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好動的孩子好,還不好動的孩子好?不同性格的孩子怎麼教育呢?

baby世界不需要善良的


有的孩子好動,有的孩子安靜,小孩子的天性都是純真的,不存在優劣之說,只要在一個可控度之內就都是沒問題的。

對於好動的孩子來說呢,活潑開朗,保持這樣的性格,以後在社交上是有助益的,值得好好培養。需要合適引導,但同時要把握好這個度,活潑過頭了就可能有多動症的可能,這個無疑是要把控好的。好動頻繁的時候,適當予以糾偏,適度引導其安靜一些是有好處的。

對於不好動的孩子,在思考能力上往往是出眾的,多進行啟發性的引導教育,有助於繼續提高這樣的能力。但也必須注意到,如果安靜過度,要防止往自閉症方向發展,所以也是要引導其多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耍,融入到群體中,這樣兩相結合把控好不要傾向某一極端就可以了。

總的來說,孩子好動和不好動都是天性,沒有好與不好之分,我們需要在成長中給予呵護,正確引導,助其在正確的道路上成長。


數學邏輯思維探討


是好動的孩子,好還是不好動的孩子好。身為一個老師,可能大家都聽說過。老師一般喜歡比較安靜,學習好的孩子。但是愛哭愛鬧的孩子有糖吃。所以孩子沒有好壞之分。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優缺點。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好動物和不好懂孩子的優缺點。

好動的孩子。好動的孩子,他可能相對來說大腦比較發達,比較聰明。我們也都知道運動呀,包括平常的鍛鍊,包括平常的左右手互相動都會鍛鍊我們的左右呢,所以愛動的孩子一般左右腦都比較發達。他們比較聰明,天性愛學,對什麼都感興趣。但是確實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所以好動的孩子一般寫的比較全面。這類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多學學。圍棋,棋類,畫畫書,法國學類的東西。這個樣的孩子以後是當演講家,公司的企業家,公關部門,一個公司的領導政治人員等等。

那不好動的孩子難道就沒有好處了嗎?不好動的孩子。他們比較安靜,做事比較始終如一。他們對一件事情的堅持心態是他們最大的優點。但是這類的孩子往往可能會缺乏活力。但是在他擅長的東西面前,他一定是閃閃發光的。所以家長不妨可以帶孩子去學學外向的東西。比如語言,比如表演。比如魔術。比如一些戶外運動,籃球,足球,乒乓球等等。這類的孩子將來會是一個學校的優秀老師,校長教授,科學家等等。他們屬於學術研究者。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不管是好動的孩子,不是還是不好動的孩子。未來,都有屬於他們的一片天地。有的是學術研究者,有的是經常面對別人打交道的。360行,行行出狀元。

所以不管是好動的孩子,還是不好動的孩子。只要好好培養都是好孩子。


圍棋啟蒙舉個歷子


每個孩子的天生特質都不同。有的好動,有的安靜。有的整天樂呵呵,有的愁眉苦臉。無論是什麼樣的孩子都有他獨特的地方。

就好比你家的孩子是蘋果🍎,我家的孩子是南瓜🎃,而他家的孩子是番茄🍅。我們不能拿蘋果和南瓜或者是番茄來比較。作為父母,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這些蘋果南瓜或者是番茄成為最大、最甜的那個。發現孩子的獨特性,幫助他更好的探索自己,知道自己的強項是什麼,利用強項發展定律,幫助每一個孩子成為最好的他自己。運動健將菲爾普斯小的時候就多動,他的媽媽發現他這一特質去讓他學習體育,最後他成為世界冠軍。

所以說孩子好動或者是安靜,沒有好壞之分。


諾諾私房菜


首先必須說一下!沒有絕對的好壞,事物都有獨自優缺點。看待問題不能片面化!


再根據我的體會回答你:

1.好動的孩子的優點:頭腦靈活、思緒相對敏銳、大部分口才還特別好

缺點就是皮!

2.不好動的孩子的優點:文靜沉著、自我思考能力較強、大部分自我掌握學習所以成績不會太差

缺點就是可能會內向,不善於社交!


