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三農有哪些方法?

中國當歸村新農哥


但必須清醒地看到,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並沒有改變,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並沒有建立,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並沒有消除,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的局面並沒有根本改觀,農村改革和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和攻堅階段,保持農村發展好勢頭的任務非常艱鉅。2004年政策發佈,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糧食直補。

2005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加強農業基礎,繁榮農村經濟,必須繼續採取綜合措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好。這既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又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必要條件;既是解決當前農業發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強農業發展後勁的戰略選擇;既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又是實現農村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抓住了這個重點,就抓住了農業發展的關鍵;把握了這個環節,就把握了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做好了這項工作,就為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要進一步調動農民群眾務農種糧的積極性和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以嚴格保護耕地為基礎,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以推進科技進步為支撐,以健全服務體系為保障,力爭經過幾年的努力,使農業的物質技術條件明顯改善,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明顯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3月10日上午,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烏魯卻勒鎮柯坪村900餘名村民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總書記提出從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方面推動鄉村振興,為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指明瞭目標和路徑。”自治區民政廳駐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烏魯卻勒鎮柯坪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蒙吉琦說。

全國人大代表、吉木乃縣吉木乃鎮薩爾烏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熱依扎 · 巴合道列提說,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這一重要論述,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實現鄉村振興首先要解決好‘產業興旺’,產業不興旺,農民兜裡沒有錢,就沒辦法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關鍵。”熱依扎 · 巴合道列提說。

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平新來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因村施策,提倡鄰居幫扶,一家有難,全村支援。讓各族群眾在相互幫助中增進團結、增加情感,堅定“四個自信”,增強“五個認同”,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這幾天,喀什地區疏勒縣庫木西力克鄉庫木西力克村黨支部書記艾合麥提江 · 阿西木一直在關注全國兩會。

“要紮紮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我們村這幾年變化特別大,村裡有了民族手工藝一條街、村裡安裝了路燈,有了活動中心、文化廣場、村民大舞臺,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這些都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今後,我將繼續帶領全村百姓努力幹,早日讓老鄉們脫貧致富,過上幸福的日子。”艾合麥提江說。

庫木西力克村屬於貧困村,為讓村民脫貧致富,“訪惠聚”駐村工作隊以及村“兩委”正在狠抓全村的林果產業和庭院經濟產業。新疆農業科學院駐喀什地區疏勒縣庫木西力克鄉庫木西力克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徐麟說,鄉村振興戰略是當前重要的課題,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金鑰匙。作為一名農業科研工作者,應當將如何推動產業振興、將產業發展與當前的脫貧攻堅緊密地聯繫起來。

“儘管現在我們種植的核桃、西梅、葡萄有一個較長的等待期,一旦進入掛果期,農民就會嚐到實實在在的甜頭。這期間,需要我們的耐心和堅持,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庫木西力克村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廖延和1974


1.國家對今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

2012年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圍繞強科技保發展、強生產保供給、強民生保穩定,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奮力奪取農業好收成,合力促進農民較快增收,努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加強科技創新和推廣,加強體系機構建設,切實提高基層科技服務能力,開展“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更大地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優化,就是要優化農業生產力佈局,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支持主產區、生產大縣和區域特色產業發展,提高農業生產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改革,就是要堅持不懈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總結、推廣基層經驗,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和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擴大農業對外開放,進一步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2.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政策

2012年,中央財政將繼續實行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安排151億元,補貼資金原則上要求發放到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民,具體由各省級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3.農資綜合補貼政策

農資綜合補貼按照動態調整制度,根據化肥、柴油等農資價格變動,遵循“價補統籌、動態調整、只增不減”的原則及時安排和增加補貼資金,合理彌補種糧農民增加的農業生產資料成本,2012年農資綜合補貼共安排1078億元。為支持做好春耕備耕工作,1月份,中央財政已向各省(區、市)預撥補貼資金835億元,要求力爭在春耕前通過“一卡通”或“一折通”直接兌付到農民手中。3月份,中央財政下撥第二批農資綜合補貼243億元。

4.良種補貼政策

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良種補貼220億元。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東北和內蒙古的大豆、長江流域10個省市和河南信陽、陝西漢中和安康地區的冬油菜、藏區青稞實行全覆蓋,馬鈴薯、花生在主產區開展試點。小麥、玉米、大豆、油菜、青稞每畝補貼10元。其中,新疆地區的小麥良種每畝補貼15元;水稻、棉花每畝補貼15元;馬鈴薯微型薯每粒補貼0.1元,一、二級種薯每畝補貼100元;花生良種繁育每畝補貼50元、大田生產每畝補貼10元。水稻、玉米、油菜補貼採取現金直接補貼方式,小麥、大豆、棉花可採取現金直接補貼或差價購種補貼方式,具體由各省按照簡單便民的原則自行確定。2012年中央財政將繼續穩定實施良種補貼政策。

5.農機購置補貼政策

為進一步滿足農民的購機需求,2012年中央財政安排農機購置補貼預計200億元,補貼範圍繼續覆蓋全國所有農牧業縣(場)。補貼機具種類涵蓋12大類46個小類180個品目,在此基礎上各地可再自行增加30個品目。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實行同一種類、同一檔次農業機械在省域內統一補貼標準。補貼按不超過各省近三年的市場平均價格的30%測算,重點血防疫區補貼比例可提高到50%。單機補貼上限5萬元,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高性能青飼料收穫機、大型免耕播種機、擠奶機械、大型聯合收割機、水稻大型浸種催芽程控設備、烘乾機單機補貼限額可提高到12萬元;甘蔗收穫機、200馬力以上拖拉機單機補貼額可提高到20萬元;大型棉花采摘機單機補貼額可提高到30萬元。為支持2012年春耕備耕,中央財政第一批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30億指標已於2011年9月提前通知到了各地。

6.提高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

為進一步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國家決定從新糧上市起適當提高主產區2012年生產的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水平。每50公斤白小麥(三等,下同)、紅小麥、混合麥最低收購價分別提高到102元、102元、102元,比2011年提高7元、9元和9元,提價幅度分別為7.4%、9.7%和9.7%;每50公斤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提高到120元、125元、140元,比2011年提高18元、18元、12元,提價幅度分別為17.6%、16.8%和9.4%。

