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盈率和市淨率,能證偽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嗎?

野馬和尚


市盈率以及市淨率等指標,是我們比較常見的分析指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市盈率以及市淨率指標並非一直不變,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變化,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及市淨率指標也會發生不同程度上變化。具體而言,市盈率指標仍可以細分為TTM市盈率、動態市盈率以及靜態市盈率等。與此同時,仍需要根據同行業的市盈率水平,衡量上市公司所處的同行業估值位置等。此外,除了市盈率及市淨率指標外,仍需要看上市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經營過程中的現金流量、負債率、商譽、質押率等指標,這些因素同樣影響到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水平。


郭施亮


市盈率,能證明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性,更能辨別上市公司是否具有真實投資價值。市淨率能較好便被。眾多投資者對市盈率和市淨率並不陌生,甚至大多數還經常使用市盈率與市淨率作為投資的重要參考。但對於市盈率與市淨率的參考價值性,我們認為能很好辨別上市公司可投資價值。

一、認識市盈率與市淨率。

市盈率是什麼?市盈率是一項上市公司財務指標,常用來評估股價水平是否合理的指標,由股票價格除以年度每股盈餘得數的倍數值為市盈率。市淨率是什麼呢?市淨率也是投資者普遍使用評估上市公司價值的指標之一,如果市淨率較低,說明這家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較高,相反,比較低,計算方式則是上市公司股票價格除以每股淨資產。

二、利用市盈率辨別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

如果僅僅使用上市公司股票價格除以財報中的每股盈餘得出的市盈率倍數,這樣的方式是沒有辦法辨別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性的。為什麼?因為沒有一個參照物。就好比說一件商品貴了、便宜了,總給有另外一件或者幾件商品作為參考一般。上市公司股票,也是這般道理。

上圖是一家上市公司2011年-2018年的估值市盈率,從圖表中很清晰的能看出這家上市公司近些年的估值區間在11倍-17倍之間。而市盈率的計算方式是股票價格÷每股盈餘,每股盈餘是財報信息,這一點是由上市公司經營狀況所決定的。但是,股票價格呢?不僅僅是上市公司價值的體現,更是價格的體現。當然,價格的體現包括著投資者的投資與拋售的熱度,而這家上市公司近些年的估值區間在11倍-17倍,也就說明這家上市公司的合理估值區間在11倍-17倍之間。

不僅僅有著歷年的估值水平作為參考,還有什麼數據可作為參考呢?行業各上市公司估值可作為重要參考。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基本面優質,但估值水平卻是行業內最低的,這就存在著被低估的情況,或者說具備投資價值性。

當然,市盈率的呈現有多種,普遍被投資者所認識的是靜態市盈率。除了靜態市盈率還有動態市盈率、滾動市盈率、特殊計算方式的市盈率等。靜態市盈率的優勢在於十分清晰便捷的呈現市盈率,但最大的缺點則是不能跟進股票價格與實際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關係變化。動態市盈率與滾動市盈率,在靜態市盈率的基礎上又有了優化,但同樣有優點也有缺點。

動態市盈率,簡單來講是通過疊加季度性財報計算得出的市盈率。雖然有的上市公司能接近實際市盈率水平,但有的上市公司由於業績結構不同進而並不接近實際的情況並不理想。滾動市盈率,可以說是三種市盈率計算方式最為合理的一種,也是當前逐漸成為投資者經常使用的一種,其計算方式是通過滾動四個季度計算得出的倍數關係,更加接近實際情況。

不管哪種市盈率的計算方式,要想通過市盈率辨別上市公司是否具備投資價值性,只能是對比、參照的方式,一則與歷年水平對比,二則通過行業對比。只有處於低位的估值水平,才具備可投資價值性。換而言之,市盈率也就能夠驗證、證明一家上市公司是否具備價值。

三、通過市淨率辨別上市公司的價值。

市淨率的辨別方式與市盈率的辨別方式相似,都可以通過近些年的市淨率波動情況以及行業市淨率情況來辨別是否具備價值性。但是,在使用市淨率辨別的過程中需要注意。

市淨率的計算方式是上市公司股票價格÷每股淨資產。每股淨資產是財報信息,這是上市公司經營狀況的體現,而股票價格與市盈率是一樣的,體現的是投資者、上市公司價值。而對於財報信息的解讀,普通投資者並不深入,對於淨資產的觀點也不充分,所以對於市淨率的對比,參考價值性要比市盈率弱很多。

上圖一家上市公司的每股淨資產一直保持在7.5元左右,近些年的業績不理想,但淨資產卻算穩定。但是股票價格卻出現了較大幅下跌。當然,市淨率是由股票價格÷每股淨資產計算得出,股票價格下跌而每股淨資產沒有太大變化,說明市淨率也就越低。而對於市淨率的表現則是,越低價值性也就越高。可是,淨利潤同比增長率卻沒有好的表現,實際價值性卻有待考量。從這方面考量,市淨率對於價值的考量是不確定的。只能說對一部分上市公司有用,方式方法與市盈率對比相似。但,對一部分上市公司卻沒有太大作用。

總結:市盈率不同方式的對比,我們認為能辨別、證明是否具有價值性。市淨率也能證明,但需要看上市公司據實情況是否符合對應條件。


厚金說



從客觀上講,想要證偽公司的價值投資僅僅靠著市盈率及市淨率兩個指標是遠遠不夠的,但不管我們如何分析公司基本面,在最後的結論時刻始終無法跳出估值的問題,而對於估值來說,PE、PB這兩個指標恰好是最常用的選擇。

