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上有個“錯別字”,很多小學生都知道,為何到現在還不改?

對於十幾億的中華兒女而言,人民幣必定是非常熟悉的事物了,這是人們維持生計的基礎,也是保障我們物質生活的根本。人民幣作為我國官方的流通貨幣,使用範圍和影響力都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人們會為了賺取更多的人民幣而不斷努力,不斷學習。


人民幣上有個“錯別字”,很多小學生都知道,為何到現在還不改?

雖然現在線上支付越來越流行,甚至有了和紙幣平分秋色的意思,但是商家和消費者都會格外留意人民幣的真假。但是,人們在使用人民幣的過程中,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人民幣上面存在著一個錯別字,而且這個字並不隱秘,連小學生都能一眼發現,卻很少有人注意到。


人民幣上有個“錯別字”,很多小學生都知道,為何到現在還不改?

我們都知道,人民幣的單位是“元”,但是在每一張人民上,寫的都是“圓”字。那麼問題來了,為何人們印刷的時候要這樣做呢?是故意的,還是印刷錯誤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進行了深入的探究,並得到了這樣的結論:

在明清時期,中國的海外貿易雖然被禁止了,但是卻依舊對中國有所影響,許多歐洲國家的銀幣也被流傳到了中國的市場上。對於這些錢幣,由於其形狀為圓形,因此中國人便將其稱之為“銀圓”。在當時,人們只要用眼睛看看成色,然後再進行稱量,就可以直接將它們當作貨幣使用。


人民幣上有個“錯別字”,很多小學生都知道,為何到現在還不改?

後來,這種貨幣流傳開來了,然給中國商人感到非常滿意,因為攜帶方便。鴉片戰爭爆發之後,海外貿易市場被打開了,銀圓不斷湧入中國,所以清政府在無奈之中對貨幣進行了改革,將銀兩進行規整化,改為銀元。從那個時候起,雖然計量單位仍然是元,但統一名字都是“圓”。

其實,中國在戰國時期,就曾經將圓形的銅錢稱之為“圓”。在《說文解字》中,有這樣的說法:“圓,全也;瞏,天體也。”因此,從那天之後,所有圓形亦或者是環形的東西都可以被稱之為“圓”。而這也是為了西方的貨幣傳到中國之後,被稱之為“銀圓”的重要原因。


人民幣上有個“錯別字”,很多小學生都知道,為何到現在還不改?

後來,人們將銀圓回收,並同意改稱為法幣,但是人們還是會習慣性的將錢幣的單位稱之為“圓”。雖然到了今日,人們將人民幣的單位命名為“元”,但是印刷卻保持著以前的習慣,將“圓”字印刷在了錢幣上。

由此不難看出,將人民幣稱之為“圓”是歷史作用的結果,也是人們對硬幣類的錢幣的稱呼習慣。


人民幣上有個“錯別字”,很多小學生都知道,為何到現在還不改?

人民幣上的錯別字在語義學上並不算錯別字,只能說是古今異形,元和圓本質上是同一個意思,只不過到了今日,人們對人民幣的單位有了新的想法,但是卻依舊無法抵抗習慣的作用,所以就有著這樣有趣的現象,並非是印刷錯誤產生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