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本書,幫你重拾人生掌控權

疫情在家期間,我的讀書量比以前高了很多。以前在上海,由於外部誘惑太多,常常不知道時間花在了哪裡。


這次因為疫情的緣故,只能在家工作看書,因而多出了大把時間,讀了不少以前一直想看,卻沒時間靜下心來讀的書。


從這些書中,我也找到了一點讓自己安定下來的力量,重新開始思考工作與生活,疾病與死亡。


今天想推薦10本對我幫助比較大的書,希望對你們也有用~


每週工作4小時

豆瓣評分:7.7分

10本書,幫你重拾人生掌控權

去年我通過採訪認識了一些“數字遊民”,這本書在他們的圈子中流傳甚廣。


作者蒂莫西·費里斯在書中提出了很多擺脫傳統工作模式,成為“新貴階層”的方式。


通過“DEAL”法則(定位、精簡、自動控制、解放),重新設計自己的人生,從而做到花更少的時間完成更多的工作,通過“現金流的自動控制”,每年來幾次“迷你退休”,解放個人工作時間的同時,還可以更多地去體驗生活。


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很多生活/工作理念,對我有一定啟發。比如“20/80法則”、“精簡生活”、“外包工作”、“迷你退休”、“媒體齋戒”等。


但由於作者是一名美國人,且這本書的出版時間較早,書中提供的很多工具和網站,可能對現在的我們來說幫助不大或有些過時。但此書作為一本改造傳統工作理念的啟蒙讀物還是挺好的。


讀書筆記:

“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也找不到一個能不斷帶來成就感的工作,所以這並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解放時間和實現收入自動化才是我們的目標。”


“放慢節奏並不意味著做得更少,它表示除去那些影響成效的干擾,從而感知並反思忙碌的慣性。”


最好的告別

豆瓣評分:9.0分

10本書,幫你重拾人生掌控權

從去年開始,我突然異常恐懼衰老與疾病,無論是自己還是身邊的親人,只要一想到終有一天,我們會因疾病喪失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做人的尊嚴,陷入孤獨和絕望之中,就會被焦慮淹沒。


這次疫情爆發,給了我一個主動去了解衰老和死亡的動力。去年年終時,我做了一期以恐懼為主題的播客,節目裡,我和嘉賓Oce說:“克服恐懼最好的方式是主動去了解它”。


於是我讀了這本書,想搞清楚自己害怕的究竟是什麼。


本書作者是一名印度裔美國醫生,他通過探訪美國的醫療養老機構、臨終服務中心、癌症患者和臨終老人,探討了醫療的侷限和死亡的尊嚴。


當作者把那些鮮活的案例一個個攤開擺在你面前,讓你看到不少生前優雅、樂觀、強健的人,在老後受各種病痛的折磨,失去尊嚴,承受現代醫療帶來的痛苦,以及在延長壽命和安寧善終之間所做的艱難選擇時,你會看到人們在大限將至之時對生命的渴望與對保持尊嚴的強烈需求。


這本書也展現了美國養老、臨終醫療方面的種種變革性嘗試,其目的無非都是:如何讓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仍擁有如何與這個世界告別的決定權。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將經歷的事情,知道了衰老最壞的結局後,我好像對死亡的恐懼少了那麼一點點。


讀書筆記:


當我活到頭的時候,我希望能平靜地面對生命的終點,並且是以我自己選擇的方式。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我更喜歡這種更富戰鬥性的觀點,即死亡是最終的敵人——我覺得那些對光的熄滅憤怒不已的人沒什麼好責備的。


專家們會同病人討論情況惡化時,病人的目標和優先考慮事項是什麼。結果,看姑息治療專家的病人更早停止化療,更早開始善終服務,在生命末期遭受的痛苦更少——並且壽命增加了1/4。