一、如何運用市盈率估值

傳統意義上的市盈率非常簡單,每股現價/每股收益就能得到市盈率,需要注意的問題是這兩者必須是同期的,但你會發現每股現價隨時都能找到,沒每股收益就麻煩了,因為上市公司每季度才公佈一次。

1、特定時期預測每股收益

換言之,當我們在某個時間節點去計算市盈率的時候,會發現很方便,比方說年報公佈時間是每年的4月底,中報公佈時間為每年8月底,而一季報及三季報則是當季度往後推遲一個月時間公佈。

那麼在這幾個時間節點計算市盈率則非常簡單,其他月份就需要我們自行按歷史增長率來計算其現階段的每股收益。

本文分享一個最簡單的計算每股收益的方法:假設我們要提前計算某上市公司市盈率,按動態市盈率得出的結論不見得具備客觀性,那麼,我們可以借用之前四個季度的每股收益及每股收益增長率來預測目前的每股收益。

比如前四個季度的平均每股收益增長率為15%,那麼我們可以用上季度的每股收益*(1+15%),以此來得出現行預測的每股收益,而後我們再借用每股現價/預測每股收益,從而得出更為貼合客觀實際的市盈率,再用這個預測市盈率跟動態市盈率進行對比,若大於動態市盈率,則有可能低估了,若小於動態市盈率,則有可能高估了。

2、反向推導每股收益是否合理

上市公司的動態市盈率隨時都可以看到,股價也同樣隨時可以看到,那麼我們可以將公式反過來運用,比方說每股現價/市盈率=每股收益……

很多投資者或許未曾想過,還能這樣反向計算每股收益,我們注意,這樣做的目的可以看出實際每股收益跟反向計算的每股收益有何差別,比如說某上市公司股價為30元/股,動態市盈率為28倍,那麼我們借用上述公式能得出現在其每股動態收益應該是1.07元。

此時得出的每股收益可用於跟第一點提到的預測每股收益相對比,如果你發現每股動態收益

3、用PEG計算更為合理的估值

作為業內人士,通常來說都不以市盈率來對上市公司進行估值,反而是運用市盈率/盈利增長率,這個說法比較官方,咱們舉個例子就能明白了。

假設一家公司的市盈率為30倍,每股收益為1.3元,每股收益增長率為15%,這裡的每股收益增長率就是所謂的盈利增長率,那麼30/15=2,也就是說,此時的上市公司PEG為2,從數據上來說,PEG<1,則說明公司的估值偏低或者合理,PEG>2,雖然不能說公司的估值一定高估了,但至少也沒被低估,如果你此時考慮參與,則不容易獲得超額收益。

對於一家成長型公司來說,更為合理的PEG應該在0.75左右,因為成長性越強,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長率就越高,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大概率代表著公司未來的成長性可以得到延續,可如果成長型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長率非常低,那又何來的高成長性呢?

二、如何運用市淨率估值

前文基本講述清楚瞭如何運用市盈率估值的問題,但是卻沒有提到限制條件,接下來先結合市淨率一起說一說這兩種估值方法對標的相關企業。

1、市淨率與市盈率對標企業的不同

市淨率又稱之為PB,通常用於週期性股票的估值,而市盈率卻不能用於週期性股票估值,這是為何?

傳統的A股新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基本控制在23倍以下(科創板除外),這也就意味著上市公司的估值如果高於了23倍,則很大程度上屬於高估的,可這對於週期性股票卻剛好相反,從公式上就能看出,當經濟處於波谷的時候,對於週期性企業的盈利能力其好是最弱的時候,此時得出的市盈率必然處於較高的狀態。

當經濟處於波峰的時候,企業的盈利能力恰好是處於最強的時候,得出的市盈率往往是處於較低的狀態,這就恰好跟市盈率的用法相反了,於是,對於週期性公司的估值不能用市盈率,而應該用市淨率。

2、市淨率的具體用法

市淨率的用法相對來講算是比較簡單的,每股現價/每股淨資產便能得出市淨率,比方說銀行就是週期股,證券公司同樣是週期股,當股價比淨資產還低的時候,這就意味著股價被低估了,所以,當市淨率<1的時候,我們可以初步判定公司被低估了。

比方說銀行的每股淨資產一般都挺高,但是我們發現該銀行的股價卻低於每股淨資產,此時的該銀行估值一定是偏低的,但是這能代表著你參與該銀行之後就一定能獲得超額收益嗎?這點恐怕無法一概而論。

所以,當我們再用估值類指標對上市公司進行估值的時候,從來就不能一改而論,甚至於華爾街分析師最喜歡用的現金流貼現估值法,都同樣無法單一的使用,起碼對於一家上市公司是否值得價值投資不能單一說明問題。

綜上,我們分析一家上市公司的時候絕對不是以來就對其進行估值,反而估值時用在最後,一般來說,我們分析一家上市公司通常都是自上而下的分析,宏觀層面不需要太過詳細,但你要知道此時的經濟處於什麼狀態,其次是行業分析,如果行業的增長空間有限,賽道不夠長,你參與該行業的標的有多大可能獲得超額收益?