教育方式建議:

1.好動的孩子:把握孩子的好動程度,適度就好,也要引導他靜心學習;同時可以多給他上臺的機會,讓他從小培養自己的舞臺感、口才能力、應變能力!同時要多教導小孩子哪些東西能做,哪些不能做,因為好動的孩子往往好奇心重,喜歡冒險,從小引導他樹立安全觀念,能讓他少吃教訓!

2.不好動的孩子:要教小孩子禮儀禮貌,遇到人要問好,因為大部分不好動的孩子不喜歡開口,看到人也不會打招呼;孩子可以不好動,但是日常行為(包括走路、坐姿、說話等等)都要教會他大度、紳士,不然很容易畏畏縮縮、說話很小聲,顯得不那麼自信。

(目前想到就這麼多了)

最後建議: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天性,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打造”孩子,應該順其自然,在成長路上多加引導就好了,不要讓孩子走入歧途就好。




非專業教育家,只是一些生活學習經驗。

喜歡幫我多轉發,為幼兒教育助一份微薄之力!


Kammy


首先得確定是在沒病的前提下。好動與不好動沒有好壞之分,好動說明孩子外向,活潑,不好動的孩子說明他內向,慢熱,內斂,這兩個性格都需要家長的引導,外向的孩子家長要告訴他在一些場合不能胡鬧,不能隨著自己的性格來,讓他在頭腦裡有一種自己辨別是非的能力,內向的孩子心裡一般都是對陌生的事物害怕,這個時候家長要給與鼓勵,多帶孩子去接觸一些新鮮事物,多跟別的小朋友玩,多鍛鍊。家長的引導很重要,孩子就像一顆小樹苗,家長要悉心栽培,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打工小護士vlog


首先,我們要區別好動與多動的區別,不少家長存在這樣的誤區。“多動症”與孩子好動、頑皮有著四點本質區別: 1)注意力方面:好動孩子對感興趣的事物能聚精會神,還討厭別人干擾,而多動症孩子玩什麼都心不在焉和無法有始有終; 2)自控力方面:好動孩子在陌生的環境裡和特別要求下能約束自己,可以靜坐,而多動症孩子根本坐不住,靜不下來; 3)行為活動方面:好動孩子的好動行為一般有原因、有目的,而多動症孩子的行為多具有衝動性,缺乏目的性; 4)生理方面:好動孩子思路敏捷、動作協調、沒有記憶辨認的缺陷,而多動症孩子則有明顯不足。


saogasila


好動和不好動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還是要看孩子的天性和家長的引導!

好動很好,孩子好動身體也健康,也容易養成開朗活潑的個性,促進心理的健康…等,這是家長希望的,但是好動不等於就可以亂動,上躥下跳,危險動作頻發,習慣惹事生非的好動可真是讓人擔心害怕…所以孩子好動家長還得注意引導,能把孩子好動的優勢培養在體育運動方面最好,愛好體育的孩子優勢多多(我以前也寫過愛體育的孩子心理更加強大的小文章可注意查看),絕不能對孩子從小就喜歡欺負人,搞破壞的行為或習慣放任,這種好動是惹禍的根源!

孩子愛靜也很好啊,靜下心來可以做很多事,有利於思考並做成事,現在的工作和學習極其需要孩子能靜下心來去做,這也需要耐心,除了天生愛靜,其他孩子想養成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習慣,還真的要頗費一番功夫呢…當然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也不能成天不動,動靜結合才是學習和健康之道!家長也需要對愛靜的孩子注意引導,學習思考之餘,也要多培養他們運動的習慣!

動靜兩相宜,沒有絕對的好壞,只要家長和孩子能正確對待併合理引導培養,都可以收穫滿滿!





