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網友們說飯圈行為時,飯圈女生們是什麼想法呢?

陳澤琴


開始也只是因為外貌、身材、形象、氣質等特徵,沒逆著我審美,一眼好感

第二階段可能是他飾演的某個角色,演唱的某首歌曲,某場秀,或者一場舞劇、音樂會、球賽等,開始路好

第三步,對藝人具備的(即使是包裝出來的)某種性格、價值觀的認同,成為牆頭。

進一步發展,熱情減淡成為路人粉,或者會因為ta過往的經歷、為人處世的進一步瞭解,正式成為粉絲

而這個過程,包含了高度理想化、浪漫化、絕對化的聯想。

追星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更像是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交際圈子,粉絲是一個群體,藝人的背後更是。這兩部分群體一同構築出了這塊兒虛擬空間。這時候我的一些想法會變得很自我,包括對愛豆的心理畫像等,我心中的偶像是包裝後摻雜了個人幻想所得,這種折射難免存在偏差,或大或小

“(公眾號GQ報道/侵刪)粉絲將自我的某種夢想、慾望、遺憾投射在偶像身上,通過某種情感、行為的投入,既能獲得一種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滿足,也能通過偶像的成功實現另一種形式的自我實現。”

而這時候我就已經把愛豆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了,就像人很難正確認知自我一樣,比如我爸訓我考試沒考好的時候,我第一反映是甩鍋題目超綱,我對愛豆也會產生自我服務偏見。“柴可夫斯基第一次見到偶像托爾斯泰後的日記描寫中,也充滿了一廂情願的浪漫化”。

而且這種情感還在正比例加強,在與偶像相關的事物所集合構建的虛擬空間裡,通過消費偶像衍生的娛樂內容獲得愉悅感。簡單來說就是:追星一時爽,一直追星一直爽(bushi)

然後在自我的基礎上,通過加入粉絲群體、應援行為還會獲得歸屬感,情緒和觀念相似的群體甚至會放大這種快樂。我沒了解過相關的社會心理學,是追星的過程中會感覺到了一點。

當然,這裡不止有粉絲的狂歡,還有太多路人的駐足:

窺探欲。

不是我說,很多時候靠粉絲自嗨根本沒那麼大流量,特別是那些國民度比較高的藝人,有什麼好事兒壞事兒,那麼大的瀏覽量和討論度,大部分都是非粉絲貢獻的。人類學中有一個很經典的理論,叫八卦理論,鄧巴曾經說:“八卦如此美妙,我們的語言好像就是專門為了八卦產生的。”

非粉絲可能很難理解,我所謂的快樂,因為從傳統經濟學意義上來說,追星在時間和金錢上的消費毫無理性可言,看著就像一場盛大又愚蠢的自我感動

可是感覺在日常生活裡,純粹的快樂、還蠻難得的。和好朋友們小聚會有,但大家平時也挺難湊齊的。和家人,或者npy,我愛他們,


大灘保健室


沒想法,每個圈都自有一套

理解的最終會理解,不理解的也不會試圖讓他們理解。

不管是飯圈還是別的圈,都自成體系,自有一套。相對的它也有自己的倡導行為,也有相應的約束規則。

飯圈行為好的行為很多,比如各明星下的粉絲團號召做公益捐獻,愛護動物志願,植樹等等都很正面。

當然也有不好的,比如打榜刷榜的不正當競爭,但是這也是各大平臺吸引大流量而模糊規則引起的。飯圈有些行為也在打擦邊球,但是毫無疑問的是,任何規則的制定都是摸索,並努力趨向考慮到各個面。

總之:事物都得分兩面去看,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飯圈,存在即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