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民國美女張愛玲的戀愛觀?對當今戀愛觀有什麼啟示?

不是奶奶桑


張愛玲的愛情觀獨樹一幟,與眾不同。她並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世人,在愛情裡,該如何把握,又如何放手。什麼時候,該堅持所愛,又什麼時候,我們該決絕轉身。我們都知道,張愛玲的愛情觀是很開放的。這和她不羈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張愛玲有一顆自由的心,所以她總是能堅持自己的主見。用她和胡蘭成的那段感情做例子,就是最好的題材了。

當她知道自己和胡蘭成最終不可能走到一起時,她不會像別人那樣做作地一邊說著再見,一邊還留戀著對方的懷抱。只是一個轉身,再不回頭。就算胡蘭成給她寫了再多的信,和說再多挽留的話,也毫不動搖。愛情,就是在它綻放的時候堅持自我,在它逝去的時候放棄自我。這個時候,不管有還沒有愛,都該決絕地放手。當一個人能感性地愛,理性地放手,那麼,他就已經是一個懂得愛和懂得放手的人。

綜上所述,張愛玲的戀愛觀對當今

戀愛觀最大的啟示就是:愛的時候,敢於追求自己心中的真愛,不愛的時候,也能從卑微中走出去,毅然放棄不值得堅守的愛情。而不是唯唯諾諾,在卑微的愛情內苟且。懂得分寸的愛情才不會失去自我。我們要做到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最後用張愛玲的一句話作結束語: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


張文禪


張愛玲是現代著名女作家,擅長寫愛情故事。她的一生當中經歷過三段重要感情。唯有兩段愛情修成正果走進婚姻,其中一段就成了在錯誤的時間遇到對的人的感嘆。

從張愛玲揹負著壓力和頂著漢奸身份的胡蘭成談戀愛結婚,到最後因為胡蘭成婚後拈花惹草放棄這段卑微地愛情,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敢愛敢恨地真性情女子。在愛情裡能拿得起,也放得下。

這一點的確很值得學習。愛地時候,敢於追求自己心中的真愛,不愛的時候,也能從卑微中走出去,毅然放棄不值得堅守地愛情。而不是唯唯諾諾,在卑微的愛情裡苟且。懂得分寸的愛情才不會失去自我,不是嗎?

而從失敗婚姻走出來以後,張愛玲遇見了理解她,能傾聽她地"男閨蜜"桑弧。儘管朋友極力撮合他們,但被張愛玲一口拒絕了。不是不愛,而是不想因為她曾經是漢奸老婆影響桑弧名聲,讓其被人唾罵。可以看出來,張愛玲也是一個特別能為成全別人幸福而放棄自己最好選擇的人。

經歷過轟轟烈烈愛情地張愛玲在六十五歲時選擇大她二十九歲地作家賴雅,一起走進婚姻,過上了平平淡淡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長,賴雅因為身體變故,最後撒手人寰,留下張愛玲在美國孤獨終老。

張愛玲為什麼會選擇賴雅,肯定是因為懂得,還有愛,當然還有崇拜。因為她有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女人決不會愛上一個她認為楚楚可憐的男人。女人對於男人的愛,總得帶點崇拜性。"

的確如此,愛情不要可憐一個人而選擇和他在一起,而應該帶著小崇拜。因為崇拜,愛情才會有驚喜,有心動。愛情不是苟且,而是心潮澎湃,滿眼期待,還有兩個人在一起地遠方和詩,不是嗎?





慧生活慧讀書


我覺得很難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妄自評價一個人的戀愛觀。

戀愛觀和人生觀一樣,是非常私人化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不是當時當下處在戀情當中的那個人,根本也沒有資格對他人的戀愛觀指手畫腳。

但是有一點我覺得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張愛玲對胡蘭成的愛,低到塵埃,開出花朵。一個敢於為愛情飛蛾撲火的女子是讓人動容的,即使在明知對方辜負了自己之後張愛玲也從來沒有因為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情而後悔過。

愛情是盲目的,這句話在張愛玲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但是,我不認為這是張愛玲的愛情觀應該受到批評並且警示後人的原因。

張愛玲為愛情燃燒的一生常常讓我想起加繆的那句話,“我知道這個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

如果非要說張愛玲對當今戀愛觀的啟示,“她愛過,她恨過,她活過”這幾個字就夠了。

畢竟,我們試圖評價她的時候,誰又做到了呢?


小馬拾圖


“寫盡人生之惡,再回首一步一個光明”。

一讀張愛玲,就中了她的“毒”成了她的“粉”。那時候她已經淒涼去世,她的書卻反倒紅的發紫。一零年買了張愛玲全集,十年間反反覆覆得讀過不知多少遍。說到評價她的戀愛觀,升騰起來的卻是一片茫然,真是一言難盡啊!



