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英國留學,從小失去家庭教育,他們的價值觀是否健康發育?

騎上自行車去兜風


自小便在國外留學,對孩子價值觀的影響,肯定是有影響的。

對這個問題,“三味”不想說那些虛的,實話實說!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孩子價值觀的形成,主要依託於他所生活的環境,其中包括社會大環境、家庭小環境以及教育環境等。我們還知道,在價值觀念上,我們中國與西方國家是存在差異的。

比如西方追求的“利益至上”、絕對化自由等。

從近期疫情下出現的“留學巨嬰”的表現,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淡化國家或公共利益,過度強調個人自由和權利。

其次,西方社會和教育是不可能體現我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點。孩子長期在西方生活和學習,自然會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

比如:美國特總統變臉比翻書快,這就是利益至上原則。以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來看待,根本無法理解。

再次,很多自小就去西方留學的孩子,其家庭很可能早就對中國社會或中國價值觀存在不認同的一面,給孩子的心買播下了“西方”的種子。

比如,某些家長平時就總認為:中國這也不好,那也不好,不如國外……這種崇洋媚外思想已紮根於孩子內心。


總之,家長送孩子去國外留學本是一件好事,但家長應注重對孩子加強愛國主義和傳統文化教育。只有這樣,孩子成才之後,才會為國所用,而不會忘宗棄祖。

我是頭條號“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時代的眼光、理智的頭腦、友善的言語,與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謝您的閱讀、點贊和關注,並期待與您共同探討本問題。

三味聊教育


這個問題說不好,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我是不會在孩子小的時候送他出國留學的,而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希望能夠在他的“三觀”穩定下來之前,我都能夠陪伴他成長。

所謂“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我不知道有什麼地方的教育能夠強大到離開家庭教育就能夠把這三觀都樹立起來,即便是有人這麼打廣告,我也不會相信。因為這些東西的培養是不可能依賴於說教和一些活動就能夠達成的,而是需要在一定的環境中不斷地耳濡目染並且及時交流、糾正、引導等等才行。

在這點上我其實是看重的程度是高於“學習”的。

因為在我看來,學習這件事情本身並不難,只要不是先天性智力缺陷,那麼通過一定的興趣引導和合適的訓練方法,幾乎所有孩子都能夠學的不錯。

並且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其實就是培養習慣,而我並不認為有任何機構、學校在這方面的培養上會比孩子在家由我們做父母的監督、引導更加有效。

不過我畢竟只是我,我怎麼想的是我個人的事情,也是我自己的權利。同樣的,別人怎樣想、怎麼樣做也是他們的權利,我並太熱衷於評價教育理念的問題。

至於他們的教育模式是否會導致家庭教育確實,是否會給孩子帶來那些負面的影響, 在我看來這種事情還是挺難講的。

一方面是純粹把孩子單獨丟在國外的應該會比較少,就我身邊能夠看得到的情況如果是未成年出去的孩子,基本上父母當中至少有一位會出國陪讀的;

二是教育本身其實也是多樣化的, 同樣的道理、信念的傳遞方法未必一定是得靠面對面的說教,畢竟交流的方式本身其實還是有很多種的。

三是如果他們本來的目的就是為了留在國外,那麼從小接受國外的教育顯然可能會更加容易融入那個社會,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正如問題說的一樣,在國外家庭教育也同樣重要。

……

其實這些年來每年都有大概60多萬中國人出國留學,但是客觀上講,他們出去對我們這些留下來的也是有積極意義的——這無疑會減輕一些我們國內中高考的壓力!畢竟說真的,當下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孩子的成績、能力往往還是跟經濟條件有很強關聯性的……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遠在異國他鄉,遠離父母,寄養在外國人家庭的孩子,心理世界,情感世界和價值觀的形成上,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原生態家庭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是根本性的,也是深遠的。

這些孩子自小在國外生活、學習,遠離父母的調教、薰陶和影響,也自小沒有接觸中國文化,更沒有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和影響,他們所接觸到的,學到的,全部都是西方文化,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體制下的價值追求。

可以說,這些孩子自小在英國生活、學習,已經完完全全接受了英國的生活觀念,學習模式和價值追求。再加之,自小遠在異國他鄉,又遠離父母,家庭教育這一塊幾乎是空白,特別是中國式的家庭教育就更無從談起。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而這四大文明古國之中,也只中國的發展速度最快,發展潛力最大,發展實力最強,其根本就是中國有5000年的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中國文化中有很多元素,很多精髓,是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相比的。

中華民族是歷經過無數次災難,又是從無數次的災難之中挺立起來的偉大民族。特別是在重大災難面前,中國彰顯出來的凝聚力,向心力,爆發力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辦法相比的。這其實,與中國文化的關係十分密切。

