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高閣寺


安陽:高閣寺

  高閣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陽高閣寺,原名大士閣,位於安陽老城內馬號街原高閣寺小學(現為文源高中)後院內。因建在磚砌的高臺基上,所以又叫高閣寺。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縣誌記載,高閣寺原是建在宋朝州廨內的飛仙台上。宋朝韓贇治相州時,曾擴建州廨。宋仁宗至和年間,魏公韓琦(就是老五中旁邊韓王廟以及晝錦堂的主人)治相州時,益作亭堂園池。規模宏大,建築壯觀,曾有“雄於河北”之美譽。

  明成祖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第二子朱高燧封趙王。《明史》記載:“朱高燧恃寵,多不法,又與漢王高熙(明成祖之次子--筆者注)謀奪嫡,時時譖太子。”因此,幾乎被明成祖殺掉。由於皇太子(即後之明仁宗)力保方得幸免。明仁宗即位後,才將高燧封到彰德(安陽),俸祿二萬石。是年(公元1425年),以彰德府署改建為王府。現僅存高閣寺為其舊跡。

  高閣寺,是明趙王府旌教祠中最後一座殿。今存高閣寺乃明憲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重建,清朝乾隆和光緒年間,曾加重修。解放後也曾兩次加以整修。近年河南省又撥款彩繪重修。

  高閣寺通高20餘米,為高臺樓閣式建築,重簷歇山式,琉璃瓦頂,臺基高約8米。南面為正面,設石階32級,拾級而上,可登臺上0。石階兩邊及承臺周圍,均有石獅、石柱、石板護攔。底基約有一米高的石浮雕裝飾,每面八條龍,相互對稱。只是,隨著歲月的流逝和風雨的侵蝕,北側的石雕已經被剝落的幾乎看不出來原來的面目了。其上還刻有印度梵文。這些浮雕和裝飾,精心製作,形象逼真,儘管久經風雨侵蝕,但依然清晰可辨。閣的正面置閣扇門,進深、面閣各三間,皆為9米。明間和次間共用四根圓木通柱,直達閣頂四架樑下,框架結構堅實牢固。4根金柱直接承託上簷五架樑,斗拱較為複雜。脊拉牽上 書“大明成化六年(1470年)歲次庚寅八月重建”,前金搭牽上 書“大清光緒玖年歲在癸未六月重修”。而高閣寺樑架呈明代特徵,斗拱和閣門為清代地方手法。結合題記可知高閣寺是一座重建於明,重修於清的古建築。

  閣室內彩梁畫棟,壁畫人物栩栩如生,躍然於0之上,充分顯示了畫師的高超技藝。

  高閣寺氣勢磅礴,巍峨壯觀,與西方的文峰塔相互輝映,並肩媲美,點綴著古城優美的風光。

  高閣寺所在的街道,名為:馬號街,相傳是明代趙王府餵馬的馬廄所在地,所以這條街就叫“馬號街”。

  交通:

  乘25、26路公交車可直達。

  景點位置

  河南省安陽市文峰區馬號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