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在記敘文寫作中的應用


例析“留白”在記敘文寫作中的應用

杜慧芳

維納斯因其斷臂而給人們留下無盡的遐想,成就其不可超越的美麗;國畫大師齊白石的畫作處處留白,方寸之間,彰顯天地之寬,寥寥數筆,勾勒無窮畫意;音樂中的停頓可讓人領略“欲說還休”之美,感受“無聲勝有聲”之妙。這是藝術中的留白。

“留白”的藝術手法也廣泛地應用在寫作中。從鍾嶸的“文已盡而意有餘”到梅聖俞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從劉勰的“隱者也,文外之重旨者也”到司空圖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我們都可看出古人對“留白”的重視。所謂“留白”,即在作品中故意隱去所要表達的含意,如故事的某個情節、語段中的某個詞句等,以此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間,讓讀者去填補情節與詞句的空白,去揣摩蘊含的哲理和情感。留白運用得當,可使文章簡約含蓄,有“言有終而意無窮”之效果,讀者則可“精騖八極,心遊萬仞”,盡情馳騁在想象的世界之中,充分發揮再創造的能力。

那麼,在記敘文寫作中如何巧妙運用“留白”的手法呢?下面以江蘇省蘇北四市一模中一篇考場作文《我屬於那兒》為例,簡要賞析。

我屬於那兒

光輝已經被蒼鷹馱走,留下暗黑的夜。一隻斷翅的鳥,正做著無限澄明的大夢……

——題記

曾經,平沙無垠,蒼涼戈壁上空,我習慣了馬革裹屍、聞慣了塞外鼓角,一任如鞭的狼煙放牧著萬千墳塋中的枯鬼。我吟嘯,我是一隻無可匹敵的鷹……

突襲

何處是我的棲身之所?我為什麼下墜?萬千丘壑在我身後靜默,遠處村莊的霧氣泣出了淚,大地一片空悵的迴音……

我中了尋歡者的子彈。

我將飄向何方,曾經聽見對我呢喃軟語的那個雲頭嗎?那一縷歸魂的炊煙嗎?炊煙下那個驚恐的女孩,你是否願意為我豎一塊小小的墓碑?鮮血裹挾著憤怒噴湧,難道我的一生只是一次輝煌的隕落?

叩問

這是一片叢林,躲進微許澄澈的月光。我撲打著,卻立不起來。寒氣令傷口的血凝結,受傷的翅膀已毫無知覺。一狠心,我啄下了它,我容不得絲毫的殘缺,卻註定只是一隻殘鳥,已不是所謂的鷹。

一隻慌慌張張的野兔叼起那塊斷翅,消失在視線裡,只留下深深的嘲弄的氣息。它沒有把我放在眼裡,周圍的草木上簌簌地抖落了月的華光,卻對於這近旁的王者不屑一顧。

我屬於哪裡?我的靈魂將皈依何處?

涅槃

覬覦英雄的企圖往往只有死路一條。我集聚僅存的一些力氣,循著氣息,開始血與肉的重歸路程,身後留下模糊的血跡,與砂粒和在一起,慢慢風乾……

回首,我俯瞰山下,玉兔已近西落,金烏將東生,而我已攀上巉巖,太陽昇起的地方。

氤氳的水汽即將散去,我將斷氣的野兔扔在一旁,冷笑了一聲,然後輕啄了我的傷口,舒心地站成桀驁不馴的姿勢,任意識逐漸模糊……

我相信,來年春天,百鳥會對著殘缺的白骨感嘆。因為這裡曾居住著一個傳說,任何苦難都將成為成功者幸福的回憶。

我屬於巉巖,我慶幸,在閉眼之前,我能又載一眼光輝如夢,永不再醒來!

此篇考場佳作,作者成功運用了留白的手法,使故事情節生動傳神、跌宕起伏,富有很強的感染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片段組合,整體勾連

記敘文的敘事剪裁有“縱向”和“橫向”之分。“縱向”指事物發展的全過程,按照時間順序依次敘述。橫向指敘事過程中的一個片段,它可以是一個場面、一個衝突,亦可以是一個情節。在考場作文中,學生往往過分強調“縱向”的連貫性,追求“情節”的面面俱到,結果造成文章平鋪直敘、索然無味,最終陷入“流水賬”的漩渦。那麼要想避免此類弊病的出現,就可以在寫作時選取事情發展過程中的幾個相對重要的片段,通過片段的組合勾連起敘事的整體框架。對非主體情節,則可做缺略處理,即“留白”。