7.產糧(油)大縣獎勵政策

為改善和增強產糧大縣財力狀況,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2005年中央財政出臺了產糧大縣獎勵政策。2011年產糧(油)大縣獎勵資金規模236億元,獎勵縣數達到1000多個,其中安排用於獎勵受國務院表彰的糧食生產突出貢獻的糧食主產省和糧食大縣36億元。為鼓勵地方多產糧、多調糧,中央財政依據糧食商品量、產量、播種面積各佔50%、25%、25%的權重,結合地區財力因素,將獎勵資金直接“測算到縣、撥付到縣”。2012年,中央財政將繼續增加獎勵資金規模,安排資金277.65億元。

8.生豬大縣獎勵政策

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獎勵資金32.5億元,專項用於發展生豬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獎勵資金按照“引導生產、多調多獎、直撥到縣、專項使用”的原則,依據生豬調出量、出欄量和存欄量權重分別為50%、25%、25%進行測算,2011年獎勵縣數500個,平均每個大縣獎勵500萬元。2012年中央財政繼續實施生豬調出大縣獎勵。主要用於生豬養殖場(戶)的豬舍改造、良種引進、防疫管理、糞汙處理和貸款貼息等;扶持生豬產業化骨幹企業整合產業鏈,引導產銷銜接,提高生豬的產量和質量。

9.畜牧良種補貼政策

為推動家畜品種改良,提高家畜生產水平,帶動養殖戶增收,從2005年開始,國家實施畜牧良種補貼政策,2011年畜牧良種補貼資金11.9億元,主要用於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的內蒙古、四川、雲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8個牧區省區的牛羊補貼。生豬良種補貼標準為每頭能繁母豬40元;奶牛良種補貼標準為荷斯坦牛、娟姍牛、奶水牛每頭能繁母牛30元,其他品種每頭能繁母牛20元;肉牛良種補貼標準為每頭能繁母牛10元;羊良種補貼標準為每隻種公羊800元;犛牛種公牛補貼標準為每頭種公牛2000元。2012年國家將繼續實施畜牧良種補貼政策。

10.漁業柴油補貼政策

漁業油價補助是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一項重要的支漁惠漁政策,也是目前國家對漁業最大的一項扶持政策。根據《漁業成品油價格補助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漁業油價補助對象包括:符合條件且依法從事國內海洋捕撈、遠洋漁業、內陸捕撈及水產養殖並使用機動漁船的漁民和漁業企業。2011年補貼規模達到171.65億元,2012年將繼續實施這項補貼政策。

11.農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良法補助政策

近兩年,中央財政在農業生產的關鍵時節,有針對性地應急啟動實施了大棚育秧、地膜覆蓋等補助政策。2012年國家對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良法,將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並使骨幹性防災減災技術服務從應急啟動轉為常態化,以糧食主產區為重點,通過對農民進行物化技術補助方式,重點扶持推廣水稻大棚育秧、玉米地膜旱作節水、小麥“一噴三防”和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等關鍵性技術。

12.動物防疫補貼政策

當前,我國動物防疫補貼政策主要包括: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補助政策,國家對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實行強制免疫政策;強制免疫疫苗由省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會同省級財政部門進行政府招標採購。獸醫部門逐級免費發放給養殖場(戶);疫苗經費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按比例分擔,養殖場(戶)無需支付強制免疫疫苗費用。畜禽疫病撲殺補貼政策,國家對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小反芻獸疫發病動物及同群動物和布病、結核病陽性奶牛實施強制撲殺;對因重大動物疫病撲殺畜禽給養殖者造成的損失予以補貼,補貼經費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基層動物防疫工作補助政策,補助經費用於對村級防疫員承擔的為畜禽實施強制免疫等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經費的勞務補助,2012年中央財政將繼續投入7.8億元補助經費。養殖環節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補助政策,國家對年出欄生豬50頭以上,對養殖環節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的生豬規模化養殖場(小區),給予每頭80元的無害化處理費用補助,補助經費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

13.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政策

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是在點上尋求突破,進而輻射帶動全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創新性舉措。當前,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加大投入力度。中央和省級農業財政項目資金優先安排示範區,各示範區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示範區建設。積極引導示範區健全農業融資服務體系,加大開發性金融、商業金融對示範區的支持力度。支持示範區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著力推進水、田、路、電等配套,使示範區三分之二以上的耕地達到旱澇保收標準;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提升設施農業的規模和效益;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著力培育職業農民、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創新農業生產組織形式;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把示範區建設成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產品生產基地。

14.深入推進糧棉油糖高產創建政策

高產創建是集成推廣各項先進實用技術,以點帶面,示範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的重要舉措。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0億元,在全國建設高產創建萬畝示範片5000個;安排5億元,在全國選擇了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50個縣(市)、500個鄉(鎮),開展整鄉整縣整建制推進糧食高產創建試點。2012年國家將深入推進糧棉油糖高產創建,繼續鞏固5000個萬畝示範片、50個縣(市)和500個整鄉(鎮)整建制試點,選擇5個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科技水平高的產糧大市,鼓勵支持其率先開展整市(地)整建制試點。

15.測土配方施肥補助政策

2012年,將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普及行動,選擇100個縣(場)、1000個鄉(鎮)、10000個村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整縣、整鄉、整村推進,力爭實現全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13億畝、免費為1.8億農戶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的目標。

16.支持鮮活農產品農超對接政策

當前,支持鮮活農產品農超對接政策主要包括: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能力,支持合作社建設冷藏保鮮設施、配置冷藏運輸工具、檢驗檢測設備等,超市從農民專業合作社購進的免稅農產品,可按13%的扣除率計算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支持建立穩定的產銷關係,鼓勵批發市場、大型連鎖超市等流通企業,學校、酒店、大企業等最終用戶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係,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社區菜市場直供直銷,鼓勵同類農產品合作社在自願的基礎上開展聯合與合作;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流通,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率先實施標準化生產,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蔬菜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養殖標準化扶持項目、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創建;降低“農超對接”門檻,嚴禁超市向合作社收取進場費、贊助費、攤位費、條碼費等不合理費用,嚴禁任意拖欠貨款,鼓勵超市和合作社建立長期對接關係。

