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着泪写这篇文章,送别医疗队,眼泪像春雨软软地滴落在键盘上


流着泪写这篇文章,送别医疗队,眼泪像春雨软软地滴落在键盘上

3月16日起,援鄂白衣战士陆续卸下铠甲,分批撤离。17日,首批完成救治任务的41支国家医疗队、3675名医护人员踏上了回家的路。家在召唤,亲人在期盼。他们离开家已经20天、30天、40天,在隔离衣、防护衣、护目镜和口罩的包裹下,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流尽最后一滴汗水,送走各自负责院区里最后一个患者,成为这个春天最璀璨的胜利者。

江水东去,英雄归来。他们要离开了,脱下战袍,离开战场,卸掉铠甲,离开武汉。来时疫情正紧满目冷,走时硝烟已散春色浓,但,他们没有看一场樱花,没有游一次东湖,没有吃一碗热干面,没有看一眼黄鹤楼。脱下战袍,作别武汉,作别这段为民族拼命的时光,作别这个用生命守护过的武汉家园。虽然疲累,虽然伤感,但心里满满的全是春天。

送行,告别。你我今日分手,眼里全是泪水,心里全是感激。武汉感激白衣战士的守护,白衣战士感激武汉的照顾,在这场战斗里,你和我同呼吸共生死,成为过命的弟兄。一生最不愿意经历或看到送行的场面,那场面总是让人伤感。昨天看到武汉送行一个个医疗队的情景——有些市民在阳台高喊“感谢你们,白衣天使”,有些市民在阳台上挂出用床单写的横幅“感谢你们为我们拼过命”,有些市民自发组织在路边列队送行,手里举着牌子,“我们感激终生”。从集合点到机场或高铁站,交警全程护送,沿途民警列队行礼,志愿者、机场和火车站工作人员列队相送,每个人眼里都蓄满泪水,心里都有难舍深情。

流着泪写这篇文章,送别医疗队,眼泪像春雨软软地滴落在键盘上

共同战斗的日子,水深火热的武汉市民也感动了援鄂医疗人员。有个护士曾说,“武汉最美的不是樱花,而是武汉人感恩的心”,昨天武汉市民送别山东医疗队时,走在医疗队最后的那个队员转过身来,向武汉市民深深地鞠了一躬,他说:“我回头一看,大家一直在向我们挥手欢呼,一种莫名的情绪一下子涌上来,我就向他们,向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多次鞠躬……”

这个春天,鞠躬的场面处处可见,病房里,康复出院的患者纷纷给医护人员鞠躬;有位中年人出院那天跟主管医生说,“麻烦您摘下口罩,我想看看您长什么样子,我要记住我的救命恩人。”医生摘下口罩,他给医生鞠了一躬;一位三岁儿童出院时,给护士阿姨鞠躬,护士阿姨给他还躬,这一大一小两个人的鞠躬礼,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这个春天;一位年愈八旬的阿姨要给医护人员下跪,被医护人员赶紧扶起;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性患者办好出院手续,但她在病房门口久久不愿离开,见到医护人员就鞠躬。她说:“你们生生把我从死神那里抢回来,又精心照顾了我一个多月,可我连你们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我想看看你们长什么样,我要记住你们”;那天,一位患者家属来到医院,见到医护人员就说:“你站着别动,我想好好地给你鞠个躬!”医生见状,也深深地还躬;马路上,正在行走的市民看见接送医护人员的通勤车路过,纷纷驻足鞠躬;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送走最后一名患者,一位年轻护士郑重地关上医院大门后,向着大门鞠了一躬……

流着泪写这篇文章,送别医疗队,眼泪像春雨软软地滴落在键盘上

穿越烽火觅铁骑,凯旋门前听歌声。要返程了。硝烟散去,记忆长存,精神不死。

——还记得那个护士,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后,向着家的方向三鞠躬,说一声“妈,您走好,女儿不能送您了”,然后擦干眼泪进入病房继续冲锋。抗疫期间,十几位医护人员的父母或其他亲人去世,他们只能用这种方式送行。河南一个护士,晚上下班后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她在宾馆的地板上,向着家乡的方向长跪不起,她说:“我的亲人没了,我要救更多病人。”第二天照常披挂上阵,对患者照常暖若春风;

流着泪写这篇文章,送别医疗队,眼泪像春雨软软地滴落在键盘上

——还记得那群90后、95后的小丫头:一个丫头扛着一个比她高半头的文件柜就跑;一个丫头拖过一个比她重的氧气瓶就给患者换上,一个丫头拖着隔离病房的垃圾爬楼梯时过度劳累,晕倒在地;一个瞒着父母奔赴武汉的丫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眼泪在眼圈里打转,我不能哭。一哭护目镜就花了,就做不成事了。” 一个26岁的丫头,含泪给刚离世的老人脱掉身上的衣服,为老人仔细地擦拭完遗体,再用酒精泡过的纱布将口、耳、鼻等身体所有的孔洞堵塞起来,给老人换上衣服,再用专用袋将遗体包裹好,然后在袋子外面标明逝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最后向逝者鞠躬告别。她说:“因为家人都不能在身边,我要让逝者体面地离开”;记得另一个23岁的护士不仅把逝者身体擦得干干净净,还帮逝者刮胡子、梳头发,她说:“亲人不在身边,我就是他的亲人。我要让他有尊严、有体面地走。”但当她料理完逝者的一切后,看到他还没吃完的车厘子,哇地一声哭了;记得一个刚满20岁的丫头一边哭一边说接受采访,当记者说“你自己还是孩子,还需要别人照顾”时,她说:“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我就要保护别人……”这次全国援鄂医护人员4.2万人,90后1.2万人,担当着病房一线主力;