在感情方面,我不敢肯定她是不是像她書中的女人們那麼精明。以她所處的時代、她的出身、她的經歷和她在文字裡所表達出來的來看,那是根本不統一的。所以猜度她的真實的愛情觀是很困難的。

現實中,張愛玲有三段感情。一段和花心渣男胡蘭成,一段和相互欣賞的導演桑弧,最後一段是異國忘年的賴雅。說起來,每一段都令人嘆息。

更有名的是和漢奸胡蘭成的這一段。張愛玲和胡蘭成曾經自己動手製作了一張結婚證:“胡蘭成和張愛玲簽定終身,結為夫婦。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張愛玲題了上半句,題下半句是胡蘭成。那一刻,這愛情是不是還蠻不錯?

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是多麼的不盡人意。花花公子終於還是花花公子,哪裡來的歲月靜好?一片亂麻罷了!

現實中的張愛玲不像她筆下的曹七巧、白流蘇、顧曼楨們那麼聰明,她義無反顧、飛蛾撲火般投入那段糊塗地戀情。所以我相信,那時候在愛情方面她是單純而浪漫的。從桑弧和賴雅身上看去,後來她是轉變了的。

至於對於當今的戀愛觀有什麼啟示,我是這麼想的:愛情來了,可能再聰明的人也不見得能用理性和理智去衡量並準確指導。如果你愛了,又所託非人,不用過多的抱怨,你看張愛玲不也受過同樣的苦嗎?


襟亞


抗戰時期,張愛玲沒有象許多有識之士那樣,撒往大西南,而是留在敵佔區,追求他的情郎——大漢奸文人胡蘭成。胡蘭成文名滿上海灘,身邊的追求者不少,張愛玲不顧胡的漢奸立場,是胡的鐵粉。

今天許多人看過香港王晶拍的、湯唯主演的《色戒》就是張愛玲的作品,《色戒》女主人公的原型,並非湯唯演出的淫女,而是打入敵人內部的愛國間諜,犧牲後被追認為烈士。張愛玲寫《色戒》的目的,竟是勸胡蘭成之流,在好色時要注意安全。

通過張愛玲寫的《色戒》,完全可以看出張愛玲的戀愛觀——只要愛,無論善惡忠奸,做母狗也可以!


安平144796971


怎麼評價民國美女張愛玲的戀愛觀?對當今戀愛觀有什麼啟示?

感謝提問。

首先我覺得對一個人的戀愛觀的評價,如果脫離了她當時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的話,這樣是不道德的。

那張愛玲這一生究竟經歷了哪些風波呢?

張愛玲(1920~1995),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本名張瑛,其作品主要有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稱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她家世顯赫,外曾祖父李鴻章,祖父張佩綸都是清末名臣。

1922年,張愛玲2歲時,全家搬家到天津英租界,在那裡,張愛玲4歲時進入私塾學習。

1930年,張愛玲的父母離婚,張愛玲跟隨父親生活。

1939年,考進香港大學專攻文學。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香港文學未畢業即回上海從事文學創作為生。

1943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與之交往。

1945年,日本投降,胡蘭成匿名逃亡。

1947年,與胡蘭成離婚。

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

1995年,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動脈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終年75歲。

在對張愛玲的一生有一個大致的瞭解之後,我們再來看一下她的作品,其中哪些地方表達了她的戀愛觀呢?

  • 《玻璃瓦》

姚先生有一位多產的太太,生的又都是女兒,女兒是家裡是賠錢貨,但是美麗的女兒向來不在此列,姚先生的女兒們是美麗的瓦,不能和尋常的瓦一概而論,她們是能替父親賣出好價錢的玻璃瓦。

  • 《花凋》

為門第所幸,正家的女兒不能當女店員,女打字員,做“女結婚員”是她們唯一的出路。

  • 《紅玫瑰與白玫瑰》

我家裡送我到英國讀書,無非是為了嫁人好,好挑個好的。

所以有人評價張愛玲的作品:她的作品中少了一些詩意和美好,她不留情面地揭露男女愛情虛假的面具和不堪一擊的脆弱。

那戀愛真的就如張愛玲所表述的那樣嗎?對我們當今的戀愛觀有什麼啟示呢?

個人覺得,張愛玲的戀愛觀屬於現實派,雖說我也不相信烏托邦式的愛情,但是不管怎樣,對待愛情,心中也應該有光才對。


一隻會吃貓D魚


張愛玲說:“喜歡一個人,低到塵埃裡開出了花。”或許真正喜歡一個人真的會這樣,但是這並不適合現代的戀愛觀,現代的戀愛把這一行為稱為“舔狗”,雖然這種形容並不好聽,但是性質上卻很貼切,無論是愛情,還是友情,從感性的角度來講,人類在付出之後,總是希望能得到對方的回應,或多或少,這是人之常情。在愛情裡,我們需要看見自我,這當然不是自以為是的意思,但是我們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人格和尊嚴,不卑不亢。破土塵埃捲土來,不到塵埃花也開!




燕林


低到塵埃裡的愛情註定是卑微和被輕薄的,但低到塵埃裡的愛情也是最純粹和不計後果的。很多人為愛玲不值,但愛在其中的時候外面的人看的太過冷靜,特別是像愛玲這樣性情偏執的人,很多人都無法理解,但這就是她!追求過分的偏執,在愛情裡面大概最後都會傷痕累累,有句話說,不要為失去的朝陽哭泣而錯過今夜星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