17.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

為推進全國鮮活農產品市場供應,降低流通費用,從2010年12月1日起,全國所有收費公路(含收費的獨立橋樑、隧道)全部納入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網絡範圍,對整車合法裝載運輸鮮活農產品車輛免收車輛通行費。納入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網絡的公路收費站點,要開闢“綠色通道”專用道口,設置“綠色通道”專用標識標誌,引導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優先快速通過。鮮活農產品品種範圍,新鮮蔬菜包括11類66個品種、新鮮水果包括7類42個品種、鮮活水產品包括8個品種、活的畜禽包括3類11個品種、新鮮的肉蛋奶包括7個品種,以及馬鈴薯、甘薯(紅薯、白薯、山藥、芋頭)、鮮玉米、鮮花生。“整車合法裝載”認定標準,對《鮮活農產品品種目錄》範圍內的不同鮮活農產品混裝的車輛,認定為整車合法裝載鮮活農產品。對目錄範圍內的鮮活農產品與目錄範圍外的其他農產品混裝,且混裝的其他農產品不超過車輛核定載量或車廂容積20%的車輛,比照整車裝載鮮活農產品車輛執行,對超限超載幅度不超過5%的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比照合法裝載車輛執行。

18.蔬菜流通環節免徵增值稅政策

為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切實減輕物流企業稅收負擔,自2012年1月1日起,免徵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蔬菜是指可作副食的草本、木本植物,經挑選、清洗、切分、晾曬、包裝、脫水、冷藏、冷凍等工序加工的蔬菜,屬於蔬菜範圍。各種蔬菜罐頭,指蔬菜經處理、裝罐、密封、殺菌或無菌包裝而製成的食品,不屬於所述蔬菜的範圍。

19.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

為保護草原生態,保障牛羊肉等特色畜產品供給,促進牧民增收,從2011年起,國家在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和雲南等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投入中央財政資金136億元,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內容主要包括:實施禁牧補助,對生存環境非常惡劣、草場嚴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實行禁牧封育,中央財政按照每畝每年6元的測算標準對牧民給予禁牧補助,初步確定5年為一個補助週期;實施草畜平衡獎勵。對禁牧區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在核定合理載畜量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對未超載的牧民按照每畝每年1.5元的測算標準給予草畜平衡獎勵;給予牧民生產性補貼,包括畜牧良種補貼、牧草良種補貼(每年每畝10元)和每戶牧民每年500元的生產資料綜合補貼。2012年,國家將全面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安排資金150.58億元,把所有牧區半牧區縣全部納入實施範圍。

20.漁業資源保護補助政策

項目支持重點為水生生物增殖放流。2011年增殖放流資金2.21億元,2012年有望增加資金規模。

21.農村沼氣建設政策

2011年,中央投資43億元補助建設農村沼氣,新增沼氣用戶280萬戶,補助標準平均提高32.5%,其中,東部、中部和西部中央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1300元、1600元和2000元,西藏自治區中央補助標準提高到3500元,四川、雲南、甘肅、青海4省藏區和新疆南疆三地州中央補助標準提高到3000元。2012年,計劃新增沼氣用戶120萬戶,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200處以上。

22.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政策

2011年中央投入10億元建設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項目,連同2010年的2億元投資,共支持改善了8243個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設施條件。2012年國家將繼續支持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條件建設,力爭實現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覆蓋全部鄉鎮”的目標。鄉鎮或區域性農技推廣機構條件建設內容主要包括:配備技術推廣、農作物病蟲害防控、農產品質量快速檢測等檢驗檢測設備以及農民培訓、農技人員日常辦公等設備;改善檢驗檢測、技術諮詢、日常辦公等業務用房條件。根據條件和資金可能,可配備農技人員進村入戶交通工具,建設農技推廣試驗示範基地。

23.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示範縣建設政策

2009年,國家啟動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項目”,至2011年底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資金23.7億元,支持800個縣開展了農技推廣工作經費補貼試點。2012年,中央財政將加大投入力度,對基層加強條件建設、開展農技推廣等工作給予經費補貼,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項目覆蓋所有農業縣。

24.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特崗計劃

從2012年起啟動實施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特崗計劃試點,選拔一批大學畢業生到鄉鎮擔任特崗人員,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農業公共服務工作。中央財政對特崗計劃將給予一定支持。

25.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

根據《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實施方案》的要求與安排,2012年主要從五個方面加快培養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急需的農業農村人才。通過專項經費支持,重點扶持150名農業科研傑出人才。扶持培養3000名有突出貢獻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全年培訓3000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選拔扶持7000名農業生產經營一線、具有一定產業規模和良好發展基礎、示範帶動能力強的農村生產能手。在農產品主產區選拔扶持3000名農村經紀人,培養造就熟悉農產品流通政策、經營管理素質較高、經紀行為規範的農村經紀人隊伍。

26.農民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政策

2012年將圍繞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新農村建設的需要,面向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以及農村社會管理領域的從業人員開展培訓,政府全額補貼,農民免費參訓。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培訓時間一週以內,培訓對象主要是種養大戶,科技示範戶,從事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以及從事農業經營和農村社會管理的農民;培訓內容主要是農業生產及管理技術、農產品產地貯藏保鮮及加工技術、農機操作及維修技術、沼氣建設及維護技術、農業經營管理及農村社會管理知識等內容。開展農業創業培訓。培訓時間累計約兩週;培訓對象主要是農業領域有創業意願的農民,特別是農村初中高中畢業後未能升學的兩後生、返鄉農民工、復轉軍人;培訓內容主要是創業技巧和相關農業知識。

2012年繼續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範培訓,依託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舉辦31期培訓班,通過學習培訓、參觀考察、經驗交流、創業扶持等方式,全年培訓3100名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和大學生村官。

