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唯一宿主、曾肆虐全球,這種古老的傳染病離我們不遙遠

提起麻風病,許多年輕人會覺得有些陌生。然而,就在距離我們並不遙遠的歷史中,麻風病曾在這個世界上製造過無數充斥著死亡、殘疾、恐慌和歧視的人間慘劇。


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在1985年,麻風病曾在全球122個國家中呈地方性流行,後來,各國通過積極開展防治工作,到2003年,流行區域已經減少至10個國家,我國境內患者總人數多年來穩定在2000左右,新發病例已經十分少見。

人類是唯一宿主、曾肆虐全球,這種古老的傳染病離我們不遙遠

那麼,麻風病這個曾經肆虐全球、令人聞之色變的健康殺手的真實面目究竟是怎樣的呢?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和麻風病有關的那些事。


麻風病的罪魁禍首

麻風病是一種古老的慢性傳染病,早在戰國時期,《莊子》中就有關於“癘(lì)與西施”的記載,其中的癘,即“癘風”,是麻風病在中國的古稱。


在西方,代表麻風病的Leprosy一詞則是由希臘語、拉丁語和古法語混合演變而來,詞根的意思是“鱗狀”,形象地描述了病菌侵犯病人皮膚、黏膜和外周神經組織後形成的肉芽腫性病變。

人類是唯一宿主、曾肆虐全球,這種古老的傳染病離我們不遙遠

麻風病晚期患者

疾病發展到後期,病人會出現毛髮脫落、四肢畸形、鼻眼塌陷等症狀。麻風的強傳染性再加上這些可怕的外部表現,導致當時的人們對這種疾病充滿了恐懼。


現代醫學出現之前,東西方文明都將麻風病的病因歸結於患者是“罪人、不潔之人”,而那些令他們痛苦萬分的症狀則是“神的懲罰”。許多病人因此被殘忍地燒死、活埋,或是被其他人以強制驅逐的形式,達到隔離的目的。

人類是唯一宿主、曾肆虐全球,這種古老的傳染病離我們不遙遠


直到1874年,挪威學者漢森(Gerhard Henrik Armauer Hansen)從麻風病人體內的結節中分離出了麻風分枝桿菌,這種疾病的罪魁禍首才正式出現在人類面前。


此後的一百多年裡,人類與這個小小的病菌進行了一場又一場的較量。


麻風分枝桿菌的傳播與致病

自然狀態下,人類是麻風分枝桿菌的唯一宿主,細菌通常由患者的鼻分泌物,以及精液、陰道分泌物等其它分泌物排出,通過呼吸道、破損的皮膚黏膜和密切接觸等方式傳播,以家庭內傳播最為多見。


麻風分枝桿菌感染的潛伏期平均為2~5年,最長可達數十年,而且發病緩慢,感染後通常終身帶病,無法徹底治癒,嚴重損害患者的健康。根據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瘤型麻風和結核樣型麻風。

人類是唯一宿主、曾肆虐全球,這種古老的傳染病離我們不遙遠

除此之外,還有少數患者介於以上兩型之間,被稱為界限類或未定類,也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此類病人在病程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向瘤型或結核型轉化。


麻風病的防治原則

碸類藥物是目前用於治療麻風的主要藥物,除此之外,由於麻風分枝桿菌和結核桿菌同為分枝桿菌屬,二者之間存在共同抗原,因此一些抗結核藥物對於麻風病也有一定的療效。為了防止麻風分枝桿菌產生耐藥性,臨床上通常採用多種藥物進行聯合治療。


目前,麻風病的防治依然以預防為主,遵從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三大原則。因此,對於可能存在感染風險的人群,尤其是親密接觸者,必須進行嚴格的定期檢查。


由於麻風分枝桿菌是至今為止唯一一種不能進行人工培養的細菌,疫苗還在進一步的研發過程中,因此尚無特異性的疫苗被投入臨床使用。在某些麻風病高發的國家和地區,卡介苗(通常被用來預防結核桿菌)被用於麻風病的預防,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歷史並不遙遠,現在的人或許難以想象,如此可怕的疾病曾經在我們身邊肆虐,但實際上這樣的場景就發生在不久之前。因此,能夠生活在現代醫學高度發達的環境中,對每個人而言都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同時,我們也希望,隨著科學的發展,在不久的將來,麻風病能像天花一樣,徹底成為人類歷史上的“過去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