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菜鸟成为大师的秘诀


《刻意练习》的作者艾利克森以大脑的变化为证据,研究了多个领域的杰出人才的技能提升方法和过程。

这本书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天赋这回事的认识,也让我能更理性地看待挫折,更有技巧地提升自己的技能。

所以我写下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收获,同时也希望给大家也带来一点启发。


1. 天赋的真相


1763 年,7 岁的莫扎特计划环欧洲旅游演出,这次演出深深地迷住了欧洲的观众,铸就了他的传奇。


莫扎特除了有演奏才能,还有另一项技能:完美音高。


在音乐领域,完美音高(Perfect Pitch)是用于描述辨别声音才能的术语。


这种能力非常罕见,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在人群中的占比大约是万分之一,而莫扎特就拥有这样的才能。


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位作曲家,也是一位音乐老师,家里摆满了各种乐器。


演出前不久,莫扎特父亲的故乡的报纸上发表了一封写给编辑的信,信中谈到了年幼的莫扎特。


在信中写道,莫扎特听到乐器演奏出来的调子时,不管是哪种调子,都能快速准确地辨别出来,是升 A 调还是降 E 调等,不论是哪种乐器的调子。


在当时这种能力连大多数已成年的音乐家都无法匹敌,莫扎特在这方面的才能甚至超过了他在小提琴和钢琴上的才华。


如果说完美音高真的是一种天赋的话,那不论你是否接受过训练,都无法掌握这种能力。


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几乎每一个拥有完美音高的人,都在年级很小的时候,通常是三四岁左右,就

开始接受音乐训练。


2014 年,东京的一音会(一所音乐学校)开展了一项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发表在了《音乐心理学》科学杂志上,揭开了完美音高的真面目。


这项实验招募了 24 个年龄为 2~6 岁的孩子,组织他们进行几个月的训练,目的是教他们如何通过声音辨别钢琴上弹奏的各种和弦。


这些和弦全是带三个音高的大和弦,比如中央 C、E 和 G 音符的 C 大调和弦,后两者的音高高于中央 C 。


研究人员给孩子们上了四五节时间较短的训练课,每节课只有几分钟,一直训练到孩子们能分辨所有的 14 首和弦为止。


有的孩子在一年内就完成了练习,有的则花了一年半时间,一旦某个孩子学会辨别 14 首和弦,研究人员就会对他进行测试,观察他能否正确地说出单首和弦的音高。


训练完成后,参与研究的每个孩子都掌握了完美音高,能辨别钢琴上弹奏的单曲的音高。


这就说明了,完美音高根本就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通过适当的训练后,人人都能掌握的能力,这项研究颠覆了过去人们对完美音高的理解。


2. 超强记忆力


当练习达到 200 多次时,史蒂夫能记住 82 个数字,记忆力提升了 10 倍。


史蒂夫·法隆(Steve Faloon)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学生,艾利克森聘请他参加了一个记忆能力提升实验。


“八九个数字就是我的极限,当达到 9 个数字时,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我都记住不住。”,史蒂夫·法隆在第四次记忆练习时说道。


在当时大多数心理学研究成果认为,史蒂夫的观点是对的。


根据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显示,人们可以保留在短时记忆中的事物数量是非常少的,一般这个数量是 7,这也是大脑用来在短时间内记住少量信息的类型的记忆。


如果有个人把他的地址给你,在你把地址写下来之前,你的短时记忆只能把地址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记住。


但是长时记忆不存在这些限制,长时记忆与短时记忆的区别,就在于长时记忆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进行记忆,只要时间足够长,你能记住十几个甚至几百个电话号码。


而艾利克森和史蒂夫进行的实验,是一场针对短时记忆的实验。


在艾利克森刚找到史蒂夫时,他是一名刚念完大三的普通学生,学习成绩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其他学生差不多。


