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耗时最长的乒乓球赛背后还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悲伤故事

日本队的佐藤瞳、加藤美优在本月举行的阿曼公开赛女单决赛上创出单场耗时最长的现代乒坛纪录,如果不是国际乒联制定了“轮换发球法”,没准这场比赛要打超过两个小时。而说起这为了控制比赛时长而制定的“轮换发球法”,还能牵扯出世乒赛历史上的一段悲伤故事。


史上耗时最长的乒乓球赛背后还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悲伤故事

3月15日,在阿曼乒乓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诞生了一项新记录。争冠的双方是日本队的佐藤瞳和队友加藤美优,两人总共鏖战了1小时38分钟,最终削球手佐藤瞳4-2逆转加藤美优,夺得女单冠军。这场比赛也创造了现代乒乓球比赛用时最长的新纪录,而原纪录来自佐藤瞳的双打搭档桥本帆乃香——她2017年以3-4不敌卢森堡华裔老将倪夏莲的比赛中,两人打满7局,用时1小时33分钟42秒。


史上耗时最长的乒乓球赛背后还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悲伤故事


在现代乒乓球比赛中,耗时这么长的比赛时已经很罕见了。为了防止比赛时间过长,国际乒联还专门设置了一条“轮换发球法”——在现行11分制下,当一局比赛的对阵时间超过10分钟时(双方得分均为至少9分的情况除外),将实行轮换发球法,即对阵双方轮流发1球,如果发球方在对手还击12板时仍未能得分,则判定接球方得分。

不过,佐藤瞳VS加藤美优的比赛,前3局双方10分钟内双方得分都达到了9分,所以无法适用“轮换发球法”。然而两人在合计得分超过18分后,展开了漫长的平分拉锯战,前3局硬是打出了14-16、12-14、17-15的高比分。从第4局开始,双方出现了适用“促进规则”的情况,但这时比赛已经进行了1小时12分.....考虑到这两人的表现,如果没有“轮换发球法”的限制,这场比赛的总用时很可能突破两个小时。


史上耗时最长的乒乓球赛背后还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悲伤故事

像这种多拍回合,打久一点也不怕....

关于制定“轮换发球法”的渊源,还要追溯到1936年的布拉格世乒赛。当时防守型打法是世界主流,在男团波兰队VS罗马尼亚队的比赛中,阿洛伊兹·艾里希和法尔卡斯·帕内斯的对战,双方居然打了2小时12分才得到第1分。因为回合数实在太多,直接导致裁判员因为颈部受伤要求换人。而男团奥地利队VS罗马尼亚队的比赛,整整持续了2天11小时,男单第3轮的一场比赛,足足打了7个小时都没结束,最后只能用抛硬币来定胜负。

日本乒乓球也不乏“马拉松式”比赛,1933年的一场全国学校对抗赛中,宫川显次郎和今孝的一场比赛打了7个小时(11分制,5局3胜!)比赛结束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半。


史上耗时最长的乒乓球赛背后还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悲伤故事

美国昔日的乒乓球天才少女露丝·阿朗斯


史上耗时最长的乒乓球赛背后还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悲伤故事

美国昔日的乒乓球天才少女露丝·阿朗斯


经过布拉格世乒赛后,为了控制比赛时间,国际乒联制定了一系列堪称简单粗暴的规则——三局两胜的比赛,比赛时间限定为1小时,五局三胜的比赛,比赛时间限定为1小时45分,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结束比赛,裁判员可以取消双方的比赛资格!


史上耗时最长的乒乓球赛背后还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悲伤故事

特鲁德·普利奇


1937年的奥地利巴登世乒赛,女单打决赛中,美国队的露丝·阿朗斯(Ruth·Aarons)和奥地利队的特鲁德·普利奇(TrudePritzi),居然真的因为比赛超时而被双双取消比赛资格......这直接导致此前刚以16岁零9个月的年龄成为世界冠军的天才少女阿朗斯,心灰意冷地退出了乒坛。

在那以后,巴登世乒赛的女单冠军在官方记录中一直显示“空缺”。直到2001年,国际乒联裁定巴登世乒赛当时的决定是错误的,将记录修改为参赛双方都是冠军,时隔64年,当时参赛的两位选手终于恢复了名誉,但遗憾的是那时两人已经先后离世。如今,巴登世乒赛女单冠军栏中那两个人的名字,记载的正是那一段因为规则不完善导致的让人悲伤的故事。

在那之后,对于比赛时间加以限制的规则又经历了多次反复试验,最终才形成现在比较科学的“轮换发球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