當行業符合我們的投資標準時,才是公司微觀層面的分析,比如公司的商業模式如何,是否具備護城河,財務報表是否達到價值投資的標準,在這些問題都充分論證過後,才是對其進行估值分析。

證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說過,什麼時候參與一家公司?這得等到你分析出了該公司的合理估值之後,再往下15%-25%的位置才是你參與的實際,可往往事與願違,因為現階段已經很難再找到這樣的公司,換言之,僅靠著市盈率及市淨率要證偽公司是否值得價值投資並不合適,或者說不全面,這也側面的說明分析透徹一家上市公司並非易事,還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總結經驗才行……


關注易論,為您帶來更多優質原創內容。


易論招財圈


市盈率和市淨率都是衡量公司價值的一個指標,而價格經常不和價值一致,價格在價值上下波動,有時候高很多,有時候低很多,有人把這種關係比喻成人和狗的關係,人是價值 ,狗是價格,人用一根繩子連著狗,有時候是人牽狗,狗在人後面走;有時候是狗牽人,狗走到了人的前面。在熊市的時候,價格往往低於價值,而在牛市的時候價格往往高於價值。

1、市盈率概述

“市盈率”中的市是市值,盈是盈利/淨利潤,市盈率就是市值和淨利潤的比值,市盈率=市值/淨利潤,這個公式你可以把市盈率理解為按照當前的價格買入,你回本的時間,比如說市盈率為10,那麼就意味著你的回報時間需要的是10年。如果市盈率是20倍,那麼你的回本時間需要20年。市盈率根據不同的淨利潤計算方式又有三種細化的指標:

  • 第一、靜態市盈率

靜態市盈率是當前的市值和去年的淨利潤的比值,比如我們以格力電器為例,格力電器當前的靜態市盈率是11.84倍,當前的市值是3102億元,而2018年(2019年的年報還沒有出)的淨利潤是262億元。11.84=3102億/262億元。

  • 第二、動態市盈率

靜態市盈率的缺點是以過去1年的淨利潤為基礎,但是卻忽略了今年最新的業績,尤其是當到了年中或者是下半年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動態市盈率,這個指標是以當前最新的業績為基礎的,比如現在是第一季度,那麼我們在計算的時候就是把第一季度的淨利潤乘以4就得到了全年的淨利潤。如果是已經有了半年報了,那麼就是把半年的淨利潤除以2,然後乘以4,得到的就是全年的淨利潤;如果已經有了三季報,那麼就是把前三季度的淨利潤除以3,然後乘以4,最後得到的就是全年的淨利潤。

動態市盈率的優點就是能夠根據最新的業績來計算公司的估值,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如果一家公司波動性比較大的時候,這個指標就會失真很厲害,而且如果一家公司的淨利潤不是平均分配在每個季度的時候,那麼即便是股價穩定的情況下,不同季度得到的市盈率數據也是差異非常大的,而這種差異並非是來自於企業經營的異常。

還是以格力電器為例,格力的動態市盈率是10.52,2019年前三季度淨利潤是221億元,那麼我們可以換算全年的淨利潤是295億元,當前市值是3102億元,得到的滾動市盈率就是10.52。

  • 第三、滾動市盈率(TTM)

前文講述了動態市盈率和動態市盈率的優缺點,而現在來講一個集合了前兩者優點避免了他們的缺點的一個指標——滾動市盈率,這個指標是以公司過去四個季度的淨利潤之和得到的,所以這個指標是既考慮了最新的業績表現,也兼顧了過去的歷史業績。

以格力電器為例,根據已經公佈的業績公告,從2018年第四季度到2019年的前三個季度的淨利潤總額是272億元,那麼格力電器的滾動市盈率就是11.4倍。

2、市淨率概述

市淨率=市值/淨資產=股價/每股淨資產,市淨率這個指標多用於重資產的行業,比如鋼鐵、煤炭,其次當然也包括一般的製造業,比如家電行業。

重資產的行業的公司的核心資產基本都是設備廠房等重資產,所以他們的整體價值就基本是等於公司的淨資產,相當於破產清算的感覺,但是其他的行業卻不是這樣,一般都會有很多的無形資產,比如專利技術、比如品牌、比如技術人員、比如文化和管理體制,所有這些無形的資產構成的價值會遠大於公司的淨資產。

所以在高科技行業裡面,公司的市值往往是淨資產的數倍,以市淨率為指標的通常是比較傳統的行業,是重資產行業,在高科技行業裡面是沒有人回去用這個指標的,通常用的是市盈率指標,是根據企業的盈利能力來估算的。

市淨率是有點把公司當成本價賣了的意思,淨資產其實是一個會計概念,它並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資產,比如一家公司有100個億的現金,這個錢只能說是資產,但是你不能說它是淨資產,淨資產純粹是一個從資產中減去負債得到的一個會計概念,是不具體代表某一塊資產的。並不具體代表某一個設備機器。

在以工廠型企業為主的資本市場,市淨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而把這個指標應用得十分出色的是格雷厄姆,對於這個應用的股票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名字“菸蒂股”,這是一種價格遠低於公司價值的股票,通常市淨率非常低,對於這種公司,一方面是市淨率很低,而同時公司的現金流又很充沛,這樣的股票出現反而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當然這種機會是隻有在特定的環境才會出現,那就是首先是以工廠型企業為主的資本時代,格雷厄姆生活的那個年代就是這樣的資本時代,巴菲特後面也在學習這個方法。然後又恰逢資本市場的低迷,導致這樣的股票才會出現。

