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自己成為一個積極廢人,做更好的自己



持續了幾天熱情高漲,今天一整天都很墮落,不想寫字,不想讀書,不想上班,什麼都不想做,整個人表現出很大的煩躁不安


嘗試用了一些方法無法讓自己平靜後,與朋友聊起這件事。


我問朋友,你有過這種感覺嗎?


朋友聽完後立馬講,這不就是網上常講的“積極廢人”嗎?


我一臉茫然。


積極廢人,網上的解釋是愛給自己立fiag,但永遠做不到;心態很積極向上,行動卻宛如廢物,往往在間歇性享樂後恐慌,時常為自己感到愧疚。典型的表徵是間歇性滿志,持續性混吃等喝。


我想了一下,好像是這麼一回事,整天想幹成什麼樣的大事,可是呢?到了每天要堅持做的時候,自己就變得頹廢,不想去行動。典型的“積極廢人”


別讓自己成為一個積極廢人,做更好的自己




為什麼會有積極廢人這種表現?


既然心態都這麼積極,想去幹某些事,可為什麼行動上卻不願意行動?


因為大腦喜歡簡單並且容易滿足的東西。


比如,在寫文章和看電視之間,大腦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看電視,因為打開電視只需要插上插座,然後用遙控器打開。而寫文章還需要去思考怎麼寫,該寫些什麼


電視的滿足感很快就能產生,能夠立馬就能刺激到大腦,讓大腦得到滿足;而寫作會讓大腦覺得這是件痛苦的事,更不願意去做。


積極廢人還有一個更重要因素:自控力。


在《自控力》這本書中講到一個實驗:

研究者選了19只黑猩猩和40名大學研究所的學生做實驗,較量大家的自控能力。

開始,讓所有參賽者選擇2份或者6份食物作為自己的獎勵。

大家都選擇了6份。

然後,研究人員讓參賽者做一個選擇:有機會立刻吃掉2份食物或者等兩分鐘再吃掉6份食物。

最後的結果是72%的黑猩猩選擇了等待,而大學生只有19%願意等待。人類的自控力比黑猩猩還要差。

因為人類需要即時滿足,而延遲的滿足會讓人降低了感知的價值,大腦的刺激就會變少。


積極廢人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可避免的存在。


別讓自己成為一個積極廢人,做更好的自己




怎麼擺脫積極廢人 ?


積極廢人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為什麼有的人能夠擺脫它的影響,依然能夠朝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努力前進?


在一些資料裡看到了一些答案。


1),養成習慣。


關於養成習慣,我之前舉過一個例子:即使很忙,每天也會完成刷牙洗臉的事情。


對於行動也是如此,即使今天心情很不好,很頹廢,大腦不會拒絕去做刷牙洗臉這件事。因為刷牙洗臉這個習慣從小就開始養成的,去完成它不需要花費一點腦力,大腦不會拒絕去做這件事。


大腦喜歡熟悉的東西,做起來不會產生恐懼感。


知道這個技巧後,我打開了電腦開始寫字。當碼完這些字後,發現心情已經好了一大半,人又恢復了想奮鬥的狀態。


別讓自己成為一個積極廢人,做更好的自己


2),建立正向反饋,讓自己真正喜歡上這件事,產生滿足感。


知乎上有人講,讓自己去做那些付出很少努力就能獲得回報,產生正向反饋。


丁肇中先生曾經講過:如果一件事,你只要花一點力氣就能做得比別人好,你就會喜歡上這件事。


他學習物理的時候就是這樣,很多人讀不進去,但是他卻能讀得很有趣。因為他不用費很多功夫就能把物理和數學考滿分。


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發現那些容易減肥的人是因為他們通過一些節食和運動後,減掉的體重比較明顯,於是他們就會更容易堅持去做這件事。而那些使勁減,怎麼也減不下來的人,很容易就放棄了。


別讓自己成為一個積極廢人,做更好的自己


3),堅持積極的狀態,不輕言放棄


保持積極的狀態,每天都跟自己打氣,告訴自己能做到,可以做好,能堅持下去。

有人講,大腦是很容易欺騙人的,它時不時地告訴你有些東西很難,讓你去放棄。

自己每天都給自己打氣,讓大腦時刻記住這件事,即使再難,大腦也會去完成。


看了這些技巧後,我終於寫完了這篇文章。

最大的收穫是,一邊寫,一邊跟自己講,1500字,很容易就寫完的,相信自己是能夠做到的。

坐在電腦前,大腦開始思考如何去做這件事,今天所有的不良情緒統統的到了一邊去。


別讓自己成為一個積極廢人,做更好的自己


通過“積極廢人”這件事後,我更加明白,有些事不可以勉強自己去做。

但是有些事,只要自己邁出了第一步,比如逼迫著自己坐在電腦前,忍一忍,給自己一點鼓勵就做到了。

人無完人,努力把自己變成一個自律、積極向上的人。


別讓自己成為一個積極廢人,做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