這些孩子自心遠在異國他鄉,所接觸到的,感受到的,經歷過的,學習到的,全部是資本主義體制下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幾乎沒有多少中國元素,也沒有受到中國文化社會家庭的薰陶和影響。

所以,這些孩子的價值觀形成健不健康不好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價值觀和國內小孩子的價值觀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


教育探微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現在是信息化時代,地理位置並不能阻隔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哪怕你離得再遠。

如果一個父母本身三觀不正,即便是孩子天天在身邊,也未必能把孩子教育好,或者說基於父母三觀不正,肯定不會把孩子教育好,因為他們言傳身教,傳遞給孩子的,都是錯誤的價值觀和導向。

反之,如果父母本身三觀很正,對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視,跟孩子保持著密切的溝通和交流,即便他們離得再遠,父母也可以把他的教育理念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要求和對他們的管束。

所以,讓孩子離得遠,並不就意味著他失去家庭教育,關鍵還看這個家庭怎麼做。即便孩子天天在身邊,也並不意味著孩子就一定能接受到好的家庭教育,題主的題目第一句就有失偏頗,以為把孩子從小送英國留學,就意味著失去家庭教育,這個判斷首先就是不對的,也正因為這個判斷不對,那麼後面的結果也就無法推導出來。


蘇小妮


個人健康成長離不開“土生土長”的家園。

家庭是每個人一生中最為中要的成長場所,家庭不僅是每個生命的誕生之地,更是人生價值觀形成的基本場所。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根本就在於孩子的成長、性情的形成不僅源自父母的基因遺傳 ,更重要的是孩子會繼承父母絕大部分行為素質,成長環境決定個人的成長方向。

原生家庭

父母為孩子成長指引方向

父母不僅賦予孩子生命,更是孩子人生路上最重要的成長方向規劃師。俗話說:“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的孩子降生之時幾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們沒有財富多寡的差別、沒有信仰差別,無貧富、貴賤之分。但是,社會生活的現實是無論以多大的區域做對比,都不可避免的產生窮人和富人之分、貴人和賤人之差,還有愚人和賢人之別。造成這些差別的根本原,就在於他們出生之後從父母那裡繼承了不同的生活習性,父母指引他們邁出了人生旅途的第一步。“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觀察三歲孩子的生活行為就能大致預測到其長大後的心理、性格......孩子七歲所具有的行為習慣,就基本決定著這個孩子一生的發展狀況。現實生活中,孩子在七歲左右時大腦就已基本發育完整,也就是說個人腦細胞的活躍基數在七歲左右就已基本確定,該有的思維架構已搭建完成,對待生活的態度也已基本確立。人生成長曆程中最重要的東西都是在家庭中學到的,後續的學習成長都是在此基礎上添加血肉。

《三國志·蜀志·馬謖傳》:“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影響個人成長最深遠的東西就是童年家庭教育,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說:“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父母帶給孩子的教育就是生活的基本邏輯,就是人們對社會生活形態的基本認識,是接入社會生活的習慣,也就是所謂人生“三觀”的形成過程。

家是成長之根

父母為孩子指引成長邊界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生命之處本就認知無邊界、生活無底線,嬰兒成長有多種可能,可能變得智慧、變得愚笨。孩子是行為可塑、可教導的代表,也正是由於孩子生命成長的可塑性,教育活動才有實質性的意義,也才能為人類社會生活的進步“添磚加瓦”。盧梭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通俗地講就是成年人用自身的言行習慣影響孩子的成長,教育就是人點亮人、點燃人的活動,是孩子通過模仿獲得成長經驗的活動。家庭教育就是父母以自身言行示範為孩子指引成長方向,照亮孩子成長前行的路。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那種總認為習慣、禮貌、愛心、孝心、合作、交往等能力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是教導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可怕的行為。我們家孩子使用筷子為例,最初引導孩子使用筷時嚴要求,但後來爺爺奶奶覺得可以隨孩子自由【當時我在外地工作】,後來奶奶帶孩子就真的讓他自由握筷子,以至於現在即使他知道怎麼模仿大人拿筷子,但是就是吃飯的時候又迴歸老樣子了。所以,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一定要注意孩子生活中的小細節,您今天對孩子“狠”一點,明天孩子的成長就會更順。當然,對孩子“狠”要求的前提是您要求的內容,自己先不折不扣的給孩子示範完成,比如要求孩子好好寫字,您就要能夠給孩子做好好寫的示範,並且和孩子一起指出那個地方應該怎麼寫、怎麼調整會更好,讓孩子參與到提升自己成長能力的活動中去。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附近一個山村裡,人們發現狼群裡有兩個人類孩子。人們打死了狼後,在狼穴裡發現兩個狼孩,大的八歲叫卡瑪拉,小的兩歲叫阿瑪拉。狼孩剛被發現時,生活習性與狼一樣;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 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餓了找吃的,吃飽了就睡;不吃 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不會講話,每到午夜後像狼似地引頸長嚎。阿瑪拉在第二年去世,卡馬拉活到十六歲,經過7年的教育,才掌握4、5個詞,勉強地學幾句話,開始朝人的生活習性邁進。她死時估計已有16歲左右,但其智力只相當3、4歲的孩子。