其實在最近這幾年的股市當中也曾經出現過這種情況,那就是2016年房地產企業,比如融創中國、碧桂園和恆大等等,這些企業在當時股價極低,估值極低,這是特殊環境下短暫的出現,然後在2017年的時候這些企業的股價大幅上漲。

3、市淨率和市盈率是否會證偽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

這兩個指標結合起來使用確實是一個非常能夠簡單判斷一家企業的投資價值的指標,一個正常的企業,他們的市淨率和市盈率都會在合理的範圍之內。

一旦超過這個範圍之後,那麼往往就意味著風險,而且也只會短暫的離開這範圍,離開的時間越長,離開的幅度越高,那麼風險也更大。每每我們牛市來臨的時候,這兩個指標都會超出正常範圍,其實一般的人也能夠判斷得出,只是因為人性的貪婪,以及群體性的效應,導致大家都不顧風險,洶湧而入,大量的買入高估值的股票,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2007年上海市場的平均市盈率超過了70倍,上海市場都是藍籌股、大盤股,如此高的市盈率帶來的結果一定是市場擠泡沫的,中國平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過去十年中國平安的業績非常好,但是知道2017年底是時候,中國平安的股價才超過了2007年的高點,也就是說中國平安都用了十年才用業績把泡沫擠完。

2015年的創業其實就是2007年的主板市場,估值都200倍了,如此泡沫怎麼能不破了,只是泡沫在破滅前我們從不認為會有什麼危險。

總體來說,市盈率和市淨率這兩個指標是比較能夠合理的去判斷一家公司的投資價值的。


壹號股權


單憑市盈率或市淨率,是不能夠證偽公司投資價值的,它們雖然是很好的相對估值指標,能為我們的投資提供價格參考,但也存在下面這些缺陷:

——市盈率存在的缺陷

1、市盈率的分母是利潤,但是利潤這個財務數據是比較容易被操縱的,所以會導致市盈率失真;當公司的盈利會為負,市盈率就會失去意義;

2、有時候一個行業的市盈率方差也很大,用平均市盈率來判斷高或者低就難免偏頗;

3、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整個市場氛圍也會對市盈率造成影響,比如在牛市中我們知道,市盈率就會普遍地偏高,熊市中市盈率則會普遍地偏低。

——市淨率存在的缺陷

1、我國經濟存在著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會計準則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A股也是伴隨著這個過程發展起來的,因此A股上市公司賬面淨資產的數據質量是比較差的。

2、由於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A股上市公司的情況變化很快,淨資產是相對淨態的指標,它的變動可能會跟不是這種變化,因此,市淨率對於解釋回報率的作用是相對比較小的。

綜上所述,光看單個指標很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錯誤,所以要對財務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從橫向(行業)和縱向(歷史數據)進行對照來評估股票的投資價值。


波浪理論雜談


從客觀上講,想要證偽公司的價值投資僅僅靠著市盈率及市淨率兩個指標是遠遠不夠的,但不管我們如何分析公司基本面,在最後的結論時刻始終無法跳出估值的問題,而對於估值來說,PE、PB這兩個指標恰好是最常用的選擇。

一、如何運用市盈率估值

傳統意義上的市盈率非常簡單,每股現價/每股收益就能得到市盈率,需要注意的問題是這兩者必須是同期的,但你會發現每股現價隨時都能找到,沒每股收益就麻煩了,因為上市公司每季度才公佈一次。

1、特定時期預測每股收益

換言之,當我們在某個時間節點去計算市盈率的時候,會發現很方便,比方說年報公佈時間是每年的4月底,中報公佈時間為每年8月底,而一季報及三季報則是當季度往後推遲一個月時間公佈。

那麼在這幾個時間節點計算市盈率則非常簡單,其他月份就需要我們自行按歷史增長率來計算其現階段的每股收益。

本文分享一個最簡單的計算每股收益的方法:假設我們要提前計算某上市公司市盈率,按動態市盈率得出的結論不見得具備客觀性,那麼,我們可以借用之前四個季度的每股收益及每股收益增長率來預測目前的每股收益。

比如前四個季度的平均每股收益增長率為15%,那麼我們可以用上季度的每股收益*(1+15%),以此來得出現行預測的每股收益,而後我們再借用每股現價/預測每股收益,從而得出更為貼合客觀實際的市盈率,再用這個預測市盈率跟動態市盈率進行對比,若大於動態市盈率,則有可能低估了,若小於動態市盈率,則有可能高估了。

2、反向推導每股收益是否合理

上市公司的動態市盈率隨時都可以看到,股價也同樣隨時可以看到,那麼我們可以將公式反過來運用,比方說每股現價/市盈率=每股收益……

很多投資者或許未曾想過,還能這樣反向計算每股收益,我們注意,這樣做的目的可以看出實際每股收益跟反向計算的每股收益有何差別,比如說某上市公司股價為30元/股,動態市盈率為28倍,那麼我們借用上述公式能得出現在其每股動態收益應該是1.07元。

此時得出的每股收益可用於跟第一點提到的預測每股收益相對比,如果你發現每股動態收益

3、用PEG計算更為合理的估值

作為業內人士,通常來說都不以市盈率來對上市公司進行估值,反而是運用市盈率/盈利增長率,這個說法比較官方,咱們舉個例子就能明白了。

假設一家公司的市盈率為30倍,每股收益為1.3元,每股收益增長率為15%,這裡的每股收益增長率就是所謂的盈利增長率,那麼30/15=2,也就是說,此時的上市公司PEG為2,從數據上來說,PEG<1,則說明公司的估值偏低或者合理,PEG>2,雖然不能說公司的估值一定高估了,但至少也沒被低估,如果你此時考慮參與,則不容易獲得超額收益。

對於一家成長型公司來說,更為合理的PEG應該在0.75左右,因為成長性越強,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長率就越高,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大概率代表著公司未來的成長性可以得到延續,可如果成長型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長率非常低,那又何來的高成長性呢?

