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是起源於浙江嗎?

看星辰大海


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在年輕的施昕更、何天行主持下,對良渚遺址共進行了3次考古發掘,獲得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1937年12月,《東南日報》刊登施昕更考古發現的報道,正式提出良渚文化乃“在殷商以前”的“構成中國最早歷史期文化重要分子”。

1959年,夏鼐正式提出“良渚文化”名稱。1973年,吳縣草鞋山遺址出土了大量玉琮、玉璧等玉製禮器,而玉琮正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上世紀80年代在江蘇張陵山、寺墩,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瑤山、莫角山等遺址出土了大量玉製品,其中反山出土3200多件玉器、陶器、石器等,以良渚“玉琮王”“玉鉞王”的兩件超大型玉器最為耀眼。

90年代,開展了對廟前、匯觀山、梅園裡、盧村、姚家墩、塘山、文家山、卞家山等一系列遺址的發掘。至1996年底,良渚遺址群發現遺址50餘處,2002年,增至135處,良渚遺址保護區的範圍也擴展到50多平方公里。2007年,瓶窯古城牆被發現,北城牆、東城牆、南城牆,一座面積與頤和園差不多大小的良渚古城展現在世人面前。

良渚古城讓人震撼。良渚古城自核心區、水利系統至外圍郊區,總佔地面積達100平方公里,規模極為宏大。其佈局分為三重,最中心約30萬平方米的莫角山宮殿區堪稱中國最早的宮城,其面積遠遠超過年代更晚的龍山時代的石峁、陶寺和夏代的二里頭宮殿區。

良渚古城擁有9座城門,其中8座為水門。沿著水門通向內城,縱橫交錯的古河道多由人工開鑿或改道,組成了一套發達的水路交通和水利系統。

2015年,發現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這是中國最早水利工程、世界最早水壩系統,證實良渚古城具有完整都城結構,是同時期世界上功能系統保存最完整的都城之一。考古學家李伯謙認為良渚文化已正式進入王國階段,是中國王國階段的開端。

為此可以斷定:良渚文化已處於成熟的文明階段,且是同時期中國最先進的文明。

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良渚古城遺址(“良渚古城+瑤山遺址+11條水壩”)獲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此為世界所公認。

良渚古城遺址證明,早在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長江流域就存在過一個發達的文明,這個文明兼具土築文明、水利文明、稻作文明的特色,在世界範圍內獨樹一幟。同時,這一文明還有高度發達的玉器工藝、文明體系。


藍色楊宗海


確切的說是今天的河南地區

人們至今不瞭解中國文明的開端。早在公元前4000年,小國林立,相互之間爭奪霸權。到公元前3000年,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幅若干大小王國犬牙交錯的圖景。王國的統治者們往往得到風光的厚葬。關於中國文明在其傳統的北方搖籃的起源,我們多從傳說得知。這些傳說告訴我們,約公元前2698年,偉大的黃帝在北方創建了文明。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部落首領為後世壓抑、苛的統治定下了基調,這也成為早期中國文明的特徵。約公元前2200年,夏朝統治者禹憑藉其軍事才能和治水本領獲得了權力,而治水也保證了黃河流域的人民免受洪澇之災。與其後繼者一樣,禹似乎也曾使用牛的肩胛骨來預言,從而做出決策。

這些傳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夏朝和商朝的統治者都是何許人也?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夏商都是由本地統治者建立的王朝,在經歷了幾個世代的艱苦爭鬥之後,終於在相鄰諸國中脫穎而出,獲得了持續的優勢。酋長們都生活在築有城牆的城鎮裡,在物質財富上也不相上下,但都來自不同的世系,競爭者之間有著錯綜複雜而密切的效忠關係和家族紐帶。這些王朝依次從北方僭取權力,是就所有這些政治變動來說,商文明本身是一個多少未受影響的、由不斷衝突爭戰的各對立小王國組成的鬆散統一的國家聯盟。

中國北方許多地方的商文明聚落都在次複雜聚落基礎上出現了分級現象,它們代表了物質文化和社會組織複雜性的巨大飛躍。據稱差不多在同一時期,中國其他地方也出現了複雜程度日益增長的趨勢,南方和東方可能也已出現掌握文字的國家。形式上,它們可能與商王朝非常接近,但是具體細節我們所知不多。商王朝的統治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766年一前1122年間,不過期間其他國家也在持續發展當中。中華文明的重心最終從北方延伸至黃河和長江流域的中下游河段。

商朝統治者至少曾在7個都城居住過,分別位於今中國河南省、山東省和安徽省內的黃河流域中游河段。所有這些都城的地點都不確定,但是大約在公元前1557年,商王將其都城遷到了一個名叫“隞”的地方考古學家已經發現這座都城位於距離安陽以南150千米的現代工業城市鄭州的下面,靠近黃河。考古工作者在那裡發現了一個巨大宮殿基址,這個宮殿區築有一圈至少9.9米高的土牆,面積達5平方千米。10000名工人每年拼命大幹330天,也要至少耗時18年才能建成這樣一座防禦工事。這座城牆建築群內包含統治者居住的宮殿、廟宇,以及貴族居所。位於商城牆之外的是居民區和手工作坊,包括兩個青銅作坊,其中一個面積近1公頃。



佳瑩郭


雖然浙江在經濟和文化方面一直都處於領先地位。又有著古老的吳越文化底蘊作基礎。特別是有著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遺址,前段時間申遺成功,並得到世界歷史研討權威組織的肯定。但是也不能說浙江是中國文化的起源地,也只能是長江流域文明文化的一部分。


中國文化也就是華夏多民族文明文化的彙總;也就是多元化民族文明文化的總稱!