唯一不同的是他有个坚持长跑的特点,这个特点后面证明对于他的短期记忆力提升训练非常重要。


史蒂夫在星期一时,第一天参加实验,可以记住 7 个数字,有的时候是 8 个,但是无法记住更多的数字。


在星期二、星期三和星期四时,能够记住 9 个数字,但是到星期四时,史蒂夫开始感到很强的挫折感,感觉无法再提升了。


但是在星期五的时候,史蒂夫找到了突破极限的方法。


练习的方法是这样的,先从一个随机,有 5 个数字的数字串开始,如果史蒂夫记住了,就会读 6 个数字。


如果他又记住了,就增加到 7 个数字,每次给数字串增加 1 个数字,如果记错了,则减少 2 个数字然后继续。


在星期五的第五次训练时,史蒂夫超常发挥,毫不费力地背出了 11 个数字,他找到了突破短期记忆极限的方法。


当练习达到 100 多次以后,史蒂夫的短期记忆能记住的数字达到了 40 个,超过了专门研究记忆术的人。


而当练习达到 200 多次时,史蒂夫能记住 82 个数字,对数字串的短期记忆能力提升了 10 倍。


3. 无效的练习


无意识的练习,不仅不能提升技能水平,甚至会降低技能水平。


在我们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时,不论是开车还是编程,我们遵循的模式大体相同。


首先是了解我们想学习什么,然后是从老师、书籍或网站上获得一些指导,并开始练习。


当我们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后,我们就会把这项技能归入我们的潜意识中,比如刚开始练车的时候,我们要全神贯注才能把车开好。


但是当我们开车一段时间后,我们不仅能用很少的精力开车,而且还能一边开车一边跟车上的朋友讲话。


如果我们只是想把车从公司开回家,而不是在晚上跟人飙车、漂移的话,这种练习方式是没问题的。

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一名赛车手,这种练习方式就是无效的。


很多人会认为开了 20 年车的老司机,比开了 5 年车的人更擅长开车;


行医 20 年病人的医生,一定比行医 5 年的医生更优秀;


教了 20 年的书的老师,一定比教了 5 年书的老师更强;


但是艾利克森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当我们的技能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自动化后,再怎么“练习”都不会进步。


比如用无效的练习方式干了 10 年的程序员,很可能比干了 5 年的程序员的开发水平还要差。


因为前者熟练掌握的是 10 年前的开发方法,而不是现代效率最高的开发方法。


盲目的练习,指的是反复地做某件事,并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提升技能水平。


史蒂夫·奥尔是一名从事音乐教育的专家,他说过这么一段音乐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假想对话。


在这段对话中,音乐老师试图搞懂年轻的学生为什么一直没有进步。


导师:从你的练习清单中可以看出,你每天练习 1 小时,但是你每次测试的成绩只有 C,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我也不知道咋回事,我昨晚还在练习演奏。


导师:你练了多少次?


学生:差不多十几二十次。


导师:你弹对了几次?


学生:差不多一两次。


导师:那你是怎么练习的?


学生:埋头苦弹。


上面这个学生在进行的练习就是盲目的练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有目的的练习有哪些特点。


4. 刻意练习的 5 个要点


刻意练习有这 5 个要点:目标明确、精力集中、反馈及时、挑战极限、长期练习。


1.定义明确的目标,有效引导练习的方向。


如果前面提到的音乐学生的练习是有目标的,比如“连续三次不弹错,以适当的速度弹完曲子”,那么这个目标就能帮助他判断练习是否成功。


在史蒂夫·法隆的例子中,艾利克森没有指定长远目标,因为他不知道史蒂夫到底能记住多少个数

字,但是每次都一个非常具体的短期目标:比上次多记住一个数字。


有目的的练习,就是积硅步以致千里,最终达到长期目标。


比如你周末会去打高尔夫,你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把差点降低到 5 杆,这个目标就不够明确。


你可以继续分解这个目标,并制定一个计划,回答出:为了把差点降低到 5 杆,具体要做些什么?


也就是找出能帮助你实现目标的行动,比如增加把球打入平坦球道的次数,这就是一个合理的行动。


但是这还不够细,可以再进一步分解,回答出:如何把球打进平坦球道?