二、如何運用市淨率估值

前文基本講述清楚瞭如何運用市盈率估值的問題,但是卻沒有提到限制條件,接下來先結合市淨率一起說一說這兩種估值方法對標的相關企業。

1、市淨率與市盈率對標企業的不同

市淨率又稱之為PB,通常用於週期性股票的估值,而市盈率卻不能用於週期性股票估值,這是為何?

傳統的A股新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基本控制在23倍以下(科創板除外),這也就意味著上市公司的估值如果高於了23倍,則很大程度上屬於高估的,可這對於週期性股票卻剛好相反,從公式上就能看出,當經濟處於波谷的時候,對於週期性企業的盈利能力其好是最弱的時候,此時得出的市盈率必然處於較高的狀態。

當經濟處於波峰的時候,企業的盈利能力恰好是處於最強的時候,得出的市盈率往往是處於較低的狀態,這就恰好跟市盈率的用法相反了,於是,對於週期性公司的估值不能用市盈率,而應該用市淨率。

2、市淨率的具體用法

市淨率的用法相對來講算是比較簡單的,每股現價/每股淨資產便能得出市淨率,比方說銀行就是週期股,證券公司同樣是週期股,當股價比淨資產還低的時候,這就意味著股價被低估了,所以,當市淨率<1的時候,我們可以初步判定公司被低估了。

比方說銀行的每股淨資產一般都挺高,但是我們發現該銀行的股價卻低於每股淨資產,此時的該銀行估值一定是偏低的,但是這能代表著你參與該銀行之後就一定能獲得超額收益嗎?這點恐怕無法一概而論。

所以,當我們再用估值類指標對上市公司進行估值的時候,從來就不能一改而論,甚至於華爾街分析師最喜歡用的現金流貼現估值法,都同樣無法單一的使用,起碼對於一家上市公司是否值得價值投資不能單一說明問題。


好人在華


市盈率和市淨率的高低都是判斷上市企業價值的標準。但是各有各的用途和侷限性。

市淨率是指公司的股票價格與每股平均權益賬面價值的比例。這種投資理念認為固定的盈利或者現金流都是短暫的,我們真正指望的是公司當前的有形資產的價值。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就是用賬面價值和市淨率來對股票進行估值。儘管市淨率在今天還有一些效用,但是現在很多公司都是通過無形資產來創造價值,比如說程序、品牌和數據庫,那這些資產大部分都不是立即計入到賬面價值裡,特別是對於服務行業,那麼市淨率更是沒有任何意義。

因此當你考察市淨率的時候,你要知道它與淨資產收益率相關,必須和這個參數來一塊分析,如果一家公司相對於同行業它的市淨率比較低,而且具有較高的淨資產收益率,那麼它可能是一個潛在比較便宜的公司,但是如果你是在單獨使用市淨率對股票進行估值,你就必須另外做一些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工作。

市盈率是指公司的股票市場價格與公司每股收益的比率,使用市盈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它和一個基準值做對比,例如說,同行業中的其他公司,整個市場或者是同一公司不同時間節點。我們做市盈率的對比,一家公司比同行業的市盈率水平低,可能意味著有買入的機會,但是要記住,即便是相同行業,公司之間不同的是資本結構風險水平和增長率,這些都會影響到這家公司的市盈率水平!

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一個成長迅速負債又比較少和再投資需求比較低的公司,即便是市盈率比較高,往往也是值得去投資的。把一隻股票現有的市盈率和它的歷史市盈率做比較也是有用的,特別是一家公司的生意、資產質量、成長性、管理水平,如果這些都沒有太大變化的話,意味著它的市盈率與歷史市盈率的對比意義更大。如果我們發現一家公司業績非常穩定,正在以一個比較低的市盈率水平,比歷史平均水平低的市盈率進行交易的話,我們就有理由去關注它。


軍哥贏家思維


從客觀上講,想要證偽公司的價值投資僅僅靠著市盈率及市淨率兩個指標是遠遠不夠的,但不管我們如何分析公司基本面,在最後的結論時刻始終無法跳出估值的問題,而對於估值來說,PE、PB這兩個指標恰好是最常用的選擇。

一、如何運用市盈率估值

傳統意義上的市盈率非常簡單,每股現價/每股收益就能得到市盈率,需要注意的問題是這兩者必須是同期的,但你會發現每股現價隨時都能找到,沒每股收益就麻煩了,因為上市公司每季度才公佈一次。

1、特定時期預測每股收益

換言之,當我們在某個時間節點去計算市盈率的時候,會發現很方便,比方說年報公佈時間是每年的4月底,中報公佈時間為每年8月底,而一季報及三季報則是當季度往後推遲一個月時間公佈。