人生的智慧

豆瓣評分:9.2分

10本書,幫你重拾人生掌控權

這本書是我大學時讀的,是德國的悲觀主義哲學家叔本華的一本哲學著作。當初差點因為“雞湯味”的名字而錯過了它,結果開始閱讀以後就一發不可收拾,摘抄了很多段落在本子上。


叔本華的語言辛辣、犀利、孤傲、驚世駭俗,用悲觀主義的哲學視角探討了幸福人生該遵循的原則,幫我度過了大學時期最黑暗的一段時光。


如果你在某些時刻感到孤獨、無法融入人群、與所處的環境格格不入、想做的事情得不到大多數人的理解,非常推薦你看這本書,雖說是哲理類的書,但絲毫不枯燥。


當然,叔本華的某些觀點還是比較偏激的,大家讀的過程中選取對自己有用的部分就好。


讀書筆記:

生活在社交人群當中必然要求人們相互遷就和忍讓;因此,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


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刻可以忍受的現在,包括最平凡無奇的、我們無動於衷地聽任其逝去、甚至迫不及待地要打發掉的日子。我們應該時刻記住:


此刻時光匆匆消逝化作神奇的往昔,從此以後,它就存留在我們的記憶裡,照射出不朽之光芒。在將來,尤其到了糟糕惡劣的日子,我們的記憶就會拉起帷幕:此刻時光已經變成了我們內心眷戀和思念的對象。


巨人的工具

豆瓣評分:7.7分

10本書,幫你重拾人生掌控權

這本書是《每週工作4小時》的作者的另一本採訪語錄合集。蒂姆·費里斯本身在美國商界和播客界有一定知名度,他的播客節目“蒂姆·費里斯秀”採訪了很多各行各業的精英人士,在美國影響頗大。


而這本書將他在採訪中的收穫提煉了出來,劃分為“健康”、“財富”、“智慧”3個部分,希望幫助大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問題。


這本書每一篇的篇幅都很短小,也並非每一部分都會對你有用。大家可以當作一本工具書放在床頭,每天挑選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章節閱讀。


讀書筆記:

你因為恐懼而拖延去做的是什麼?通常,我們最害怕做的事正是我們最需要做的事,一通電話、一次會談或任何一項行動都可能是我們需要做但出於對未知結果的恐懼而沒做的事。弄清楚最糟糕的情況,接受它並採取行動。


抱怨別人沒能完全理解自己對別人來說是很不公平的,因為第一,我們自己都不理解自己,第二,即使我們理解自己,也很難向他人清晰地傳達自己的意思。因此,憤怒地指責他人不理解自己完全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


內向高敏者

豆瓣評分:7.2分

10本書,幫你重拾人生掌控權

作為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我很長一段時間受這種性格的困擾。從周圍人對這種性格的不斷否定,到自己在社交中一再碰壁,因而不斷受傷。

“內向是可恥的”,“內向是糟糕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完全妥協於外界對“內向性格”的“曲解”中,自己否定自己。甚至為了成為一個外人眼中的“外向者”,而逼迫自己去做很多看上去“外向”的事情,結果自然是既消耗能量又損害身心。


這些都是我在成長過程中走過的彎路。好在,強大的“不甘心理”和“求知慾”讓我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在不斷自我探索的過程中走到今天,過得遠比我想象中好太多。


這本書是去年一位出版社編輯送我的,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內向者在這個“外向型世界”獲取幸福的方式。並且將內向者的優勢與陰暗面逐一羅列了出來。


我也通過這本書對照自身,挖掘出了一些性格里還沒被發現的優勢和陰暗面。


世上沒有完美的性格,每種性格都有適合其發展的環境,只有把自己放進了合適的環境裡,人才能自在生長。如果你也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如果你也曾受這種性格困擾,這本書推薦你們一讀。


(ps:本書作者還寫了一本《性格拼圖》,對比分析了外向型性格和混合型性格的優劣,無論你是哪種性格,都可以幫助你更好地認識自己與他人,營造人際關係的和諧。)


讀書筆記:

亞里士多德的幸福生活指南:


1.做事時將自己的天賦和長處利用起來


2.為自己設立目標。不要僅僅設定在滿足自己生活需求的水平上,而要更高一些,不僅為了自己,還要有更大的意義——能夠幫助或成就他人。


3.做對你來說好的、正確的、有價值的事情。今天我們把這稱作“內在動因”。當你在所做的事情上賦予了別的期待時,就會出現內在動因。


4.請你自己決定什麼事對你來說是好的、有價值的、有意義的。自由自願,自己負責。強迫無法帶來幸福,勉強自己改變也不行。很多證據表明,感情上的經歷比物質上的擁有更容易讓人獲得幸福感。夏日和朋友們一起郊遊,比擁有一個野餐籃要幸福得多。


非虛構:時代記錄者與敘事精神

豆瓣評分:8.5分

10本書,幫你重拾人生掌控權

這本書原本是我想學習“非虛構寫作”時讀的,讀完以後卻發現它不僅是一本教你“如何寫作非虛構作品”的書,更是一本體現新聞人在這個時代如何保持理想與良知的書。


這本書是多名著名記者、主編、作家在特稿寫作中的實踐總結和理論成果。其中有好幾篇看完挺觸動的,特稿寫作者們是這個時代最真實的記錄者,以文字代替鏡頭,記錄下普通人的日常百態與其難以琢磨的人性。


看完後我對文字創作更加敬畏,也更加深信有深度的文章都是用時間煉出來的。看到這些有良知的媒體人的存在,也讓我對目前糟糕的媒體環境仍抱有一絲希望。


如果你對非虛構寫作、特稿文學、故事創作或紀實文學裡的人性感興趣,都可以讀一讀此書。


最後再強調一遍:它不是一本單純的寫作書。


讀書筆記:

世界的本質是情,我看很多媒體作品時的感受是缺少感情,或者換個詞說是不知道怎麼表達。


控制的前提是你必須有感情,沒有感情,何來控制?要搞清楚,“冷靜”是有而不發,沒感情是“冷漠”,“冷漠”壓根就沒“有”。


你少用形容詞,少用成語,然後你儘量多用動詞,儘量用大白話,少用華麗詞藻,真的相信華麗詞藻不等於文采。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

豆瓣評分:8.3分

10本書,幫你重拾人生掌控權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看了一年,初讀是因為和採訪嘉賓聊天時聽她頻繁提到“心流”,被這種“心無旁騖”做事時產生的充實而又幸福的狀態所吸引,於是開始閱讀這本書,想要搞清楚“如何才能讓自己的生活充滿心流狀態”。


初讀時“驚為天人”,僅讀序言,就與書中的很多觀點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比如人際關係、精神焦慮、社會規則等。


書中有一個出現比較多的概念叫“精神熵”,意思是“資訊對人們意識中的目標和結構的威脅,將導致內心失去秩序。”


生活中,“精神熵”是常態,為了保持一個人內心秩序的和諧,從而營造出幸福感,我們就需要更多地為生活創造最優體驗——心流。


同樣對心流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一下這本書,有些章節可能會顯得比較枯燥,但堅持讀完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穫。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前半部分比後半部分精彩。


讀書筆記:

英國哲學家培根引用一句俗語說:“喜歡獨居的人,不是野獸就是神。”倒不一定是神,但一個人若能從獨處中找到樂趣,必須有一套自己的心靈程序,不需要靠文明生活的支持——亦即不需要藉助他人、工作、電視、劇場規劃他的注意力,就能達到心流狀態。


自我意識強的人,通常排斥非正式的接觸,也避免與人群為伍。


過分自我意識是一種不太嚴重的心流障礙。一個人若時時都在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害怕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或做出不妥當的事情,就註定與樂趣絕緣。