也就是你必须要找出你没有把球打到平坦球道的根本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



2.要想取得进步,必须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练习上。


如果我们在做菜的时候三心二意,那很可能做出来的菜不是太咸就是糊了,更别提提升自己的厨艺了。


但是如果我们在做菜的时候全神贯注,不断地思考放多少盐合适,回想着上次放了多少盐,开了多大的火,这次要开多大的火,上次犯了哪些失误,这次要怎么避免等等这类问题。


只有专注于这些问题,避免重复犯错,做出来的菜才有可能比上次的要好吃。


3.通过反馈,找出不足,有针对性地不断改进。


在进行刻意练习时,要把自己在练习中做的东西拆分为几个部分,并且要能判断这些部分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如果做错了,还要知道为什么做错了,比如前面提到的音乐学生,他犯的错误在考试的时候才发现,练习的时候根本没有反馈。


但是史蒂夫的情况则是反馈非常及时,背对了还是背错了都能立刻知道。


这些反馈可以是你自己发现的,也可以是别人提出的,但是只有搞清楚你离你的目标还有多远,才能提升练习效果。


4.如果你不逼自己走出舒适区,就永远无法进步。


刚才提到的音乐学生在练习中知识毫无意义地做一些很容易的事情,没有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没有迎接新的挑战,这种练习是无效的。


而史蒂夫的情况则是每次练习都要接受新的挑战,而且这个挑战的难度只比上一次练习的挑战要难一点。


有研究指出,行医三四十年的医生,在一些客观绩效指标上,比刚从医学院出来两三年的学生还要差一些。


这是因为这些老医生并没有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技能,没有给自己设置挑战,没有把自己推出舒适区。


比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一位科学家,因为对电的研究而名声远扬,而且还是一位杰出作家,出版了著名的《穷理查宝典》。


但是在下棋上,富兰克林可就不咋地了,富兰克林喜欢下棋,他在 30 年内,花了几千个小时下棋。


但是他的象棋水平只达到了中上,因为他从来没有逼一逼自己走出舒适区,没有把提升写作的技巧用在下象棋上。


就像是一名在 30 年内,以同样的方式弹同样的曲子的钢琴爱好者一样。


5.最杰出的人,是在有目的的练习中,投入时间最多的人。


艾利克森在一次研究中,把 30 位音乐学生分为三组:良好、优秀、杰出。


他要求他们在一周时间里天天写日记,在日记中要详细地记录每天进行超过 15 分钟的活动,包括睡觉、吃饭、上课、学习、练习等。


而艾利克森在这次研究中发现,在三组学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差别,就是投入到单独练习的时间的总和。


他在日记中估算了从拉小提琴以来每周投入的单独练习时间,根据计算结果发现,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比优秀的小提琴学生花在训练上的时间要多得多。


在 18 岁前,良好组的学生在小提琴上的训练时间平均为 3420 个小时,优异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了 5301 个小时,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则平均练习了 7401 个小时。


即使最差的学生,也投入了几千个小时进行单独的练习,远超过业余的小提琴爱好者。


5. 突破瓶颈


如果遇到了障碍,最好的办法不是搬走它,而是绕过它。


逼自己走出舒适区,意味着要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有的时候突破很容易,但是当你不断想要突破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难题,这个难题让你觉

得自己再也无法突破了,这也就是瓶颈。


在史蒂夫的案例中,当他背诵到第 22 个数字时遇到了瓶颈。


他当时是这么做的,他把数字分为 4 个组,每组 4 个数字,运用各种不同的记忆窍门记住这些数字

组。


然后把一个包含 6 个数字的排练组放在最后,一遍遍地重复,直到能借助数字的声音记住这个排练组。


但是他没搞明白怎么记住 22 个数字,因为当他在脑海中把数字按 5 个组,一组 4 个四组来排列时,他搞混了数字的顺序。


最后他想到了一个方法,同时使用 3 个数字一组和 4 个数字一组的两种组合,使用这个方法,他突破了这个瓶颈。


通过用 4 个数字组,每组 4 个数字,加上 4 个数字组,每组 3 个数字,再加上 6 个数字的排练组,最终记住了 34 个数字。


当他达到这个极限后,这个极限又成为了他的一个瓶颈,他必须再想其他办法突破这个新的瓶颈。


而这就是史蒂夫在艾利克森的记忆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突破瓶颈的方法:取得进展,达到瓶颈,找新方法克服障碍,稳定住提升效果,直到另一个瓶颈出现。