虞海棠


都好,孩子大人都一樣,都有自的各性。


太陽映照不老松


這個不能用好壞做為一個標準來衡量,人因性格而差異化明顯,不能一棒子打死好動的孩子就是好的,不好動的孩子就非得強迫去動起來,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面對於此,放平心態。

好動的孩子屬於外向型性格,精力旺盛,體質可能相比之下會顯得強一點兒,但是不是有句話叫做物極必反,太過好動,作為家長就得想辦法消耗孩子一些多餘的精力,比如說學習一項體育運動,這能分散孩子的一些精力,從而達到平衡的效果。至於不好動的孩子首先家長要做出一個判斷,孩子有沒有存在膽小、靦腆、有社交恐懼症等問題,那麼這需要家長從小做一些恰當的引導,克服這些障礙。如果說孩子面對外人落落大方,相比好動的孩子有適度的好玩心性,那就不必要糾結。

總體來說,好動與不好動只是兩種性格而已,並且這些性格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至於遺傳、環境等因素,人都是千差萬別的,只要不影響生活,沒有必要刻意而為之。



莫念浪子


通過下面五個方法來教育好動調皮的孩子:

  • 讓孩子生活在希望當中,學會自尊自愛

    “親其師,信其道。”要讓孩子聽我們的話,我們得先去感化孩子,得先讓孩子“親其師”,要讓孩子從內心深處覺得,如果自己不遵守紀律,不好好表現,會對不起老師的關心愛護。要讓孩子覺得自己破壞了班級榮譽會有一種羞恥感,要讓孩子在愛的教育中逐步懂得自尊、自愛。因此,遇到調皮的孩子惹我們生氣時,我們偏不能生氣,偏要對著他微笑,偏要想方設法親近他,同時讓他親近我們!我們看電視時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老虎等兇猛的動物在進攻前首先是身體向後撤退,為什麼撤退呢?是為了更好的向前進攻!有些家長教育方法粗暴,一見到孩子調皮,也不管人前人後,一味地責備,長期以往,孩子的臉皮就變“厚”了,不僅輕描淡寫的話不起作用了,甚至批評、責罵也無所謂了,主觀上再也不願去努力了。那才是教育的失敗,也是最可怕的。我們作為專業教師,一定不能犯這個忌,一定要讓孩子生活在希望之中,讓孩子愛的期待中學會自尊自愛。所謂“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不管是多麼調皮、多麼好動的孩子,他都才是一年級的孩子,他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誇獎,尤其是老師在班集體中的表揚。老師的表揚、鼓勵能使他們得到愉快和滿足,在班集體或同伴中的地位得以提高。這種自尊感和榮譽感往往才是學生前進的內動力。因此,對待調皮好動的孩子,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放大孩子的閃光點,引導孩子不斷地按照老師的要求,不斷地改進做得不夠的地方,從而引導孩子不斷地向前發展。

  • 讓孩子漸漸地習慣“微笑”教育

    調皮的孩子從小到大聽多了大聲的呵斥,他們有些已經習慣了這種電閃雷鳴式的教育方式,對老師循循善誘的話語往往充耳不聞。還有些孩子自控能力差,要他端端正正坐一節課確實比較困難。因此,我在課堂上經常給孩子有秩序的動的機會,經常讓孩子有節制地釋放自己的情緒。比如,朗讀課文時可以讓孩子在站起來表演,動一動;讀生字時可以跳起來搶讀,動一動……我還常對孩子們說,碰到高興的地方,你可以開懷大笑,甚至手舞足蹈,但是,大笑一次是可以的,如果笑過一次之後,人家都回到課堂上了,你還在沉浸在剛才的內容裡,一個勁地笑個不停、動來動去,就變成小傻瓜了。因為這是課堂,我們還有更多的學習任務要完成。一開始,有的孩子放了就收不住,我也就調侃著說一句“瞧瞧,傻了吧?”然後,讓大家來評述這種行為對不對,為什麼不對?時間一長,他們就習慣了我的微笑教育,無論是跳起來搶答,還是做動作背誦課文,哪怕是表演“採集蝴蝶”,都能迅速地回到“頭正、身直、臂開、足安”的狀態。