那麼在這幾個時間節點計算市盈率則非常簡單,其他月份就需要我們自行按歷史增長率來計算其現階段的每股收益。

本文分享一個最簡單的計算每股收益的方法:假設我們要提前計算某上市公司市盈率,按動態市盈率得出的結論不見得具備客觀性,那麼,我們可以借用之前四個季度的每股收益及每股收益增長率來預測目前的每股收益。

比如前四個季度的平均每股收益增長率為15%,那麼我們可以用上季度的每股收益*(1+15%),以此來得出現行預測的每股收益,而後我們再借用每股現價/預測每股收益,從而得出更為貼合客觀實際的市盈率,再用這個預測市盈率跟動態市盈率進行對比,若大於動態市盈率,則有可能低估了,若小於動態市盈率,則有可能高估了。

2、反向推導每股收益是否合理

上市公司的動態市盈率隨時都可以看到,股價也同樣隨時可以看到,那麼我們可以將公式反過來運用,比方說每股現價/市盈率=每股收益……

很多投資者或許未曾想過,還能這樣反向計算每股收益,我們注意,這樣做的目的可以看出實際每股收益跟反向計算的每股收益有何差別,比如說某上市公司股價為30元/股,動態市盈率為28倍,那麼我們借用上述公式能得出現在其每股動態收益應該是1.07元。

此時得出的每股收益可用於跟第一點提到的預測每股收益相對比,如果你發現每股動態收益

3、用PEG計算更為合理的估值

作為業內人士,通常來說都不以市盈率來對上市公司進行估值,反而是運用市盈率/盈利增長率,這個說法比較官方,咱們舉個例子就能明白了。

假設一家公司的市盈率為30倍,每股收益為1.3元,每股收益增長率為15%,這裡的每股收益增長率就是所謂的盈利增長率,那麼30/15=2,也就是說,此時的上市公司PEG為2,從數據上來說,PEG<1,則說明公司的估值偏低或者合理,PEG>2,雖然不能說公司的估值一定高估了,但至少也沒被低估,如果你此時考慮參與,則不容易獲得超額收益。

對於一家成長型公司來說,更為合理的PEG應該在0.75左右,因為成長性越強,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長率就越高,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大概率代表著公司未來的成長性可以得到延續,可如果成長型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長率非常低,那又何來的高成長性呢?

二、如何運用市淨率估值

前文基本講述清楚瞭如何運用市盈率估值的問題,但是卻沒有提到限制條件,接下來先結合市淨率一起說一說這兩種估值方法對標的相關企業。

1、市淨率與市盈率對標企業的不同

市淨率又稱之為PB,通常用於週期性股票的估值,而市盈率卻不能用於週期性股票估值,這是為何?

傳統的A股新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基本控制在23倍以下(科創板除外),這也就意味著上市公司的估值如果高於了23倍,則很大程度上屬於高估的,可這對於週期性股票卻剛好相反,從公式上就能看出,當經濟處於波谷的時候,對於週期性企業的盈利能力其好是最弱的時候,此時得出的市盈率必然處於較高的狀態。

當經濟處於波峰的時候,企業的盈利能力恰好是處於最強的時候,得出的市盈率往往是處於較低的狀態,這就恰好跟市盈率的用法相反了,於是,對於週期性公司的估值不能用市盈率,而應該用市淨率。

2、市淨率的具體用法

市淨率的用法相對來講算是比較簡單的,每股現價/每股淨資產便能得出市淨率,比方說銀行就是週期股,證券公司同樣是週期股,當股價比淨資產還低的時候,這就意味著股價被低估了,所以,當市淨率<1的時候,我們可以初步判定公司被低估了。

比方說銀行的每股淨資產一般都挺高,但是我們發現該銀行的股價卻低於每股淨資產,此時的該銀行估值一定是偏低的,但是這能代表著你參與該銀行之後就一定能獲得超額收益嗎?這點恐怕無法一概而論。

所以,當我們再用估值類指標對上市公司進行估值的時候,從來就不能一改而論,甚至於華爾街分析師最喜歡用的現金流貼現估值法,都同樣無法單一的使用,起碼對於一家上市公司是否值得價值投資不能單一說明問題。

綜上,我們分析一家上市公司的時候絕對不是以來就對其進行估值,反而估值時用在最後,一般來說,我們分析一家上市公司通常都是自上而下的分析,宏觀層面不需要太過詳細,但你要知道此時的經濟處於什麼狀態,其次是行業分析,如果行業的增長空間有限,賽道不夠長,你參與該行業的標的有多大可能獲得超額收益?

當行業符合我們的投資標準時,才是公司微觀層面的分析,比如公司的商業模式如何,是否具備護城河,財務報表是否達到價值投資的標準,在這些問題都充分論證過後,才是對其進行估值分析。

證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說過,什麼時候參與一家公司?這得等到你分析出了該公司的合理估值之後,再往下15%-25%的位置才是你參與的實際,可往往事與願違,因為現階段已經很難再找到這樣的公司,換言之,僅靠著市盈率及市淨率要證偽公司是否值得價值投資並不合適,或者說不全面,這也側面的說明分析透徹一家上市公司並非易事,還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總結經驗才行……

自入市以來,在股市沉浮多年,對於股票投資具有深入的研究,善於數據挖掘和財務分析,對於國家政策和經濟形勢發展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與此同時,憑藉在股市多年沉浮的經驗,自創了目前正在使用的選股系統,在起起伏伏的行情中,對於起漲的牛股可謂是“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話不多說,一看究竟:

首先我們來介紹主圖指標:

主圖是《底部引爆指標》:“底部”信號就是買入信號,出現了底部信號的股票,說明有起漲的趨勢,可以大膽介入,在起漲過程中出現了“引爆”的信號提示,說明此股這個點位可以加倉!