因为你遇到的障碍很可能是别人早就遇到过的障碍,这也是刻意练习最好有导师指导的原因。


6. 变大的海马体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特定的大脑部位会因为我们的练习而发生变化。


伦敦没有由大道构成的道路网络指示方位和路径,城市的主干道相互形成奇怪的夹角,到处都是单行道、环形交叉路,很容易让 GPS 陷入混乱。


所以要去伦敦旅游的话,最好别租车,而是靠出租车司机把你带到你想去的地方。


由于普通人在伦敦很难找到正确的路径,在伦敦想当一名获得许可的出租车司机,就要通过一系列的测试,这些测试被很多人认为是世界上最难的测试。


想要获得许可,成为一名伦敦出租车司机,就要对以查令十字街(一个景点)为圆心的约 9.6 千米的半径范围内的区域有全面的了解。


参加测试的司机,要知道查令十字街周围所有的街道、房产、公园和开放区域、政府机构、商业中心、医院等场所。


2000 年,马圭尔发表了一篇关于出租车司机的研究成果。


马圭尔利用核磁共振成像观察 16 位出租车司机的大脑,并把他们与另外 50 位男性的大脑进行比较,后者的年龄与出租车司机差不多,但不是开出租车的。


马圭尔发现,伦敦出租车司机大脑中的海马体的后部,比另外的男性实验对象要大。


(海马体位于大脑的两侧,是大脑中负责记忆和空间导航的部位。)


几年后她又进行了一项研究,把伦敦出租车司机与公交车司机进行对比。


公交车司机和出租车司机的区别,在于公交车司机只需要反复走一条路,也不用思考怎么以最快的方式到达目的地,最后马圭尔发现,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后部也比公交车司机的要大。


也就是导致海马体变大的并不是开车,而是与职业要求相关的导航技能有关系。


但是也没有有可能研究前出租车司机就拥有更大的海马体,所以他们能通过测试?


马圭尔用了一个方法解答了这个疑问,她追踪观察一组正在申请许可的出租车司机,从接受培训开始,直到通过测试。


她招募了刚开始接受培训的 79 位出租车司机作为研究对象,另外招募了 31 名年龄相仿的男性作为控制组。


她对所有人的大脑都进行了扫描,确认了正在申请许可的出租车司机与控制组成员之间的海马体后部大小没有明显差别。


四年后,她重新观察这两组对象,这时当初申请许可的 79 名司机中有 41 名获得了许可,成为了出租车司机,另外 38 人则没有通过测试。


这时就有三组观察对象:拿到许可的出租车司机、没通过测试的培训人员、没参加培训的人。


马圭尔再次扫描他们的大脑,计算了每个人海马体后部的尺寸。


扫描结果发现,通过测试的出租车司机海马体后部的体积明显变大了,而中途退出的人和没参加培训的人的海马体后部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2011 年,马圭尔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成为了最引人关注的,能证明大脑为了响应密集的训练而发生变化的证据。


获得许可的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后部,新增了更多的神经元,从而增强了他们的空间导航能力。


就像是健美运动员经过高强度训练后的身体,练就一身肌肉,远远突破了他们刚开始训练时的极限。


不同的是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后部中充满的是脑部组织,而不是肌肉纤维。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大脑进化出了“去模糊”功能。


2012 年,有美国和以色列的神经系统科学家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


科学家们组织了一组中年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研究对象都有老花眼,不能都无法对附近的物体进行聚焦,而这是由于眼睛的晶状体失去了伸缩性导致的。