奇特的一生

豆瓣評分:8.3分

10本書,幫你重拾人生掌控權

這本書我大學時就看完了,這次回家,無事時又翻出來看了一遍,和沒工作以前讀這本書相比,這次有一些更深的感悟。


首先,我自由職業以來,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受“拖延症”侵擾,我之前也在文章裡說過,我一直在用各種“小聰明”的方式對抗“拖延”。


這本書的主人公——前蘇聯科學家柳比歇夫一生創作無數,不僅知識面極廣,還留下了不少跨領域的著作和思想,和同時代的很多人比起來,它的時間彷彿是別人的幾倍。


為了尋找柳比歇夫高產背後的秘密,這本書的作者研究了柳比歇夫的大部分日記和信件,發現他把自己的每一筆時間都按照賬本一樣記錄了下來,56年從未間斷。這種嚴苛到近乎變態的工作方式,正是它高效工作的法寶。


疫情期間,我也嘗試過記錄自己每天投入在不同工作上的起始時間,意外的發現:當我開始記錄時間,我對時間的珍惜感也變高了,因而也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進入心流的時間變得更多了。


這本書其實沒講太多具體的時間管理方法,更多是一種啟發,引導你思考應該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以及如何過好自己的一生。


讀書筆記:

對一位科學家來說,整理和組織材料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即使這一工作沒有什麼重大的意義,例如做做複製品的卡片目錄,但從事這一工作時,感到很愉快。這種快感,實際上就是意義本身。


除了時間統計法之外,他還有幾條守則:

1.我不承擔必須完成的任務;

2.我不接受緊急的任務;

3.一累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十小時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結合在一起。 


14堂人生創意課

豆瓣評分:8.1分

10本書,幫你重拾人生掌控權

這本書也是我大學時讀的。作者李欣頻,臺灣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曾任廣告公司文案、誠品書店金牌文案,有“文案天后”的美稱。這本書是她給學生講授廣告創意課時做的筆記整理。


她的廣告課的特殊之處在於,以每週世界上發生的大事開頭,天馬行空地引發出不同領域的思考。比如“如何在意外頻發的時代活下來”,“如何栽培自己”,“如何建立獨特的自我風格”。


由於讀這本書的時間比較久遠,疫情期間我在家又找出來翻了一遍,發現這本書對現在的我來說內容有點淺了。當時它對我最大的幫助,是培養了我每週看幾部電影的習慣,她在書中推薦了很多“電影”和“書籍”,質量都還不錯,也算是提供了一份“創意食譜”。


(李欣頻在書中推薦的書單和影單,我在豆瓣上整理過,後臺回覆關鍵詞“李欣頻”可獲取。)


讀書筆記:

每天看一本書,一年別人與你就是365本書的差距。對我來說,閱讀是一個很棒的感受,如同召喚另外一個靈魂來跟你對話, 我一年平均看兩百部電影。一部電影有很多人的一生,也等於我一年過了好幾百次的人生。


只工作 不上班

豆瓣評分:8.2分

10本書,幫你重拾人生掌控權

最後一本,厚臉皮地推薦一下自己的書——一本歷時一年多時間,採訪了40多名“不上班青年”後,精選出20位代表人物後集結出版的“採訪合集”。


這段時間,我很明顯地感覺到讀這本書的人變多了,因為近期網上有很多讀者發來私信和反饋。


平時我也會在網上看不同讀者的評價,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正面的多是“看到了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正確認識了自由職業,也對自己的人生多了一些規劃”,“收穫了一些勇氣和熱血”。


負面反饋多是“停留在故事層面,缺乏具體的不上班指導”,“還可以寫得更深度一些”。


每一種聲音我都有認真去聽,並進行自我反思,爭取能為將來的創作帶去更多進步。


作為我的第一本書,我深知它並不完美,但卻帶著最大的誠意。


最後送大家幾張噹噹網的減免券,想買書的朋友可以用這個券享受優惠:

1.滿99減10 優惠碼:8NEGB5

2.滿200減30 優惠碼:PCZJ2D

有效期:

2020年3月19日——3月3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