27.保護農民土地等財產權利政策

國家依法保護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的長期穩定,保護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承包期內,除法定事由外,發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不得調整承包地,不得強迫或阻礙農民流轉承包地。土地承包期屆滿,由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繼續承包。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是法律賦予農民的合法財產權利,無論他們是否還需要以此來作基本保障,也無論他們是留在農村還是進入城鎮,任何人都無權剝奪。推進集體土地徵收制度改革,保障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分配好土地非農化和城鎮化產生的增值收益。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部署,2012年擬出臺徵地制度改革相應的法規,加快開展相關工作。

28.完善農業保險政策

為進一步發揮農業保險強農惠農作用,2012年國家將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政策,加大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增加保費補貼品種,在現有的水稻、玉米、小麥、油料作物、棉花、馬鈴薯、青稞、天然橡膠、森林、能繁母豬、奶牛、育肥豬、犛牛、藏系羊14箇中央財政補貼險種的基礎上,將糖料作物納入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範圍;開展設施農業保費補貼試點,對發展設施農業的農民給予保費補貼。擴大保費補貼區域,將現有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險種的補貼區域擴大至全國。明確補貼比例,糖料作物保險,按照現行的中央財政種植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執行;在省級財政至少補貼25%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對東部地區補貼35%、對中西部地區補貼40%,中央財政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央直屬墾區等補貼比例為65%;養殖業保險中,東部地區的能繁母豬和奶牛保險,在地方財政至少補貼30%的基礎上,中央財政補貼40%;育肥豬保險,在地方財政至少補貼10%的基礎上,中央財政補貼10%;其他中央財政補貼險種按照現行政策執行。

29.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

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於2011年在全國全面推開。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主要由中央和省級以及有條件的市、縣財政安排,對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項目給予獎補,獎補範圍主要包括農民直接受益的村內小型水利設施、村內道路、環衛設施、植樹造林等公益事業建設,優先解決群眾最需要、見效最快的村內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改造等公益事業建設項目。財政獎補既可以是資金獎勵,也可以是實物補助。

中央財政2011年預算安排獎補資金160億元,2012年將深入推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完善村級公益事業民辦公助機制等,預算安排獎補資金248億元。

30.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政策

目前,國家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政策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稅收優惠政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本社成員生產的農業產品,視同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業產品免徵增值稅;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從農民專業合作社購進的免稅農產品,可按13%的扣除率計算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向本社成員銷售的農膜、種子、種苗、化肥、農藥、農機,免徵增值稅;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本社成員簽訂的農業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購銷合同,免徵印花稅。金融支持政策,把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部納入農村信用評定範圍;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重點支持產業基礎牢、經營規模大、品牌效應高、服務能力強、帶動農戶多、規範管理好、信用記錄良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和鼓勵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改進服務方式;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信用合作。財政扶持政策,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強服務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農機購置補貼財政專項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優先予以安排;涉農項目支持政策,對適合農民專業合作社承擔的涉農項目,將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申報範圍。人才支持政策,從2011年起組織實施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每年培養1500名合作社帶頭人;鼓勵引導大學生村官參與、領辦合作社;支持農村青年領創辦合作社。

31.擴大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政策

2011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簡稱新農保)覆蓋面達到了60%以上,試點地區參保人數達3.26億人。2012年新農保將實行全覆蓋。新農保的基本原則是,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運作模式實行“三個結合”,即:賬戶設立上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籌資方式上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待遇支付上實行基礎養老金與個人賬戶養老金相結合。年滿16週歲(不含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均可在戶籍地自願參加新農保。年滿60週歲、符合相關條件的參保農民可領取養老金。參保人每年繳費設100元至500元5個檔次,地方政府可根據實際需要增設檔次,由參保人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政府對符合領取條件的參保人全額支付基礎養老金。

目前國務院制定的基礎養老金低限標準為每人每月67元,地方政府視財力狀況可提高標準。地方政府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貼,補貼標準為每人每年30—60元。對農村重度殘疾人等困難群體,地方政府還應代其繳納部分或全部最低標準的養老保險費。國家為每個參保人建立終身個人賬戶,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其他組織和個人對參保人繳費的資助、地方政府對參保人的繳費補貼全部記入個人賬戶。養老金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支付終身。試點地區年滿60週歲的農民,只要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參保繳費,就可以直接享受最低標準的基礎養老金。

32.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政策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簡稱“新農合”),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採取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的方式籌集資金。該制度從2003年起在全國部分縣(市)試點,2008年在全國基本實現了全覆蓋。2011年,新農合財政補助標準為200元,參合人口達到8.32億。2012年國家將繼續提高新農合保障水平,鞏固覆蓋率,提高籌資標準和報銷比例,擴大覆蓋病種範圍。新農合籌資標準將從230元提高到300元,國家補助由200元提高到240元,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額不低於農民人均年收入8倍,且不低於6萬元。

33.農村農墾危房改造政策

農村危房改造和農墾危房改造是國家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組成部分。2011年,中央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實施範圍包括中西部地區全部縣(市、區、旗)。補助對象重點是居住在危房中的農村分散供養五保戶、低保戶、貧困殘疾人家庭和其他貧困戶。2011年中央補助標準為每戶平均6000元,在此基礎上對陸地邊境縣邊境一線貧困農戶、建築節能示範戶每戶再增加2000元補助。2011年,農村危房改造完成265萬戶,比上年增加145萬戶。2012年,國家將繼續加快實施農村危房改造項目。

農墾危房改造始於2008年,之後實施範圍逐年擴大,中央資金補助標準是東部墾區每戶補助6500元,中部墾區每戶補助7500元,西部墾區每戶補助9000元。2011年,農墾危房改造實施範圍擴大到全國所有墾區,計劃任務、中央投資規模均超過前三年總量。截至2011年底,國家累計安排中央投資69.8億元,改造危房89.5萬戶。2012年,國家將繼續實施農墾危房改造項目,計劃改造農墾危房36.76萬戶。


人參小志008






alhqqcom我是揚


三農,“農村、農民、農業”,1、農村建設,2、農民,強化農民富起來、房改、飲水、廁所,豐富多彩。3、農業優勢科技發展產業,①、種植類,稻麥、雜糧、豆類、藥材、香姑、木耳、水果類、茶葉、花類、盆景、風景樹、綠花類、森林樹,等等。②、養殖業,養豬、養雞、養鴿、養鵝、養蜂、養羊、養牛、養魚蝦類。③、加工業,④、運輸業,等等。