此外老花眼还存在难以察觉明亮度的变化,让聚焦变得更难,所以有老花眼的人一般都要戴老花眼镜才能阅读或做一些比较精细的活。


研究人员让这些研究对象每个星期来实验室三次,连续三个月,每次花 30 分钟进行视力训练。


训练的内容是观察一张小图片,把图片放到与形状相似的背景中,图片与背景的差别很小,有老花眼的人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付出巨大的精力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对象能够迅速且准确地识别图片,当 3 个月的训练结束时,研究对象能阅读比他们在刚开始训练时小 60%的文字,每个研究对象的视力都改进了。


经过训练后,研究对象不仅可以不戴老花眼镜读报纸,而且读报的速度还变快了,这是他们之前根本不敢想象的。


在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这些眼睛对象在视力上的改进,不是由眼睛本身的变化引起的,他们的眼睛在经过训练后,晶状体一样缺乏伸缩性,难以聚焦,他们改进的地方是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的大脑部位。


虽然研究人员没有办法准确地描述具体的变化,但是他们认为研究对象的大脑学会了对图片进行“去模糊”处理。


之所以这些研究对象在看图片的时候会觉得模糊,是由于两个不同的视觉问题联合在一起引起的,第一个问题是无法看清楚细节,第二个问题是难以察觉图片和背景在视觉上的差别。


而这两个问题都可以借助大脑中执行图片处理的部位缓解,就像是电脑里的图片处理软件一样,可以通过操纵对比度等参数修饰图片。


8. 象棋大师


学习比练习更重要。


国际象棋棋手的水平高低,取决于他们用在学习、分析大师的棋局所花的时间,而不是与其他人对弈所花的时间。


1924 年 4 月 27 日下午,在纽约市阿拉玛克酒店的一间大房里,俄罗斯国际象棋大师亚历山大 · 阿廖欣(Alexander Alekhine)坐在椅子上,准备接受当地 26 位最优秀的国际象棋棋手的挑战。


挑战者坐在阿廖欣背后两张长方形桌子前,每位挑战者前面,都有一个棋盘,棋盘上摆着他们与阿廖欣下的棋。


阿廖欣看不到任何一个棋盘,挑战者每下一步棋,工作人员就会大声念出这步棋,以便阿廖欣能听到。


当阿廖欣说出自己的应招后,工作人员就会把这步棋摆到对应的棋盘上,26 盘棋,832 个棋子,1664 个方格,阿廖欣游刃有余地应对着。


这次表演赛持续了超过 12 个小时,中间只吃了简单的晚餐,等最后一盘棋下完时,已经是凌晨两点,阿廖欣赢了其中的 17 盘棋,输了 5 盘,和了 4 盘。


这种其中一位选手(或双方)无法看见棋盘,必须根据记忆下棋的国际象棋比赛,被称为“盲棋比赛”。


阿廖欣在 12 岁时就下过盲棋,但他绝大多数训练并不是盲棋,下盲棋只是为了提高棋艺。


1902 年,阿廖欣开始练习下盲棋,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刚开始,他会把招法勾画出来,然后用自己画的草图思考最佳招法。


接着他发现随着练习次数增加,自己已经可以不用画图来研究招法了,他可以光靠记忆记住整个棋盘,并在脑海中思考招法,尝试不同的对弈局面。


任何一个知道如何提高国际象棋水平的人,都会花无数个小数,研究大师下过的棋局,也就是“打谱”。


通过深入分析棋子的位子预测下一步的招法,如果猜错了,回头想一下自己到底漏算了什么。


9. 总结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前面讲的主要内容。

1. 明确练习目标

刻意练习需要定义明确的目标,以便有效引导练习的方向。


2. 集中全部精力

刻意练习需要全神贯注,把注意力集中在练习的每一个步骤上。


3. 不断突破上限

刻意练习需要我们逼自己走出舒适区,只有舒适区之外才是我们的提升空间。

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技能水平上限,不断突破这个上限,不断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


4. 投入大量时间

刻意练习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


5. 投入大量时间

要想用更短的时间成为大师,就要“走捷径”,要学习其他大师的经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