  • 曉之以理,讓孩子“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調皮好動的孩子上課不安分,下課也比別的孩子更喜歡打鬧。那麼我們該怎麼對待呢?我先從安全的角度引導孩子認識為什麼不能追逐打鬧。有的說,地面很硬,摔下來會骨折;有的說,追逐打鬧會撞到別人,可能會發生流血事件,還有的說,追逐奔跑,執勤的老師會扣我們班的分,會有損我們班級的榮譽。現在的孩子自我保護意識還是很強的,誰也不願意自己缺胳膊少腿的。因此,要讓孩子不追逐打鬧,得先讓他們懂得不打鬧是保護自己的需要,也是維護班級榮譽的需要;不打鬧是愛自己的表現,也是愛集體的表現。

  • 有賞識,也要有懲罰

    毋庸置疑,賞識教育應該是主旋律,它符合教育學的規律,符合孩子的心理需要。但是,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特別是理想與現實有了差距的時候,我們完全有理由對學生說“不”。如何懲罰,我主張先民主後集中。就說課間打鬧吧,光是讓他們懂了道理還不夠,還得讓他們知道違反紀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會得到什麼樣的懲罰,要讓他們從小就懂得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任。怎麼懲罰?我先讓孩子們自己商量、解決,討論的結果是大家互相監督,發現違規情況,先友情提醒,再懲罰他回教室,坐到自己座位上反思,不得去室外活動。任何規章制度只要經過全體同學的認可,執行起來也就容易多了,結果反而沒人被罰“坐教室”了。現在,我們班的孩子已經做到人手一繩,下課後就跳繩、踢毽子、猜謎語什麼的。我還跟他們說,如果你們表現好,我就帶你們去操場上玩“老鷹捉小雞”、丟手絹等一些有趣的遊戲,我還可以建議你們的家長帶你們去蜀岡西峰等生態公園去玩,那裡有成片的樹林、柔軟的草地,到那裡可以盡情地追逐、放聲地歡笑!這樣,下課奔跑的問題解決了,孩子們又沒有意見,還是覺得生活中陽光明媚。

  • 聯繫家長,讓家庭配合教育

    孩子調皮好動,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往往跟家長的生活態度、教育方法是分不開的。我們要告訴家長,他們家孩子在班上的狀況,要求他們配合教育。可以讓他算一算,人家孩子一堂課聽講35分鐘,你家孩子一堂課只能聽10分鐘,一天六七節課,你家孩子會損失多少?還要告訴他,不管你家孩子有多聰明,如果他心不在課堂上,不在老師授課的內容上,是不可能學得好的。長期以往,損失更是不可估量的。然後,再讓家長想想,你們過去有沒有助長孩子的調皮好動?家長一定都是直搖頭,怎麼可能呢?我們怎麼可能去助長孩子的調皮好動呢?接下來再問問他:孩子看書的時候你有沒有給他遞水送吃的?有沒有讓他跑去開門拿東西什麼的?家長一聽,恍然大悟:他小時候吃飯都是奶奶追在後面喂的,媽媽給他講故事時經常是邊吃邊聽,怪不得現在做作業時一會兒要吃東西,一會兒要上廁所的。到這時,我就建議他給孩子限時做事,規規矩矩做事。比如說吃飯,不僅要限定好多長時間必須吃好,而且還要限定吃飯的這段時間內必須坐端正,一心一意的吃好飯。其他方面,如寫字、看書、出去玩呀,你都得留心孩子的一言一行,一定要做到站有站像,坐有坐像,學就是學,玩就是玩,一定要學會安下心來做某件事。到此,家長沒有不表示“配合”的,因為,從來就沒有不希望孩子成才的家長。

  • 調皮、好動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生理特點,而且,男孩子表現得尤為突出。有句俗語說“七歲八歲狗都嫌。”一年級的孩子剛剛從幼兒園畢業,由於個體的差異、家庭教育的差異、以及幼兒園教育的不同,因此,在遵守紀律上表現出不同的層次性。而現在,經過了三個多月的習慣培養,班上已經有那麼的孩子能夠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了,我們難道不應該感到慶幸,難道不應該懷著更大的期待、更多的耐心去關注那兩個特別調皮、特別好動的孩子嗎?如果習慣養成是兩、三個月或者更短的時間就能解決的問題,那麼,咱們都可以成為這方面的權威,到全國各地去辦習慣養成的速成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