華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並和四方蠻夷不斷融合,才形成了華夏文明文化。

若說中國文化起源於浙江,歷史會為中原黃河流域的文化鳴不平!把華夏文明又往前推進幾千年的,紅山文化也會氣得翻白眼!


容百川700


十多年前我就發貼否認中華文明在中原的說法,肯定良渚文明才是中華文明發源正統,結果被各大網站封了十幾個號。地域利益把民族文明發源作為一個自己符號,一直在歪曲左右我們對自己民族的認知。

中華黃河,北方文明證據在那呢?歷史是要以考古證據說確定的,那些專家們沒證據整天瞎扯,胡吹抬高中原倭化江南諸省,典型的自卑意淫。也怪不了世界學術界會認為;中國華文明是外來西方人傳入的誤解。

石器時代文化與文明起源並不是同一個概念,非洲黑人,澳洲等地方土著人也有幾千年的自己文化傳承,但從沒有他們文明發源這說法。就算是中華土著文化最早也不是中原北方,南方浙江,湖南,廣西等地發現的古人種植水稻有一萬二千多年,但這隻能是古人部落文化,能算文明發源嗎?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北方產玉,但只是生活用品,裝飾品,玩具類,這與江南良渚同時代把玉作為精神信仰,及身份,祭祀文化高度,這是同一個概念嗎?國內一些專家們連這常識也不懂嗎,一直刻意混淆只能說明是個人情感目的主導嚴肅的文化研究方向。

談文明發源,首先要尊重考古與文明傳承證據,用事實說話。 世界學術界承認的”中華文明發源地”是”浙江的馬家浜文明”,是”世界二大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其後的”良渚文明”有完整的考古證據鏈證明這種文明的傳承!”

中華文明靈魂核心的代表,絲調,茶葉,文字,磁器,青銅器,玉文化,龍文化,榫卯結構等等,那個發源在黃河流域了?全圍繞在江南杭州周邊地區,這絕對不是什麼巧合。谷歌,百度等搜索上找,”大英百科”唯一有記錄的是浙江的馬家浜文明。2013年在浙江平湖發現的”良渚文字”距今5000多年。

7000多年前浙江”馬家浜人”就大規模人工種植水稻了,4500多年前的”炎帝”是如何教比他早3000年的祖先農耕的?先入為主的“北方中原發源說"更多的是主觀先定位,然後再找證據,近代中國找了百年,有的只是否認北方中原這一說法不可信的證據。

我說的這些全是有據可查的,中原文明說的磚家們卻視而不見。中原人炎帝圖騰是牛,黃帝圖騰是熊,蚩尤的圖騰是牛鳥,只有百越的圖騰崇拜的是龍!龍居大海。中原小池塘也是海的概念?連龍的發源也會睜眼說瞎,太可笑了。

有的專家們是為了利益,把一塊普通紅山的玉豬蟲,非要說成是玉豬龍就是有利益關係。紅山人崇拜過龍的證據有嗎?這麼簡單的常識會不知道?用一個孤證歪曲事實就是為了利益,把紅山玉抄成天價才是不良專家們的目的,現在的專家道德缺失太多了!


鶴林雨露3


今天浙江政府和有些浙江人一直在講良渚、越人、勾踐,搞得他們好像就是他們後代似的。實際上今天絕大多數江南的漢人(當然包括浙江人)他們都是鎮江人的後代,從鎮江遷過去的。

良渚人包括良渚文化被海侵滅絕,通通被埋在淤泥下了。海侵在幾百年後才退去。

直到商代中期以前長江下游地區沒有人類活動,後來越人才進入江南,越人的生產力、玉器製作、陶器製作水平遠遠低於良渚人水平,兩者之間沒有傳承關係。

經過越滅吳、楚滅越後,絕大多數越人退回會稽(紹興)地區。

秦滅六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會稽,認為越人兇狠好鬥,很容易造反,下令遷寧紹越人到浙西和皖南。“烏程、餘杭、黝、歙、無湖、石城縣以南,皆大越徙民也,秦始皇刻石徙之。”,這就形成了“山越”。浙東越人,反抗暴秦,南遷至浙南、福建、廣東等地。