餘立國8


每年寒假開學,在火車站都會經歷這樣一幕:在火車站成群結隊的農民工揹著大包小包

的鋪蓋,擁擠在候車廳等待外出的列車——青壯年男子、婦女、兒童吵吵嚷嚷。 由此景,我想到了在各種媒體頻頻出現的帶有很濃的政治詞彙“三農問題”。確實國家著

手解決三農問題也有好幾個年頭了,成效肯定是突出的,但肯定的來說存在的問題也還是比

比皆是的。現在農民的地位真的提高了沒?農民的權益得到落實沒?作為從農村出來的孩子。

對這些問題我還是比較關注的。現在回家還會聽到爸媽談話間,會提到政府現在和以前對農

民的政策不同的地方。讓我感慨最深的一句話是爸爸說的“在我看來xx這一屆是最牛的,別

的不說,就說這農業稅吧,這都延續幾千年的傳統農民給政府繳稅交公糧,現在倒換成政府

給咱反錢了”。是啊,這確實可以算是劃時代的創舉了,起碼在我的農民父母眼裡這不亞於任

何一次重大歷史事件。

在惠農方面這些確實做得不錯,但是仍然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作為學生,當然

我關注更多的是教育這方面。初入大學時,最讓我感到不公平的是農村和城市學生的升學壓

力的不同,雖然學生都很辛苦,但是相比之下,我們農村孩子是得到的教育設施是最差的。

可是考學要求的分數卻不是最高也是比較高的。這就反映了一些政策的問題,一些城市機構

還存在地方保護政策。就農民工的問題也是——好多城市人歧視農民工。確實大部分農民工

從事的是體力的髒累勞動,可是我記得在毛概課上政治老師的一句話“城市人是最沒有資格

歧視農民工的,想這些城市裡的一磚一瓦,一花一草,那些不都是前輩再前輩的農民給造出

來的?正如那句小品詞說的,沒有農民你吃啥喝啥”。日前,全國兩會圓滿結束。當前,我們

要按照黨的十七大確定的大政方針和兩會的精神開展工作。我想對於各級政府和領導幹部來

說,要把兩會精神真正貫徹落實到實際工作中,關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情懷必不

可少。這些不是唱高調,要確確實實深入到人民中,真真正正的解決他們最關心的問題。這

樣才能 安民心,才能快發展。各級政府和領導幹部要時刻把群眾冷暖掛在心上,把保障和改善

民生作為天職,而不是秀工程秀項目,這樣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向黨組織保證我不會做那種只說不做,只會唱高調的“秀”才,我會努力,我會奮進。

我會嚴格要求自己。我希望黨組織能夠嚴格的考驗我,讓我不斷的成熟,讓我有更大的進步。

篇二:學習三變深化農村心得體會 學習三變深化農村心得體會 “三變”改革啟示我們,農村改革必須與時俱進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農村實際相

結合,用新理念、新舉措解決農村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下面xx整理了三變深化

農村心得體會的範文,歡迎參考。 學習三變深化農村心得體會一 改革的過程是一個透過現象找規律的過程,也是一個從封閉思維向開放思維、從滯後思

維向超前思維、從線性思維向複合思維的轉變過程。“三變”改革以其系統性、全面性、科學

性,給農村改革帶來深刻的哲學啟示。 第一,要用戰略思維抓農村改革。“三變”改革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把解

決具體問題與解決深層次問題結合起來,把眼前需要與長遠謀劃統一起來,把頂層設計與基

層實踐創新結合起來,實現了知與行的統一、全局與局部的統一、目標與路徑的統一。“三變”

改革啟示我們,深化農村改革,必須樹立“大勢觀”,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正確認識

和順應國家和世界農村改革發展的大勢,提高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指導實際工作的能力,做

到因勢而謀,順勢而為,應勢而動,確保農村各項改革謀在關鍵處,幹在點子上;必須樹立“大

局觀”,把農村改革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全局,融入“五位一體”總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

局,使農村改革上連天線、下接地氣,提高農村改革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必須樹立“長遠觀”。

用長遠眼光謀劃和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對重點難點問題做好統籌謀劃,有計劃、有步驟、有

策略地有序推進。

第三,要用創新思維抓農村改革。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只有立足時代

特徵和實踐需求,不斷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才能推進時代與實踐的新發展。 “三變”改革,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與當地發展的“現實邏輯”結合起來。

在遵循矛盾運動規律和總結基層實踐的基礎上作出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是馬

克思主義時代化、本土化的具體實踐。“三變”改革啟示我們,農村改革必須與時俱進地把馬

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農村實際相結合,用新理念、新舉措解決農村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

問題。具體講要做到四個轉變:一是從過去習慣於用行政手段推動工作,轉變為更加重視發

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引導農業發展;二是從過去習慣於爭取政策強農惠農,轉變為更

加重視運用法治興農護農;三是從過去習慣於依靠財政直接支農,轉變為更加重視運用財政資

金撬動金融資源支農;四是從過去習慣於著眼國內市場調控產銷,轉變為更加重視統籌利用國

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農業發展的空間和領域。 第四,要用法治思維抓農村改革。“三變”改革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以維護農民

群眾合法權益為核心,以公平公正為基本要求,確保改革正確推進、準確推進、有序推進、

協調推進。“三變”改革啟示我們,農村改革必須把法治作為重要保障,真正做到蹄疾而步穩、

勇毅而篤行。一是圍繞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注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法有序推進

土地經營權流轉,加快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在法治軌道上深化農業經營體制改革。二是圍

繞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積極穩妥推進以土地制度改革為核心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村

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革,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通暢

的農村產權制度,確保在法治框架內推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三是圍繞健全現代農村金融體

系,強化金融機構服務“三農”職責,壯大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規模,推動農業保險事業

發展,在法治引領下加快農村金融綜合改革。四是圍繞農村穩定這個大局,依法化解社會矛

盾,依法維護群眾權益,依法加強社會治理,高度關注和有效解決弱勢群體生產生活面臨的

困難和問題,切實保障廣大農民群眾安居樂業。 第五,要用底線思維抓農村改革。底線思維體現的是由量變到質變的界值思維,一旦量

變突破這個臨界值,就會突破底線,事物的性質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三變”改革啟示我