父母帶給孩子第一縷文明的陽光

父母賦予孩子融入集體生活的智慧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虎父無犬子”“孺子可教”,家庭環境是塑造孩子人生心性最基本的場所,人生之中最基本的人生習慣都是從家庭中繼承得來的,比如文明禮儀習慣、辨別是非與善惡的習慣、與人協作與分享的習慣......家庭鑄造了每個人成長進步的原型。如果把人生比作大樹,那麼家庭給予孩子的就是大樹的根系,給予他們選取成長養分的標準。孩子是最容易接受教育引導的,孩子行動走路的能力、講話的能力、辨識事物的能力都是通過後天反覆練習獲得的。孩子具有教養的行為同樣是接受教導結出的果實,是人從小就應該習得待人接物、處事時的敬重態度,是懂禮貌、講規矩、態度熱情、行事有風度的代名詞,它反映的是人本質上的品質與道德水平,反映一種積極對己待人的態度和行為。

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成長活動是一系列生活中小知識、小習慣的疊加,是真正的“積跬步行千里、匯小溪成江海”。培養孩子的成長技能的行為,必須讓孩子明白成長進步的行為很棒,與相應的環境結合起來。蒙臺梭利在《吸收性心智》中寫到:“除非有退滯的傾向,否則兒童的天性會勇往直前,生氣勃發的額尋求獨立,其發展乃一股漸趨獨立的動力,一如離弦之箭快速的準確的飛向目標。”孩子在不同的成長環境之下肯定會養成不同人生習性,正所謂:“身在那山唱那山的歌”。

學習是獲取知識、提高智慧的成長過程,是一項綜合性成長活動,概括起來主要包含:

1】知理論。人行之於世有順境,也難免遭逢坎坷,足夠的理論知識則是指導一個人走好人生之路的根本。就拿日常的工作來說,既有不好做的工作,也有容易做的工作,複雜的、技術含量高的工作需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來指導。

2】習道德。重品行、有節操、守信用是一個人精神修養的根本,而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真正領悟到其中的內涵,並反省自己日常所作所為。為什麼有的人會從事難度大的、高智慧的工作,而有的人從事簡單的工作,這是因為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智慧和知識,同時,對人的道德修養標準方面也有不同要求。

3】學文化。如果說老師是人成長的佈道者,那麼文化知識就是解開他面對各種困境時解惑明理的鑰匙。學習文化知識能讓人懂得更多的道理,獲得更多的智慧。理論指導實踐、道德指引行為、文化知識是生活更加豐盈、充滿樂趣,正所謂“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貧賤富貴不是上天註定,而是取決於一個人在學習中所累積的智慧。事實上,上天不會預定一個人的貧富,更不會讓人存在現在這種差別。一個人只有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獲得智慧,才能擁有富裕的生活。

理論、道德、文化都是個人融入社會生活最基本、最底層的生活智慧,不同的水土生長出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文化教育養育不同心性的人。

成長習慣源於家庭

生活環境給個人“染色”

動物界有一種動物名叫變色龍,它們能夠根據環境調賬自身的顏色,以換取更好的生存。人類是最高等級的“變色龍”,成長活動中人們不僅所有行為都會選擇“利己”,還在於人們善於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將自然界一切資源為我所用,比如遊牧民族以動物的肉食為主,而農耕家庭則以植物為主要食物來源;東方以美食以混合搭配為主,而西方則以麵包、甜點為基本......不同的環境會造就不同的人性。

正所謂:“環境弄人 ”,人生的成長進步與其所生活、成長的環境密不可分。沒有一個人的成長活動是能夠離開社會而獨自存在的,人類生產、生活都是集體性的。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包括人類】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身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們需要做出各種努力,尋求各方幫助,才得以獲得在地球上的存活優勢。想象一下,一個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沒有任何工具。那麼,你面臨的危險處境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艱難。現代社會,雖然人們早已不必擔心來自其他動物的傷害,但是每個人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之中,就必然被同化。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 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