

當我們分析新基建改變資本市場的時候,必須要意識到新基建到底意味著什麼,面對著全球黑天鵝到灰犀牛的席捲,全球經濟增長乏力都將是大概率事件,在這樣的情況下,技術特別是硬科技所承載的技術進步紅利才是當前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這個引申到新基建層面,就是以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城市高速鐵路和城市軌交為核心的全面新投資體系。

這種投資不同於傳統的2008年4萬億的“鐵公基”投資,而是具有互聯網科技邊際效益遞增的潛能,因此新基建將會是幫助中國經濟從高增速向高質量發展演化的重要推動力量,從而帶動整體中長線收益的增加,進一步補足了產業下游互聯網經濟的短板,從而實現了產業鏈上下游投資乘數效應的激增。那麼,新基建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我們可以進一步歸納為:

首先,推動硬科技生態的全線落地。

如果我們把前互聯網時代稱之為互聯網時代的話,那麼當前則從以軟件服務為核心的互聯網時代向以硬件服務為核心的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時代轉變,特別是在疫情期間14億人宅在家的流量井噴讓我們所有人都意識到了通信網絡、數據中心的重要意義,從中長期看, 中國企業上“雲”、數字化的趨勢不可逆轉,經過此次疫情,預計進度還將加快,數字經濟的趨勢已經勢不可擋,在這個時候其實對於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要求反而更高。

經過了這次的全民壓力測試之後,大量的互聯網企業逐漸發現,原來他們覺得都不是問題的基礎電子服務都變成了問題,如果沒有多年雙十一的壓力測試,阿里雲想要像現在一樣滿足一千多萬企業線上辦公的彈性服務器支持幾乎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當前的節點之上,幾乎上至國家,下至企業,所有人都認識到了硬科技生態體系對於中國經濟的重要意義,這也是為什麼國家提出了新基建,而資本市場也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新基建上面的根本原因。

其次,5G、芯片、半導體等已經成為新基建的“關鍵詞"。

在新基建之中,幾乎所有資本市場參與方無一不把目光聚焦在了5G之上,而作為服務5G的核心,電子行業成為了支撐新基建的最重要基石之一,在新基建的風口之下,幾乎所有人都逐漸明白,5G——芯片——半導體這些核心的硬科技就是新基建的最重要的“關鍵詞”。所以,在新基建的帶動之下,電子行業將會成為新基建產業的先行週期,2019年全中國電子行業漲幅高達73.77%,全市場排名第一,特別是消費電子和半導體的漲幅超過了100%,而今年隨著新基建特別是5G的全面加速,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今年的電子產業可能比去年還值得關注。尤其是5G智能終端的普及將會全面啟動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的時代,電子產業作為5G等一系列新基建的最終承載載體,將會直接成為最重要的發展方向。所以,如果一定要問作為中國資本市場未來的方向,方向將會非常明確這就是新基建以及作為新基建基礎的電子等相關產業。

第三,匹配先行週期的資產配置到底該怎麼做?

其實,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很多人都會問,其實說看《人民日報》炒股這所有人都知道,只是到底買啥?每每被問起這樣的問題總讓人有些無話可說,對於中國長期以來“輕指數、重個股”的投機觀念,我們已經反覆強調了多次了,千萬不要總是盯著個股。大家隨便找個老股民,都會被告知,買股票一定要佛系,這是因為個股的黑天鵝事件頻發,總會有那些讓人看不明白的“么蛾子”出現,因為個股的漲跌在散戶為主體的資本市場上往往會給出讓人不開心的成績,“七虧二平一賺”是中國資本市場個股投資的主旋律。

那麼,既然知道新基建是風口,電子產業會成為先行週期,我們為啥不能就盯著這個產業板塊呢?其實,並不是沒有可以考慮的東西,例如,2月10日,天弘基金就推出了天弘中證電子ETF,相比於個股來說,緊盯著板塊的指數基金能夠更好地讓你看清未來的發展方向,特別是那些緊盯著新興板塊的產品,能夠更好地跟隨核心市場優勢點的發展,這對於資本市場而言的意義則是熨平了個股的大漲大跌,可能這樣才會比個股的直接投資安全一些吧。

當新基建成為新經濟核心的時候,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新基建具備著直接連接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屬性,這讓這個產業天生具有技術與互聯網變現相結合的能力,當這樣的基礎設施建設好了,這將比傳統基建更具備市場的驅動力量.

因此,短期內,新基建投資將直接起到經濟拉動作用,明確穩增長、穩就業的發展預期,釋放潛在經濟活力。相關產業鏈上下游將直接受到需求刺激,對沖經濟下行的壓力;長遠來看,我國針對全球未來的數字經濟趨勢,前瞻性地進行新基建建設佈局,將有望在長期內改善經濟發展結構,孕育新的經濟發展動能;拉動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藝和新技術的研發應用,為新技術的發展,新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的形成與大規模商業化提供必要支撐;推動市政、交通、安全、環境、信息化等多個部門對新型基礎設施開展基於數字化平臺的集成管理,將對政府公共基礎設施的管理模式帶來改變。


熱文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