們,農村改革涉及農民群眾根本利益,必須強化底線思維,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

性錯誤。一要守住農民脫貧的底線,必須把脫貧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圍繞科學治貧、精準扶

貧、有效脫貧謀劃和推進改革,讓貧困群眾在農村改革中甩掉貧困帽子、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二要守住農民利益的底線,資產入股、產業培育、經營主體選擇、股權收益分配等等,都要

守住保護農民利益的底線,既要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更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建立完善保護農民利益的體制機制,確保農民資產資源保值增值,農民利益不受損,不能把

農民的財產權利改虛了、改少了、改沒了。三要守住改革方向的底線,必須堅持土地公有的

性質不動搖、土地家庭承包的體制不動搖、穩定土地長期承包關係不動搖,把握好改革的方

向線、程度線、速度線,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推進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

有效形式,總結出可複製、能推廣、利建制的改革經驗,確保農村改革的正確方向。第六,要用民生思維抓農村改革。馬克思主義政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建立起

來的政黨,其本質是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工具。“三變”改革的核心是突出人民

群眾的主體地位,通過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發動群眾,讓群眾從旁觀者變為參

與者,在共建共享中實現增收致富、壯大集體經濟、夯實黨的執政基礎、推進治理體系和治

理能力現代化。“三變”改革啟示我們,農村改革必須牢固樹立一切

為了人民的價值取向,切實做到“五個務必”:一是務必執政為民重“三農”。立黨為公、

執政為民是黨的根本宗旨,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是中國的基本國情,農業是安天下、穩民

心的戰略產業,“三農”問題始終與我們黨和國家的事業休慼相關,農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

的重中之重,必須以農民增收致富為根本,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動力。

著力破解“三農”發展難題,真正為廣大農民謀發展、謀幸福。二是務必以人為本謀“三農”。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它的真正含義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的

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需要。解決農村改革發展的

問題,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凝聚群眾智慧和力量抓改革、惠民生。三是務必統籌城鄉興“三

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是唯物辯證法關於事物普遍聯繫和運動發展的基礎

觀點。在農村改革中,必須堅持用全面的、系統的、對立統一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問題,正

確處理城鄉關係、工農關係,實現一、二、三產協調發展和城鄉共同進步。四是務必改革開

放促“三農”。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同樣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同樣需要從外部借力。深化農

村改革,不僅需要致力於推進城鄉配套的各項改革,革除一切影響“三農”發展的體制弊端。

建立有利於消除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機制,還要以開放促發展,大力實施“走出去”“引進來”

的戰略,不斷拓展“三農”發展新空間


緣份44705


三農問題,即農民、農村、農業問題,是一種錯綜複雜的城鄉綜合症。它既是對農村貧窮落後,農民貧困失業、文化素質低下,農業落後和農(牧)業生態環境惡化等的一個總概括,也是對工農發展失調、城鄉發展失衡和現代化畸形化的一種折射。

三農問題是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一類社會問題,具有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特點,關係到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是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本文明確了“三農”問題的研究背景與重要性,對國內四種關於“ 三農”概念的界定做出簡述,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研究“三農”問題的特點,探討“三農”問題形成原因,簡要分析“三農”問題的現狀,探討解決“三農”問題的對策和途徑,並提出運用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和通過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解決 “三農”問題。

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三農”,即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是我國不得不面對的世紀難題,而農民問題又是其核心問題“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李昌平)”,是我國三農的真實寫照。三農問題不解決,佔全國人口70%的農民就難以達到小康,全面小康社會就是一句空話,和諧社會也必將無法建成。因此,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國的穩定與進步,中華民族的再次復興,都離不開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的背景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三農問題便作為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國人面前,無論是農民的就業、收入增長、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問題,抑或是農業的土地流轉、結構調整、農產品國際貿易問題,還是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鄉鎮企業發展、農村城鎮化現代化的推進、稅費改革等等問題,都己經嚴重阻礙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農民收入增長的逐漸減緩,勞動力的轉移矛盾加劇,農村社會發展滯後,造成城鄉間一系列的經濟政治問題,使三農問題變得更為複雜。"【1】

首先,城鄉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己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最令人關注的焦點,如果將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醫療、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務計算在內,城鄉居民真實的收入差距大約在6:1左右。【2】

其次,以農養工、以農補工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善。長期以來,國家為確保工業化,從農業吸取最大數量的低價農產品和農業剩餘,確立了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以及由此派生的住房、糧食供給、醫療、教育、就業等制度。目前農產品“剪刀差”作用雖然逐漸弱化,但“土地剪刀差”、“金融剪刀差”、“勞動剪刀差”卻相繼出現,造成農村、農民、農業繼續為城市、市民、工業的發展和福利輸血。

另外,農村發展始終落後於城市。作為我國人口數量最大的社會階層,農民,在社會發展中並沒有享有與其他階層平等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權益,而農村也並未與城市同步發展,農村文化、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等現代文明遠遠落後於城市。與城市相比,我國農村在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方面所享有的發展機會和政府福利,處於嚴重的邊緣化狀態。

這些在工業化過程中形成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使得現階段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農民與市民之間的對立與疏遠越來越明顯,維繫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經濟基礎己根本動搖,維護城鄉差別的社會環境已根本改變。農業是一個弱質產業,農業的發展需要一個有利於成長的環境和穩固、有保障的支持系統。因此研究“三農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基本概念的界定

目前 ,國內理論界對“ 三農”問題的界定分為四種 。

1 、“一農”說 。有的學者認為,“三農”的說法本身值得商榷,把農民 、農業 、農村放在一個層面上,意味著農民客體化。“ 三農”問題實際是“一農”問題,農村和農業兩個問題是假問題,或者說這兩個問題是農民自己的問題。因此,中國的三農問題的形成原因的系統分析真問題或根本問題就是農民問題【3】。

2 、“三農”說 。多數觀點認為,“ 三農” 問題即農業問題、農村問題和農民問題 。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考慮。農業問題主要是指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問題,農村問題目前突出表現為戶籍制度改革,農民問題主要包括 “提高素質”和“減輕負擔”兩個方面 。