《我屬於那兒》這篇文章從“橫向”的角度看,主要記敘了這樣幾個片段:遇襲受傷、叩問歸處、涅槃重生。作者通過這幾處橫向的片段,勾連起清晰的縱向結構——曾經是無可匹敵的強者,遇襲受傷後,落進叢林,受到野兔的嘲弄,經歷了迷茫、徘徊,最終走上王者回歸之路。至於誰是偷襲者,如何與野兔搏鬥,這些過程則都缺略了,但讀者依然可以通過所寫片段,做出符合邏輯的聯想和想象,從而完成對文章整體結構的構建。比如從“我中了尋歡者的子彈”一句的敘寫中,我們可以想象出尋歡者擊中獵物後的得意滿足、蒼鷹受傷後的痛苦掙扎等情景;“我將斷氣的野兔仍在一旁,冷笑了一聲”,透過此處細節的描寫,我們又彷彿親眼目睹了鷹兔之間血肉模糊、殊死搏鬥的場面……“含而不漏,留待他人”,情節上的留白,不僅不會影響作品內容的完整性,反而會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讓文章更具彈性,更有可讀性,散發出意味無窮的藝術魅力。

在一篇800字左右的考場作文中,要表現大容量、多層次的內容,用這種跨度的片段組接全文,是一種簡潔的方法。但在具體寫作過程中還需注意情節留白的合理性。任何缺略的部分,在與主體情節銜接的時候都應當是自然並符合邏輯的。

二、虛實相生,有無相成

真正做到“留白”,必須注重“實”的描寫。實是虛的基礎,“留白”是以逼真刻畫為前提的。

本文作者綜合運用了多種細節描寫,通過細緻入微的刻畫為我們搭建了想象的寬闊平臺。“我將飄向何方,曾經聽見對我呢喃軟語的那個雲頭嗎?那一縷歸魂的炊煙嗎?……難道我的一生只是一次輝煌的隕落?”作者連用幾個反問句,細緻刻畫了曾經翱翔九霄之上的雄鷹受傷後憤怒、彷徨的心理,讓我們彷彿聽到了他對靈魂的叩問;“躲進微許澄澈的月光”“周圍的草木上簌簌地抖落了月的華光”,幾處點睛的環境描寫烘托出了王者失落的悲哀,我們彷彿可以看到蒼鷹沮喪的神情,聽到它內心滴血的吶喊;“躲進”“撲打”“俯瞰”“輕啄”“站成”等一系列動詞的精妙運用讓我們清晰看到了王者回歸之路;“寒氣令傷口的血凝結,受傷的翅膀已毫無知覺。”“身後留下模糊的血跡,與砂粒和在一起,慢慢風乾……”“舒心地站成桀驁不馴的姿勢,任意識逐漸模糊……”幾處典型畫面的描寫則又讓我們想象出迴歸之途的痛苦、隱忍與堅持,不禁對王者的行為多了幾分敬意。簡要的情節寫得如此豐富細緻,這是一種境界。

作者通過這些逼真的描寫,確定了豐富的想象內容。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追求縱向的無限延伸,而應追求橫向的豐富發展。唯有如此,“留白”才能真正做到“無字處都成妙境”,才能真正回味無窮。

三、巧用短句,韻味濃郁

一篇優秀的考場作文,應該追求文字的有效性,即用最簡潔的語言表現最豐富的信息。要做到這點,最簡潔的方法就是使用短句。短句的巧妙運用,讓語言充滿韻味,含蓄雋永。如“曾經,平沙無垠,蒼涼戈壁上空”相比較,“我曾經是一隻翱翔在蒼涼戈壁的上空的雄鷹,在空中,我俯瞰無垠平沙”的描寫,更經濟,也更具張力,更能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更有利於閱讀者的自由創造。本文以短句為主,在一個個簡潔靈動的短句之間,我們追隨蒼鷹,感悟心靈的歷程,暢遊無限的空間。

短句強調的是凸顯主要信息和顯性信息。“杏花。春雨。江南。”(余光中《聽聽那冷雨》),六個字簡潔描述了余光中夢中的江南美景。全名詞的組合,沒有修飾或限制,沒有描寫杏花的嬌豔,沒有訴說春雨的柔美,僅僅是輪廓式的描寫,但相對獨立的景象已在讀者思維中展開了一幅江南的立體畫卷。語句中的次要信息和隱性信息由閱讀者的思維得到補充,語言也由此變得更有韻味,更加藝術化。

四、精巧結尾,意在言外

“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個精巧的結尾,能給人更豐富的聯想,極大地提升文章的品位。

“我屬於巉巖,我慶幸,在閉眼之前,我能又載一眼光輝如夢,永不再醒來!”文章戛然而止,巉巖上那隻蒼鷹卻深深留在了人們的腦海中。沒有對蒼鷹進行所謂的點睛性評價,有的僅僅是一句簡單的描述,但作者的態度和情感已清晰可見。寥寥數語,有蒼鷹迴歸之後的滿足,更有閉眼之前的坦然與驕傲,乾淨、利落,卻蘊含著無窮的韻味。

記敘文的結尾形式有很多種,或直接收束、或照應開頭,或寫景、或抒情,但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含有餘不盡之意”。結尾處“留白”,留下的是文章深刻的意蘊,是讀者無窮的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