秦始皇從北方移入古漢人填補,但遷入的北人千方百計要回北方。

漢武帝時期元狩4年(前119年)政府遷14.5萬關東貧民入江南,吳越地區大量古越人入海南奔(常規的講法是越人入海南奔在先)。 西漢末年、東漢末年,北人紛紛避難南渡留居吳越不歸。三國東吳政權剿滅(平定)山越(大多數是古越人後裔),越人從此在江南的歷史舞臺上消失,實際上為後來的北人南渡騰出了生存空間。衣冠南渡、安史之亂、五代十國、靖康之變、南宋末年、明末以及各次北方天災人禍時,北人第一時間都會往鎮江方向走。經過持續這麼長時間、巨量的北人遷入,今天絕大多少數浙江漢人跟河姆渡人、良渚人、越人毫無關係了。

鎮江一直是長江最大的渡口,歷代鎮江官府一直承擔著北人南渡的接濟和安置任務,接濟和安置對象下至流民上至皇帝,這些北人在鎮江上岸後,先就地接濟,然後分派到鎮江下屬縣內僑居,有些人定居,有些人暫居休整後繼續南遷到各地。鎮江百姓也自發組織一些民間慈善組織(比如 義渡局)來接濟特別困難的南來北往的外鄉人。


Boyee2


不是。

從廣義上說,中國文化是由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而成的,象史前文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仰韶文化、中原文化。其中以河南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起源地,山東的大汶口文化也包括在中原文化的地域之內。是這些起源於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而題主所說的浙江,只是良渚文化的起源地,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








俺是徐老三


首先,說一下中國文化的起源。中國文化起源於“天、地、人”三才合一思想,系統形成於《周易》。周易是中國文化的根本,是形成中國文化系統的理論基礎,是大多數中國文化理論的源理論。

《周易》的核心在陰陽,陰陽的關鍵在平衡,所以中國文化是一種講究平衡的文化。陰陽相濟的理念,促成了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這就是和諧。人與自然要和諧,所以有天人合一;人與人要和諧,所以講仁義忠孝;人與社會要和諧,所以講依法治國。

諸子百家中無論哪一家,都具有光輝燦爛的思想。但是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它們其實都是周易思想的分支,代表了周易所蘊含的一部分道理。

比如,中國文化中有“儒道相濟”的傳統,就體現了周易當中的陰陽並用、剛柔兼濟哲學。得意之時,出將入相,名揚天下。這時候,要用儒家積極進取的精神來鼓舞自己,不斷開拓進取,建功立業。失意之時,罷官免職,名聲掃地。這時候,要用道家清靜無為的精神來調整自己,得以修身養性,益壽延年。“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儒道相濟思想的最直接體現,其根本思想就來源於周易的陰陽相調理論。

瞭解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哲學,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學習《論語》。


一食之間


不能說由某個地方是中國文化起源,因為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中國文化是各文化不斷碰撞、吸收融合後共同組成。如果非得說中國文化起源在哪裡,那應該是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帶,最為準確。

黃河流域向來都是文化、政治中心,同時還不斷向四周輻射,輸送文化。所以,黃河流域是中國文化起源地之一,大量史書、文物都可以證明的。

至於,長江流域是黃河流域的傳承和發展,還是由自身獨自發展而來,就頗有爭議。官方上解釋是,長江流域有屬於自己的主體文化,在主體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吸收融合外來文化,形成了獨特的長江文化。不管如何解釋,長江流域確實是中國文化起源地之一。

以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為主體,大大小小的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發展,共同組成了中國文化。


田野上的瘋馬


不知道小便為何會有此一問,也不明白這種問題會得到悟空的推薦和邀請。

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中國文化的起源與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好像和浙江挨不著半毛錢的關係吧。

雖然說在今天的北上廣和江浙地帶的人很是富有,和具備一般人沒有的經商頭腦,和為官之道,但這並不是說這裡是文化的起源,只能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所謂的中國文化,也就是華夏文明主要起源與黃河流域的中心地帶,也就是如今的河南。

河南又稱中原,中原的原本意思是“天下至中的原野”,歷來都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關於中國的歷史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河南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也是當之無愧的歷史文化大省


九日升王


中華文化起於中原!中原在哪裡,在河南,是的,其實中華文化的根就在那。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有了中華文化,所謂逐鹿中原嘛。

那個時候,其實浙江、福建這邊還是處於較為落後的狀態,是中央王朝看不上的地方,叫百越。

為什麼浙江這一帶會富起來?起於戰亂!

在宋朝以前的連年戰亂,使得中原地區的百姓民不聊生,活不下去,自然只有外遷,而遠離戰亂,氣候適宜的江南,自然就成了他們的首選。

浙江,總的來說,是在宋朝開始富起來,天下賦稅江南佔了很大一部分。


題主問這個問題,可能是因為看了良渚等遺址吧,這些只能說明,當時浙江這塊地方就已經有人居住了,但這不是中華文化,因為當時的中華文化,指的就是中原那塊地方。所以說,看到這個題目,其實答案是很明顯的。我們要實事求是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