3 、“四農”說。學者認為,在 “三農”問題上應該再加進一個農民工問題。胡鞍鋼說:“過去十年,中國‘四農’問題日漸突出:1994年全國大約4000 萬農民外出打工,今天這一數字已經達到1.3億,從而使 ‘三農’問題演化為四農問題。它雖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活動,但相對於中國8億農村人口、5 億農村勞動力來說,這一遷移過程僅僅是個開始,還將延續到2030年甚至更長時間。【4】

4 、“多農”說 。有些學者認為,“三農” 問題不應被孤立地看待,應該“跳出三農看三農”,把農民與市民、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放在同一層面上來研究。這就意味著,當前的城市化、共同富裕、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等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都是“三農”問題研究中的應有之義【5】。

三農問題的成因

我國三農問題形成的原因十分複雜。我國實施的二元發展戰略是三農問題的政治根源;二元社會結構是三農問題的社會根源;二元財稅體制是三農問題的經濟根源;農村中的一系列制度缺陷是三農問題的制度根源;城鄉政策上的差異是三農問題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縣鄉結構膨脹進一步加重了三農問題。而三農問題的總根源則是我國城鄉二元體制。

葉祥松認為【6】我國在建國後相當長時期內推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用剝奪農業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的道路是造成農民貧困、農村落後、農業衰退的政治根源。

我國社會的二元結構,將城鄉分為兩個封閉的社會系統,實行城鄉分割、城鄉分治,在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導向下,導致了我國城市化嚴重滯後於工業化,它避免了城市病,卻導致了更為嚴重的農村病,即所謂的三農問題。


新年新心情


三農問題,即農民、農村、農業問題,是一種錯綜複雜的城鄉綜合症。它既是對農村貧窮落後,農民貧困失業、文化素質低下,農業落後和農(牧)業生態環境惡化等的一個總概括,也是對工農發展失調、城鄉發展失衡和現代化畸形化的一種折射。

三農問題是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一類社會問題,具有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特點,關係到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是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本文明確了“三農”問題的研究背景與重要性,對國內四種關於“ 三農”概念的界定做出簡述,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研究“三農”問題的特點,探討“三農”問題形成原因,簡要分析“三農”問題的現狀,探討解決“三農”問題的對策和途徑,並提出運用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和通過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解決 “三農”問題。

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三農”,即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是我國不得不面對的世紀難題,而農民問題又是其核心問題“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李昌平)”,是我國三農的真實寫照。三農問題不解決,佔全國人口70%的農民就難以達到小康,全面小康社會就是一句空話,和諧社會也必將無法建成。因此,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國的穩定與進步,中華民族的再次復興,都離不開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的背景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三農問題便作為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國人面前,無論是農民的就業、收入增長、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問題,抑或是農業的土地流轉、結構調整、農產品國際貿易問題,還是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鄉鎮企業發展、農村城鎮化現代化的推進、稅費改革等等問題,都己經嚴重阻礙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農民收入增長的逐漸減緩,勞動力的轉移矛盾加劇,農村社會發展滯後,造成城鄉間一系列的經濟政治問題,使三農問題變得更為複雜。"【1】

首先,城鄉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己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最令人關注的焦點,如果將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醫療、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務計算在內,城鄉居民真實的收入差距大約在6:1左右。【2】

其次,以農養工、以農補工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善。長期以來,國家為確保工業化,從農業吸取最大數量的低價農產品和農業剩餘,確立了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以及由此派生的住房、糧食供給、醫療、教育、就業等制度。目前農產品“剪刀差”作用雖然逐漸弱化,但“土地剪刀差”、“金融剪刀差”、“勞動剪刀差”卻相繼出現,造成農村、農民、農業繼續為城市、市民、工業的發展和福利輸血。

另外,農村發展始終落後於城市。作為我國人口數量最大的社會階層,農民,在社會發展中並沒有享有與其他階層平等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權益,而農村也並未與城市同步發展,農村文化、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等現代文明遠遠落後於城市。與城市相比,我國農村在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方面所享有的發展機會和政府福利,處於嚴重的邊緣化狀態。

這些在工業化過程中形成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使得現階段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農民與市民之間的對立與疏遠越來越明顯,維繫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經濟基礎己根本動搖,維護城鄉差別的社會環境已根本改變。農業是一個弱質產業,農業的發展需要一個有利於成長的環境和穩固、有保障的支持系統。因此研究“三農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基本概念的界定

目前 ,國內理論界對“ 三農”問題的界定分為四種 。

1 、“一農”說 。有的學者認為,“三農”的說法本身值得商榷,把農民 、農業 、農村放在一個層面上,意味著農民客體化。“ 三農”問題實際是“一農”問題,農村和農業兩個問題是假問題,或者說這兩個問題是農民自己的問題。因此,中國的三農問題的形成原因的系統分析真問題或根本問題就是農民問題【3】。

2 、“三農”說 。多數觀點認為,“ 三農” 問題即農業問題、農村問題和農民問題 。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考慮。農業問題主要是指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問題,農村問題目前突出表現為戶籍制度改革,農民問題主要包括 “提高素質”和“減輕負擔”兩個方面 。

3 、“四農”說。學者認為,在 “三農”問題上應該再加進一個農民工問題。胡鞍鋼說:“過去十年,中國‘四農’問題日漸突出:1994年全國大約4000 萬農民外出打工,今天這一數字已經達到1.3億,從而使 ‘三農’問題演化為四農問題。它雖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活動,但相對於中國8億農村人口、5 億農村勞動力來說,這一遷移過程僅僅是個開始,還將延續到2030年甚至更長時間。【4】

4 、“多農”說 。有些學者認為,“三農” 問題不應被孤立地看待,應該“跳出三農看三農”,把農民與市民、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放在同一層面上來研究。這就意味著,當前的城市化、共同富裕、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等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都是“三農”問題研究中的應有之義【5】。

三農問題的成因

我國三農問題形成的原因十分複雜。我國實施的二元發展戰略是三農問題的政治根源;二元社會結構是三農問題的社會根源;二元財稅體制是三農問題的經濟根源;農村中的一系列制度缺陷是三農問題的制度根源;城鄉政策上的差異是三農問題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縣鄉結構膨脹進一步加重了三農問題。而三農問題的總根源則是我國城鄉二元體制。