股市中有句話,會買是徒弟,會賣是師傅,賣點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言了,有了買入和加倉的提示,怎麼會沒有賣點提示呢?

“高位”信號就是賣出的信號,在此信號的提示下,所選股票就要準備出手了,後期可能會有一波下跌,謹防被套!

其次我們來看看副圖指標:

在副圖上可以看到買賣都有多重指標的提示,出現的信號之多,說明漲或者跌的概率越高,在操作的時候可以作為一個明確的參考。

緊接著我們來看看主副圖同時使用:

在股市中,孤軍奮鬥可能會使自己陷入絕境,這也是主副圖同時使用的初衷,在主圖和副圖同時使用的情況下,效果會大大提升!

最後還是要提醒下各位朋友,指標只是一個選股的參考,畢竟在選股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實時消息,時事政策,消息加指標的結合使用,你得到的可能更好!


電力與資訊


先說結論:不能證偽公司的投資價值

市盈率(PE)和市淨率(PB)是對投資來說最簡單、也是最容易掌握的選股指標,但如果用PE和PB判斷上市公司價值的話,那是不對的。為什麼這麼說呢?舉個例子,農業銀行2018年的PB只有0.94,PE為5.5,但股價在2018年下跌了30%。再比如,中國軟件2019年初的PE高達100倍,可是股價從2月初的20元一度漲到90元,PE從100倍漲到450倍。所以低PE、低PB並不是公司價值底部的顯現。

申明一點,股價永遠是對預期的反應,預期就是公司未來能賺多少錢

換句話說,股價是反應公司的未來,就算公司今年虧損、PE高到無窮大,如果公司預期能夠賺大錢,股價也會上漲。仍以中國軟件為例,為什麼能在100倍PE基礎上上漲350%呢?因為國家希望做到黨政軍電腦、服務器的自主可控,市場預期國家將會替換2000萬臺國產PC,分三年完成,相當於每年670萬臺PC。中國軟件提供國產操作系統,即中標軟件和銀河麒麟,每個操作系統1000元,中國軟件基本佔有全部的市場,每年70億的收入,淨利率40%,淨利潤28億,公司持有兩個PC操作系統的權益比例為50%,因此對中國軟件的淨利潤貢獻為14億,公司從市值120億漲到400億就顯得合理了,因為市場預期公司未來3年非常賺錢,每年賺15億,PE只有27倍。

炒股從來是炒預期、炒業績。對於業績、利潤高增長的公司,一定會得到市場中資金的青睞,市場會給出一個較高的估值。相反,那些儘管破淨的個股,由於是傳統行業,業績增長緩慢,股價即使上漲,空間也有限。在市場處於弱勢行情下,低PE、PB個股更難有較大表現。投資選股還得從上市公司的所在行業、以及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來考量。

PE和PB應該怎麼應用呢?

PE和PB雖然不能決定公司的價值,但仍是有用的,只是必須結合公司的發展前景加以判斷。

PB適合哪些行業呢?一般是資產依賴型公司,例如鋼鐵、水泥、化工、金融等。為什麼這麼說呢?以鋼鐵為例,公司盈利與否,由鋼鐵價格和供需決定。就算公司大幅虧損,但只要資產還在,就有翻盤的可能,因為行業大幅虧損的時候,部分企業就會退出,最後需求大於供給,鋼鐵價格上漲,超過成本,最後獲得盈利。所以週期公司看PB是有意義的,在PB最低的時候,往往行業大面積虧損,也就是否極泰來的時候,當公司恢復盈利的時候,股價也會相應上漲。

PE適合哪些行業呢?一般是收入依賴型公司,例如消費品、科技公司。這些公司需要不斷迎合消費者和市場需求,否則品牌和戰略一旦失誤,公司大幅虧損,就可能破產,因為消費者可能就不買你的產品,比如三鹿奶粉,所以這些公司需要不斷維護產品和品牌,促進收入增長。消費品公司收入在增長的同時,利潤也會增長,例如貴州茅臺,雖然股價1100多,可是PE只有28倍,每年利潤增長25%,意味著3年之後,它的PE只有10倍,那時候相當於你1100元買了1股,每年公司為投資者賺110元,這不就是你的收益嗎?


