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通州,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在現如今有了個比較洋氣的叫法,叫做通利福尼亞,話說咱們通利福尼亞的歷史上溯久遠,早在北齊(550-557年)始設通州鎮,金、元時即為北京漕運、倉儲重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始建磚城,比明代的北京城區還要早了50年。

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北運河通州段景色

簡短截說,通州的歷史,就是一部伴隨京杭大運河興衰的進化史,元明清之際,江淮地區的糧食物資通過大運河北上運抵京師,終點就在通州,可以想見當時通州運河的兩岸裝貨卸貨時的繁忙景象。

作為京城的糧倉重地,統治階層必然高度重視。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在舊城(今古城地區)之西又建新城,以保護糧倉。新建城池分舊城新城,因漕運倉儲之故,通州的衚衕多位於舊城。這其中,就包括“十八個半截兒”衚衕。

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通州街巷示意圖(1980年)

經過多年來的拆遷改造,上圖中的多數衚衕都已面目全非,不過“十八個半截”倒是都保留了下來。


十八個半截衚衕?

怎麼就成了半截呢?

其中的白將軍衚衕,真的住過將軍嗎?


恐怕很多年輕人和通州新住民,都不清楚箇中緣由……

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十八個半截兒衚衕示意圖(1992年)

《通州文物志》記載:

“十八個半截”在通州舊城南門內東隅。北起回民衚衕,南至東順城街,從北至南依次是北二條、馬家衚衕、熊家衚衕、半截衚衕、紫竹庵衚衕、白將軍衚衕、蔡老胡同、頭條衚衕、南二條衚衕和南三條衚衕。

跟這片兒,您能見到:

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通州清真寺

建成七百餘年的清真寺,常國公廟祀的興廢,李卓吾寄居蓮花寺的傳說,還有明代建成的文昌閣,也就是後來的潞河書院,這些典故、傳說,都在“十八個半截兒衚衕”裡有跡可循,小潞君這就帶著您去瞧瞧。


回民衚衕

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回民衚衕西口

回民衚衕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衕最北部,元代開始,穆斯林信徒們陸續遷到此處定居,並修建了大清真寺,到了明代時已經形成了街巷。

而對北京人來說,這兒最有名的還是吃的,清真糕點大順齋舊址在這裡,做的糖火燒和咯吱盒,老北京們最得意這口兒了;小樓飯店舊址也在這裡,那燒鯰魚可真是一絕,別提多地道啦!

馬家衚衕

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馬甲衚衕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衕偏北部,在北二條與熊家衚衕之間,東起蓮花寺,中與中街相交,西至南大街。明代已形成街巷。

蓮花寺

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蓮花寺

終於要說到了前面多次上榜的蓮花寺了,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衕東部,東起劉菜園,西至馬家衚衕,南止半截兒衚衕,北到安家大院。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建蓮華庵,後為蓮花寺。曾是大明御史馬經綸的別墅,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也曾寄居於此。不過,蓮花寺如今已不見蹤跡。

馬經綸少時聰敏好學,萬曆十三年中舉,萬曆十七年中進士,曾任山東肥城知縣6年,為民眾辦了不少好事。

馬經綸升任監察御史後,以直言敢諫聞名朝野,李贄好友詹軫光稱讚馬經綸:“侍御立朝,直聲動天下,天下望而震焉!”

後來,因為上疏直言,觸犯明神宗,被貶為民,回到通州家中的別墅,就在今熊家衚衕東頭。這座別墅佔地近三十畝,分隔幾個院落,院寺高聳,即蓮華寺,似為家廟格局。

到了清代,馬家別墅各庭院幾易房主,只有蓮華寺有僧人住持,成為獨立寺院。

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李贄

李贄,號卓吾,是明代傑出進步思想家、文學家,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等。

《通州志》記載:

蓮華寺有李贄手書碑刻,年久下落不明。

李贄受迫害後,住過湖北麻城的芝佛院,被馬經綸接到通州,也住在馬氏家廟中,一起講學,共同研究《易經》,終使李卓吾完成最後一部著作《九正易因》。

李卓吾後來被捕入獄,馬經綸多方營救未果。

李卓吾死後,馬經綸又遵遺囑,將他葬在通州城北馬廠村西迎福寺側。

1953年10月,李卓吾墓被遷至通州城北通惠河北岸的西海子公園內。


劉菜園

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劉菜園衚衕北口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衕東部,北起回民衚衕,南到蓮花寺,全長199.2米,寬3.8米,1913年前後漸漸形成街巷。

熊家衚衕

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熊家衚衕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衕偏北部,馬家衚衕與紫竹庵衚衕之間,東起蓮花寺,中與中街相交,西至南大街,明代已形成,全長218米,寬4.4米,車行道寬3米,巷內可通汽車。明代熊姓大戶首居此地,形成街巷後,依熊姓而名。