流着泪写这篇文章,送别医疗队,眼泪像春雨软软地滴落在键盘上

——还记得那个“插管敢死队”,奔走在各个ICU为危重病人插管,这是直面病毒的工作,直接暴露在病人口腔中喷出的病毒下,但他们勇往直前,抢救生命是他们的职责,更是他们的担当。一直忘不了那个场景、那个声音——几个医生正在抢救病人,两人轮番做胸部按压,一人注射药物,一人操作仪器,突然有个医生说:“过来了,过来了,你看,过来了……”而那个被抢回来的病人,缓缓睁开眼睛后,完全不知道刚才发生过什么。这个场景,只是医护人员跟死神抢人又打的一场胜仗,疫情期间,这样的胜仗数不胜数,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危重病人,直到无力回天……

流着泪写这篇文章,送别医疗队,眼泪像春雨软软地滴落在键盘上

——还记得那一张张血痕累累的脸以及脸上明媚的笑容。这个春天,他们用布满伤痕的脸,为小姐姐、小哥哥乃至为整个民族重新定义了颜值;还记得她们剪掉的长发,还记得她们拍的视频——拽着自己的“战袍”问同伴“这身衣服好不好看”,还记得她们跳的抓鸡舞,还记得他们唱的祈祷歌,还记得她们累得走出病房就倚着门框睡着了,还记得她们因为有个危重病人恢复意识后说了一声谢谢,就激动地坐在走廊里哭……

流着泪写这篇文章,送别医疗队,眼泪像春雨软软地滴落在键盘上

——还记得那个护士凌晨下班回酒店,下电梯时用酒精棉球给自己刚刚按过的按键消毒,还记得那个医生狠狠批评一个拒绝治疗的重病患者,让他重燃生的希望,还记得那个医生带病人做CT的路上一起看夕阳,还记得那对同是医护人员且多日不见的母女,在同一层楼相遇后隔着病房的玻璃墙拥抱,还记得医护人员精心照顾的那个9岁小女孩时,出院流着泪大喊了一声:“我替武汉谢谢你们……”

流着泪写这篇文章,送别医疗队,眼泪像春雨软软地滴落在键盘上

——还记得一位父亲写给援鄂女儿的家书:“丫头,这些日子你妈、你哥拼命刷抖音,凡是看到有关武汉病房里的视频,他们就看一遍又一遍。那天你妈在你同事的抖音里看到了你——你吃力地拖着一个比你还要高的氧气瓶,快速给病人换上,不知是因为低血糖还是穿得太厚重,你转身时一下子被床腿绊倒了,又艰难地扶着床站起来,然后趔趔趄趄拖着一大袋垃圾走出了病房。你妈看到你跌倒时,哇地一声哭了,手机都掉到了地上。其实我的同事也转给我一段视频,我没敢让你妈看——那段视频27秒,你给一个刚刚去世的奶奶清理完身体,又仔细地用酒精棉球堵住她的鼻孔和耳孔,奶奶的眼睛没有合上,你反复好几次才把她的眼皮拢在一起,然后你用黄色袋子把她装起来,还不忘鞠一躬,你说:‘奶奶,一路走好!’丫头,不瞒你说,看到这段视频,老爸也流泪了,要知道平时的你,看到一支飞蛾你都往妈妈怀里钻啊。还记得去年夏天的那个晚上吗?20岁的大姑娘了,你半夜跑到了我和妈妈的床上,说是做了一个噩梦,梦见身边有死人……丫头,这些日子你总是报喜不报忧,不知道身体究竟怎么样?还能吃得消吧?务必保护好自己,爸爸妈妈心疼你,哥哥嫂子也心疼你。嫂子给你买的内衣和巧克力收到了吧?昨天晚上你嫂子哭了,她说:‘等妹妹回来,我再也不跟她抢好吃的了,而且她再跟我要钱花,我再也不那么小气了,要多少给多少!’你妈说:‘我也是,等她回来,要什么就给买什么……’”

流着泪写这篇文章,送别医疗队,眼泪像春雨软软地滴落在键盘上

樱花开了,湖水暖了,你们要回家了。此刻,你们脱下战袍摘下口罩,我们终于看清了或俏丽或帅气的模样,尤其看到了20岁青春的脸上表现出的天真与坚强。脸上的压痕还没有修复,剪掉的头发还没有长起来,带着这一时期的疲惫,带着这一路的艰辛,带着ICU与方舱医院的刻骨记忆,你们要回家了。回家吧,回家接受家人的爱,这些日子他们揪着心,回家享受作为妻子、丈夫、父母、子女的天伦吧。我们欣喜地看到,你们回家的路上赢得了应有的尊重——飞机上、高铁上,空姐、“高姐”与你们合唱《我的祖国》;飞机落地,机场以最隆重的“过水门”仪式,为你们洗去风尘;互联网上,祖国各地的网民纷纷隔空致谢:“谢谢你们为湖北拼过命!”

流着泪写这篇文章,送别医疗队,眼泪像春雨软软地滴落在键盘上

我们会记得你们,永远记得。2020年春节前后以及今年的大半个春天,在我们躲在后方、宅在家里还瑟瑟发抖的情况下,你们冒死冲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