投資最前沿


從客觀上講,想要證偽公司的價值投資僅僅靠著市盈率及市淨率兩個指標是遠遠不夠的,但不管我們如何分析公司基本面,在最後的結論時刻始終無法跳出估值的問題,而對於估值來說,PE、PB這兩個指標恰好是最常用的選擇。

一、如何運用市盈率估值

傳統意義上的市盈率非常簡單,每股現價/每股收益就能得到市盈率,需要注意的問題是這兩者必須是同期的,但你會發現每股現價隨時都能找到,沒每股收益就麻煩了,因為上市公司每季度才公佈一次。

1、特定時期預測每股收益

換言之,當我們在某個時間節點去計算市盈率的時候,會發現很方便,比方說年報公佈時間是每年的4月底,中報公佈時間為每年8月底,而一季報及三季報則是當季度往後推遲一個月時間公佈。

那麼在這幾個時間節點計算市盈率則非常簡單,其他月份就需要我們自行按歷史增長率來計算其現階段的每股收益。

本文分享一個最簡單的計算每股收益的方法:假設我們要提前計算某上市公司市盈率,按動態市盈率得出的結論不見得具備客觀性,那麼,我們可以借用之前四個季度的每股收益及每股收益增長率來預測目前的每股收益。

比如前四個季度的平均每股收益增長率為15%,那麼我們可以用上季度的每股收益*(1+15%),以此來得出現行預測的每股收益,而後我們再借用每股現價/預測每股收益,從而得出更為貼合客觀實際的市盈率,再用這個預測市盈率跟動態市盈率進行對比,若大於動態市盈率,則有可能低估了,若小於動態市盈率,則有可能高估了。

2、反向推導每股收益是否合理

上市公司的動態市盈率隨時都可以看到,股價也同樣隨時可以看到,那麼我們可以將公式反過來運用,比方說每股現價/市盈率=每股收益……

很多投資者或許未曾想過,還能這樣反向計算每股收益,我們注意,這樣做的目的可以看出實際每股收益跟反向計算的每股收益有何差別,比如說某上市公司股價為30元/股,動態市盈率為28倍,那麼我們借用上述公式能得出現在其每股動態收益應該是1.07元。

此時得出的每股收益可用於跟第一點提到的預測每股收益相對比,如果你發現每股動態收益

3、用PEG計算更為合理的估值

作為業內人士,通常來說都不以市盈率來對上市公司進行估值,反而是運用市盈率/盈利增長率,這個說法比較官方,咱們舉個例子就能明白了。

假設一家公司的市盈率為30倍,每股收益為1.3元,每股收益增長率為15%,這裡的每股收益增長率就是所謂的盈利增長率,那麼30/15=2,也就是說,此時的上市公司PEG為2,從數據上來說,PEG<1,則說明公司的估值偏低或者合理,PEG>2,雖然不能說公司的估值一定高估了,但至少也沒被低估,如果你此時考慮參與,則不容易獲得超額收益。

對於一家成長型公司來說,更為合理的PEG應該在0.75左右,因為成長性越強,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長率就越高,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大概率代表著公司未來的成長性可以得到延續,可如果成長型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長率非常低,那又何來的高成長性呢?

二、如何運用市淨率估值

前文基本講述清楚瞭如何運用市盈率估值的問題,但是卻沒有提到限制條件,接下來先結合市淨率一起說一說這兩種估值方法對標的相關企業。

1、市淨率與市盈率對標企業的不同

市淨率又稱之為PB,通常用於週期性股票的估值,而市盈率卻不能用於週期性股票估值,這是為何?

傳統的A股新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基本控制在23倍以下(科創板除外),這也就意味著上市公司的估值如果高於了23倍,則很大程度上屬於高估的,可這對於週期性股票卻剛好相反,從公式上就能看出,當經濟處於波谷的時候,對於週期性企業的盈利能力其好是最弱的時候,此時得出的市盈率必然處於較高的狀態。

當經濟處於波峰的時候,企業的盈利能力恰好是處於最強的時候,得出的市盈率往往是處於較低的狀態,這就恰好跟市盈率的用法相反了,於是,對於週期性公司的估值不能用市盈率,而應該用市淨率。

2、市淨率的具體用法

市淨率的用法相對來講算是比較簡單的,每股現價/每股淨資產便能得出市淨率,比方說銀行就是週期股,證券公司同樣是週期股,當股價比淨資產還低的時候,這就意味著股價被低估了,所以,當市淨率<1的時候,我們可以初步判定公司被低估了。

比方說銀行的每股淨資產一般都挺高,但是我們發現該銀行的股價卻低於每股淨資產,此時的該銀行估值一定是偏低的,但是這能代表著你參與該銀行之後就一定能獲得超額收益嗎?這點恐怕無法一概而論。

所以,當我們再用估值類指標對上市公司進行估值的時候,從來就不能一改而論,甚至於華爾街分析師最喜歡用的現金流貼現估值法,都同樣無法單一的使用,起碼對於一家上市公司是否值得價值投資不能單一說明問題。

綜上,我們分析一家上市公司的時候絕對不是以來就對其進行估值,反而估值時用在最後,一般來說,我們分析一家上市公司通常都是自上而下的分析,宏觀層面不需要太過詳細,但你要知道此時的經濟處於什麼狀態,其次是行業分析,如果行業的增長空間有限,賽道不夠長,你參與該行業的標的有多大可能獲得超額收益?

當行業符合我們的投資標準時,才是公司微觀層面的分析,比如公司的商業模式如何,是否具備護城河,財務報表是否達到價值投資的標準,在這些問題都充分論證過後,才是對其進行估值分析。

證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說過,什麼時候參與一家公司?這得等到你分析出了該公司的合理估值之後,再往下15%-25%的位置才是你參與的實際,可往往事與願違,因為現階段已經很難再找到這樣的公司,換言之,僅靠著市盈率及市淨率要證偽公司是否值得價值投資並不合適,或者說不全面,這也側面的說明分析透徹一家上市公司並非易事,還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總結經驗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