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學生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就是不去做一直逃避現實?

谷原明


小a是一名高二學生,在放寒假前一個月就制定好了寒假計劃。小a的寒假計劃十分詳細,精確到分鐘。

終於,期末考試結束,小a高興的想終於可以大展身手了。今天先放鬆一天,明天早起按照指定的計劃學習。“哼,我這次的計劃制定的這麼合理,一定不會像以前那樣半途而廢的”

第二天早六點,鬧鐘鈴鈴鈴的叫個不停,小a疲憊的從床上爬了起來,“唉!昨天睡的太晚了,早上真困啊”,但小a又怎麼是一個半途而廢的人呢,穿上衣服,洗漱完畢,小a感覺自己精神多了。那麼就開始今天的學習計劃吧。

先看一節英語網課,最好的時間,要留給最困難的學科。十分鐘後,“哎,我怎麼走神了,我是誰?我在哪?剛才老師講了什麼?”算了,去上個廁所吧。

玲玲玲,“喂,小a,快上線啊,就差你了,今天哥哥帶你上王者”。 “可是我還要學習呢” “哎喂,可是什麼啊,不差這一天了,快上線,來兩把” 小a心想反正現在也學不進去了,不如玩兩把放鬆一下。

時間輾轉到了中午,吃過午飯。美美的睡上一覺,可惜因為昨晚的睡眠不足,這一覺足足睡了三個小時。“唔,睡的腦袋好疼啊”小a起床洗了把臉,在沙發上,習慣性的打開電視。“哎啊,我都睡糊塗了,這個時間不是應該學習嗎?但是這個電影太有意思了,這麼半途而廢是沒有靈魂的,算了學習不差這一天了”

晚上,小a刷著手機,不知不覺就到了凌晨兩點。“臥槽!兩點了,抓緊睡,狗命要緊”。可是一躺在床上,腦袋裡都是短視頻的畫面,嗡嗡響個不停,就這樣小a失眠了,最後不知何時才昏昏睡去。

早晨的鬧鐘依舊響起,只是一直大手無情的把他關掉,形如小a的雄心壯志。

就這樣,快開學整理書本時,小a才發現,寒假翻開的那本英語書,已經佈滿灰塵。

------------------------------------

關注我,帶你看更多有趣故事。

(୨୧•͈ᴗ•͈)◞︎ᶫᵒᵛᵉ ♡



小新說歷史win


這不很正常嗎?大道至簡,知易行難。這是人的通病。

知行合一很難怎麼辦?

在我長期的教學工作中,沒怎麼做過班主任工作,卻和很多班主任搭過班。我發現那些好的班主任,既有能力管理班級紀律,又有方法提升班級成績。

他們的做法是,行動大於說教。舉個例子,早自習,很多班級的同學不能不會充分利用時間,無所事事亂說亂動,既擾亂班級紀律,又互相影響學習。

有的班主任,還指望曉之以理,從說教入手,從學習的重要性,到學習的方法,到不學習的危害,一說一個早自習,時間流逝。結果怎樣?這些道理誰都明白,行動呢?依然如故。

而那些管理有方的班主任,面對無所事事的學生,沒工夫廢話。直接統一安排全體學生,先拿出外語考單詞,在再考語文默寫,再考數理化,再考……這樣的班級,連科任老師都被調動起來,因為班主任不停地派課代表過來,要考試題。

班級裡早自習,午休,下午自習各種小考安排的滿滿的,你不知道學什麼,怎麼學,沒關係,跟著班級的節奏,也就達到了學習和練習的目的。

其實家長對孩子也一樣,如果孩子沒有行動,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行之有效的計劃和鼓勵措施。用計劃督促行動,當行動勉強配合上計劃,就是行動的見效;當行動與計劃大體結合一致,就是該幹什麼幹什麼了,就是步入正軌了。

與其臨淵慕魚,不如退而結網。不能替孩子和學生去學習,卻可以幫他們規劃並督促。


三人行有我為師


你確定他們真的知道自己該幹什麼?“該幹什麼”這件事是家長一遍一遍重複的說給他聽的?還是老師在課堂上一次次訓誡?他們只是機械性的聽進耳朵了,所以“知道”了。那麼他們明白他們應該幹什麼了嗎?他們切身瞭解為什麼要幹這件事情了嗎?他們思考過嗎?如果不幹是不是就沒別的辦法了?幹了難道就有好結果嗎?如果真的是對他們好的事情,而他們不想幹,那就讓他看看不幹的後果。


鄰家二丫35


一直相信性格決定命運,有的性格中執行力非常強,有的天生就拖拖拉拉。


葉子蟲1


成年人都會逃避,何況學生?


西楚向南


就像把頭埋在沙子裡的鴕鳥,遇到問題逃避,大概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

如果能一直做美夢,誰願意那麼快醒來呢,哪怕明知道是夢。


二胡大叔


這是因為學生自己身上的惰性造成!需要學校和家庭給他們一些壓力,有緊迫感,對今後的生活追求有要求,才能明白自己要活在當下。成熟長大,成為自己,是件需要很大勇氣的事,這需要全力以赴去和過去做鬥爭!


做自己所想做的


這些學生大部分是學習出現了問題,又沒有去正確分析,就一直讓問題存在那裡。他們想解決自己學習存在的問題,也行動多,由於方法、方式等不合理,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乾脆就放棄了。其實學習需要的是長期的堅持和恰當的方法。他們堅持一段時間,發現沒有效果,就放棄了,也許再堅持一段時間,就突破瓶頸期,出現效果。當然也可能方法不對,方向不對,這個時候最好去找相關老師尋求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