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十天:從群體免疫到要求封城,英國人為何態度180°大轉彎?


今日疫情:今日英國新增死亡48例,累計281例,確診665例,累計確診5683,新增檢測5522例,確診率12%,累計死亡率5%。

威爾士新增死亡7例,新增確診71例,累計347例,蘇格蘭新增死亡3例,累計死亡10例,累計確診416。北愛爾蘭新增1例死亡,累計2例。

“不能讓這51萬英國人去死!”

剛剛過去的十天,或許能在英國的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泰晤士報將其稱為,“改變英國命運的10天”。

因為就在這10天,英國防疫策略和措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這都與此次英國防疫的最高決策層——英國首相鮑里斯們對防疫態度的改變息息相關。

英媒稱,也就在這10天裡,英國首相收到了80年來最可怕的警告:不能讓這51萬英國人去死!

自此,從“拯救經濟優先”,“到拯救生命優先”,英國彷彿終於跑進了正確的疫情賽道。


短短十天:從群體免疫到要求封城,英國人為何態度180°大轉彎?


十天前,政府還在淡化新冠病毒危機,甚至還提出了讓全世界都驚呼“不可思議”的“群體免疫”。上週末,鮑里斯卻開始用二戰類比疫情,痛心疾首地呼籲人們配合政府。

要知道,2月底,被譽為“英國首相的提偶人”——鮑里斯的最仰仗的幕僚多米尼克·卡明斯就已在私下宣揚“群體免疫”。這個被稱為“首相背後的男人”甚至還略帶嘲諷地說道——“群體免疫,保護經濟,同時如果一些領養老金的人死了,這可太糟糕了”。

其中意味不言而喻,當時的防疫政策,都是一切以保護經濟利益優先,這也與當初被指詬病為“0作為”的英國防疫政策相吻合。

但有內部人士向泰晤士報披露,“鮑里斯其實討厭‘群體免疫’的說法,因為這暗示死亡是可以接受的。”

轉折點在3月12日這一天,也就是公佈“群體免疫”的前一晚,政府官員及首席醫療官克里斯·惠蒂(Chris Whitty)和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倫斯爵士(Sir Patrick Vallance)等人一起檢查帝國理工學院和其他機構專家的模型時,發現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將有51萬人死亡,如果採取緩解措施將有25萬人死亡。

內部人士稱,“這只是一場科學和現實的碰撞。”

但問題在於,當13日這個“群體免疫”概念一經政府提出就立馬登上了各大媒體的頭條,並迎來了鋪天蓋地的質疑和批評。

同時,很多人都開始動搖關於“群體免疫”的想法,這其中就包括了鼓動英國群體免疫的卡明斯,卡明斯得知51萬人死亡的科學模型後,甚至要求政府全面封城。

16日,這10天中的又一個關鍵時刻:當天帝國理工學院發佈一篇題為“Impact of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NPIs) to reduce COVID19 mortality and healthcare demand”的研究報告,通過建模預測了不同措施下英國疫情死亡人數,並提出了適應性控制措施。


短短十天:從群體免疫到要求封城,英國人為何態度180°大轉彎?


這份報告最重要的結論是,抑制病毒傳播已是英國當前唯一可行的策略,這無異於是對鮑里斯政府“群體免疫”說法的堅決否定。

這份報告再次通過數據解釋等方式完善了“如果不採取措施,51萬英國人將要死去”的理論——

1、如果不採取任何干預措施,且不考慮醫療資源不足的影響,預測將有81%的英國和美國人口被感染,英國和美國分別預計大約有51萬人和220萬人死亡。

2、如果採取緩解措施(mitigation),雖然英國高峰期ICU需求可減少2/3,並使死亡人數減半,但仍然可能有數十萬人死亡,且ICU峰值需求將超出英國能力的8倍。

原本英國政府希望通過減慢疫情蔓延速度,同時保護高危人群避開病毒,以此來達到“群體免疫”,但這一想法也被證實為不可行:因為干預措施會限制病毒傳播,只有很少的群體將獲得免疫,一旦干預措施解除,就可能會出現第二波感染。

更重要的是,英國的醫療資源並不足以支撐其施行緩解策略。上週五,就已經有2家醫院因新冠病患激增,而宣佈“危機事件”,被迫轉移病患。


短短十天:從群體免疫到要求封城,英國人為何態度180°大轉彎?


3、因此,對於目前英國的情況,採取抑制措施將十分必要。該報告建議,綜合所有四種干預措施(擴大全民的社交距離、病例隔離、全家居家隔離以及學校和大學關閉)預計將產生最大的效果。

但是,該報告也指出,考慮到一旦干預措施放鬆,疫情將迅速反彈,高強度的管制需要維持到疫苗誕生,而這可能長達18個月。

為了儘量降低抑制措施對英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該報告提出了一種適應性控制措施,即根據每週進入ICU的病例數設定閾值,高於“開啟”閾值,開始實行擴大社交距離等措施,低於“關閉”閾值,就會開始逐漸放松管制。

在確保其他政策繼續執行的情況下,當 ICU 病床需求量一週增加超過 100 例時就採取關閉學校、居家隔離等措施,當 ICU 使用數降到 50 例時就解除限制措施。

這份發佈於上週一的報告又被稱為:將英國抗疫政策拉回正軌的報告,而由於英國政府也已經根據該報告調整防疫策略,因此它也被認為是改變英國命運的一份至關重要的報告。

有媒體評價:這份報告的出爐,也就明確警告英國政府“不能讓51萬英國人去死”。

接著就有了咱們看到的一切:英國抗疫政策基本迎來了180度大轉彎,鮑里斯政府相繼宣佈了——

要求70歲以上老人在家4個月;

關閉學校和大學;

公共交通開始逐漸減少服務;

關閉餐廳、酒吧等公共場所;

為無法上班的員工支付工資

……

這些舉措基本與報告中所建議的干預措施相吻合,但跟泰晤士報報道,首相也沒有完全聽從原本更在意經濟的卡明斯意見——完全封城。

今天,根據電訊報消息,約翰遜敦促英國民眾聽取“待在家裡”的建議,“除非我們共同行動,否則我們的NHS可能不堪重負”。他警示人們,如果不聽取政府建議,英國可能將成為下一個意大利。


這份對英國命運具有重要影響的報告出自帝國理工學院,共有31位來自帝國理工學院COVID-19響應小組參與此項研究。

該團隊領導者是有英國疫情“吹哨人”之稱的帝國理工學院流行病專家尼爾·弗格森(Neil Ferguson)。其團隊曾在1月17日發佈報告,表示根據當時海外通報的感染者數量推測,截止12日,武漢已有1700人以上出現新冠病毒中等嚴重症狀,且很有可能人傳人。

3月19日,他在其個人社交媒體上宣佈其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對此,他感嘆道:“被自己正在建模分析的病毒感染實在是一種奇特的經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