半截兒衚衕

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半截兒衚衕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衕中東部,熊家衚衕、紫竹庵衚衕東段之間,東起太平莊,西至中街,全長109.3米,均寬2.6米,車行道寬2米,明代已形成,因西端只到中街,不通南大街而得名。

紫竹庵衚衕

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紫竹庵衚衕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衕中部,蔡老胡同和熊家衚衕及半截兒衚衕之間,東起太平莊,西至南大街,中穿中街,明代已形成,因巷內建有紫竹庵得名,不過紫竹庵如今也無處尋覓。

蔡老胡同

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蔡老胡同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衕中部,白將軍衚衕與紫竹庵衚衕之間,東起太平莊,中穿中街,西至南大街,明代已形成,全長220米,寬2.5-6.4米。

中街以東路段,因蔡姓大戶居於此,形成南北兩條衚衕,這條位於南部的曾名蔡家前衚衕,清乾隆初因居民尊蔡姓長者為老叔,更名為蔡老皮衚衕,1913年前後更今名。

白將軍衚衕

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白將軍衚衕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衕偏南部,蔡老胡同與頭條衚衕之間,東起太平莊,橫穿中街,西至南大街,全長285.2米,均寬4.2米,車行道寬2.5米,明代已形成街巷。

歷史上,住在“十八個半截”的名人不少,其中的白將軍衚衕一直讓人們費解,這裡真的住過將軍嗎?答案是肯定的,清代通州人白鎔就是其一。

“邦有典型,古之君子,公心是石,公名不磨”,這是清朝大學士祁雋藻對白鎔的讚美。

白鎔自幼聰穎好學,被稱為神童,後入朝為官,為官清廉,公正不阿。他曾任翰林院編修,參與編纂記述國史、實錄。還曾轉調侍讀,入內閣,講論文史,給皇帝當顧問,主持掌管奏章事宜。

雖是文官,可是白鎔因學識淵博,多次當過文進士和武進士的主考官,按照當時的規定,當過一次武進士的主考官就可以稱為將軍。

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馮玉祥將軍

除了白鎔,白將軍衚衕還住過另一位將軍,就是愛國將領馮玉祥。因歷史機緣,愛國將領馮玉祥居然成了通州姑爺,老丈杆子家就在十八個半截兒衚衕裡。


太平莊

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太平莊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衕中東部,南起小營房,北至蓮花寺,東至北京鍛壓機床廠西牆,西止紫竹庵衚衕、蔡老胡同東端。

小營房

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小營房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衕東南部,東臨北京鍛壓機床廠,西至南二條、南三條,南起南三條,北毗太平莊,清代曾為軍隊駐地,因與西營房相對,時稱東營房衚衕。

頭條衚衕

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頭條衚衕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衕東南部,白將軍衚衕與南二條之間,東起小營房,橫穿中街,西至南大街,明代已形成,全長185.2米,均寬4.8米,車行道寬2.5米。

明初此地是儲存柴草的場所,明永樂年間在此建大運東倉,其後逐漸有人在此地居住,形成街巷後始名草廠衚衕,清初居民漸增,在此地形成大、小三條衚衕。1913年間,此處為自北向南的第一條衚衕,故更名頭條衚衕。

南二條

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南二條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衕南部,在東順城街與頭條衚衕之間,東起小營房,中與中街相交,西至南大街,清代已形成街巷,全長261.2米,均寬5米。

此為明代草廠衚衕發展出的三條衚衕的中間一條,曾稱草廠二條衚衕,1913年前後,因北邊有北二條衚衕,改稱南二條衚衕,以示區別,1981年簡稱今名。

南三條

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南三條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衕南部,在南二條與東順城街之間,東起小營房,西穿中街後西行(不通),清代已形成街巷,全長200米,均寬1.6米,為明代草廠衚衕發展而成的第三條衚衕,故曾名草廠三條,1913年前後改稱南三條衚衕。

其中段的中街以西有個窄小的衚衕,在十八個半截兒衚衕最南端,人們一直稱它為“牛犄角兒”,1981年將“牛犄角兒”衚衕併入南三條,並簡稱今名。

中街

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中街

位於十八個衚衕中部(南北方向),北起北二條,南至東順城街,中穿馬家衚衕、熊家衚衕、紫竹庵衚衕等等。

清代已形成,全長321米,寬3.1-5.2米。因該街縱穿九條街巷中部,形成特有的衚衕格局。

安家大院

通州城南街的十八個半截衚衕,住過倆將軍和兩位歷史名人

安家大院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衕北部,南鄰蓮花寺,北毗回民衚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