葉祥松認為【6】我國在建國後相當長時期內推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用剝奪農業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的道路是造成農民貧困、農村落後、農業衰退的政治根源。

我國社會的二元結構,將城鄉分為兩個封閉的社會系統,實行城鄉分割、城鄉分治,在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導向下,導致了我國城市化嚴重滯後於工業化,它避免了城市病,卻導致了更為嚴重的農村病,即所謂的三農問題。


江蘇阿磊


首先要看在什麼地方,例如、在我們這平原地區,養殖業,牛、羊最好,靠淮河,林地多,草方便,它又不吃糧食。今年孫濤養殖六百隻三羊,八百元一隻,可以贏利五十萬,除了成本,開資也可贏利四十萬,是我們這龍頭企業,可以帶動很多人致富。


41302619641


三農問題,即農民、農村、農業問題,是一種錯綜複雜的城鄉綜合症。它既是對農村貧窮落後,農民貧困失業、文化素質低下,農業落後和農(牧)業生態環境惡化等的一個總概括,也是對工農發展失調、城鄉發展失衡和現代化畸形化的一種折射。

三農問題是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一類社會問題,具有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特點,關係到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是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本文明確了“三農”問題的研究背景與重要性,對國內四種關於“ 三農”概念的界定做出簡述,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研究“三農”問題的特點,探討“三農”問題形成原因,簡要分析“三農”問題的現狀,探討解決“三農”問題的對策和途徑,並提出運用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和通過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解決 “三農”問題。

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三農”,即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是我國不得不面對的世紀難題,而農民問題又是其核心問題“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李昌平)”,是我國三農的真實寫照。三農問題不解決,佔全國人口70%的農民就難以達到小康,全面小康社會就是一句空話,和諧社會也必將無法建成。因此,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國的穩定與進步,中華民族的再次復興,都離不開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的背景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三農問題便作為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國人面前,無論是農民的就業、收入增長、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問題,抑或是農業的土地流轉、結構調整、農產品國際貿易問題,還是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鄉鎮企業發展、農村城鎮化現代化的推進、稅費改革等等問題,都己經嚴重阻礙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農民收入增長的逐漸減緩,勞動力的轉移矛盾加劇,農村社會發展滯後,造成城鄉間一系列的經濟政治問題,使三農問題變得更為複雜。"【1】

首先,城鄉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己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最令人關注的焦點,如果將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醫療、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務計算在內,城鄉居民真實的收入差距大約在6:1左右。【2】

其次,以農養工、以農補工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善。長期以來,國家為確保工業化,從農業吸取最大數量的低價農產品和農業剩餘,確立了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以及由此派生的住房、糧食供給、醫療、教育、就業等制度。目前農產品“剪刀差”作用雖然逐漸弱化,但“土地剪刀差”、“金融剪刀差”、“勞動剪刀差”卻相繼出現,造成農村、農民、農業繼續為城市、市民、工業的發展和福利輸血。

另外,農村發展始終落後於城市。作為我國人口數量最大的社會階層,農民,在社會發展中並沒有享有與其他階層平等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權益,而農村也並未與城市同步發展,農村文化、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等現代文明遠遠落後於城市。與城市相比,我國農村在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方面所享有的發展機會和政府福利,處於嚴重的邊緣化狀態。

這些在工業化過程中形成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使得現階段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農民與市民之間的對立與疏遠越來越明顯,維繫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經濟基礎己根本動搖,維護城鄉差別的社會環境已根本改變。農業是一個弱質產業,農業的發展需要一個有利於成長的環境和穩固、有保障的支持系統。因此研究“三農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基本概念的界定

目前 ,國內理論界對“ 三農”問題的界定分為四種 。

1 、“一農”說 。有的學者認為,“三農”的說法本身值得商榷,把農民 、農業 、農村放在一個層面上,意味著農民客體化。“ 三農”問題實際是“一農”問題,農村和農業兩個問題是假問題,或者說這兩個問題是農民自己的問題。因此,中國的三農問題的形成原因的系統分析真問題或根本問題就是農民問題【3】。

2 、“三農”說 。多數觀點認為,“ 三農” 問題即農業問題、農村問題和農民問題 。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考慮。農業問題主要是指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問題,農村問題目前突出表現為戶籍制度改革,農民問題主要包括 “提高素質”和“減輕負擔”兩個方面 。

3 、“四農”說。學者認為,在 “三農”問題上應該再加進一個農民工問題。胡鞍鋼說:“過去十年,中國‘四農’問題日漸突出:1994年全國大約4000 萬農民外出打工,今天這一數字已經達到1.3億,從而使 ‘三農’問題演化為四農問題。它雖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活動,但相對於中國8億農村人口、5 億農村勞動力來說,這一遷移過程僅僅是個開始,還將延續到2030年甚至更長時間。【4】

4 、“多農”說 。有些學者認為,“三農” 問題不應被孤立地看待,應該“跳出三農看三農”,把農民與市民、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放在同一層面上來研究。這就意味著,當前的城市化、共同富裕、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等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都是“三農”問題研究中的應有之義【5】。

三農問題的成因

我國三農問題形成的原因十分複雜。我國實施的二元發展戰略是三農問題的政治根源;二元社會結構是三農問題的社會根源;二元財稅體制是三農問題的經濟根源;農村中的一系列制度缺陷是三農問題的制度根源;城鄉政策上的差異是三農問題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縣鄉結構膨脹進一步加重了三農問題。而三農問題的總根源則是我國城鄉二元體制。

葉祥松認為【6】我國在建國後相當長時期內推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用剝奪農業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的道路是造成農民貧困、農村落後、農業衰退的政治根源。

我國社會的二元結構,將城鄉分為兩個封閉的社會系統,實行城鄉分割、城鄉分治,在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導向下,導致了我國城市化嚴重滯後於工業化,它避免了城市病,卻導致了更為嚴重的農村病,即所謂的三農問題。


天空哭藍了海


主要是讓好的農產品有好的收入,這是三農最主要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