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顏六彩的素三彩

素三彩,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綠、黃、茄紫三色而燒成。始於明正德年間,清康熙時繼續燒製。陶瓷界還有另外一種“素三彩瓷”的定義,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種之一,是以黃、綠、紫三色為主的瓷器,其實並不限於此三色,但不用紅色。其製作方法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劃好的紋樣內,再經低溫燒成。

“素三彩”中的“素”可以歸結為兩種含意:一種為該器使用“素胎”(又稱“素燒胎”)燒製。“素胎”是陶瓷生坯沒有上釉前預燒的胎,它既可增強坯體機械強度,使其在搬運時不容易損壞,又可在上彩釉時不會因浸溼坯體而導致坼裂。出於以上原因,該工藝在陶瓷製作中經常使用。另一種是古代有“紅為葷色,非紅為素色”之說,該器所用色釉以“素色”為主,故名。

素三彩是我國瓷器品種之一,但陶瓷界對它卻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除了它是以黃、綠、紫等色為主,色彩中不用紅色這一點得到認同外,其他有關素三彩的製作工藝、品種等都沒有確切的界定。

明代景德鎮燒製的素三彩瓷始見於成化時期,以正德時期的素三彩器最負盛名。其製作方法是在器物的瓷坯上刻劃出圖案花紋,不施釉,高溫燒成素瓷,再滿施某種色釉。然後剔出圖案部分,填以所需各種色彩(或在素坯上分別用各種色彩塗施於各相應部位),以低溫第二次燒成。嘉靖以後,也有素三彩燒造,但更多的是釉上紅、綠、黃三彩和青花五彩,還有多種色地套疊的彩器。

康熙時素三彩較為盛行,它是在明代中期三彩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並有所創新,在色彩上除多見的黃、綠、紫外,更增加了釉上藍色,工藝上也更加多樣化。下面介紹幾款康熙素三彩器,它們以不同的製作工藝展現了素三彩多姿多彩的藝術特徵。

五顏六彩的素三彩

五顏六彩的素三彩

素三彩花鳥紋小几:高9.5釐米,寬18.1釐米。此小几造型極為別緻,為仿木幾家具的擺件。幾面呈品字形,束腰彭牙,三足外卷。幾面的邊際處飾錦地,開光內繪花鳥紋飾,漏透的洞石立在大樹下,鮮花盛開,倦鳥棲息。束腰處飾三角形幾何紋,以下均飾錦地花卉紋,取“錦上添花”之意。繪畫技法嫻熟,紋飾精緻細膩。

該器的施彩方法與傳統的素三彩器不同,它是在素燒過的白胎上直接加彩,然後再罩層透明釉,用低溫一次燒成。此種工藝相對簡單,在康熙素三彩器中使用也較普遍,但對繪畫技法要求較高。

五顏六彩的素三彩

黃地素三彩花鳥紋盤:高2.8釐米,口徑15.8釐米,底徑9.3釐米,撇口、淺腹、矮圈足,通體施以黃釉色地。盤心繪喜鵲鬧梅圖,梅乾虯勁,梅花盈鬧枝頭,一雙喜鵲上下歡飛,兀石自樹旁斜出,盤底青花雙圈秋葉款。此器釉面極為肥腴,色彩明快,紋飾層次清晰。

這種黃地三彩器在明嘉靖、萬曆時就已出現,它溯源於景德鎮御器廠在永樂宣德時期燒製的各種簡單的低溫複合彩瓷,色釉多為兩種,一般不叫素三彩而稱為“X地X彩”,如“黃地綠彩” “綠地醬彩”等。康熙時繼承這種工藝並有所創新,胎體不加刻劃,直接在黃釉地上彩繪紋飾。

五顏六彩的素三彩

素三彩花蝶紋碗:高7釐米,口徑15釐米,底徑6.5釐米。撇口、深腹、圈足,腹部線條流暢,器形端莊秀麗,釉下有暗刻龍紋,上繪花蝶,色彩淡雅,底施白釉,青花雙圈內書“大清康熙年制”楷款。彩色豔麗,層次分明。它是康熙三彩器中的精品,屬官窯產品。

該器是在素胎上先刻劃龍紋,施白釉,高溫燒成,然後在白釉上施彩,再低溫燒成,屬於釉上低溫彩瓷。我國釉上低溫彩繪瓷早在12世紀初的北方地區就已經出現,過去學術界以為這種釉上彩瓷是以紅、綠為主,零星點綴黃彩,所以也稱其為“紅綠彩”。並認為“紅綠彩”始燒於12世紀晚期至13世紀的金代。隨著新的考古資料的不斷出現和研究的深入,可以明確地知道這種色彩並不侷限於紅、綠、黃的釉上多色彩繪陶瓷的創燒期應為11世紀晚期至12世紀初,並對以後景德鎮的彩繪瓷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五顏六彩的素三彩

素三彩碗:高7.2釐米,口徑21釐米,底徑7.5釐米。敞口、斜弧腹、矮圈足。器內外均施黃、綠、褐低溫彩釉。底施白釉,青花雙圈內有一記號款。

這種以奇取勝的素三彩是以黃、綠、紫或褐三色釉間隔混雜點染素胎上,以低溫第二次入窯燒烤制,經自然暈散形成不規則的、似虎皮狀的斑片,俗稱“虎皮斑” “虎皮三彩”,是康熙時景德鎮民窯的創新品種。我國著名的唐三彩的製作工藝亦是如此,不過素三彩與唐三彩的本質區別是前者為瓷胎,後者是陶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